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嘉木的影世界

    從目前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情況來看,口碑好評如潮。在豆瓣的評分有7.9分,而且看走勢還有繼續上升的空間。在貓眼的評分高達9.2分,可以說絕大部分觀眾被這部電影折服了。

    從觀眾對於電影觀影后的反饋來看,好評自然不用多說評分已經說明了一切,我們就來看看差評吧。最主要還是在於影片時長的問題上,網友評價到:時間線有點亂,破壞了觀影情緒;劇情拖沓冗長,角色間衝突被弱化,有電視劇既視感,看著有點犯困。甚至有網友懷疑金熊將是買來的,故事薄弱,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電影質量算是過關了,但是影片的票房成績卻十分的不理想。今天有多部新片上映,《地久天長》目前總體票房在榜單第五名,而且票房僅300餘萬。按照目前的走勢情況,貓眼對該片的票房總預測也才4066萬,對於之前一直看好該片的影迷來說會不會太失望呢?

    不過也有一個可喜的資料,能否逆襲在於它?對於《地久天長》來說票房成績不好和它的排片有很大的關係,僅僅6.6%的排片,但是上座率卻是所有影片中最高的,達到了6.0%。而電影院一般情況下會根據上座率的情況來分佈接下來的排片量,如果《地久天長》的上座率再有優勢一些的話,恐怕逆襲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吧。

    在看了《地久天長》後,覺得175分鐘的時長真的沒有感覺,該片的故事性很強,能感受到80年代的情懷。雖然過程充滿了怨念和仇恨,但是結局是美好的,後面驚喜很多,充滿了正能量,希望影片能夠大賣。

    保證排片率還是能挽回一些的。

  • 2 # 影響不凡

    《地久天長》觸碰到華人最核心的,也是電影裡最動人的,是熟人社會里身份變化後對照的無奈。

    戳破這層殘忍之後,王小帥在做的都是融冰。他對時代的憎不敢有那麼強,才讓王景春的角色在最後,那咬著後槽牙的恨,力道洩在了迴歸上。

    可惜這種中國式人際關係中的無奈和尷尬,攝影、剪輯拼命往回救,也統統被故事中通俗劇的部分消解掉大半。

    甚至為了讓人物形象更豐富而做的努力,比如那條出軌線的設定,也並非鮮花著錦,只是火上澆油。

    都說殘缺是種美,很明顯,缺了一角的恨並不是。

  • 3 # 我的貂蟬在哪裡biu

    《天長地久》在柏林公映時,觀眾好評如潮,很多觀眾都是含著眼淚看完的,紛紛表示三個小時的片長,還是可以接受的,今天《天長地久》就要在全國公映了,這樣的電影在中國會有市場嗎?觀眾會接受嗎?我看未必,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取向大致有三類:

    第一類就是追大片的,不論是美國好萊塢還是中國產的,只要你說是大片,我就看,無論好壞,看完後,也會在茶餘飯後或者辦公室內,當作閒談的談資,這樣的觀眾人數終多,大約會佔全體觀眾的百分之六十吧。

    第二類就是追偶像的,就是隻要有他們的偶像,就必須看,也不管偶像在影片中扮演什麼,也不管偶像的演技好與壞,反正是我的偶像我就得看,這類觀眾也為數不少,大約佔整個觀影群的百分之三十。

    第三類就是追優秀的,這類觀眾在觀影群中為數最少,大約只有百分之十,他們普遍文化程度較高,對電影的要求也比較高,必須是那些優秀的電影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而且在觀看後他們會透過微博,自媒體等形式去發表下自己的意見。

    《天長地久》就屬於只有追優秀電影的人才會去看的那類電影,雖然好評如潮,雖然有柏林影后影帝,雖然有當紅小鮮肉王源,但註定不是大多數觀眾喜歡的型別片,個人感覺票房估計不會太理想的。

  • 4 # 小鯨魚影視

    電影《地久天長》上線7天僅有3500萬的票房現在文藝片早已不再是時代潮流,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文藝片都是衝擊獎項,儘管這部影片獲得了影帝影后的殊榮,票房仍不盡如人意,全球的觀眾都是差不多的審美,最賣座的電影都是爆米花電影,文藝片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喜愛,個人感覺票房肯定不會很理想。

  • 5 # 小藍不白

    我認為票房應該不會太高。

    因為雖然這部電影在國際上取得了認可,質量當然沒話說,故事也十分精彩。當時現在的中國應該是以商業片為主流,而以文藝片為主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觀眾或許會聽過這部電影也知道這部電影很好,但是會買票觀看的觀眾應該不會太多。

  • 6 # 熊多了不愁

    《地久天長》公映,票房肯定不會太好。真正高票房的影片不會是這種氣質,三個小時的片長,憋尿憋的臉通紅,節奏慢到令人髮指,這是藝術所必須的嗎?藝術的高度就是失去節奏的速度嗎?我看不盡然吧!

    《地久天長》讓觀眾感受到的是地老天荒的效果,進去影院之前你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出來後你感覺經歷了一世,已經進入中老年的狀態了。為啥會有如此感受呢?因為影片講故事的方式是生活流的,表現生活的場景,導演乾脆就直接拍人物怎麼生活了,吃飯一定是真正的吃了一頓飯,從炒菜到洗碗,導演自己也說了這部影片不是真正的電影,更像是從生活中剪下來的一個片段,看來導演是瞭解自己的。

    本片在上映前有柏林電影節影帝和影后的加持,但是現在不是四十年前了,我們知道外華人給你吃個甜棗的時候,並不代表他們對你多好,或有多麼認可你,反而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時候。不過現在基本也無所謂了,他們也折騰不出別的花樣了,畢竟我們的話語權在提升。

    影片另一個讓人喪的元素,在於悲觀和厭世的情緒瀰漫在劉星意外死亡之後,男女主人公此後就變成了遊魂一樣的存在,華人確實注重血脈的傳承,失獨也真的是很大的悲劇,但是華人在生活的鬥志方面我覺得也是超出我們一般的認知的,越是普通人越不會被打敗。而影片中彷彿失去三魂七魄式的表演和氣場,還希望得到觀眾的認可,真的需要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2s為什麼能成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