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左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在土木堡慘敗,被蒙古人俘獲,幾十萬將士和官員命喪大漠。

    訊息傳到北京,舉國震動。

    明英宗只有一個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鈺,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鈺監國。

    先說一說這位皇太后,她姓孫,鄒平人,相貌極美。明宣宗登基之後,原本選立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胡皇后和孫貴妃都沒有兒子,孫貴妃秘密把一個宮女生的兒子取來,自己撫養,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寵愛,後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進為皇后。明英宗繼位之後,尊她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鈺的生母是吳氏,丹徒人,明宣宗時代被封為賢妃。

    現在,郕王朱祁鈺倉促上陣,全無經驗,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此時最關鍵的一個議題是要不要遷都。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首先明確反對南遷的主張,堅定地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謙又提出把通州糧庫的糧食運入北京,徵調各地援軍入衛北京。因為于謙立場堅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第三天,皇太后詔令,立明英宗的大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個兒子,朱見深是大兒子,出生在1447年,母親是周貴妃。

    形勢初步穩定。

    此時皇位空虛,必須儘快確定一國之主。可選的人物只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朱見深,另一個是監國的郕王朱祁鈺。

    朱見深只有兩歲多,是乳臭未乾的幼兒,所以朝中大臣們都傾向於郕王朱祁鈺,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請求。揣測孫太后匆匆冊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讓這個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

    于謙公開勸說郕王朱祁鈺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有了大家一致的擁擠,朱祁鈺也就不再推辭,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見,在那個緊要的關頭,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群臣的共識,並不是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明景帝登基之後,尊孫太后為上聖皇太后,她曾經幾次給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歸來之後,她又幾次到南宮看望。後來大臣們密謀政變時,事先也秘密得到孫太后的認可。

  • 2 # 三生有畫

    在土木堡之變之前,在朱元璋、朱棣兩代人的打擊下,大明多次北征蒙古高原,將北元勢力徹底瓦解,最後分裂。

    朱棣又派遣鄭和下西洋,到處收服那些蝦米小國,國際影響力,達到最高峰。四夷來朝,莫不賓服。蒙古各部,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來犯。這種國際影響力,直到明宣宗朱瞻基一朝結束。

    朱瞻基死後,明英宗繼位。明英宗少年天子,心浮氣躁,自大自狂,胡搞瞎搞,明朝開始走下坡路。

    1447年,瓦剌也先抓住明朝中樞烏煙瘴氣的機會,率領5萬蒙古鐵騎寇邊。明英宗意氣風發,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勵和支援下,率領二三十萬禁軍親征。

    明英宗性子急,但是大臣們可不是傻子,打仗是要死人的。萬一皇帝還沒看到敵人,自己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那可怎麼辦?誰來當皇帝啊?豈不是又要來一次靖難之役了?

    明英宗為了打消大臣的顧慮,趕緊把自己的弟弟朱祁鈺叫來,交代他輔政。冊立自己的長子,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意思就是,你們這幫腐儒,我還沒出徵,就不看我好,現在我給你們設立儲君,還給你們設了一個輔政親王在這裡。兩個宗室嫡親坐鎮北京,總可以放我出征了吧。我就是出去溜溜,北京沙塵暴實在太大了,整天悶在宮裡難受,過幾個月,就回來了。

    於是,大軍出發了。這次去的還真不少,京城的元勳權貴,去了一半。帶著滿朝遺老遺少,權貴元勳,呼啦呼啦的就往前線去了。自古以來,皇帝親征,勝多敗少。所以大家膽子也比較大,都以為就是去拍戲的,隨便露個臉,也就能撿一兩個人頭回來,然後被皇帝加官進爵。

    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在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六月來攻,七月大軍出征,八月到了大同。當時大軍走的太急,糧草不濟,又碰到雨季,火器都不能用了。

    明軍還沒碰到敵人,已經是傷病一大片,忍飢挨餓,士氣低落。明軍禁軍本來就不是久經戰陣的軍隊,大多都是公子哥老爺兵,先鋒一接觸,火器又打不響,就潰不成軍。王振看到不妙,決定回師,退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軍包圍,軍隊死傷慘重,王振被殺,英宗也成了俘虜。

    這個時間點,很重要,這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2000年裡,大一統王朝皇帝親征時,唯一一個皇帝被人捉了去的案例。

    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三分之一死傷,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北京城裡,哭聲一片,家家都掛了彩。此時深宮裡面,太后擦乾眼淚,和滿朝文武商量,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太子是現成的,讓他登基吧。此時大臣們可不答應了。在你太后那兒,孫子兒子都一樣,但是大臣們可就大不同了。

    也先不日就押著那個老頑童皇帝來京城敲詐勒索了,你讓一個小屁孩當家,怎麼跟人家談和平?談抗戰?那不是荒唐嗎?

    于謙他們老成謀國國臨大難,立君當立長,方能主持大局,整合全國力量,力挽狂瀾。朱祁鈺這個明英宗最喜歡的親弟弟,做王爺時口碑就不錯,一代賢王,比明英宗朱祁鎮沉穩多了。朱見深此時才兩歲,如當皇帝,主少國疑,恐有滅國危險。

    當年明英宗也是年少即為,以至於長大了,吊兒郎當。這小子2歲就當皇帝,即使這次打退了蒙古兵,以後會不會又像他老子,長大了父浮子躁,再來一次土木堡之變?

    大家一致決定,擁立朱祁鈺,是為明代宗。當然了,朱祁鈺也要推辭一下,做做樣子。自己只是暫時代理下,將來皇帝還是要還傳給侄子朱見深的。

    明代宗上位後,果然採納雅言,海納百川,任用賢臣,重振朝綱,國力恢復。可惜,8年以後,卻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而且竟然還沒有一個兒子活著,絕了後了。

    此時明英宗再次復位,闊別龍椅8年,又回到了過去。走了一個輪迴的明英宗,成熟了很多,後期執政,還是有了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不過他還會把于謙等人給殺了。

    延伸閱讀:

    1、小龍女死在了古墓?

    2、楊過和小龍女的兒子是陽頂天嗎?

    3、黃衫女到底是誰的後人?

  • 3 # 司馬PC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487年。土木堡之變,1449年。所以土木堡之變時,朱見深兩歲,嚴格來說,此時的朱見深應該叫朱見濬。

    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刺,導致大明幾十萬軍隊被殺,他也被俘獲的事件。

    按理說,明英宗被俘,理應由太子即位,不過兵部尚書于謙等從全域性考慮,太子才兩歲,不足以應對當時的形勢。於是和皇太后商議,決定擁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那麼,為什麼兵部尚書于謙不讓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鈺呢?

    第一、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大半部分,皇親國戚和朝臣被瓦刺殺者很多,朝野震動,兩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

    第二、瓦刺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因為大明王朝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瓦刺傾巢而出,分幾路殺向北京,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

    第三、瓦刺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必然用明英宗要挾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見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聽任瓦刺擺佈。

    第四、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對於太上皇,瓦刺可殺可剮。而大明王朝已穩定下來,正組織部隊抵抗瓦刺,瓦刺棋輸一招,後來看撈不到什麼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鎮。

  • 4 # 青年史學家

    土木之變發生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英宗不顧大臣們的勸諫親自率軍出征,並立兩歲多的朱見深為太子,其異母皇弟留守京城。由於王振的錯誤指揮,明朝兵敗,英宗被俘。

    同年也先以英宗為人質攻打明朝首都北京,這就是“北京保衛戰”。瓦剌軍隊氣勢洶洶,朝廷大臣惶惶甚至有人提出遷都。兵部侍郎于謙對此極力反對,為儘快穩定人心,于謙從通州調糧入京,同時于謙集團聯名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太后同意但郕王推辭不就,在群臣的再三請求下終於在這年九月初六登基,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也先此計不成,便在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由於于謙指揮有方,加之天寒地凍,瓦剌人又是遠征,最終這場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明王朝轉危為安。

    由此可見此時立郕王為帝為時勢所需,只有不讓也先的威脅得逞,才能穩定眾臣之心,兩歲的太子在此刻並不會起到這個作用。但這一決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做了皇帝郕王在英宗回來之後不願讓位,甚至將他軟禁於南宮,還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導致了景泰八年正月十七的奪門之變,正月二十一日朱祁鎮復位,改元天順。朱見深重得太子之位,但其幼年就捲入了皇位之爭,動盪不安的童年對他的一生有很大影響,而那個從他兩歲起就照顧他的宮女就是後來的萬貴妃。

  • 5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北方的瓦剌大軍來犯,御駕親征的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卻被瓦剌大軍包圍在土木堡,最終明軍被瓦剌大軍擊潰,連英宗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虜,而且瓦剌以英宗作為人質進逼北京城下,史稱“土木堡之變”,也稱“土木之變”。

    大明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首都附近的軍隊都已經在土木堡一戰之中被全殲,防守空虛,皇帝被俘虜,眼看首都也要不保,一時間人心惶惶。而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濬(後改名朱見深)出生於1447年,此時的朱見濬才僅僅兩歲,如果是太平時期,兩歲的皇太子繼承皇位也並非不可以,只要太后和大臣支援就能夠順利地過渡到成年,但是此時明朝的外部形勢卻不允許這樣一個幼主的出現。

    關鍵時刻,時任兵部左侍郎于謙(不是郭德綱的那位搭檔)站了出來,建議立英宗的郕王監國,調集附近軍隊進軍勤王,最終也先見明軍集結完畢,無利可圖,帶著英宗皇帝退兵了,郕王則即位當了皇帝,史稱明代宗。而此時朱見濬(後來的朱見深)才是還是明朝的太子,明代宗景泰帝繼位後沒有馬上廢除太子,目的是表示自己將來還會傳位給英宗的後代。

    但是權利的誘惑是非常大的,朱祁鈺即位之後不僅想保住自己的皇位,而且想要為自己的兒子爭取皇位。於是,景泰三年,朱見濬被廢太子之位,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被立為新的太子。

    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古往今來,被廢的太子往往前途暗淡,不死於非命已經是燒高香了,能夠復位的可以稱得上是鳳毛麟角。朱見濬身邊的宮女太監都離他而去,唯獨一位姓萬的宮女對他不離不棄,成了他的唯一守護者,在這艱難的幾年歲月中,萬宮女成了小朱見深唯一的心靈依靠。

    直到景泰八年,明英宗在奪門之變中復位,朱見濬再一次被立為太子,改名朱見深。後來,朱見深在明英宗駕崩之後繼位,史稱明憲宗。明憲宗在位期間,恢復了朱祁鈺的尊號,為被冤殺的于謙平反,也任用賢臣,隱隱有明君之風,但是他和萬貴妃之間的不倫之戀,使得萬貴妃擾亂後宮,甚至差點讓自己絕了後,所以也是美中不足的。

  • 6 # 季我努學社

    土木之變時,朱見深也就三四歲左右。成化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在土木之變後,父親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位,原本身為太子的朱見深被廢為沂王,在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復辟,朱見深又被立為太子。當太子身份被廢黜,一般來說政治生活便結束了,那麼朱見深為何會經歷立-廢-立這樣子的過程呢?

    明憲宗 朱見深

    正統十四年,瓦剌部召集其他部落,揮兵南下,入侵明朝,明英宗御駕親征,但是明大軍在土木堡之地遭遇瓦剌包圍,明朝軍隊大敗,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史稱“土木之變”。土木兵敗,傳到京師“京師震恐”,按照皇位繼承觀念,朱見深登基即位,但是面對瓦剌的威脅,考慮到朱見深年紀過小,且是在兵敗之後被立為皇太子,避免主少國疑,穩定明王朝局勢,由朱祁鈺監國,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鈺在大臣的使用者下登上皇位,是為景泰帝,明英宗被奉為太上皇。

    景泰帝 朱祁鈺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王朝轉危為安,在景泰元年,太上皇朱祁鎮回到北京,景泰帝位鞏固自己的皇位,對明英宗猜忌和防備,提防監控太上皇的同時,考慮到皇太子朱見深也為威脅自己的帝位,儘管有不少人反對,景泰三年五月,頒佈詔令,藉口廣西潯州守備都只會黃竑襲殺廣西思明知府後的上疏,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瑋皇太子,但是朱見濟於景泰四年去世,朝中對於再立太子意見不一,有人提出恢復封建綱常為名,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景泰帝的統治在自己病重時日趨不穩,奪門之變爆發,朱祁鈺復位,朱見深再次立為太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定國之初“凡朝廷無皇子,必須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雖長不得立。”相信皇位實行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有利於政治穩定,同時設立其他制度保證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實施,朱見深兩次度為太子則是體現明朝皇位繼承製度。其中在朱見深第一次立為太子,體現了太子監國制度,具有繼承皇位意味,南宮復辟之後,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便是遵守明代皇位繼承製度的體現,被廢太子之位體現的是皇族內部權力的衝突和當時的政治鬥爭。從朱見深兩次被立為太子,可以看出明朝皇位繼承理念的獨特性,也可以透視當時的皇權鬥爭和政治鬥爭,一定程度瞭解明朝的權利運作,根本上說這是與明朝皇權高度集中是分不開的。

    1.《試論太上皇朱祁鎮的迎還記復辟》,尹選波

    2.《明代皇位繼承中的監國》,徐衛東

    3.《試論景泰帝朱祁鈺》,尹選波

  • 7 # 美麗青春您真痘

    1449年7月,蒙古瓦刺也先率軍向大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兵敗被俘,50萬的明軍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明憲宗)

    此戰也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被活捉的親征皇帝。

    此時出生於1447年的朱見深才2,歲嚴格來說此時的朱見深應該叫朱見濬。

    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朝中大臣一齊向皇太后提出讓郕王朱祁鈺上位請求。土木堡事變後第三天,孫太后變立英宗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此舉意圖明瞭,想要立兩歲的皇太子為帝,郕王朱祁鈺自己也不想擔此重任,一再推辭。

    于謙公開勸說郕王朱祁鈺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因群臣一致擁護,且英宗出征前命朱祁鈺監國,所以郕王朱祁鈺也就不再推辭,於9月登基,就是明代宗。

    綜上在國家生死存亡之時,選擇郕王朱祁鈺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是形式所迫和群臣共識,並非于謙一個人的意見。

    朱元璋建國之初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須兄終弟及,有皇子則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雖長不得立。”那麼為什麼兵部尚書于謙等人不讓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鈺呢?

    1、由於土木堡之變,其京城的精銳盡喪,且皇帝被俘,朝野震驚,首都由於沒有足夠的兵力,此時岌岌可危。2歲的太子不足以應對此等複雜局面,也難以讓人心惶惶的朝廷穩定下來,明朝的外部形勢更不允許這樣一個幼主的出現。

    2、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經基本統一了蒙古高原,又在土木堡之戰大敗50萬明軍,兵鋒正盛大舉南下,分幾路殺向北京,此時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群臣禦敵,組織北京保衛戰。

    (明英宗)

    而2歲多的朱見深,顯然是無法起到這兩個作用。

  • 8 # 宋安之

    土木之變是指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的兵敗事件。此役英宗被俘,二十餘萬大軍損失慘重幾近全軍覆沒,明朝因此由盛轉衰。

    明英宗御駕親征時留下的政治格局是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郕王朱祁鈺留守負責監國之事。

    按理說一般皇帝御駕親征,是皇太子留下來監國。

    像明英宗的爺爺明仁宗沒登基之前就是這樣,身為戰爭狂人明成祖的兒子,仁宗在皇太子期間乾的最多的應該就是成祖御駕親征之時留守後方負責監國了。

    但英宗御駕親征時皇太子朱見深未滿二歲,虛齡勉強二歲而已,根本履行不了監國之事。

    所以明英宗的異母弟,僅比他小一歲的郕王朱祁鈺留守負責監國之事。

    即使如此,按照正常繼位程式也是朱見深繼承皇位。

    但歷史很多時候是捉摸不透。

    明朝的兵部也是一個實權部門,有著兵權。當時兵部尚書鄺埜隨著明英宗御駕親征戰死於亂軍之中,身為留守北京負責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謙自然是擁有很大的發言權。

    于謙力主抗戰,先後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和內閣學士陳循等大臣的支援。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也肯定了他的主張,因此抗擊瓦剌大軍的決策定下來了。

    在於謙的反對之下南遷作罷,正面剛瓦剌大軍開始。

    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

    這時候新的問題來了,南遷作罷,明英宗被俘於也先的瓦剌大軍之中,也先肯定會藉著英宗的名義騙開關防,明庭又不想坐以待斃,所以自然要選擇一位新的皇帝。

    在這種危機時刻,兩歲的太子朱見深自然不合適主持大局,兩歲的孩子在平常登基都是危險,更何況在這種緊要關頭更是顯得“主少國疑”,國家需要的是一位長君。

    而明英宗的異母弟,當時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自然是合適人選,而且朱祁鈺也支援于謙為首的主戰派。

    最後在明代宗的支援下,于謙全權負責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大明王朝因此度過了一次生死考驗。

    于謙的行為當時看來有些權臣的作風,但縱觀于謙為官清廉的一生,被抄家時甚至抄家的錦衣衛都覺得慚愧。還有不參與皇族內鬥,後來英宗回國被囚禁起來以後,有臣子擁立他復辟之時,手握兵權的于謙得到訊息後也是聽之任之,最後更是被冤殺。

    可見於謙真乃一代完人,值得我輩學習和敬仰!

  • 9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年齡是最大的敵人,至少對於朱見深來說是這樣的

    老爹親率大軍開赴塞外,朱見深一點也不慌亂,十分的淡定;除了餓得不行的時候會哭兩聲以外,其他的時間他幾乎都在睡覺,因為此時他尚未出哺乳期,約莫不到兩歲!

    太子是沒錯了,身份也明確的很,但是他的年齡卻無法讓他擔當重任;於是乎,他的叔叔朱祁鈺同志十分“光榮”的代表侄子幹起了監國的工作

    或許在很多人眼裡,這是朱祁鈺這輩子距離皇位最近的時候了,可誰也沒想到的是,監完國的朱祁鈺,直接走馬上任了,多虧了一個人——于謙

    如果沒有于謙,朱祁鈺或許會成為明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帝王,雖然是代理

    朱祁鈺的即位絕非偶然,也並不是于謙有意擁戴

    整個大明帝國的上上下下,設想過朱祁鎮出征的無數結局,無論是德勝凱旋還是狼狽而歸,他們都做好了預案;甚至說連表彰稱頌的文書也早已打好了腹稿,留守京城的人們翹首以盼,期待皇帝大人的歸來

    可凡事總有例外,大家想過一萬種結局,卻偏偏沒有想到這一種,作為小機率事件,作為一個條件極為“苛刻”才能觸發的結局,朱祁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般的做到了

    大明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幾十萬人馬全部戰死,哦不!是全部被人砍死。而皇帝大人也很不幸的被敵軍俘虜,甚至說名將張輔等文臣武將全部陣亡,光是尚書級別的各部門一把手就死了五個,換句話說,大明的脊樑幾乎要斷了

    至於為什麼沒說直接斷了,是因為京城尚在、國家未亡而已!此時的大明已經亂作一團,無數留守大臣眾口一詞的表明希望可以效仿北宋南遷,還都南京,一切從長計議。面對這一提議,皇族是反對的,這是關係到家族榮耀和祖宗臉面的事兒,他們並不願意這麼做,但是現實卻殘酷的要命,無兵、無將、無士氣,這仗還怎麼打?

    此時的朱祁鈺,也是熱鍋上的螞蟻,作為非皇帝繼承人培養的他,只是一個王爺、皇弟而已,天天除了遛鳥打獵玩女人,就沒幹過別的事兒,你讓他表現的冷靜沉著,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說一臉懵逼這句話形容他,再貼切不過了!

    再造大明之功,力挽狂瀾之能,於少保千古!

    幾乎所有人的陷入了崩潰,只有他還清醒,那就是于謙。先是痛斥了力主南遷的官員,又立刻進諫太后,擬立朱祁鈺為皇帝,號召天下豪傑進京勤王,算是穩住了即將一鬨而散的大明朝廷

    隨後,他用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和堅強的意志,率領老弱殘兵及新召集的民兵死守北京,硬是阻擋住了也先八萬精銳的瘋狂進攻,縱然也先手握朱祁鎮這一張免死金牌,卻沒能撼動大明王朝的根基,最終悻悻而歸

    有人說,擁立太子朱見深即位也不是未嘗不可,但卻存在巨大的風險,首先是于謙本人,雖然于謙從來都不是弄權貪權之人,也不會貪生怕死;但如若這樣做,那就是在自掘墳墓,立幼帝自古以來都是雷區,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畢竟,皇帝年幼,權力會在誰收中?有沒有人會覬覦?這都是潛在的問題,一旦爆發,會讓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雪上加霜!

    朱祁鈺已經成年,能夠獨當一面,有獨立的思考,無論是威信還是能力都是可以樹立的,只是繼位的合法性和優先順序有待商榷。所以就算是名不正言不順,但為了大明天下,于謙也要立朱祁鈺為帝!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奈何蒙冤而死,嗚呼痛哉!

    拯救了大明江山的于謙,雖然身居高位、卻始終清正廉明,甚至說有人舉薦他的兒子做官,都被他痛斥不已,或許是這過於剛正的性格,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有人說,于謙擁立明代宗朱祁鈺是有政治考慮的,但個人認為于謙並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在他看來只要對於大明王朝有利就可以了,至於這個人是朱祁鈺還是朱鈺祁,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以,他既不是明英宗的反對者、也不是明代宗的鐵桿兒,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忠臣、一個始終如一忠於大明的人!命運的安排還是來了,英宗北狩歸來後八年,終於在投機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的幫助下實現了復辟,完成了對朱祁鈺的取代

    雖然朱祁鈺此刻已經病入膏肓且無後,朱祁鎮還是被矇在鼓裡過了一把舊地重遊的癮,這一切于謙看在眼裡,但他只是當了一個旁觀者,因為在他看來無論是哥哥還是弟弟都不會影響他的人生信條——忠於大明

    手握禁軍的于謙,身居高位的于謙、官至少保的于謙,淡定的看著眼前的一切,毫無反應,跟他當年守衛北京時的鋒芒畢露截然不同

    英宗復辟後,在徐有貞、石亨的慫恿下,以“不殺于謙,奪門無名”的名義殺死了千古忠臣于謙!

    忠臣永遠無法被歷史的浪潮湮滅,奸臣再洗白也無法光明正大的站立

    于謙被處死的訊息一出,滿朝文武皆為其喊冤,只是英宗因為對皇權的過於敏感,下令任何人不得議論上疏,否則立即處死!面對這樣的絕境,眾人也只能默默的為于謙送行

    多年以後,朱祁鎮恍然醒悟,只是為時已晚,作為皇帝他是不能認錯的。這件事兒交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當年被于謙“放棄”的帝國繼承人朱見深的手上

    即位後的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追諡“忠肅”,並召回其子于冕,算是給了這位千古忠臣一個遲來的交代

  • 10 # 鄧海春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也先大舉攻明,英宗御駕親征,釀成了重大軍事災難——土木之變。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朱見深生於正統十二年(1447)十二月初九,最初名字叫朱見濬,土木之變發生時,虛齡三歲,其實還不到2週歲,也尚未被冊立為太子。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霍建華扮演的明英宗

    土木之變後,明朝統治能否繼續維持下去,或者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南宋,都不得而知,在官僚集團中也存在巨大爭議。在這種危機局面之下,作為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孫太后決議固守北京。《國榷.英宗正統十四年》記載:“皇太后禁中疑懼,問太監李永昌,對曰‘是也。陵廟宮闕在此,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此,南遷,大事去矣。且陛下不聞宋靖康乎?’因述靖康事。皇太后悟,自是中外始有固志。由於最初尚不知英宗是死是活,明朝在土木之變發生後的最初兩天內,並沒有啟動另立新君的政治方案。甲子日,即土木之變後第三日,“也先奉上宣府城內”,朝廷應在當日晚些獲知英宗被俘的訊息。資訊來源應一方面是宣府奏報,另一方面可能是英宗親筆書信的送達。

    上圖孫太后

    於是第二天,孫太后遂命郕王暫總百官,代為處理國家軍政事務。《明英宗實錄》:“乙丑,皇太后敕郕王祁鈺:‘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等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祗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上圖《女醫明妃傳》中何晴扮演的孫太后

    之所以委命郕王,在於他是英宗唯一的親弟,在英宗北征時,便已經受命居守北京,處理日常政務,駙馬都尉焦敬輔之。郕王為英宗同父異母之弟,小的時候關係很好,故而英宗一直不命郕王出藩。在自已親征之時,也暫時將政權交由郕王承擔。但此時孫太后並未有立郕王為帝的想法,仍對英宗回朝充滿期待。孫太后在命郕王暫總百官後兩日後,便立年方三歲的朱見深為太子。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的英宗、代宗

    在瓦剌俘虜英宗,不斷要挾的情況下,太子過於年幼,完全不具備理政的情況下,孫太后有礙於祖制后妃不得干政,也無法實行垂簾聽政,所剩的唯一選擇,就是命郕王主持政務。《明英宗實錄》言:“尚念臣民不可無主,茲於皇庶子三人之中選其賢而長者,曰見深,正位東宮。仍命郕王為輔,代總國政,撫安天下。”

    上圖《女醫明妃傳》中英宗與太子

    由於英宗迅速回朝的可能性逐漸減小,明朝從穩定政局的角度出發,開始擁立郕王即位。國難時期,軍事是明朝政務的核心,于謙主持兵部,在北京保衛戰及擁立郕王的過程中,于謙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在景泰一朝成為中樞議政的核心人物。

  • 11 # 大國布衣

    皇帝立長不立幼為古之祖訓,幼主當國很容易引發政變,昔年後周世宗柴榮在西征契丹的歸途中病逝,留下年僅5歲的皇太子柴宗訓和年紀輕輕就守寡的符皇后,結果是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奉諭出征的途中在陳橋被譁變的軍士黃袍加身,轉眼中軍變叛軍,大旗一揮就往京師汴梁開去,可憐恭帝孤兒寡母,孤立無助,最終淪為改朝換代的犧牲品。

    看看土木堡之變時的朱祁鎮,宣宗去世時,英宗八歲登基,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這一年英宗才22歲,換是現在這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小孩子,但是在古代,二十二歲真的不小了,而且皇帝結婚的年齡普遍都很早,基本上十四,五歲就結婚了,那到英宗22歲這個年齡的時候,朱見深應該也有幾歲了。

    英宗的太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憲宗皇帝,生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英宗20歲的時候才生了這個寶貝兒子,20歲生兒子,作為皇帝來說有點晚了些,所以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刺虜走的時候,朱見深才兩歲,還是嗷嗷待哺的嬰兒,讓一個嬰兒當皇帝,這顯然對於當時深陷瓦刺威脅的明朝來說根本不可能。

    再看看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局勢,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攜土木堡大敗明軍的餘威大舉南下,準備大軍壓境打下明朝京師北京繼而威脅中原圖謀南方,訊息一出京師震動,有人提出放棄北京,遷都南京,而以兵部侍郎于謙,及陳循,王直等大臣為代表的主戰派堅決反對南遷,指出一旦南遷則“民心盡失,國基動搖”,但擺在面前的是皇帝現在還被囚在敵營,國中無主,沒有皇帝發號施令就像一盤散沙,當務之急是要先立皇帝才能凝結力量抵禦外敵,那,該誰來當這個皇帝。

    當時的情況是英宗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深才兩歲,還是個在吃奶的小嬰孩,讓一個兩歲的孩兒當皇帝顯然不現實,正在大家為是否立朱見深當皇帝而爭吵不休的時候,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主張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經張太皇太后的同意,朱祁鈺於當年八月十八日稱監國,九月六日繼帝位,改年號為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依然還是當他的皇太子,並宣告朱祁鈺的這個皇帝只是特殊情況下的代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不可廢,以後皇位傳續還是要回到英宗一系。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在當時堅決奉行皇帝立長不立幼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不管怎麼說,讓一個嬰孩當皇帝對於當時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中的明朝來說絕對是下下策,一代忠臣以他的深謀遠慮化解了大明史上的一場重大危機,北京保衛戰最後成功了,明朝也轉危為安了。

  • 12 # 平沙趣說歷史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統一蒙古各部,隨後開始大舉進犯明朝邊境,由於明宣宗時期的衛所內遷,明朝疆域大為萎縮,正北之界退至長城一線,京城離國界的距離短的可憐,是為“天子守國門”。

    然而,天子明英宗還真以為他守得住國門,不僅守得住,還能像曾祖父朱棣那樣遠征漠北,橫掃蒙古,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他下令御駕親征。

    明英宗和王振是全無軍事才能,從頭到尾瞎指揮,還帶上了一大幫重臣老將,結果在朱棣北伐20餘年後,曾經吊打蒙古各部的明軍慘敗於土木堡,曾經往來衝殺於草原的老將全部報銷,皇帝被俘,明朝瞬間面臨亡國之危。

    必須上

    也先大軍隨時可能開到北京城下,京師的天空一片灰暗,甚至不少人支援遷都之議,直到于謙喊一句:“言南遷者可斬!”人心才漸漸穩固下來。

    為避免群龍無首局面,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命郕王監國,召叢集臣議戰守之策。

    郕王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也是其唯一的弟弟,時年22歲,是除了朱祁鎮皇子以外跟朱祁鎮血緣關係最近的人,然而此時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還未滿兩歲,根本不可能出任監國,朱祁鈺是監國的唯一人選,由不得其他人不同意,包括朱祁鈺自己。

    此時明軍數十萬精銳折損於土木堡,京師軍隊不足十萬,還是疲卒贏馬,大家普遍認為打不贏瓦剌,就是守也難守,所以讓朱祁鈺這時候上位,他自己無疑是不大樂意的,但沒辦法,硬著頭皮也要上。

    國賴長君

    立監國後不久,即八月二十二日,孫太后又匆忙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此舉讓大臣們嗅出一股味道,莫非太后想讓小太子繼位?

    顯然,朝中大臣都沒有同意這個提議,在平時立一個小皇帝他們不反對,反正以前又不是沒有先例,可現在皇帝被俘、京師岌岌可危,沒有一個足夠年齡的新君來統領大局、提振士氣,能打贏瓦剌?有幾個人會相信一個兩歲不到的娃娃能帶領他們打敗來勢洶洶的蒙古軍?

    為了避免蒙古軍拿明英宗作要挾資本,以及穩定朝局,以于謙為首的一眾大臣都支援再立皇帝,立誰呢?自然不會是乳臭未乾的朱見深,那就只能是朱祁鈺了。

    于謙跟朱祁鈺並沒有太深的交情,他支援立朱祁鈺也只是為了國家,和其他大臣一樣,“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

    在大臣們的一致要求下,孫太后只得讓步,同意立朱祁鈺為帝,但朱見深仍是太子。

    九月初六,朱祁鈺即皇帝位,並著手佈置北京保衛戰。

    事實證明,在危難時刻,還是國賴長君為妙。

  • 13 # 猴格大人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朱見深還不足兩歲。兩歲的太子,自然不能理政,所以明英宗御駕親征時特地任命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而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虜後,隨之葬送的,還有京營大部分精銳,所以當時北京是防務空虛的狀態。

    土木堡事變的訊息傳回北京後,滿朝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南遷以避虜鋒”的論調。

    這個時候,國家正處於緊急狀態,兩歲的太子即位也安定不了人心,而郕王正年富力強,又有監國的身份,事急從權,于謙等大臣在取得皇太后同意後,擁立郕王為新皇帝,以振奮人心,事實也證明,在郕王的坐鎮下,明朝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雖然擁立了郕王,但是上到皇太后,下到文武百官,都意見一致,保留了朱見深太子的地位。這也是為了讓皇位最終回到明宣宗嫡系一脈。

    因為明英宗是明宣宗長子,也算是嫡子。所以後來郕王想廢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時,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反對,雖然透過賄賂百官勉強成功,也失去了人心,為奪門之變埋下禍根。以上種種,可見於謙等人的初衷,完全是出於一片公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科風雲》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