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登徒浪浪

    不是單純的犬牙交錯原則。中國行政劃分自古以來便是秉承“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原則,某些地域適合用山川形便,某些地域適合用犬牙交錯,不能片面的只考慮一方面。所以唐朝也不例外。

    犬牙交錯,就是故意違反山川形便的原則,將不屬於同一地理區域放在兩個行政區,或者將山川河流阻隔的兩個區域放在同一個行政區,目的是為了加上對這些區域的統治,避免地方憑藉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據。

    至於藩鎮的割據,更與行政劃分沒什麼關係,因為到了唐朝晚期,“道州縣”的三級劃分已經沒什麼意義,整個地區都是在節度使的管制之下。

    藩鎮的由來

    在唐朝早期,李世民擁有世界上最強的騎兵,對外政策一直是主動出擊,主要進攻突厥方向。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形勢發生了變化,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不斷騷擾唐邊境地區,戰線明顯拉長。在這個時候,唐朝將對外政策由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在邊境的重點地區建立藩鎮抵抗外敵就理所應當的成立了。在唐玄宗早期這種政策確實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唐政府也會隨時派遣巡察使到各個地方監督。

    藩鎮的割據

    安史之亂後,全國性的叛亂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今天叛亂的,明天可能就會投降,然後鎮壓別的叛亂。總之情況一團糟,在唐政府的不斷妥協中,節度使越來越多,藩鎮也越來越多。

    根據唐朝中後期的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政府甚至一度有能力徹底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可惜中興之勢像是迴光返照,唐末黃巢之亂之後,唐朝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了普遍的藩鎮割據局面。

  • 2 # 小龍哥聊歷史

    一、唐朝的行政劃分是以“山川行勢”為原則的。歷史記載“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將天下按照山川行勢、交通便利分為十個道”。藩鎮割據的出現與如何劃分行政區域沒有多大關係。

    二、唐朝形成藩鎮割據的原因有以下3點。

    1.藩鎮的特殊性。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民政、財政大權。藩鎮長官有錢、又可以自行擴充軍隊,又可以任命所轄地內的官員(如刺史),容易行成國中之國。

    2.府兵制的沒落,募兵制的出現。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義務兵役制度,士兵自帶武器,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募兵制是一種職業軍人制度,由政府或者一些勢力公開招收平民入伍,併發給他們軍餉,士兵變成職業軍人。唐玄宗時期開始實行募兵制,各藩鎮可以自行招收軍隊兵發軍餉,使的所招募的軍隊成了自己私人武裝,士兵的身遷都由節度使決定,士兵只認節度使(藩的長官)。士兵對朝廷、對皇帝沒有認同感,皇帝成了名義上的國家統治者,為藩鎮割據創造了條件。

    3.唐朝後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由於安“安始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了平叛而在全國大量設定節度使,唐朝中央政府能直接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少,能招募的兵源也越來越少。藩鎮壟斷收稅,朝廷所繳納的稅收越來越少。朝廷缺兵、缺錢就導致了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地方藩鎮也就容割據。在後期中央政府面對地方叛亂時,只能靠藩鎮去鎮壓藩鎮,小藩鎮變成了大藩鎮,更無力控制地方。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題目有點問題,因為唐朝行政區劃道的設定確實是太宗根據地形山川劃分的但是與藩鎮出現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道是唐朝正式的行政區劃,而節度使本是邊境地區為防範少數民族設定的臨時官職。但是由於頻繁的對外戰爭和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變,為了實現對外軍事上的臨機專斷只能糧食、財政乃至行政權力逐漸落入節度使的手中。地方州縣與中原王朝直接聯絡被節度使隔斷,尤其是募兵體制使朝廷權威逐漸被地方節度使替代。所以才有了安史之亂,為了迅速平定叛亂唐朝對投誠的叛亂者加封節度使。讓藩鎮割據的現象迅速從邊境向腹地蔓延,雖然唐朝極力制約藩鎮的崛起然則尾大不掉最終還是成為了事實。唐朝設定的道府縣垂直管理體制逐漸解體,藩鎮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小王國。

    中國歷史上的不同王朝都有頂級行政區劃名稱:漢朝劃分的是州,後期為鎮壓黃巾起義各州的州牧成為叛亂之源;唐朝設定道府縣垂直管理體系,邊境地區設定都督府。但是頻繁的戰爭促使節度使出現,由於財權、行政權、軍權逐漸歸入節度使讓唐朝陷入困境最終亡國;兩宋的路和元明清開始的行省都是當時王朝最高行政區劃單位。而唐朝時期的道是太宗李世民根據地形地貌劃分為了10道、360州、轄1557縣,後來由於節度使造成的藩鎮林立導致了唐朝的亡國。節度使的出現不但直接造成了唐朝的滅亡和五代的不斷更迭,更深刻影響到了後來宋、明兩朝的以文馭武的軍事政策。

    節度使演變為割據一方的藩鎮過程,其實就是軍權、財權、行政權力集中導致尾大不掉的過程

    其實節度使權力的逐漸擴大源於唐朝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出現,和唐朝中後期由於頻繁的內部動盪導致的對完戰爭的由攻轉守有直接的關係。由於唐朝前期掌握著對外戰爭的主動權,不斷吊打外族版圖得以不斷擴充。此時唐朝的府兵制處於生命巔峰期,遍佈全國六百多個府也有力的支撐了對外戰爭的需要。此時唐朝掌握著對外戰爭的主動權,怎麼打、什麼時候打都是唐朝說了算。所以唐朝可以從容的備戰,從戰爭規劃、戰爭動員到後勤保障兵部、戶部、工部都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

    然而隨著唐朝對外戰爭由攻轉守,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如同急風暴雨而來、風馳電掣而去讓人防不勝防。這樣喪失戰爭主動權的唐朝如果想要保障戰爭的勝利,就需要組建龐大快速反應的邊防軍事集團。所以臨時徵召的府兵制越來越無法適應戰爭的需要,長期服役的健兒開始取代定期輪番防邊的府兵。由於邊鎮戰爭的規模無法控制,所以當政府提供的府兵無法滿足戰爭需要的話募兵也就成了必然。

    龐大的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主要依靠戶部顯然不能滿足需要,戰爭的爆發時間、烈度的不確定已經讓原來戶部後勤保障體系捉襟見肘。解決軍隊的部分供應的方法就是就地屯田,但是屯田產出由戶部插手依然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所以唐朝逐漸將地方財權甚至部分地區包含國家掌控的食鹽資源都交給節度使,這樣財權逐漸掌握到了財權。由於西北、東北軍事緊張,唐朝將節度使任職長期化、職權轄區化、鎮所固定化、官銜正式化。同時從唐玄宗天寶年間開始,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唐朝把行政權也交給了節度使。“州刺使盡為”節度使“所屬”,所以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掌握了軍事、財政、行政權力才能徹底矇蔽唐玄宗。

    唐朝帝王對於版圖異乎尋常的的渴望在早就唐朝鼎盛版圖的同時,頻繁的對外戰爭也必然導致節度使荼毒後世的畸形軍事集團出現

    唐朝建立後沒有像漢朝那樣休養生息數十年,到漢武帝時期才發出“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反擊號角;唐朝是一開始就沒有這一過程,直接利用統一天下歷練出的百戰精銳開始向外拓展的過程。滅突厥的李靖、滅國無數的蘇定方都是其中的代表,此時唐朝的擴張並不是人口膨脹的不得已。因為當時唐朝初年國土沒有得到足夠開發,甚至南方腹地還很荒涼;而唐朝已經在草原、漠北、青藏高原乃至中亞都留下了自己戰鬥的足跡,唐朝軍事所能達到的距離也只有三次西征的蒙古帝國可以相比。長久的征戰和攻守態勢的轉變,最終導致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出現;進而出現都督府節度使這一重型軍事集團的怪胎出現。而募兵制讓軍隊的榮辱、升遷乃至富貴都繫於節度使一身,所以節度使逐漸成為分裂的不安定因素。唐朝的威信在節度使的軍隊中逐漸下降,節度使軍隊逐漸朝著私軍方向發展。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節度使藩鎮的出現來源於唐朝頻繁的戰爭和帝王對於版圖異乎尋常的渴望。作為與漢朝並列的大唐,在兩百多年的國祚當中幾乎年年都在打仗。其他王朝哪怕軍事力量最慫的宋明兩朝,也沒有出現如此密集純粹為了軍事勝利演變成藩鎮割據的程度。除了漢朝時期為鎮壓黃巾起義設立州牧可以和節度使拼一下外,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節度使這樣的怪胎出現。掌控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力的節度使其實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不但覆滅了唐朝而且也造成了五代時期頻繁的政權更迭。宋明兩朝統治者為了防止節度使的出現,矯枉過正的採用了以文馭武的奇葩制度。可見節度使已經荼毒後世,讓人警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三個月是瘦身黃金期,如何從155斤暴瘦到110斤還不影響母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