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車間裡有一個四人工作小組,如果高效配合得好的話,一天四個人可以完成4500件產量。但現在負責一個工序的人離職,之後招過好幾個人,幹不了多久便一個種藉口離職。側面瞭解,一方面是新人想走,老人不想留;另一方面的可能是不想讓新人進來,然後跟公司談提升計件產品單價。如果我答應提升單價,問題是其他小組都是四個人,他們的計件單價也要提升,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我該怎麼辦呢?
12
回覆列表
  • 1 # 昔日的港灣

    對於你的提問,看了半天還是有些不確定那個崗位員工為什麼辭職。怎麼會由缺崗聯絡到提升計件產品單價上面來了呢?,是不是提升了計件產品單價,他們三人就可以完成四個人的任務4500件,如果這樣,三個人完成四個人的量本身就就提高的單價呀。還是因為不好招人為由,要提高計件產品單價。難道提升了計件產品單價就招得到人嗎?

    至於這個矛盾,你還是要分析原因與現實情況。即使提升了計件產品單價還招不到人怎麼辦?那就不是提升的原因。提升後馬上招得到人,那就說明計件產品單價的確是少了。少了你又不願意提升,那關鍵還是要招人,在招人方面下功夫。

  • 2 # 艾的傳承

    完全的,徹底的,執行力,配備規範的運營體系和完善的工作流程是每個企業應有的運做模式。再加上細節的合理考慮,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 3 # 行走的弘一

    站在員工的角度,最底層的需求邏輯無非就是兩件事:1)幹活輕鬆;2)拿錢多:

    1) 幹活輕鬆,取決於組織在為其工作的時候提供的:

    a) 便利的操作工具/裝置

    b) 高效的操作方法/工藝

    2) 拿的錢多,取決於組織在為其工作的時候提供的:

    a) 工作任務量

    b) 計價的方式(計件/計時/計時+計件/月薪制)

    所以從這幾名員工想要提升計件單價,應該是採用計件制。為什麼提升單價,肯定覺得付出回報失衡——幹活累,拿錢少。您一定會說,多做點不就能多拿嗎?這裡頭要仔細琢磨上面這些話。這裡面有幾個線索

    1) “如果高效配合得好的話,一天四個人可以完成4500件產量。”也就是說這些人馬力開足使勁兒幹,最多也就4500的量,已經到達了頂點。平均每個人1125件/天。估計單件價格不高。

    2) 新人留不住,言外之意事三個人做,這樣可以人均拿到1500件/天。

    3) 既然人均可以拿到1500件/天,為什麼還要提升計件單價?

    我們透過這些資訊可以推斷這樣幾個假設:

    1) 1500件/天並不好做,畢竟體力有限。說明幹活不輕鬆,貴公司應該缺乏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的有效操作工具/裝置(我個人認為有這個可能性)。(這裡就給我們留下了效率提升的機會點);

    2) 新人留不住,三個人也照樣在幹,(可能)說明這三個員工有三個人取代四個人幹活的(粗淺)方法。(這個方法有待驗證,不過也給我們留下了效率改善的機會點)。

    3) 從上面的資訊推斷,貴公司的管理是自上而下,在生產效率改善主要依賴於工藝/開發等腦力勞動者,底層操作工很少參與現場改善;又或者說,缺少給予底層員工改善的有效激勵措施。(一切只能是個人猜測)。

    如果您同意這些假設,那麼我們就按照這個假設做出相應的改變措施。這裡我們可以採用一些效率改善的小工具老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ECRS效率改善工具

    前文提到第四個人始終留不下,那我們就可以大膽設想,4500件事不是三個人就可以完成?我們先假設可以,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目標,透過對整個工作流程進行瘦身,即透過:E取消/C合併/R重排/S簡化這四個步驟來先做出假象瘦身。

    通常我們會用這四個步驟對每個工序進行如下流程的思考:

    透過這樣的抽絲剝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機會。因為沒有您具體的工序,我們只能猜測以及給一個大致的方案:

    1) 既然三個人能幹四個人活,說明有些工序是可以取消的;

    2) 那麼那些不能取消的,我們何以合併之後,透過重排,改變作業順序;

    3) 那麼將那些勞動強度增大部分的作業,透過增加一些輔助的操作工具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使操作簡化,變得輕鬆。

    關於合併和重排,我拿我曾經輔導的一個案例來解釋一下。

    假設,這個小組的工作產量也在4500件:

    1) 一天4人完成4500件裝箱產量,這是怎麼算出來的?是否合理?

    例如:

    一天工作時間 :8小時(排除午休和吃飯時間)

    一件產量時間:8*3600(秒)*4(4個人完成)/4500=25.6秒

    即裝箱操作需要25.6秒來完成操作

    2) 裝箱小團隊的標準作業是什麼?他們需要怎麼配合才能在25.6秒完成此操作?操作是否合理?

    流程:

    a) 看瓶頸工序時間,此操作瓶頸工序是產品裝箱的操作

    b) 一箱有多少個產品?測量裝箱的時間是多少?當知道這個時間就知道他們的工作有沒有什麼餘量了。

    c) 平衡4個人的工作量畫平衡

    d) 做一個小的U 型的佈局,首位相連,節省時間。比如一個人負責封箱子底口和封口,一個人負責貼條碼同時輔助裝箱,另外兩個人裝箱,把四個人的時間利用好。起碼在我們的心裡有個數,什麼最好的配置,佈局和產出是多少。這就是我們說的標準作業,沒有這些時間的測量,人員的排成和流程的梳理,很容易被員工“騙”,也就是說自己的心裡要有桿秤呀!

    那麼簡化,怎麼做呢?我這裡也給您推薦一個效率小工具——LICA:

    簡易自動化LCIA(Low Cost Intelligent Automation)即低成本智慧自動化,這種自動化強調的是低成本,簡單實用,並加入作業員的想法。簡易自動化不一定要高精端的裝置,更多強調的是人的智慧。

    在日常工作中,員工一定會碰到吃力的情況,但是他們擔心會被自動化裝置取代,因此不願意提出累的問題。所以推行簡易自動化,首先要開啟員工的心扉,讓他們積極反應問題,同時用簡易自動化來幫助他們,從而進一步推行改善和簡易自動化的實施。。

    l 簡易自動化取代的是人的簡單重複的動作,而不是人;

    l 簡易自動化的裝備是簡約、簡單的,成本是低廉的;

    l 簡易自動化產品的品質不會受影響;

    l 簡易自動化要啟用員工的參與意識;

    l 簡易自動化要啟用工程師的創作激情。

    通常推行簡易自動化步驟如下:

    步驟1:整理員工需求和痛點;

    步驟2:裝置部、工程部、IT、生產到現場觀察、分析;

    步驟3:工程師和操作員工一起制定改善方案;

    步驟4:設計裝置並實驗;

    步驟5:在產線上應用,並更新相關檔案和操作手冊;

    簡易自動化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力學,機械和電子知識就可以完成:

    1. 利用重力來移動物料,盒子或產品;

    2. 利用彈簧自我復位,槓桿,軸承,滑輪等機械裝置;

    3. 利用簡易動力;

    4. 利用電子觸發。

    5. 利用微控制器等簡易電子控制裝置

    到這裡呢,我們就知道,在這個工作小組有著很大的改善空間。那麼接下來就是做人的工作了。員工之所以只會“提升單件計價。”是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與你們談判如何提升他們的收入。說簡單點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跟你們這些管理者講清楚如何讓他們——工作既輕鬆又賺錢。

    (抱歉,今天實在寫不動了,還有很多活要幹,明天我再回復怎麼跟這三名員工進行溝通,引導他們自己做出改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飲食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