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造通

    聽不懂沒關係,很多老師上課都是按ppt講的,也有直接用教材講的,這個不怕聽不懂。只要你在課上記錄老師講的重點、筆記。你回去後把老師上課講的PPT對照你做的筆記多看幾遍,慢慢的你會明白很多。 課後理解+鞏固。課上老師只是提點知識,你需要做的是:記錄老師講了哪裡,哪裡講了什麼,做了哪些筆記就好了,調整一下聽課的策略,或者上課前過一遍教材,試著去理解一遍,那樣聽課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 2 # 藤籌勁草論教育

    我是藤籌勁草,感謝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

    學習本身就是逆水行舟,肯定會遇到難學晦澀的知識,關鍵是如何化繁為簡,努力學好。對於聽不懂的課:

    第一,還是堅持聽。很多知識就是一開始難懂,只要入了門就能豁然開朗,初期都是艱難的,慢慢就會有好結果。

    第二,不懂即問。學習有時候不能靦腆,只要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或同學,哪怕是最簡單的問題,問了就能解釋清楚,不問堆積起來就成了大問題。題主也可能身邊有這樣的朋友:看著每天都在用功學習可就是取不了好成績,差在哪裡?就是不懂也不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最後以後難以提高。老師的職責就傳道受業解惑,惑就是學生的難題。

    第三,牢固掌握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學習提升就依靠堅實的基礎,因此越是難的學科,越要打好基礎。書上的定義、公式和概念都要非常熟悉,書本知識弄明白了,那就可以提高。

    總之,學習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攻堅克難,而且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

  • 3 # 茶花心語2020

    聽不懂的課還要繼續聽,除了浪費時間還有什麼意義?我想從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兩方面來談談我的看法。

    先說學習態度。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正和現在提倡的“大教育觀”相吻合。人的一生都是不斷學習中成長進步的。那就必須要有務實的態度。任何敷衍了事、不懂裝懂都是要不得的。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學技術,先弄清楚為什麼要學?弄明白這個問題了,學習態度也就基本端正了。就拿這段時間大家都熱議的“網路教學”來說,老師和家長先幫助學生弄明白,為什麼要在網上學習?不上網課行不行?有沒有比“網上教學”更好的方法?把這幾個問題徹底弄清楚了,上網課也就踏實了,因為這是目前情況下既能加強師生互動又能最大限度保證安全的唯一辦法。你不踏實認真學習,就會荒廢了時間,會進一步拉大與踏實學習的同學之間的差距!

    再說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肯定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學習方法必定事倍功半。那麼,怎樣的學習方法算好?什麼樣的方法又算不好?這要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舉個例子:同樣是背誦課文,有的學生必須大聲朗讀多遍才能記住,而有的學生就是怕吵,非要安靜的環境下默讀才能記住,還有的學生一邊抄寫一邊讀才記得快。再比如這次“網上授課”,有的學生看教材、看書就能弄懂,有的學生喜歡看影片,有的喜歡聽老師講解跟老師互動。真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最後再來聊聊“聽不懂”的問題。為什麼聽不懂?是網路訊號不好聽不清,還是老師講得太快來不及思考,還是自己知識結構斷層跟不上?先找準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我想說的是,因知識“斷層”而聽不懂的現象普遍存在。比如說:你連通分約分的知識都不懂,讓你聽異分母分數混合運算你能聽懂嗎?教材的知識編排都是螺旋上升的,有連貫性。一旦前面某一個知識點沒弄懂你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正像大家經常比喻的,學習就像砌牆,下面的磚沒鋪好,砌的越高越容易倒!

  • 4 # 教育感悟與自主學習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成為聽課高手,關鍵是摸索高效的學習方法,僅供參考。

    常常有父母反映說,明明自家孩子學習挺努力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本人認為孩子成績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上課時孩子不會聽課,所以不管怎麼刻苦還是事倍功半,在一項對300多名中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中發現,聽課效果越好,所學功課的成績越好,這也說明了會聽課的重要性。

    一、聽課前:做好預習

    中學的知識量越來越大,要求孩子更多地進行理解、聯絡與思考,而非單純死記硬背。如何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間呢?答案就是預習。透過預習,可以發現新課中的難點,等老師講到時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節課的基本內容,快速跟上老師的思路,並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從而保持積極的聽課狀態。

    有些孩子說:"預習重要是重要,可作業都做不完,時間那麼緊,哪有時間預習?"確實,現在的孩子學習夠緊張了。但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中等的學生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前者做作業快,效率高。在相同的學習時間裡,他們可以留出10-30分鐘的時間預習。如果預習了,聽課效果就好,作業做得就快,預習的時間自然就節省出來了。所以預習是形成良性迴圈的一種重要手段。

    如果時間確實很緊,該怎麼辦呢?

    1、對於聽課效果好的科目,少預習或不預習;對於聽課效果差的科目,多預習。

    2、單科課程的預習時間控制在8-15分鐘,主要是把握整體知識內容,記錄或記住對於個人的難點和課程重點,方便聽課時在此處集中注意力。

    二、聽課中:注重理解

    有了好的預習做基礎,只能保證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的地方,便於我們更好地當堂消化知識。有些學生上課拼命記筆記、抄板書,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沒有理解老師講的內容,課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課堂上的內容,自然得不償失。該怎樣記筆記呢?有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總結出了記筆記的"三原則"

    1、寧可筆記記不全,也要先聽老師講課的內容。

    2、課本上講述很詳細的內容,不再做詳細的筆記。

    3、不抄老師的板書,而是重點記老師的分析思路與解題方法。

    只要堅持這三個原則,孩子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還能獲得寶貴的複習資料—課堂筆記。

    三、聽課後:及時複習

    有了全面的預習和認真聽課,能保證孩子記憶和理解的深度。但遺忘是一種自然規律,對抗遺忘的利器就是複習。因此在聽完課後,還應及時複習以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並形成有計劃性的複習習慣,從而將所學知識深深地印入腦海。

    如果家長將以上的預習、聽課和複習的方法傳授給孩子,孩子聽課的效率就會更高,成績自然會更優秀。

    四、狀元們的"聽課法寶"

    那些考入重點學校的狀元們有什麼學習法寶呢?

    教育專家經過研究後發現,"聽懂每一堂課"是狀元們考高分的第一法寶。老師們講課,常常是"課堂45分鐘,課後10年功",中高考狀元們的聽課箴言是"課堂走神1分鐘,課後摸索半天功"。那如何讓學生提高聽課效率?如何讓思維在課堂45分鐘裡與老師時刻同步呢?下面介紹幾個訣竅供您和孩子借鑑。

    五大"聽課法寶":

    1、每天堅持累計不少於1小時的中等強度的體能鍛鍊,每天保持課間10分鐘徹底放鬆休息的好習慣。課間多做一些輕體力健腦動作,為課堂45分鐘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儲備足夠的腦力。像伸伸或蜷蜷手指、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伸伸懶腰等都是不錯的活動。

    2、調節聽課心態,最佳化聽課意識,在潛意識裡喜愛聽課。對於不太喜歡的課可找來一張白紙,認真列出不喜愛這堂課的十幾條優點、理由,隔一天重複一次,慢慢就能說服潛意識喜歡這些課,進入積極的聽課心態。

    3、在聽課過程中,要放鬆心情來理解課本上的內容。不要抱著一種緊張的記憶心態來死記硬背,這樣很容易造成腦神經疲勞,反而使聽課的注意力渙散。

    4、老師講課結束後,不要急著看書做作業,而應閉上雙目,放鬆後仰頭,把剛才聽課的重要內容再像放電影一樣回味一遍,把老師講課的內容真正印在腦海中。

    5、課後複習,對重難點精講等查漏補缺,並配合課題練習鞏固知識;同時透過解題指導,掌握多種方法,解題駕輕就熟。

    學習路上,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困擾,家長們也百般困惑,最後常常歸咎於孩子上課不認真,而孩子也總會找到很多理由——"不喜歡老師","聽懂了不用再聽","聽不懂聽了也沒用"……家長如果一味苛責只能適得其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事不決,可問春風,春風不語,既隨初心!怎麼理解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