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銀河日語
-
2 # 馮瑋
古代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按照日本典籍《古語拾遺》的記載,“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就是說,古代的事情,日本人是靠口耳相傳予以保留的。
為什麼除了日本,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使用日語?日語究竟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在外來語言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關於這個問題,各國學者進行了長達至少一個世紀的研究,至今依然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共識:日語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受到來自南北兩方面語系的影響,特別是收到南方的泰米爾語系及北方的阿爾泰語系的影響。因此,日語也屬於黏著語。黏著語的特徵是透過詞尾和句尾的變化表示語法意義。句子不是按照主謂賓,而是按照主賓謂的順序排列,謂語在句子的末尾。在一些抗戰劇裡就有頗具黏著語特徵的表述。例如:“你的什麼的幹活?”“米西米西的有?”謂語都在最後。中文屬於孤立語,至少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順序非常重要。例如,“她愛我”和“我愛她”,同樣三個字,順序不同,意思截然不同。二是同音字特別多,例如,周公姓“姬”名“旦”,和“雞蛋”同音;“教授”和“叫獸”同音。也就是說,日語和漢語,分屬兩大系統,原非同類。
那麼,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呢?必須強調,日語和漢語不同類,但日文卻產生於中文。因為,日文是在對中文進行改造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日文主要由三種書寫方式: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假名”就是在吸收和借鑑漢字讀音及書寫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假名”相對於“真名”(漢字)而言。“假”意為“借用”,“名”意為“字”。“假名”就是“借用的字”。那麼,“真名”(漢字)是透過什麼途徑、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日本借用的呢?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華人移居日本,成為“歸化人”。當時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於是他們就用漢字為日語注音。因為在中國用漢字為外來語注音古已有之。例如,梵語“Amitābha”[ˌʌmiˈtɑ:bə]漢字寫作“阿彌陀佛”,就是音譯。中國將這種音譯稱為“假借”,它是漢字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轉註、形聲、假借的一種。今日中國,“可口可樂”、“賓士”等,均屬此類。
5世紀初,日本開始出現借用漢字為日語注音的文字即“假名”,並逐漸固定,形成了“萬葉假名”。所以稱“萬葉假名”,是因為收錄了4世紀到8世紀共4500首詩歌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假名寫成的。萬葉假名共有88個字。
由於“萬葉假名”依然用的是漢字,筆畫繁瑣,因此在平安時代初期,即9世紀初,“片假名”開始形成。片假名就是將漢字楷體進行簡化。例如,萬葉假名用“伊”為日語的yi注音,而片假名則只取“伊”的偏旁“イ”。所以,在日語裡イ就讀yi。
進入平安時代以後,日本男權主義社會的特徵日趨明顯,婦女開始與漢字疏遠。但是,貴族社會的婦女依然需要透過文字進行表達、進行交流。因此,在簡化漢字草書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平假名。由於平假名最初主要為婦女所用,因此又叫“女手”,意思是女人手寫的文字。
近代以後,隨著中國國力的衰退,日本著力削弱中國文化影響的動向更加強烈。1886年,語言學家小島一騰發表了《日本新字》一文,率先提出了“漢字全廢論”。他還按照羅馬字即拼音文字,設計出了24個字母,第2年又增加到28個字母。19世紀末,評論家木村鷹太郎和歷史學家重野安繹分別提出了“日本文字改良案”和“漢字限制論”,但沒有結果。1945年日本戰敗後,“日語落後”被認為是日本戰敗的原因之一,“漢字廢止論”被重新提出。1945年11月12日,《讀賣新聞》發表社論稱:“廢除漢字,可以同時促進我們掃除頭腦中存在的封建意識,奮起追求美國式乾脆利落的效率”。但是,直到今天,雖然日語中外來語取代漢字的傾向日益強烈,但漢字始終沒有被淘汰。為什麼?因為,日語也有很多同音字,例如,漢字“間隔”和“感覺”在日語中都讀「かんかく」,如果去掉漢字,將造成混亂。
漢語言學家王力教授指出,“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華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意思是,現代漢語中引自西方的詞語,大都是由日本人翻譯並傳入中國的。例如,“文明”一詞在《易經》裡就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但是將civilization翻譯成“文明”,是頭像印在一萬日元上、被日本人譽為“國民教師”的福澤諭吉。再如“民族”這個詞,在中國最早出現,是6世紀的《南齊書》的“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那個“民族”是指風俗習慣,而將原義為“出生地”的nation翻譯成“民族”,也是日本人。當年,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民族和民族主義》,從此使具有現代含義的“民族”這個詞,開始在中國流傳。“中華民族”這個詞也因此問世。中國晚清以後的西學,實際上就是“東學”。在自然科學領域,將mathematics 、physics、chemistry翻譯成數學、物理、化學的,是日本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專用術語,如哲學、政治、貨幣、交易等,都來自日本。今天比較流行的單詞,如“洗腦”、“吐槽”、“宅男”、“達人”、“人氣”等,也來自日本。
1981年日本政府頒佈的《常用漢字表》計1850個漢字。但是,非常用的漢字是這一數字的好幾倍。稱日本和中國“同文同種”,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
3 # 秦始皇丶皇上
日語中的漢字至少有2個讀音,有的甚至有3-5個讀音,原因就是日語中的漢字分為“音讀”和“訓讀”。
由於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後來從中原的引入漢字來使用,但問題來了——漢字和日語並不能完全相容(於是後來才有“假名”,但和本問題無關不做介紹),於是引進的漢字一部分(相容的那部分)就直接模擬中原漢話的發音,意思也是引進時在漢語中的意思,這就是“音讀”。
另外由於日語中本身就有的意思,在引入漢字時,就只借用了漢字字形和意思,發音依舊是日語原聲語言的語音,這種情況就叫做“訓讀”。日本的大部分地名漢字發音都是訓讀發音,少部分除外(譬如“東京”,古代漢語發音“掏Q”)。
打個比方,漢語中“人”的基本意思是“兩足直立行走的智慧生物”(當然也有其他的引申意思),而同樣在日語中,這種“兩足直立行走的智慧生物”這樣的概念詞彙本身就有,所以在引入漢字時,“人”的基本意義是日語發音,而衍生出來的其他日語中並沒有的詞彙,譬如“人物”,“X華人”什麼的都還是引進時古代漢語的發音。
當然,不要說日本了,就算是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的背景下,各地方言依舊如同外語,更何況孤懸海外的日本?
-
4 # 帖子3
日語中的漢字讀法分為兩大類:音讀和訓讀。從人類發展史上說都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日本也是這樣。在創造文字時,日本直接借用了一部分漢字。當同一個漢字(或片語)表示的意思與日本本身語言表示一致時,書寫時直接寫漢字,但讀音按日語來讀,這就是訓讀。即同一個漢字(或片語)從漢字的字面上來看,中文和日語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漢語和日語發出來的聲音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用漢字表示的意思或情景在日語中沒有或沒有完全合適的對應意思時,就直接使用漢字的意思和讀音,這就是音讀。簡單地說就是直接說中國話,發音和意思完全一樣。日本人學中國話分了幾個時期,先是由遣唐使帶回去的,這種音讀叫唐音(相當於當時的長安話);後來由鑑真和尚東渡前後帶去的,這種音讀叫吳音(相當於當時的閩南話)。但是漢語的語音也是發展的,今天的漢語較過去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話去對照日語的音讀是不太一致的。但是閩南話與日語相當接近。
回覆列表
日語中的漢字稱為日文漢字,來源於中國,分兩類,一類音讀詞這類詞發音來源於中國古代傳入於日本,發音會跟古代中文發音有一定相似處,用平假名標註發音,但是古代中文跟現在的普通話有一定區別。另一類訓讀詞借用漢字的意思用日本本土的讀法發音,與中國漢字完全不同。不過日本漢字在日本隨著時間也是有自己的發展,也有自創一些漢字。不過華人學日語在漢字這方面天生有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