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
2 # 黃閏帝
我們看歷史就會發現在古代,戰爭中有很多久攻不下的城池,進入長時間的對持。要不就是耗盡糧食把守城方拖死,要不就是在後方施展反間計讓敵方自亂陣腳。如: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秦軍在名將白起的帶領下,攻打趙國。廉頗堅守不出,秦軍散佈謠言,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最終趙軍慘敗。
還有三國中有名的赤壁之戰——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
那為什麼在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大家白起、曹操不繞過去的?這裡就要說到古代的交通了,古代的交通極不發達。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量的糧草只能走驛道也就是官道。兵馬可以繞過城池,糧草繞過城池就加大運輸難度,跟不上前線的消耗還怎麼打仗?
在一個兵力部署上,繞過城池進入敵方,後面隨時有可能斷了你的後路,你還敢放心大膽的用兵打仗?糧草跟不上,後路不穩隨時有可能變成孤軍。所以沒有那住有名的軍事家敢大部隊繞過城池攻擊,繞過城池奇襲敵方一般都是用小部隊!
-
3 # 遼陽郭同建
真沒有軍事眼光,作為防守一方,佔領的都是軍事要地,是兵力調動的必經之路,深溝壁壘銅牆鉄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山高路險江河阻隔,可謂插翅難飛。輕裝可過,那些汽車坦克,大炮要統統丟下。人可過後勤物供應必被切斷,沒有糧食彈藥衣被和水源,那隻能束手就擒。諸葛亮失街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山上紮寨,被魏軍切斷糧草水源,一敗塗地,上甘嶺近二十平方公里的面積,志願軍卡住了脖子,美軍飛機大炮坦克無可奈何。故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關於防守一方,孫子特別指出,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可見用兵謀地,學問可大去了。
-
4 # 秋寒料峭
繞過去,把後路留給敵人嗎?也有繞過挺進縱深的戰例,但繞過的目的是進一步孤立此城,其目的還是為了攻下此城。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必須步步為營,城城推進。退路和糧草供應是士兵能夠奮勇作戰的保證,孤軍深入往往是兩國交兵作戰的大忌。
-
5 # 老Q54
恩格斯是大英百科的編撰之一。他文中講,大軍在堅固設防的城堡下側敵運動是十分危險的,也有戰例。關於戰爭,真的應當讀讀他的文字,十分有見地,比一些人的看法有見地得多。他是一個學者,他的論軍事的文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大部頭的譯文。他對馬克思講,有人講戰爭是藝術,有人說戰爭是技術,問馬克思有什麼看法。馬克思說:戰爭更像“貿易”,戰爭如果比“和平”賺錢就選擇戰爭;和平如果比“戰爭”賺錢就選擇和平。當年我只有二十多歲,現在七十五都過了,從“韓戰”-“越戰”-“蘇聯的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美伊戰爭”-“法國的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美伊戰爭”-“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最近這幾天“以色列聯合沙特對伊朗的戰爭”,看過來都是一樣的。法國為什麼打卡扎菲的利比亞?!血雨腥風都為“錢”。
-
6 # 遊騎兵57968655
繞過一座城 直接攻擊下一個目標 只能出現在 你的目標 能改變 上一個城的 投降與否 或者 目標價值 就像抗戰時 知道在哪裡哪裡 有一個日本的 大將 直接突襲幹掉他 跑路 沒必要攻城啊 是不是 做人得講道理 對不對
-
7 # 知常容
因為繞過去之後,很容易被切斷糧草供應。如果沒有糧草供應,你深入之後反而會更加被動應戰。最後導致失敗。如蒙哥汗攻釣魚臺。
所以遇到一些糧草供應線路上晨晨肯定必須要贊你的燒盡一切障礙,保證後勤!
還有些城池戰略要地,一旦拿下之後,後面就不攻而破,如鄧艾破蜀一樣。
凡是久攻不下的,必定是戰略要地,凡是能繞過的肯定不是戰略要地。
-
8 # 冰雹藍天
古代作戰,講的就是拔城奪寨,目標明確,任務鮮明。古代作戰靠的是人,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的大軍出動,綿延百里都不足為奇。為何見了城池久攻不下,也不繞道,分析如下。
第一、打下城池,獲取戰爭資源。
千里征戰,補給關鍵,如果沒有糧草的持續供應,那麼大軍不戰即亂,更不用說去攻打敵人,單是行軍都將成為大問題,所以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必須打下城池,否則沒有物資補給,則必亂。
第二、戰略需要。
我們都知道,古代每個城池相聚都非常的遠,想要攻下皇城就必須從出發地一座一座城的拿下,如果見了一座城池久攻不下而繞道進發,勢必造成戰略上的被動,到時攻擊一方將面對前後夾擊之勢,前不能進,後不能退,進攻倒成了艱難的防守,所以從戰略上考慮不能如此。
第三、長久作戰,自上而下,已然紅眼。
長久攻城,對於攻打方還是防守方來說,都已是到了最後關頭,雙方大量兵士戰將的的死亡,作為雙方的將領都已是失去了耐性和理智,殺死對手才是最終的目的。再者,雙方大量的投入,已是無法停下。
第四、繞道而行,大軍行進艱難。
古時的城池之間會有官道,而此之外,皆是崇山峻嶺,沒有道路,不攻下城池,大軍將無法舒暢通行,這是原因之一。
據此,古時作戰,碰到久攻不下的城池,要麼撤退,要麼拼死拿下,繞道而行後患無窮。
-
9 # 迷彩虎
隋煬帝時期征討高麗,全國上下集結了幾十萬府兵,可謂是將全國上下的精銳都集結來了。然而幾十萬府兵圍著遼東城攻打了三個月左右,眼看著要入冬了,還沒有攻克。於是幾十萬隋軍乾脆繞過遼東城,分為九軍直撲平壤。沒有可靠的後方,沒有穩固通常的補給線,大傢伙好不容易到了平壤城了,才發現沒了糧草,還被斷了補給。三十多萬人一瞬間就炸鍋了,最後回到隋朝境內的不過寥寥數千人,不及出發時的零頭,整個隋朝軍隊的精銳在這稀裡糊塗的一戰就被消耗殆盡,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滅亡。
因此,古代的戰爭大多都是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戰爭的,而且一般都是沿著交通線,一個一個攻下來。因為城市首先可以提供一個可靠的大後方,不必擔憂被人從後面襲擊或者切斷糧草補給。其次城市本身就物資豐富,人員充沛,有利於軍隊徵集物資招納人手。
而到了近代時期,鐵路成了物資與兵源運送的主要途徑,因此,不論是南北大戰,軍閥混戰還是抗戰與解放戰爭,大的戰役中,幾乎都是圍繞著鐵路線展開的。
不論是古代以城市為焦點或者是後來以交通線為中心,總的來說,戰爭的進行地點與爭奪物件,主要是能為戰爭提供服務的物件。誰能為戰爭提供和運輸糧草兵源,戰爭的爭奪焦點就會是誰。哪一方擁有的這種焦點越多,獲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些焦點也就成為了軍事上的必爭之地。
而到了如今,重武器愈多,後勤補給愈為重要的時代,交通更可以說是一隻軍隊的生命。否則一旦失去補給,即使再能打的軍隊,也會在短短的幾天內就會陷入有槍無彈的窘迫境地。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不要把古人想的那麼傻,覺得我們現在的人就很聰明,古代人都是傻子。我們在小說,歷史書上,還有電視電影裡都看過這些,就是雙方一致僵持在一個地方,攻的方面久攻不下。對於這些肯定是有原因的,攻方為什麼一定要攻呢?守方為什麼也要一定守住呢?
說簡單點,一般這樣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城市一開始發展起來的原因就很簡單了,一般來說一個城市發展起來,都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不是說隨便一個地方就能形成一個城市的。
從軍事戰術戰略上,或者交通上,或者文化經濟上等等來說,都是不能放棄的一個地方。比如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在上黨僵持了三年,難道這些人都是傻子,上百萬的大軍在山溝溝裡待三年,上黨對於秦趙兩國都是不能丟的,趙國丟了秦軍東出就可以一馬平川的踏平中原。秦國丟了東出就再也沒有希望了。
中國地大物博,那麼大的地方,雙方打仗有些地方肯定是能繞過去的,但是古代的交通不便,如果要是想繞過去,首先從地形地裡上就行不通,六國每次都從函谷關大秦國,難道這些人都是傻子嘛?沒辦法嘛。
而且比如北京,南京,上海這些地方,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一旦失去了這些地方,對於一個地方的文化來說都是毀滅性的。而且北京作為首都肯定是更不能丟的,抗日的時候南京一丟,當時打擊了多少抗日熱情。直接讓抗日陷入谷底。
還有很多地方比如徐州,這樣的地方,是連結南北,東西的重要交通要道,一旦佔領了進攻方就是佔據了太多的優勢,進可攻,退可守。所以看到從古至今在徐州打了多少次的打仗。
而且一般來說,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城市的意義比農村大的多,一旦佔領了一個地方的城市,那麼就意味著可以輻射到周圍所有的地區。不論是對於控制人心,還是控制物資,交通等等都是有著天然的優勢。
如果你繞過這些地方了,即使打贏了,意義也不大,除非是你去打的這個地方的意義更大,比如說繞過天津打北京的話,那麼意義肯定就更大一些,這樣的做法肯定還是可取的。但是這樣的做法也是有危險的,一旦繞過一個地方,就意味著你是孤軍深入,這個在軍事上是犯大忌的,一旦被切斷後路,那麼就意味著自己徹底玩完了。
當然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就需要軍事家來說了。
回覆列表
先糾正你一下,並不是所有的戰役都是死磕的,古代也有繞開城池的,不過相對較少而已。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釐清一個問題,城市是古代的生產生活,商業貿易,經濟政治中心,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城池也是古代最重要的戰略防禦基地,就如同現代的關隘,軍事要地是一樣的,你打仗不打戰略要地,跑去佔領一片深山老林,估計沒人會管你。農村包圍城市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偉大創舉,此前5000年的華夏文明史中,戰爭都是圍繞城市進行的。所以攻佔城池,在古代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象徵著勝利,而且可以獲取大量的勞動力,兵員和糧食等後勤補給。
城池中屯駐大量軍隊,你一旦繞開去攻打下一個城池,後勤保障很有可能會被切斷,反而致自己於危險之地,你想這樣的情況下,會有人輕易繞開城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