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曾經最有條件統一中國,結果未能抓住機遇反而遭到滅國之災,最典型的莫過於楚國。如果當初屈原沒跳江,楚王聽信屈原的建議,楚國有望大一統嗎?
24
回覆列表
  • 1 # 任你評說

    《統一沒方法,亡國有原因》——我不知道楚國怎麼才能統一,但我知道楚國是如何亡的!楚人立國之初,地僻民貧,經過華路藍縷的經營,由弱轉強。到春秋戰國之際,楚國已發展成一個有“問鼎”之勢的袂映大國。領土、財富已超過了中原勢力最強的秦國,甲士、兵器也能與秦匹敵。然而,具有統一環宇、吞併八方條件的大國,卻江河日下,直至亡國。

    究其原因,楚懷王、頃襄王及其權臣奸佞自然罪不當恕。而且楚國政治制度逐漸落後,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因而加速了楚國的滅亡。《漢書·地理志》記載:楚地之俗,信巫鬼,重淫禮。把一切都託付給鬼神,一切都“聽於神”,實在顯得矇昧而荒唐,天命鬼神觀念削弱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楚國社會的發展,是楚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春秋的長期混戰,人們無不渴望和平統一的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亦想建立一統江山,秦經過長期的角逐之後,打破了六國的均衡,因此,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秦國尤其注重網羅人才,除秦本國的人才外,百里奚、商鞅、張儀、範睢、李斯等無不為秦的強大立下不朽之功勳。

    而當時的楚國,在強大的公族勢力控制之下,仍然任人唯親,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新王即位,親族故舊,無論賢能不肖,都執掌大權。這些貴族執掌大權之後,少有作為。悼王時起用魏人吳起實行變法,可是,由於舉賢損害了公族的利益,悼王一死,吳起被肢解,新法很快夭折。奸佞當道使得楚國日益消弱。人才大量外流又增強了敵方的實力。這樣就更加速了楚國的滅亡。

    楚國的外交政策,也有很大的隨意性,楚懷王時,時而聯齊,時而斷齊,反覆無常,有如兒戲。對外戰爭也隨意性很大。如秦楚丹陽之戰,楚懷王並無戰爭準備,只是容不了張儀之騙,便舉兵大戰。結果楚軍大敗,八萬楚軍被消滅,漢中郡被秦國奪去。

    戰敗之後,楚懷王並沒有理智地分析原因,調動楚國的全部軍隊進攻秦國。由於準備不足,又孤軍深入,在藍田被秦軍打得大敗,只好割地求和。楚人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卻仍不能挽救其亡國的命。

  • 2 # 臨瀛殿

    楚國是否有統一的可能呢?我認為,當時各上強國都有統一的可能,根本還是在於事在人為。

    那麼楚國如何才能實現統一呢?我認為要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

    對內,楚國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大而不強,主要原因在於貴族們權力太大,整個版圖呈現一種鬆散結構,這導致楚國不能有有效地整合自身的資源,從而在爭霸戰爭中陷入被動。要解決這一問題,必然要充分提拔任用楚國及各華人才,加強楚王的權威,壓制地方勢力。

    對外,我認為楚國應把重點先放在與秦國爭奪巴蜀,一旦奪取巴蜀,再集中兵力吞併越國,實現整個南方地區的統一。然後,揮師北上,和好趙國。楚國則不斷蠶食宋國領土。扶植魯國,使其隔絕齊國在山東的擴張。聯合南韓、趙國壓制秦、魏,然後與秦國交戰,奪取漢中,對秦國形成戰略壓制。

    以上實現後,集中兵力,著力進一步蠶食宋、齊兩國邊境地帶。鼓勵趙國在齊國北部擴張。儘量與齊國展開一次大戰,盡力打擊其主力。

    然後與南韓趙國聯合蠶食魏國領土,然後促成三國分魏。魏滅之後,聯合趙國攻伐齊國,同時利用南韓牽制秦國。在趙齊交戰時神速滅宋。接著出兵二十萬北上攻陷齊國都城臨淄。黃河以北分與趙國。

    此後聯合南韓進軍秦國關中,結交燕國牽制趙國。楚韓聯軍直撲咸陽,將秦人趕進西部大山。假意將關中讓與南韓,使南韓陷入秦人的反抗不能自拔,楚國趁機猛攻趙國,破其邯鄲。然後一路攻中山,一路攻晉陽,吞併趙國。再反過頭滅南韓。在此出兵關中鎮壓秦人。

    此後再遣一大將,北上攻燕,則天下定矣。

  • 3 # 幸福就是快樂時刻

    楚國曾打到藍田,六國距離咸陽最近一次,如果韓魏不那麼短視背後攻楚,楚軍能一鼓作氣拿下咸陽橫掃關中,歷史恐改寫。楚國地廣人多,用王翦的話說發動一百萬軍隊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最後項燕只帶了二十萬人敗給王翦六十萬,說明楚軍戰鬥力還是挺強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劉邦,項羽都是楚地人。可惜楚國國君缺乏雄才大略,進取心不強。吳起變法因為國君早逝夭折了,而商鞅變法就是師從吳起。

  • 4 # 燕過傾巢

    楚國是不可能統一的。首先楚國一直號為強國其實名不副實,外強中乾。而且連屈原那樣的半個大才都不任用,怎麼會統一六國呢?而且變法並不徹底,沒有真正打擊到貴族勢力。還有就是楚國更像是一個類似於當初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聯邦國家,雖有最大的領土,卻沒有統一的管理。以及楚國戰國時期沒有一個爭氣的王,不足以成事。

  • 5 # 孤峰殘垣

    如果楚國想要一統六國,那麼楚國就必須採取遠交近攻,並且由內而外的進行社會改革以及軍事化改革,以增幅自己的國力。同時西進巴蜀,南統南越,以增加自己國內人口,從根本上保證自己國家生產力。再而如同商鞅變法中革新武器裝備,以增加軍隊戰鬥力,並且採取屈原聯合抗秦的主張。給秦國以予壓制,其他五國,遠交近攻,這樣一來,統一六國應該不成問題

  • 6 # 似水流年856833654

    中原太敏感,楚國屢次爭奪中原,次次惹來他國干預兵敗垂成。應該與其他國家交好,全力攻齊國,據有山東,中原就是囊中之物,大業可期

  • 7 # 史川ShiChuan

    楚國倒是有可能一統天下,只不過沒有動力去做。

    楚國有三個戰略方向,西進巴蜀、北上中原、東伐吳越。本來最好的方法是先統一長江流域,再北出漢中西出武關,兩路滅秦。滅秦之後,再佔據河東之地,然後東出函谷關軹關,北出南陽,三路大軍滅韓滅魏。接著呢,滅齊、燕、趙,一步步來就行了。

    只不過,滅了越國,統一了長江中下游之後,在北出中原與西進巴蜀之間,顯然北出中原攻取魏齊膏腴之地更有誘惑力。西進巴蜀的戰略方向,在佔了巴國要地之後,秦國已然拿下了蜀地,這時候秦國就對楚國有了戰略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為了扳回一局,派了莊礄遠征雲貴高原,實現對四川盆地的大包圍。不過秦國更勝一籌,司馬欣十萬大軍順流而下趁虛而入拿下了楚國的後花園,黔中郡,也就是湘西地區,破了楚國的局,把雲貴和楚國核心的江漢平原一刀兩斷。楚國沒有辦法,拿漢江中游的安康盆地換來了後花園的安全。再往後,秦國就基本佔據了楚國的核心之地,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莊礄遠征的戰略意義就完全沒有了,只好自立為滇王。楚國就相當於俄國的東歐地區被拿破崙攻陷,再逃往縱深巨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也翻不起太大的浪了。

    楚秦平分巴蜀,秦國佔據了長江上游地區之後,楚國基本就翻不了盤了。楚國要統一天下,就必須在滅越之後先全力攻取巴蜀。楚國的核心區就是後來的荊州,諸葛亮也是建議劉備先佔荊州,再圖巴蜀漢中,然後看情況,再決定是佔據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還是黃河上游的關中隴西地區。

  • 8 # 農村大媽談農村

    楚要統一天下,必須要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得道明君。他招賢納士,人才各盡其用,諸位大師的謀略才有可能被採用。他尚德務實,體恤百姓,使他國百姓皆願耕工於楚。則眾望所歸,順理成章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叫不佔而屈人之兵。

    其次統一天下,須平其他六國,這要出兵。而出兵孫子說必須要經營好的五件事之首是道。什麼是道?兵法曰:“令下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舉個例子,象毛澤東主席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看看北韓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面對強敵那種大無畏的精神便知道了。象商紂王時的臨陣倒戈,那是極不得道了。

    諸位大神的謀略要實施,非一己之力能行。那需要舉國之力,領頭人最重要。

  • 9 # JH72

    冷兵器時代,西北方人更為高大強壯野蠻不要命因為生活環境差,有動力去搶地盤。楚國位於魚米之鄉,生活富足,難道讓楚人去佔黃土高原,沒這個動力

  • 10 # 彭剛32

    楚國要統一六國最佳可能,就是秦始皇還沒有出生之前,想得天下必先拿下巴蜀,在李斌治水,就會很快得巴蜀民心,楚不缺糧食,秦國小兩樣都缺,人力物業都缺,自然得天下有百分之七十希望,在攻打秦國。就有百分之九十九希望,秦國強於臣相的科技經營,在強於秦始皇的軍事才能。再強於地形地理位置,更強於北方好買馬。楚國優於糧食豐足,優於人口多,弱地形不利防守,多國包圍,弱軍事家,弱不方便賣馬。按條件楚國人力物業都強,是最有統一六國的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硬筆開始練到什麼程度才能練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