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貴圈保安
-
2 # 小林子啦啦啦
人們常常看到一兩歲的孩子聽到熟悉的音樂會跟隨音樂的節拍搖動身體,會舉起雙手打拍子,甚至會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語言發育快的孩子還能夠邊舞邊唱,似乎這一切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事。
任何人都喜歡聆聽悅耳的、具有歡快節奏和美妙旋律的樂曲,或許這應該說是人類的本能。
在胎教、早教的有關論述中,我們經常看到音樂可以開發兒童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胎教音樂可以啟迪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更聰明的種種說法。據此,人們意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並多方設法,身體力行。
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買鋼琴、提琴等高檔樂器;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還要陪學陪練;學唱歌、聽名曲,認為這才叫學音樂……凡此種種就可以叫做早期音樂教育嗎?細觀國外的幼兒教育,培養節奏感的教育才是音樂的啟蒙教育。在國外,託兒所或幼兒園的音樂課上,老師帶著幾個孩子邊聽音樂邊拍手、跺腳、擊打樂器等等;而不像國內幼兒園教孩子唱歌、說兒歌、跳舞。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我想這是基於對音樂的理解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在音樂教育中節奏感的培養應該是基礎,那麼在家庭遊戲中如何融人對孩子節奏感的訓練呢?下面的幾個遊戲或許有所啟示。
①模仿節奏敲響鍋碗瓢盆
1歲前孩子敲擊樂器、擊物出聲的遊戲都是以能敲響為標準的,而1歲以後則應該是隨著音樂的節拍來敲奏。開始可以只採用簡單的2/4拍,4/4拍,掌握之後可採用3/4拍,加上符點音符、休止符等。
隨著音樂敲節奏可以先從拍手開始。在音樂伴奏下,爸爸、媽媽和孩子面對面地拍手。如果孩子跟不上節拍也不必著急,多練幾次就行了。當孩子拍手能跟上拍子之後,家長就可以給他小勺、筷子、塑膠棒等容易抓握的東西,讓他隨意敲鍋碗瓢盆。在隨著音樂節奏敲擊的過程中,要讓孩子用心體會敲不同物品發出的聲音的不同。
歌詞越簡單,動作越明確,對小孩子越適宜。這種簡單的節奏遊戲其實不僅僅只是練節奏,同時還練習大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在記詞記曲的過程中,還鍛鍊了記憶力;要唱準確還需練習音準和音高;邊聽邊唱邊玩,孩子在音樂中體驗愉悅。讓孩子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體會音樂之美妙。並逐步喜歡上音樂。其實這就是我們的宗旨,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的一種情操、一種修養。
傳統兒歌都是一代傳一代,邊說邊比畫,動作幅度大,表情又誇張。為什麼兒歌能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呢?其生命力來源於兒歌的節奏感和做兒歌遊戲時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媽媽充滿了愛的眼神和語調將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腦海中。把母親和孩子的拳頭交叉握在一起,排在最下邊的拳頭在邊念兒歌時邊往上爬,唸完兒歌時小拳頭已排在最上邊,比如可以念:“小老鼠上燈臺,偷吃油下不來。”也可反過來玩,讓排在最上邊的拳頭爬下來,邊玩邊念:“哎喲哇,做啥啦,蚊子咬我啦,趕快爬下來。”這些兒歌有《拉鉤》《你拍一我拍一》,還有《洗手歌》等等。你也可以自己編一些,只要語言具有韻律,念起來朗朗上口即可。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3 # 幼兒教育
音樂是—種有—定節奏組織的、透過時間而展開的藝術。把音樂的各種音響、音調要素在時間上加以組織,這就是音樂節奏的功能。音樂的節奏感可以既是一種基本的音樂才能,由於節奏的用途是 組織音樂的各種音響或音調要素,因而它同其它的要素就有著經常的不可分割的聯絡。就這方面來說,離開旋律與和聲,離開樂句的音調發展,節奏本身是不單獨存在的。有人曾把節奏看作是音樂的 “呼吸” 與進行的原則。節奏的性質、節奏的“呼吸”、力度等,都是由作品的 藝術內容、音樂的形象所決定的,音樂節奏是一個有藝術表現力的範疇。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節奏是音樂的精髓,是組成音樂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音樂生命力的泉源,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一切音樂活動離不開節奏,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唱歌、跳舞、樂器都離不開節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進行音樂節奏感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節奏感呢?
一、培養音樂節奏感要激發孩子對音樂節奏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麼孩子很難掌握這方面的能力。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而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必須抓住孩子的直接興趣,從而產生孩子學習節奏的傾向。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是遊戲,所以,把節奏感融入到遊戲當中用遊戲化的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還可以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激發孩子對節奏的興趣。
節奏的概念比較抽象,孩子難於理解,但孩子對節奏卻是敏感的,節奏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因而要讓孩子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必須從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如:小孩子喜歡的動物的叫聲;自然界的聲音;交通工具的聲音等。這些聲音都是非常形象的節奏,孩子能輕鬆地找到這些聲音,在興趣的前提下模仿這些節奏,並用語言、動作、藉助樂器等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孩子本身對 “節奏” 並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並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節奏感要重視聽力節奏訓練。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如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以及節奏感等都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絡,所以要學會用聽的方法探索節奏的能力,孩子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
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滿各種奇妙的聲音:清脆的鳥叫聲;此起彼伏的汽車喇叭聲;悠揚的鐘聲等。讓孩子仔細聆聽這些聲音不僅能給孩子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傾聽,然後將這些聲音用音樂來代替,讓孩子聽著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親自感受各種各樣的節奏,慢慢地孩子就會發現這些聲音在不停的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體驗了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緻、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養音樂節奏感要重視語言節奏訓練。
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是人類的語言,語言本身含有豐富、生動、微妙的節奏。孩子生活在語言環境當中,從語言節奏出發來掌握音樂節奏是比較容易的。節奏大多是從人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音樂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有密切聯絡,為了表現節奏,可進行有節奏的語言朗讀,講一些詞、短語、簡單句,並拍出節奏。即興說一句有節奏的話,這樣孩子們都想說出最漂亮的詞句,拍出最好的節奏,既進行了節奏練習,也培養孩子們的詞語創作能力,同時也體驗了節奏感。
四、進行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要重視動作節奏訓練。
培養音樂節奏感要透過形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動作在孩子感受音樂節奏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主要靠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表現手段來表達。但要讓孩子感受這些表現手段所表達的內容,單靠聽覺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在培養孩子節奏感時,需要有動作的參與。讓孩子觀察人體本身的許多動作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受形體動作能表現節奏;也可選擇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內容,配上簡單優美的音樂表現節奏;還可以讓孩子聽音樂模仿喜愛動物的動作表現節奏。為了提高孩子練習的興趣和孩子一起做動作,並注意培養孩子合拍的能力,選擇生動有趣、強弱節奏比較明顯的樂曲,讓孩子隨著音樂用形體動作來體驗節奏的快慢和強弱變化,要求動作與音樂的快慢一致、和諧。
當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腳等表現節奏後,要引導他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節奏。在用形體動作表現節奏時,一定要注重讓孩子自由發揮,切忌不要讓孩子一味模仿,如果孩子出現動作不協調等現象應及時引導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形體與節奏的協調統一。
可見,節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強了,更有助於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諧發展。
五、培養音樂節奏感要加強節拍感的訓練。
培養孩子的節奏感應該從等速感著手加強節拍感的訓練。良好的節拍感是孩子學習音樂應具備的音樂基本技能,也是視唱、合唱等基本能 力賴以形成的基礎,培養孩子的節拍感能夠幫助孩子有意識地去體驗不同節拍的不同律動,是幫助孩子理解節奏,組織節奏和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
讓孩子充分利用電子琴的自動節奏反覆打拍子,甚至形體動作參與,從中用心領略各種節奏的律動;在彈奏樂曲時,也應選用與樂曲相符的節奏來練習,使孩子聽到音樂就有節奏的反應,透過節奏又能感受到音樂內在的情感;在學習一首樂曲時應先做出節拍分析,增強孩子對節拍律動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孩子的節拍感,還能養成完整的聽辨樂曲的好習慣。這樣節奏感就會隨著音樂在孩子的心裡產生共鳴。
六、培養孩子節奏感應把節奏融於歌曲中。
節奏是為了學習音樂服務的,光靠節奏是無法將音樂的美昇華的,所以培養孩子音樂節奏感時讓節奏和歌曲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對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強了樂感的理解及體驗。
七、培養音樂節奏感要將節奏教學與其它學科結合。
節奏與其它學科的結合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表現、記憶節奏,如節奏與美術結合,用畫蘋果的形式幫助孩子理解節奏,一個四分音符就是一個蘋果,一個八分音符就是半個蘋果。
孩子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時值。節奏教學與語言也能有效結合,有節奏的朗誦不但能鞏固節奏還能幫助記憶內容。如:在語言活動中,教歌時我們不僅自己示範有節奏地朗誦歌詞讓孩子感興趣,並且讓孩子有節奏地學習朗誦歌,有了節奏的加入,孩子念時會朗朗上口,加強了內容記憶,使學習得心應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節奏練習輻射到其它學科中,才能獲得廣泛的節奏感。
八、培養音樂節奏感要用樂器訓練節奏。
用樂器等對孩子進行節奏訓練,樂器直觀效能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孩子準備一些打擊樂器,在聽完樂曲後,讓孩子邊聽邊敲打,邊敲打邊唱歌,為自己伴奏,同時要引導孩子感受節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能讓孩子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點,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並透過對小樂器的操作應用,瞭解各樂器不同敲法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既培養了節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樂素質和能力。
九、培養孩子音樂節奏感要創設歌舞情境。
表演與集體舞都是要孩子在歌聲、樂曲中翩翩起舞。歌表演是邊唱邊手舞足蹈。而集體舞作為自娛性舞蹈人人都可以跳,它不表現某一情節、某一形象,而追求一種統一的美感。現在的音樂教材有很多歌曲和欣賞都適合於表演。教師一方面可以給孩子一些規定的表演動作,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孩子大膽創編動作。
如在學《大風車》這首歌時我發現有一句歌詞孩子節奏一直唱不準,在教學這首歌前,我先出示這條節奏,讓他們根據這條節奏編不同的兒歌,然後加上旋律讓他們邊唱邊進行歌舞情境表演。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回覆列表
當寶寶出生後,我們就應該逐漸引導孩子聆聽生活中那些有節奏的聲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聽有聲玩具所發出的悅耳聲音;
2、在房間裡掛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3、聽廚房中傳來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聲音;
4、聽自然界的颳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
5、聽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6、聽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比如火車的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7、讓寶寶辨別大人的說話聲,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說話的聲音;
8、讓寶寶辨別大人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比如高興時的笑聲、生氣時的哭聲等;
9、讓寶寶聽大人的歌聲,比如給寶寶洗澡、穿衣時,哼上一段小曲;
10、讓寶寶聽幾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引導他辨別這些聲音的差異。
“演奏”悅耳的聲音,感知音樂節奏
當寶寶一旦能坐立時,就可以自己“演奏”各種“樂器”了。在所有的運動技能中,自主夠物在嬰兒認知發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透過抓握物體、翻轉物體以及在鬆開物體後,觀察會發生什麼情形,嬰兒習得了大量的有關物體的情景、聲音以及感覺。
等到孩子1歲左右時,我們就可以逐漸引導他們“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夠發出聲音的“樂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輕質棍狀物敲擊塑膠桶、鍋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出悅耳聲音的生活用具或寶寶玩具。
2、將沙子、小石子等裝入廢棄的紙盒或塑膠瓶中,讓寶寶搖一搖,聽一聽發出的“沙沙”聲。
3、把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飲料瓶,讓寶寶用小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4、透過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一搓玻璃紙、紙袋、塑膠袋,讓寶寶感受物體摩擦時發出的響聲。
5、如果家裡有現成的樂器,大人就可以透過敲打各種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組合成悅耳的樂聲。經常這樣的訓練,就能增強寶寶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