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635879133446
-
2 # 四維求索
此題沒完全說清楚,只有格律詩才講究格律。如《登高》、《客至》、《蜀相》、《秋興八首》是律詩;《八陣圖》、《江南逢李龜年》、《兩個黃鸝...》是絕句。象《三吏》、《三別》等都是古風。
格律詩除了押韻、平仄要求嚴格,律詩還要求對仗。
古風句式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平仄也不是很講究,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反覆換韻(長歌此種方式居多)。但講究語意高古,氣勢豪邁,情節跌宕起伏。
倒裝句的應用是古代格律詩的一大特色。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格律詩平仄的需要,二是突出重點,增加感情色彩,使平凡的句子變得不平凡。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是其中最經典的詩句,表達的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經過倒裝後,則賦予詩句濃烈的懷鄉之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又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之八》。如果改為 ”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則把作者想表達的感情明顯淡化了。
-
3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杜甫被後世稱為詩聖,詩聖的內涵有兩點:聖有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的意思,就是說杜甫在詩歌方面諸體皆備,諸體皆精;聖另一個意思是指杜甫詩歌中包含有極高的道德情懷。
李白不喜歡格律的約束,他詩歌上的成就主要在樂府歌行體,其次是絕句。杜甫詩歌最大的成就在律詩,五律、七律詩佔到杜甫詩歌總數的一半,後世稱其七律通神。當然杜甫也有不少古體詩都很出色。杜甫詩歌規範性很強,常被後世當做學詩的教科書,對後世影響很大。也就是說杜甫詩歌沒有語言上的問題,題主何以會有此問?
題主說杜甫的詩句有不合語法的地方,這話也沒錯。古體詩中,尤其近體詩中,詩句不合語法的現象很普遍。為何如此?這是因為詩歌語言和別的文學語言不同,和日常交際的語言更不同。詩是文學最高的樣式,詩歌的語言有著極高的藝術性,它超越了別的語言形式,高於別的語言形式,這時就不能用我們日常的語法來考量評判它了。做個不恰當的比喻,詩歌語言如同跳舞,別的語言如同走路,雖然都是腳在動,但不能用走路的步法來要求跳舞的動作。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七言律詩五十六個字,可要用它們表達複雜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還需要押韻、對仗,這就只能突破日常的語法來行事了,但詩歌也有自己內在的語言規律,就像跳舞有跳舞的動作要求一樣,但不能用走路來評價跳舞的動作。
-
4 # 隴右觀察
所謂語法是我們今天的說法,過去是沒有成文的語法,只有語言文字使用的慣例。
說杜詩不合語法實在是用今天的標準衡量古人!
-
5 # 木山文
關於杜甫詩中語法有問題。現舉例來說明一下。在"秋興"第八首裡。"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之句。看著就不好解釋。如果改成"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就順當了。為什麼杜甫要這樣寫呢?兩個原因。
一,側重。杜甫這首詩是回憶長安的美好景物。說那裡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鸚鵡啄餘的稻。那裡的碧梧不是一般的碧梧,是鳳凰棲老的梧桐,所以才這樣說。就是。香稻一一鸚鵡啄餘粒。碧梧一一鳳凰棲老枝。側重說香稻和碧梧。這樣說,香稻啄餘和鳳凰棲老都是虛的。如用"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重點就是敘述鸚鵡和鳳凰的動作。這句話整體就有點虛了。
二,倒裝。本應該是"鸚鵡啄餘","鳳凰棲老"卻寫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把主語和謂語顛倒了。這是平仄關係的倒裝。如果是。香稻鸚鵡啄餘粒。碧梧鳳凰棲老枝。一|一II一|,|一|一一I一。就不合律了。(估計大家都懂,就不佔用篇幅細說了)把它顛倒一下,說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
為了平仄關係,而把主謂關係顛倒一下。在詩裡是允許的。如杜甫的"閣夜。":野哭千家聞戰伐。是"千家野哭"。王維"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是天驕(外族首領)在打獵。都是把主謂結構顛倒一下。同"啄餘鸚鵡","棲老鳳凰"一樣。但是,主謂結構的倒裝以不引起誤解為限。如香稻啄餘鸚鵡粒。只能是鸚鵡啄,不能是香稻啄。不會引起誤解。再象"獵天驕"。獵是打獵,只能是天驕去打獵,不能做別解。也不會引起誤解。
順便說一下欣賞古詩中遇到倒裝句的問題。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如用正常的敘述。衣裳像雲容像花。不但句子平淡。而且給後面的押韻增添了麻煩。李白的詩仙不是浪得虛名。經過"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倒裝一下。不但解決了後面的押韻問題。而且他的超人的形象思維的能力。發揮了大作用。貴妃的衣裳肯定是華麗無比的。只用"雲想"二字。給了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當然不是白雲蒼狗。也不會是黑雲一片。更不會是萬里無雲,一絲不掛。人們自然會想到雲霞的燦爛。這樣貴妃的衣裳不用再多說。那肯定是光彩照人了。
遇到倒裝句,我們只要多想想,就會明白作者的用意。更好的欣賞到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讀詩常有這種情況。雖然一首詩讀過了,但是過一段時期再讀,我們會發現原來詩中的意境。我們以前並未領略到。常讀常新,這就是詩歌經久不衰的魅力。
-
6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所謂的詩詞格律,都是吃飽了沒事幹的淫儒鼓搗出來騙人的胡說八道!唐代及唐以前上逐幾百年,中國有多少詩人?官方的,民間的,雅堂的,俗巷的。凡不知多少。但有史書記錄的,除了官方的,恐怕湮沒在民間的好詩歌,也不知道有多少。韻律學的興起,説到底也是無聊文人在漫長的中華文化歷史中,讀品(研究)詩詞,從漢語聲調角度鼓搗出來似是而非的所謂“寫作格律”。用以立“教”騙“糧”的手段罷了。誠所謂“格律成,詩歌死”,就是這個歷史原因。恐怕古人寫詩,沒有哪一個真正的詩人,是會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擺好八步,按“律”逐“豬”的。就是專業去研究“唐詩”的嚴肅的學者,比定發現無數優美的唐人詩歌,在創作過程中,並不講究什麼“按律逐臻”的。詩乃悟者之心聲。物乃悟感之寄體。觸物而悟情,及事而悟理,熔思而詩成。這是每一個偉大詩人創作詩詞的思維過程,寫作過程。精漢語而巧運用,熟常識而明人情世故文理。這是每一個詩人創作的前提和基礎。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多讀書,多走路,多思考,多積累”。不斷開口闊自己的生活視野。這才是詩人之所以是詩人的唯一途徑。宋詞單就“詞牌”就成千上萬種。而任何一種詞牌也都是生活在社會紛擾的吵嚷過程中產生的。它產生的唯一原因是為了歌者之感情噴發。形式和內容都是為了利於歌詠,因為動人,感人,故得以廣為流傳。詞無定牌,歌無定曲,律無定格,字無定規。應就是這個道理。一切都是為了感情,意境,動聽,優美,深入人心為基礎。至於所謂的格律,平仄,韻調,都只是漢語文字表意的自然合律的結果。而絕不是詩詞作者刻意追求的結果。今人之吟詩詠詞,也不右其要。而出現在中國詩詞評論領域的評判一首詩詞之優劣,壞壞,則偏重於是不是“合律”,實是大錯特錯也。
所謂的格律學,
這是“詩詞專家”們的吃飯工具!
也是文人坐擁詩詞發言權的“除舊”利器。
更是趕殺撲滅平民詩詞寫作愛好者之熱情的冷水。
唯獨不是怎樣寫好詩詞的靈丹妙藥。
-
7 # 桑天永
古詩詞中一般一個獨立字一個意思,有時為了平仄韻律得體,字的位置顛倒位置,古詩詞並不是象現代漢語,連線緊密通順易懂,基本上不用太多解釋。而古詩詞必須是前後綜合在一起解讀,才能使詩詞的意思融匯貫通。詩聖,杜甫,在語法上不會出錯吧?
-
8 # 2分鐘看世界
語法有問題?
那又怎樣?
這種思維看詩詞?
走獸棋,軍棋,比象棋,圍棋更嚴謹更高階?
回覆列表
應該這樣說……當感情感受領悟昇華到一定的程度時!詩自然來……凝練語言漢字表達出來的:就是詩!
是詩自然合律!除非你的感情感受和文字語言的結合不夠好?或者說凝練的不夠完美?醞釀發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律自來!
湊律……不是詩!
律:是衡量詩詞的最高標準!
合律都是自然形成的……是感情背景醞釀發酵和文字凝練的完美結合!
找律……不是詩!
一個好的詩人!他在寫詩時心中沒有格律……
一個好的詩人!不要枷鎖不戴枷鎖……
詩,其實就是歌……雖然沒有音樂……作者的心在唱!
詩人在寫詩的時候…靈魂已經在感受中飛翔…
(海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