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離我們最近的中國古代王朝——清朝,當時人們的消費日常是怎樣的?他們外出怎麼花錢?你肯定會說,肯定是用銀子唄,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買東西最好用銀子

    據說,清朝的同治皇帝喜歡揹著自己的母親——慈禧太后出宮,一個人在北京城裡閒逛。有一次,他逛到北京城的文化市場——琉璃廠。琉璃廠的店鋪,賣的都是書籍,文房四寶等東西,以供進京學子趕考之用。同治進入一家店鋪,看看撿撿,看到這家店賣的宣紙很是不錯,於是就買了些“玉版宣”。然而,付賬的時候,同治一摸身上,不禁有些懊惱,原來沒帶銀子!

    雖然沒有銀子,但還有一些金瓜子。所謂的金瓜子,就是用黃金打造成的小型金錠,專門用於宮中賞賜之用。同治就拿出金瓜子來付賬,不料掌櫃平日裡收的都是白銀和銅錢,根本沒見過金瓜子,於是堅辭不受,把眼前的這位皇帝趕了出去。

    這個故事說明,在清朝,白銀和銅錢才是社會上通行的貨幣。

    白銀

    自古以來,中國的白銀產量就很少,歷代政府鑄造的金屬貨幣都以銅為主要原材料。正因為少,白銀的價值非常高。唐太宗貞觀年間,一兩銀子可以換成1000文錢,而一斗米才五文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200鬥米,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4000多塊人民幣。有些古裝劇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以至於漏洞百出。比如動不動就放上一錠銀子讓店家上菜,還有經典武俠劇《射鵰英雄傳》,郭靖初遇黃蓉時被宰了一頓——“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場景都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1023年,北宋成立“交子務”,第二年正式發行官方貨幣——交子,並以鹽鈔(領取和運銷鹽的憑證)為準備金,這就是最早的紙幣調控制度。

    直到明代中後期,從16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初,中國保持鉅額貿易順差達三個半世紀之久,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佔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中國,數量十分龐大。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因此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說明了,明清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

    海外白銀大量流入後,中國明清兩朝金銀比價出現了一個明顯變化趨勢,16世紀30年代開始從1:6左右逐漸上升,17世紀初基本上穩定在1:7-1:8左右,30年代後上升至1:10-1:13左右。也就是說,明清兩代,白銀的價值一直在下跌。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660.8元人民幣,比唐朝時貶值太多了。

    全球貿易,白銀流入中國

    由於白銀變多,價值大幅降低,從明朝後期開始,“朝野率皆用銀”,市場上大小買賣都以銀計算。

    普通老百姓的消費

    消費的前提是收入,不然哪有錢花呢?

    根據清朝《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記載,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約在2到3兩銀子。

    乍一看數字,你會覺得天子腳下的老百姓,收入也不過如此。

    但我們來比較一下,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而戚繼光計程車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再看清朝的物價水平,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四間瓦房價值約70兩,四間房面積大概就是80平米,也就是說,當時1兩銀子可以買1平米的房子,一個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可以買2到3平米。

    清末的北京城

    不說房價,再來看看日常消費品。

    吃的方面,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的大米每升或為7文,或為9-10文,肉蛋價格清初便宜,清末較貴,差不多上漲一倍。嘉慶道光時,魚每斤25-40文,豬肉每斤50-60文,高價者70-80文,牛羊肉每斤30-50文。鴨蛋每個2文,熟雞蛋一個4文。道光年間,黃瓜每斤2文上下,白菜每斤1-3文,蔥每斤5文,蒜臺每斤8文。康熙年間,棗子每斤16-25文(道光時每斤約40文),桃子1斤6-10文,梨一斤10-20文。康熙時,豆油、花生油、菜油每斤為30-40文,道光時上漲至70-80文。康熙時,食鹽醬醋每斤最少3-5文,以10文左右居多。

    不想在家裡做飯的,可以出去吃。清朝的飯館主要有四類,第一類的是飯莊,飯莊的名號一般都叫某某堂,如聚賢堂、會賢堂等。飯莊通常都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數進的院子,還附有戲臺等建築,一切陳設都華貴精緻,所以是專門服務於有錢人家的。

    第二類是飯館,名號一般以某某樓為多,如慶雲樓、東興樓等。飯館的格局就要比飯莊小很多,經常是一兩進的院子,或是兩層的鋪面,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餐館“的概念。菜品則以炒菜居多,這才是體現廚藝、體會味道的場合。

    第三類是飯鋪。飯鋪的格局較前面兩者要小得多。晚清時期,炒菜的店逐漸從茶館中分離出來,就被叫做飯鋪,也被稱為”二葷鋪“。至於更小一些的飯鋪,大多都以賣主食為業,如包子、餡餅、烙餅、麵條等,連炒菜都沒有了,有些像現在的一些早點鋪。

    第四類則是飯攤,也就是如今的路邊攤,一般賣的都是小吃,價格很便宜。

    飯攤

    穿著方面,順治、康熙年間的絲綢製品價一般在每尺50-100文,每匹銀1.23-2兩之間,以當時紡織品寬幅多為60釐米算,單單一身長袍至少要21尺,即使用最便宜18文1尺的帛來做,不算手工支出,單單布料也要378錢。

    可以看出,清朝的食品價格還算中等水平,但是絲綢這種好布料的衣服依然比較貴。

    那麼,精神食糧的價格如何?乾隆以前,書價平均每冊在6錢左右,如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史輯略》10冊,每冊售6錢(600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朱筠椒吟航刻《說文解字》8冊,封面鈐有”每部工價紋銀五兩“朱文方印,每冊6錢2分(220文)。

    當然,比起看書,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更喜歡看戲。以廣東為例,鄉下演戲通常會在廟宇的戲臺或臨時搭建的戲臺,戲班從籌辦酬神的紳商、耆老處獲得報酬。老百姓去看戲,基本都是免費的。當時的戲劇主要有《胡迪罵閻》《繡襦記》《羊叔子杜元愷平吳擒孫皓》《梁山伯與祝英臺》《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等等。

    在北京,除了看戲,還可以飼養花鳥魚蟲、匏制器皿,春天的逛廟會、看花燈、遊春,夏天的遊園、端陽耍青、粘雀捕蟲,秋天的七夕乞巧、重陽登臨,冬季裡寫九九消寒圖、冰嬉等等。“玩兒”對北京人來說,是非常神聖嚴肅的文化活動,他們也捨得在”玩“上花錢。

    而對於那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就可以去天橋下聽人說書、講相聲。天橋在老北京的文化娛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收費便宜,天橋便成為當時普通百姓活動的固定場所。在當時天橋戲棚裡因為人數太多,許多站在後面的並不能看清戲臺,所以看的多了,就不在於看而在於聽,也就隨之稱為了聽戲。

    比去天橋更便宜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數來寶。數來寶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又名順口溜、溜口轍、練子嘴。因乞丐走街串巷,演唱索錢,把店裡的貨品極盡誇讚,“數”得彷彿“來”了“寶”,因而得名。

    數來寶

    這麼看來,日常用銅錢、大事用白銀,是明清以來的主流消費習慣。

    參考資料:

    1、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

    2、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3、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清代社會生活圖記》

    4、李紅雨《清代北京旗人的休閒生活》

    5、楊原《會玩兒:老北京的休閒生活》

    6、譚文熙《中國物價史》

  • 2 # 五羊君loner

    肯定不是,反過來想,你是飯店老闆,你會讓顧客直接把錢直接扔桌上就走嗎?肯定要驗驗錢的真假,夠不夠。而且,把錢扔桌子上,被別人拿走了,怎麼算?現實中肯定不會這樣。

  • 3 # 萬物皆明

    這種情況有,但是並不多見,銀子在古代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並非武俠小說和影視劇裡面描寫的那樣,真的這樣做你很可能會吃官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樸孝敏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