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170820108

    這個我相信是事實!——因為這麼做至少會消耗敵人的子彈!——林彪曾在遼瀋戰役中對部下說,我不要傷亡報告,我只要你守住塔山!——不惜一切代價去守住,或不惜一切代價去拿下——已成了戰爭片的口頭禪!

  • 2 # 佛心大蘇

    這個是真實並且有官方記錄的,這些士兵是臨時徵召,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去當炮灰。一般是兩到三人一個小組,一支步槍,一人一抓子彈。吹著哨子喊著口號就充上去了。

    但是蘇聯人這麼幹,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無關他們的軍事長官殘暴不仁。畢竟蘇聯當時是地廣人稀,他們的人口和大城市基本上都集中在西部國土。所以說,蘇聯整個國家的支撐點也就是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幾個大型城市。這幾個大型城市一旦被拿下,他們基本上就完蛋了。可以說,蘇聯的情況我們當然抗日戰爭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們的國軍被打敗了可以後退逐級抵抗,他們就不行。

    蘇聯人只有拼了老命,把德華人拖進高加索的寒冬,才有可能取得勝利。這是一場用生命換取時間的消耗戰,蘇聯人在歷次國土防禦戰中屢試不爽。拿破崙如此希特勒也是如此,全是敗在高加索凜冽的寒風裡。

    因此,退一萬步說,就是你是不給他們兩人一支槍,而是兩人一把鋤頭,估計蘇聯人都會一邊吹著伏特加,一邊流著眼淚嗷嗷叫著往前衝吧。

  • 3 # 天天都上班4

    本來不想多談,但是某些人的回答,實在讓人無語,為避免問道於盲,我來說幾句。

    二戰期間,蘇聯並不缺乏輕武器,也不缺乏子彈,他們缺乏的是運輸的車輛。在美援卡車進入以後,這些情況得到改觀。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輕武器的補充從未間斷過,甚至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在所有的謊言中,用人消耗對方的子彈一說,最為荒謬。生產一發子彈不需要一分鐘,一個人走上戰場需要十多年。擁有先進裝備德軍,巴不得對方飛蛾撲火。

    而且在斯大林格勒之後,蘇聯發現自己面臨人力危機,在消耗下去也得亡國。隨即提高技術兵種的比率。

  • 4 # 此淪

    戰爭是殘酷的,所以戰爭影片裡描述的內容,不能說代表全部,但是代表某一個特殊的時期,我覺得是符合一定歷史事實的。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當時赫赫有名的人海戰術不是我們提出的,正是蘇聯。而看《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可能觀眾對內容表現有一定的誤解,它並不是讓士兵手無寸鐵的去送死,而是當時蘇聯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武器裝備新軍,只能讓徒手計程車兵跟在配發武器計程車兵後邊衝鋒,畢竟這個過程,你是很少需要開槍的,真開槍實際也打不準。這個時候,如果前面衝鋒計程車兵犧牲了,後邊的戰士就去撿起槍武裝自己,繼續衝鋒,這是一個很可歌可泣的畫面,很壯烈也很震撼,雖然軍官在督促他們衝鋒時顯得毫不留情,但是你考慮哪個時代的情景,你不難發現那種首都即將丟掉時的急切心情。我覺得《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拍攝的還是蠻中肯的,因為它不是俄國電影,而是美國電影。並沒有太多我們覺得抹黑的情況,寫的很真實,也突出了當時蘇聯的困難,和人民的堅持。很多沒有體會過戰爭的觀眾,是覺得一些內容無法想象的,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如此。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玩過一款遊戲,叫《紅色管絃樂2》,這款遊戲是一款戰爭題材的遊戲,玩家可以扮演蘇德雙方進行攻防戰,每次雖然參加的人數只有60人,但是遊戲提供立刻復活的機會,每一方人力都有600多,所以相當於模擬一個營級規模的戰役,我以前也覺得衝鋒就是送人頭,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玩了這款遊戲我發現,衝鋒確實在當時那種戰爭模式下,是有效果的。因為你雖然看上去是死亡衝鋒,但是敵人有換子彈的時候,有換槍管的時候,有過熱卡殼的時候,這些時候雖然就是1分鐘甚至幾十秒,但是足夠讓衝鋒的隊伍進入到敵人的陣地,雖然殘酷,但是沒有辦法的時候,這就是意志力取勝的一種方式。

    就和我玩這款紅管2遊戲時體會的一樣,有時候一個路口的重機槍,可以擋住幾十人上百人,但是隻要對方不退縮,總有人可以衝到你面前,所以我們看電影也好,玩遊戲也罷,一定要學會敬畏戰爭,和平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此不忘感謝我們的祖國,讓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 5 # 櫻花卡夫卡

    這個情況有誇大,但是大部分應該說是真實的。因為斯大林在多次肅反運動大量清洗了基層指揮官,導致基層官兵戰鬥力大幅下降,同時由於素反不得人心,大量蘇軍投降後成為偽軍。斯大林格勒由於特殊的象徵意義,斯大林除了同意兩萬多名官員家屬撤退以外,其它居民和官兵絕不允許撤退和投降,直到後期從集中營釋放出大量軍官自己朱可夫帶領遠東部隊投入戰鬥才逐步扭轉戰局。

  • 6 # spt117

    《兵臨城下》中的“蘇軍政委命令重機槍掃射退下來計程車兵”,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首先政委並不是軍法官,當時政委都是帶頭衝鋒因此傷亡極大,以至於專門有命令禁止政委帶隊衝鋒,負責執行抓捕、槍斃逃兵的內務人民委員會部隊;其次蘇軍二戰對逃兵的做法一貫是編入懲戒營,直接槍斃的並不多,就是著名的“不許後退一步”的227號令也沒有賦予內務人民委員會架重機槍掃射自己人的許可權;最後,蘇軍在二戰中並不是只會無腦衝鋒靠人肉堆死軸心國的白痴集團,必要的戰術撤退、轉進他們都懂得使用的。《兵臨城下》中督戰隊掃射自己士兵的情況,只有在這位法國大導演自己的祖國上演過——在一戰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國督戰隊就架起重機槍掃射過不肯衝鋒的法軍士兵,當然前提也是這些法軍士兵厭戰情緒瀰漫,有兵變跡象。

    不過鑑於西方國家對蘇/俄一貫的態度,這個“政委架重機槍掃射自己人”的無聊戲碼後來不斷上演,前幾年的《英雄連2》(別名黑蘇連2)戰役第一關就再次上演了這個無聊劇目

  • 7 # 汪淳浩瀚

    電影《登陸之日》和《兵臨城下》中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場,執行所謂227號命令的畫面是赤裸裸的扭曲和醜化。

    《登陸之日》是南韓導演根據幾名北韓人的二戰經歷,加以藝術化修改拍攝而成,對斯大林格勒戰場的描述嚴重抄襲《兵臨城下》,其他幾次大規模戰鬥場面也都是模仿的其他經典電影的場景,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兵臨城下》是2001年讓·雅克·阿諾執導的美國電影,講述的是蘇聯傳奇狙擊手瓦西里的傳奇故事,在表現瓦西里個人英雄主義故事的同時,電影對斯大林簽署的227號命令進行了扭曲式的拍攝,給觀眾留下了錯誤的印象。

    227號命令的原文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這裡就不做複述。這裡主要說一下它的大致內容:227號命令要求將散播謠言和臨陣脫逃的軍官和士兵組成懲戒營,並讓他們在戰場上最危急的地方帶罪立功、洗刷恥辱,在這些懲戒營的後方部署護衛隊(也就是督戰隊),防止他們逃跑或投敵。就是說在電影中的督戰隊只會出現在違犯軍紀國法的懲戒營後方,不會出現在剛參戰的普通士兵的後方。

    227號命令釋出在蘇聯最危急的時刻,不到三個月便被中止執行,就是這不到三個月的執行時間,就成了抹黑蘇聯和斯大林的一支筆,造成了蘇聯殘忍嗜殺的形象,其實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觀的。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實際上就是在黑老毛子。

    據我瞭解,整個蘇德戰場蘇軍督戰隊直接射擊潰逃部隊的案例並不多,更多是對潰逃部隊的頭頂或隊伍前的地面射擊,像電影裡那種射殺逃兵的場景並不多,至於都是在哪些戰役執行的不瞭解,有知道的可以給我補充一下。

    更何況有很多蘇軍督戰隊隊員不願意向自己人射擊,比如說蘇軍督戰隊當中的愛沙尼亞官兵就非常消極的執行277號命令,甚至拒絕射殺逃兵。有一個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老兵就回憶說,他們的的部隊被打垮,他以為要被督戰隊槍決的時候,督戰隊的軍官一把撈起他說,你是一個勇敢的戰士,並沒有剝奪他的生命。

    後來,隨著蘇軍轉入反攻,督戰隊就被取消了,因為督戰隊變成了膽小鬼多藏的的地方而被詬病,蘇軍高層也順應形勢取消了督戰隊這個藏汙納垢的編制。

    不過,在蘇德戰場確實初期有部分部隊缺乏輕武器,這也是因為擴軍太快造成的結果,不過隨著蘇聯工業轉入軍事生產,這個缺乏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 9 # 無言l無語

    能拍上電影,俄華人還沒有強烈抗議,那基本就是事實了!看了很多人說蘇聯不缺武器,是的,二戰中美國最大的援助就是給了蘇聯,基本有一半吧,具體可百度。但這些物資,武器,彈藥都在後方,甚至在港口,運力主要用在運輸人員上了,畢竟當時的斯大林格勒就是靠人填的!由於組織的混亂,再加上戰情的急迫,很多新兵都沒開過幾槍,也沒有適應戰場,就被直接投入了火線,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戰場是最好的訓練營,活下來的自然是老兵了!在這樣的思想下,沒人會在乎那些"灰色牲口"(俄華人自己說的)的死活的!

  • 10 # 使用者7686313941707

    這種情況在今天的人看了好像匪夷所思,好像是在故意抹黑蘇聯軍隊。但我在一些德國兵寫的紀實文學中,也恰巧讀到過這種情況,實際上這種程度的事情,對蘇聯領導層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朱可夫也說過,“我們計程車兵,如果衝鋒的命令下達了,就算前面是雷區,也要踩過去”。以當時實際情況看,蘇軍並不太在乎士兵的死亡率。“徵”來計程車兵 ,訓練一兩個禮拜,就匆匆忙忙上戰場了。死了就再“徵”一批,為祖國犧牲是“光榮”的。

  • 11 # 鴻哥iouyh福小鋪

    確實如此。

    在早期與白軍作戰也有,似乎是整個戰鬥民族的固有傳統。

    與現代發達的西歐工業國家相比,蘇聯顯然是落後了,甚至和美英達聯盟,要求的清單除了食品,燃料之外,甚至還包括了子彈。

    德國的閃電入侵更是席捲大部分蘇聯國土,工業重鎮全都陷入戰爭,雖然斯大林儘可能地搬遷工廠,但遠遠不足保障前線的物資,軍事裝備能夠充裕,因此重拾舊傳統是可信的。

    一人拿槍,後邊的人拿子彈和手榴彈,確實很殘酷,很悲哀,但也是無奈。

    可不這樣拼命,斯大林格勒是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直到中後期,緩過勁的蘇聯才改變了這一窘境。

  • 12 # 唐律疏議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一支上千萬人的軍隊裡出現個把傻逼指揮官,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肯定不會是戰爭中的普遍現象。在已經發明瞭機槍火炮等殺傷力強大的武器的時代,只會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人海衝鋒的一方最後能打贏戰爭,則是不可思議的。就算蘇軍人數再多,能比德軍的子彈還多嗎?

    尤其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戰場內,堅守城內的蘇軍62,64兩個集團軍,總兵力人數(哪怕加上渡過伏爾加河來的援兵在內)其實也並不高於進攻的德軍第6集團軍。如果在兵力火力都遜於對方的情況下,還會在大白天開闊地搞缺乏火力支援的密集隊形衝鋒,那兩個集團軍怎麼可能在這個地獄熔爐堅守那麼久?

    至於《登陸之日》,則是bug鋪天蓋地的神作,簡直堪稱影視界的釣魚文了。別的都不說,就說城市衝鋒的那一段。首先難道編劇沒聽說過共產主義國家參軍還有政審這個東西嗎?一群敵國的俘虜兵,在沒有經過任何政治審查的情況下,蘇聯居然會直接放心大膽地把槍支彈藥發給他們?編劇對蘇聯的政治體制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此外這部片子開頭幾個北韓人因“參與暴亂”被日本法院判決參軍也是雷出天際的神展開。在二戰時的日本帝國這個如此講究政治的國家,居然會把政治犯安插到軍隊裡去?這是何等難以置信的作死精神?其次編劇對當時軍人在日本的地位、整個日本社會對軍人的尊敬程度是否也存在嚴重誤解?把犯人送到軍隊裡去,這是懲罰還是獎賞?編劇以為二戰時的日本帝國是宋朝時的中國?以為“充軍”是一種刑罰?)

  • 13 # 手機使用者61959222822

    不大可能吧。因年代太久,不知當時的具體情況,但從書中得知,當年蘇聯有許多射擊俱樂部,而且蘇聯人尚武,應該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拿得到武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燈應該保持昏黃還是雪亮,哪種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