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看到來自褲衩的一段話:“無數酷勁十足的女性在當了媽媽以後無不陷入了焦慮。“當你有了孩子、或者有了小錢就懂了”,她們這麼調侃自己,“不是硬要裝逼,可當你的孩子哭著問你:媽媽,我明明跳得比某某某好,但老師就是不選我站前面,為什麼……的時候,你根本比孩子還難過,彷彿是因為自己的不努力,才導致無辜的孩子這麼小就嚐到人生而不平等的苦楚。”學校成了小社會,攀比競爭加劇,作為家長,是要加入戰場,還是怎樣?非常苦惱
16
回覆列表
  • 1 # 公益行者再生電腦教室

    物質也好,精神也好,攀比之後是對世界的認知,給予孩子探索的許可權並適度的引導就好。

    名牌,豪車,豪宅,奢侈品,金錢不是萬惡之源。

    琴棋書畫也非象牙避難塔。

    家庭文化與學校社會環境的協調是大的框架。

  • 2 # 護膚品全解析

    個人認為,你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談心。先和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學校裡面攀比風氣比較嚴重,同學都有的東西你沒有會讓你感覺很沒面子對嗎”(先同理,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但是媽媽覺得,在學校裡同學們買的東西都是拿的父母的錢,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付出而得到的東西是不值得炫耀的,媽媽相信你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未來走入社會,你還會遇到很多誘惑,你身邊也會有一些有不良習慣的人,而你,要向正能量的人看齊你才會越來越優秀,我們不能要求別人改掉壞習慣,但我們可以管好自己,做一個自律的人,將來就會成為有出息的人

  • 3 # 透明的牙籤

    謝謝邀請。環境影響人,如果一個學校的校風如此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家長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沒有辦法讓孩子換個環境,那就要和孩子溝通,告訴他爸爸媽媽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會買給他,以朋友的身份讓孩子說出自己為什麼想買,循循善誘,最後告訴小孩子不能攀比,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還有,多帶孩子瞭解父母小時候的生活,讓他了解過去的不易,珍惜現在。

  • 4 # 九鬥學生心理

    讓孩子更自信,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對抗攀比的重要法寶之一。

    孩子在學校會攀比什麼呢?在教學多年的時間裡,孩子會攀比父母的職業和收入、孩子的零花錢、家裡的房子車子、自己的衣服和各種用品的貴賤、自己去過哪裡旅遊,但是很少有孩子攀比自己讀書多少、自己成績的好壞、自己參與了哪些社會實踐。

    所以,孩子之間的攀比還屬於低層次(物質層面的攀比),你完全可以引導自己的孩子,把攀比帶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層次中去。

    第一:適當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點家長不能忽視

    舉個例子,成年人也會攀比,攀比房子的大小、車子的好壞,為什麼孩子就不能攀比腳踏車的好壞呢?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攀比鞋子的貴賤呢?這和成人之間的攀比沒有區別啊?

    所以,也不必讓孩子在物質上生活的太侷促(如果你的條件允許),孩子真的可能會因為此失去自信。

    第二:適當的物質滿足不等於孩子要什麼給什麼

    適當的物質滿足之後,我們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把攀比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中去。

    比比誰讀的書多。你讀10本,我讀了20本。

    比比誰運動的多。你每週跑步游泳,你每週騎馬擊劍,大家都在運動,比比誰的運動成績提高的更多。

    比比誰參與的社會實踐更多。

    比比誰去過更多的城市,走過更多的路。

    第三:讓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要有自信

    孩子總不會一無是處,讓你的孩子能夠找到另他們自信的內容,他們就不容易陷入到這些物質的攀比中去。

    孩子的閱讀、運動、口語、表達、組織協調管理,只要我們能夠在家庭環境中不斷的認可自己的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孩子就不會陷入到盲目的物質攀比中去。

    不是說當你越想顯擺什麼的時候,說明你越缺什麼嗎?這樣的觀點從小就分享給孩子聽。

    當孩子建立積極強大自我內心世界的時候,還有什麼好攀比低層次的物質世界呢?

  • 5 # 秋荷聽雨

    現在,社會風氣比較浮躁,過度的攀比之風越來越厲害。這種風氣的盛行,敗壞了社會風氣。敗壞了黨風。敗壞了年輕人的純潔。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攀比之風也是社會物質豐富的表現。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物質的豐富,使人們可以自由的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而自己喜愛的東西,是可以拿到社會上炫耀的。而炫耀的結果,就是讓不具備這種同樣東西的人,產生嫉妒。所以,攀比之風的發生和發展,從來都是和社會物質的豐富相伴隨的。因為有了攀比,就有了嫉妒心的產生。而嫉妒心的聚集,會使人的心態失衡。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對於孩子來講,過度攀比,會使孩子過早的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而且,不適時的炫耀,會對周圍的其他同學產生負面的影響。

    有個真實的事列給大家分享一下。

    有個大學生,因為家庭的不富裕,使她不能像自己宿舍的其他同學那樣,可以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正直花季的年齡,穿的總是過時的衣服。吃的總是價格最便宜的飯菜。因為貧困,她總覺得自己很卑微。抬不起頭來。

    每到夜晚,她總是躲在床上,對著牆發呆。她恨自己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出身。她恨其他同學時常可以在她的面前,炫耀自己的富足。四年的大學生活,讓她心裡承受了承受不起的壓力。臨近畢業的時候,她無法想象自己究竟會在未來怎樣面對社會。於是,選擇了結束生命。

    是的,攀比讓她內心積聚了嫉妒。而嫉妒,又讓她產生失望。最終走向極端。

    但是,也有許多甘為清貧,勵志風發的典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事實上,對於攀比和炫耀,你必須有一顆平靜的心去對待。認識自己,做自己的最好。而不是和其他人去比自己的短處。

    試想一下,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有點阿Q的精神,來面對過度的攀比。不是嗎?你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可以在人群中放大自己所具備的優點。形成自己的聚焦點。凸顯自己的自信。

    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追求是永遠的主題。但是攀比不是追求。攀比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個枝節。今天的我就是最好的。你要讓孩子大聲的說出了。

    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相對於其他同學來講,存在差距,那也沒關係,除了父母需要努力以外,孩子的努力,也是為了明天有更好的生活。這就需要孩子在今天努力學習。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環境,比父母一味的阻止孩子去攀比要高明的多。

    當然,適度的滿足孩子的攀比心是必要的。因為他體現孩子的生活環境的好壞。折射了孩子基本的審美標準。使孩子的自尊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滿足。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的滿足感。有這種感覺的孩子,會比沒有這種感覺的孩子,智商要高很多。

  • 6 # 啟畫教育
    現在的社會風氣,攀比的事情確實很多,而且問題當中那位家長的無奈也是很真實的一個寫照。

    當孩子問你為什麼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時,家長其實不僅僅可以無奈,還可以告訴他,不用去羨慕別人有什麼,不用去嫉妒別人怎麼樣,你就是你,跟他們一樣,去攀比,去比較,心裡就會不平衡,那你的心胸就狹隘了,眼光看的也就短淺了,那在路上走,路只能越走越窄。

    其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比一味的把眼睛放到別人身上有用的多,把眼睛放到自己身上不是讓孩子去自我欣賞,自我滿足,而是在許多事情當中,不斷的反思自己的過去,看看有什麼地方做得不足,又有什麼進步。

    在攀比這件事,家長完全可以起到表率作用,不用讓孩子身處在攀比的漩渦裡掙扎。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攀比了,只是作為家長的看在眼裡卻不以為然。舉個例子吧:

    很多孩子有了新玩具、或者什麼好吃的東西,就會故意拿到小朋友面前去炫耀,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很欣慰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孩子,不排除很多家長很享受孩子被別的小朋友羨慕的時候。

    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就同時增長了攀比的心理,但是當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又會感覺到非常的不是滋味。

    其實這樣的事情真的很普遍,但是很多家長就覺得沒什麼,更有的家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自己比別人好就高興,比別人差就吃了土的樣子……這樣對孩子有什麼好處,有什麼表率作用。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多檢討反省自己,是不是在無意識當中,就給孩子養成了這種習慣…而不是自己做好自己,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代表。

    讓孩子知道,其實不用總是和別人比,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而是好好的經營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語中有很多漢字,但讀音卻和中文很不一樣,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