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視界

    導讀:中國古代,子承父業向來是皇位傳承的不二法則。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就打破了這個傳統,他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史料記載,北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時年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關於趙光義的繼位,歷史上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趙匡胤死的時候不是沒兒子,相反他二兒子趙德昭和四兒子趙德芳都已經長大成人。趙匡胤沒有理由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是兒子,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宋朝官方的解釋,趙光義是受母親杜太后遺命而繼位的,但真是這樣嗎?

    趙匡胤之死

    說到趙光義繼位的問題,就必須說到趙匡胤的死了。查閱《宋史》,書中對於趙匡胤的去世只有這麼一句:“葵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就是說開寶九年10月20日晚,趙匡胤死於萬歲殿,享年五十歲。就這些,其他什麼都沒有。這過於簡單的記載就讓人產生了第一個疑問,趙匡胤死的太蹊蹺了,為什麼?

    自古以來皇帝駕崩,那是天大的事。如果是病亡,史書上至少會有記錄,如“大漸”;如果是老死,至少會有“遺命”,也就是傳位給誰誰誰。可是官方史書對於趙匡胤的記載,卻格外的簡單,一筆帶過。

    那麼,這到底是趙匡胤死的太寂寥,還是有人想掩蓋真相。據史料推測,很可能是後者,為什麼?因為在趙匡胤死後不久,朝野之間就流傳出了這麼一個故事。

    燭光斧影

    話說北宋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讓弟弟進宮,說有要事相商。這裡要說一下,趙匡胤兄弟倆一直走得非常地近,為什麼呢?可能朋友都知道,當年陳橋兵變就是趙光義冒死從皇宮裡帶出黃袍,把哥哥推上皇位的。而且趙匡胤登基之後,趙光義那也是盡心的輔佐。所以哥倆關係不錯,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當時,哥倆打發太監宮女出去之後,關上門,擺上酒席一邊喝著一邊聊了起來。至於聊的什麼,因為無人敢靠近,所以誰都不清楚。但是到了深夜時分,屋裡面出現了奇怪的一幕,怎麼的呢?因為當時的房屋,窗戶是糊紙的,所以屋外的人能夠聽到屋裡的動靜,看到紙上的影子。

    深夜時分,站在屋外的人發現,屋裡的燭影被大風吹過一樣,忽然來回不停的搖晃,緊接著就見趙光義的影子,一步一步的往後退。而哥哥趙匡胤則拄著斧頭柺杖站了起來,一步一步往前,走著走著走著,就聽見趙匡胤說了兩句,“好為之,好為之”。

    喊完之後,屋中便沒了動靜。之後便噩耗傳來,五十歲的皇帝駕崩,這件事史稱“燭影斧聲”。雖然只是流傳於朝野之間,但是這個傳說很顯然有所指,簡單的說就是趙匡胤死於非命,兇手就是趙光義,至少很有可能。

    那麼,事情真相到底是什麼呢?《資治通鑑》的總編纂,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在史書當中留下了有關這宗疑案的重要線索。什麼線索呢?

    線索一:程德玄

    面對趙匡胤的突然離世,皇后宋氏震驚不已,但宋氏不愧是一國之後,馬上冷靜下來,知道當務之急是另立國主。 可是立誰呢?按照規矩,本應該立二兒子趙德昭為新君。但是宋皇后希望自己的兒子趙德芳來繼承,於是就派出掌事房大太監王繼恩,趕緊出宮去找趙德芳進宮。

    但讓宋皇后沒有想到,王繼恩沒把自己的兒子趙德芳帶回宮,反而把趙光義給請進來了。大家一定很奇怪,王繼恩怎麼會這麼做。原來,這個王繼恩在趙匡胤駕崩之後,他就在盤算著下一步到底跟誰。那麼到底跟誰呢?當然是晉王趙光義啊,宋皇后雖然貴為皇后,可趙匡胤死了,那她就等於是個光桿司令。

    所以,王繼恩一琢磨,就直奔進晉王府而去。可是,誰曾想來到晉王府門口的時候,王繼恩看到一個人站在門口,誰呀?程德玄,此人精通醫術,並且是趙光義的鐵桿心腹。他屢次貪贓枉法,但卻從來沒有被處罰過。原因就是有晉王趙光義罩著。

    那麼,程德玄站在門口乾什麼呢?來給趙光義看病嗎?不是,他是來幫晉王趙光義幹一件大事的。話說王繼恩來到晉王府的時候,看到程德玄正好也在門口,他很驚訝,於是就問程德玄說,“程大夫,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覺,你站在晉王府門口作甚呢?”

    程德玄說,剛才我本來是在家中睡覺的,可是突然間聽到有龍吟虎嘯之聲。之後便有人叫我,說趕緊起床,晉王找我有事。於是我趕緊爬了起來,可是推門一看,外面什麼都沒有,心想該不會是幻聽了吧,於是又回屋接著睡。可是睡了不到半個時辰,又聽見有龍吟之聲,然後又有人說,晉王找你有事,於是我就趕到府裡來了。

    那麼,王繼恩聽了程德玄的話什麼反應呢?王繼恩迅速應道,”哎呀,這是晉王上映天象,要位登大寶啊,那咱們倆趕緊進屋稟告晉王吧。“於是兩個人就進了王府。之後大家都知道了,晉王拿出傳位遺詔,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帝。

    對此,史書記載說,宋皇后當時表現的很是“愕然”。但她畢竟是王的女人嘛,多少了解一些政事,於是迅速反應過來,趕緊說了一句:“晉王,我們母子的性命就都託付給您了”。

    那麼,很多人認為以上這些記載相對保守。因為司馬光也是宋朝的臣子,有些話他不敢明說。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什麼龍吟虎嘯,那純屬扯淡。程德玄根本是為趙光義登基造勢的。

    那麼,為什麼請一個精通醫術的人來造勢呢?有人揣測,程德玄這一夜或許沒做醫生,而是奉趙光義之命,用毒藥毒死了趙匡胤。而且,趙光義本人就是此中行家。比如南唐國主李煜、吳越國國君錢俶、後蜀皇帝孟昶,都是在投降北宋之後,被趙光義毒死的,這是後人在史書當中找到的第一條線索。

    線索二:趙匡胤兒子的死

    再說第二條線索,就是趙匡胤兩個兒子的死。先說老二趙德昭。話說太平興國四年,趙光義攻打北漢,趙德昭也隨軍前往。 而就在進攻幽州的時候,趙光義中箭受傷之後不知所蹤。一時間軍隊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之際,一些將領決定要擁戴趙德昭為皇帝。當然,這事沒成功,因為不久之後,趙光義就回來了。

    但是回到軍中的趙光義,聽說這個訊息之後極其不高興,當時在打仗,就沒好發作。回到京城之後,趙光義一直沒有封賞有功將士。趙德昭就看不下去了,主動跟趙光義提這個封賞的事。不料剛開口,趙光義就跟點燃的炮仗似的,衝他大吼,“我都不急 ,你急什麼,等你當了皇帝,再賞不遲?”

    趙德昭聽這句話,極其恐懼,回到家中就“取割果刀自刎”,拿把水果刀自殺了。你可能要說了,這趙德昭太脆弱了。或許不是趙德昭脆弱,而是趙光義可怕,那句“等你當了皇帝,再賞不遲”,那是“殺氣騰騰”。也許是因為想避免更大的血雨腥風,趙德昭最終選擇了自殺。

    這是趙德昭之死,再說他弟弟趙德芳,死的就更蹊蹺了。史書記載,趙德昭死後兩年,趙德芳就 “寢疾薨”,意思就是說趙德芳和他的父親一樣,莫名其妙的突然就死了。 請注意,這個時候離趙匡胤去世不到五年,這種父子相繼而死的背後,不禁讓人懷疑這父子三人的真正死因,這是第二個值得懷疑的地方。

    線索三:還政太祖後人

    第三個線索要說到北宋滅亡之後,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可他唯一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趙構死前很困惑,“我到底把江山傳給誰啊?” 這時有大臣建議說了,要不您把皇位傳給侄子吧。

    可是趙構的決定卻讓所有人都意外地驚呆了,他居然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堂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叫趙昚, 也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這就奇怪了,趙構不立親侄立堂侄,這幾個意思?

    至於原因,很有意思。話說金兵又一次南侵,趙構與孟太后分別逃亡,孟太后在這段時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史書沒有記載夢的內容,但是記載了孟太后給趙構寫了一封密信,“後常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然後,趙構就做出了傳位給趙昚的決定。

    那麼,宋高宗趙構到底知道了什麼呢?這我們不得而知,但不管他知道了什麼,從最終結果來看,孟太后做的那個夢,一定跟趙匡胤之死有關。可見趙光義繼位這件事,雖然趙光義自己說沒問題,但是老趙家的人心裡都清楚,都有一本賬。

    所以,對於趙光義繼位。雖然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是從前後事件來看,我個人更傾向於趙光義謀權篡位。

  • 2 # 成武暢通

    宋朝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謎案,其中最引入關注的一樁便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之謎。

    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同胞弟弟。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趙匡胤在宮中離奇暴斃,《宋史》中對此事的描述僅一句話“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既無前因,也無後果。同日,趙光義登基稱帝,君臨天下。

    按照宋朝官方的記載,趙光義即皇帝位是遵照了趙匡胤的遺囑。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均已成年,完全有能力履行皇帝的職責,趙匡胤沒按照慣例傳位給兒子,卻傳位給弟弟,這不得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無法理解。更離奇的是,趙匡胤向來身體健壯,平時連個感冒咳嗽什麼的都沒有,卻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暴斃。本著受益原則,後世很多人自然將矛頭指向了宋太宗,認為他的皇位得來的實在蹊蹺。那麼問題來了,宋太宗趙光義究竟是弒兄篡位,還是合法繼位?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來看看趙匡胤去世的前一天,即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關於趙匡胤的離奇去世,流傳最廣的說法出自北宋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這裡面提到一個家喻戶曉的事件,即“燭影斧聲”。大意就是說,十月十九日晚上,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在宮中喝酒,周圍並無他人。當酒過三巡之後,守在外面的人看到窗戶的燭影之中,有人離席站起,好像在躲避什麼。到了深夜時分,趙匡胤和趙光義一起從房內走出,趙匡胤拿著玉斧戳雪,對趙光義說道:“好做!好做!”之後便回寢宮睡覺了。數個時辰後,趙匡胤就在睡夢中突然暴斃。從這個記載來看,趙匡胤之死似乎和趙光義沒什麼關係,所謂的“燭影斧聲”也並非許多人想象中那樣趙光義拿斧頭砍死了他哥。然而,《續湘山野錄》的作者文瑩只不過是一個和尚,對於這種大宋宮廷高層內部之事,他怎麼會知道呢?因此可以認定,《續湘山野錄》中的“燭影斧聲”記載應該是文瑩從民間道聽途說來的資料,再加上藝術創作加工而成,可信度不高。

    與文瑩和尚的《續湘山野錄》比起來,司馬光在私人筆記《涑水紀聞》中對趙匡胤去世那天的記錄算是比較權威的版本了。不過,《涑水紀聞》和《續湘山野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完全否認了趙光義在十九日晚上出現過在宮中的說法。

    按照《涑水紀聞》中的記載,二十日凌晨,趙匡胤去世。宋皇后命太監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結果趙德芳想到皇帝曾說過要將皇位傳給晉王趙光義,於是便自作主張前往晉王府。當王繼恩來到晉王府門口的時候,碰巧遇到了醫官程德玄,於是兩人一同進府將這一大事告知了趙光義,趙光義聞訊後大驚失色,然後三人結伴入宮。王繼恩想讓趙光義先在寢宮外等候,自己進去稟告,可醫官程德玄卻說:“此時應當便宜行事,還等什麼等?”(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之後三人便直接進入了寢宮之內。宋皇后看到趙光義後愕然,接著就說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即皇帝)。”趙光義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作為一名混跡官場的“老油條”,司馬光深諳朝廷中的“潛規則”,因此他的《涑水紀聞》雖是私人筆記,但還是儘量做到了揚長避短,極力為趙光義繼位之謎做辯解。然而,很多事情就是往往是過猶不及。《涑水紀聞》中雖然徹底迴避了趙光義的弒兄篡位嫌疑,但其中卻留下了許多自相矛盾之處。

    首先,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下令讓太監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繼承大統,可是王繼恩竟然敢擅自做主跑去晉王府中請趙光義入宮繼位。光是這一點就太不合理了,王繼恩只是一個普通的太監,在皇位繼承這種大事上,他憑什麼敢自作主張不去找趙德芳而去找趙光義呢?除非是這個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了,他是趙光義安排在皇帝身邊的內線。

    其次,王繼恩大半夜跑到晉王府門口,竟然會碰到醫官程德玄。作為一名醫官,他半夜三更不在家裡睡覺,在晉王府門口乾什麼?而且醫官的地位並不高,皇位繼承人問題根本輪不到他說話。可這位程德玄不但全程參與了此事,還陪同趙光義直闖寢宮,還說出了“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這樣的話,這恐怕不止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吧。

    此外,當趙光義等人進入寢宮後,宋皇后一看到他先是愕然,然後直接就稱呼趙光義為官家,而且還求他保全自己母子的性命。這充分說明宋皇后當時已受到了生命威脅,所以只得委曲求全,向趙光義示弱。

    因此,即便以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作為權威版本,趙光義的繼位之謎也充滿了疑點,並不符合正常權力交接的流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宋朝方面對此事諱莫如深,但北方的遼國卻不需要顧忌那麼多。在《遼史》中,契丹人只用四個字來解釋傳為之謎:“趙炅自立”。趙炅便是趙光義登基稱帝后所改的名字。

    除了《續湘山野錄》、《涑水紀聞》和《遼史》外,記載這一事件的知名著作還有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透過綜合分析,夜讀史書認為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至二十日凌晨的繼位之謎過程應該是這樣:宋太祖趙匡胤召趙光義進宮喝酒,在飲酒過程中,趙光義偷偷在太祖的酒裡下毒(醫官程德玄精通此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小小的醫官會於凌晨時分在晉王府門口徘徊),之後趙光義便出宮回府。半夜,趙匡胤毒發身亡,此時已被趙光義收買的太監王繼恩便跑到晉王府報信,作為弒君同謀的程德玄自然全程參與其中。於是趙光義便帶人迅速進宮奪權。當宋皇后看到趙光義帶人直闖皇帝寢宮的時候,知道大勢已去,因此不得不對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就這樣,趙光義弒兄篡位,成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當然,上述內容皆為夜讀史書的個人猜測,並無證據加以證明。若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讀者賜教。

  • 3 # 唐僧說古今

    金匱之盟”。趙匡胤即位之後,其母杜太后經常參與政事,並且以賢德著稱。後來杜太后病重之時,曾把趙匡胤叫到床前叮囑道:“你千萬不要讓小孩子當皇帝,你不行了,就讓光義當;光義不行了,就讓小弟弟廷美當。只有這樣,才能常保富貴啊!”為此,她還把宰相趙普叫來,並將傳位順序寫成誓言,藏在一個金箱子裡面,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金匱之盟”。

    從這兩段記錄看,其實兩者是很矛盾的。那麼,是否真如傳說的那般,趙光義殺死了哥哥,竊取了皇位呢 對此,我們只能以“莫須有”的態度窺視一二。說有者,自然也有其道理。儘管杜太后有盟約在前,但趙匡胤會不會遵守,卻仍然是個未知數。這一點,歷朝歷代都有驗證,趙光義也是心知肚明。如果趙匡胤違背誓約,趙光義又得到了確切訊息,出於對最高權力的極端渴望,在哥哥病重之際,突下殺手奪取皇位,完全不在話下。但顯然,僅憑猜測是不能給趙光義定罪的。

    而說沒有者,似乎也無可辯駁。既然有約(金匱之盟)在先,趙光義耐心等待就是了,完全沒必要冒著殺頭的危險爭一時之短長。話又說回來了,既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的確就是趙光義殺死了哥哥,那麼為何還會有對趙光義的詆譭之詞呢 或許就是,趙光義即位後,並沒有按照前約,將皇位傳給弟弟,或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直到北國入侵,徽、欽二帝被擄,康王趙構建立南宋,皇權才回到了趙匡胤一脈。

    華人是習慣於正本朔源的,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空前繁榮的宋朝。趙光義的這一舉動,自然會授人以柄,並由此對趙光義的即位合法性產生懷疑。而攻擊一個人最趁手的武器就是謀反和篡位。為詆譭趙光義的人品,藉助“燭影斧聲”的傳說,達到攻訐之目的,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 4 # 峰峰說史

    繼位的可能性大一點!因為當時趙匡胤共有4個兒子,但是其他三個基本上都是很早夭折了,剩下一個二子趙德昭,這個兒子很是文弱,忠厚。而一直以來趙匡胤是想傳位給兒子的,因為弟弟再親也親不過兒子,但是,當時有一個重大問題使得趙匡胤下不了決斷。

    那就是國家存亡問題,當時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不到80年,經歷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每個朝代在位平均時間不足20年,基本上都是二世而亡,老皇帝很是勇猛建立國家,但是老皇帝死後,傳位給不成熟的太子,導致國家不斷被顛覆。趙匡胤的江山也是從年幼的周朝7歲皇帝那裡奪來的。

    而柴榮一世英雄,死後留下孤兒寡母,這就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而趙匡胤最害怕的就是這個。因為國家改朝換代實在是太頻繁了,搞不好就是第六個代,後面被別的軍人推翻。而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又是年幼,而且懦弱無能,趙匡胤是一直不太待見,因此,遲遲不立太子,也不給其封王。

    而倒是對自己唯一的弟弟趙光義是比較看好,從其第一時間給他封晉王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成為開封府尹,成為大宋王朝的守衛者。但是,也應看到,趙匡胤其實其做兩手準備的。

    沒有明示儲君的人選,這樣如果自己多活幾年,兒子趙德昭就長大了,想必可以擔當大任。而自己如果早死,那麼自己死後只能傳位給弟弟。最後這位千古一帝趙匡胤不到50歲就死了,而弟弟趙光義,文韜武略一點也不輸給自己,在帝國早期還是應該立年長的皇帝,所以趙光義繼位!

  • 5 # 行者文孜

    首先說您的問題一直是史學上千古之謎。

    簡單闡述一下。

    其實說是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並不準確,因為趙匡胤在死前並沒有立下過什麼遺詔要把皇位傳給他,而趙匡胤的死本身就是歷史上一個千古之謎。趙匡胤的死亡要追溯到個公元976年10月19日,這天夜裡,趙匡胤把趙光義叫到了皇宮中一起喝酒。或許兩人喝得太過盡興了,當晚趙光義就留在了宮中。於是蹊蹺的事情發生了,隔日的清晨,趙匡胤毫無預兆地暴死,終年五十歲。在古代,能夠活到五十歲已經算是比較長壽了,但是按照趙匡胤強健的身體來說,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且此前他也沒有生過什麼大病,突然之間就猝死了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此人們據此推測趙光義為了篡位而殺死了自己的兄長。

    在趙匡胤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而他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理性,提出了著名的“金匱之盟”一說,主要內容是趙匡胤曾經許諾過自己的母親杜太后,在他死後將皇位傳給趙光義,還命令宰相趙普寫成了遺書,並藏在金匱之中。不過這份遺書一直沒有被找到。

    綜合來看,趙光義確實是有弒兄篡位的可能,但是在沒有決定性的證據之前,我們並不能把這件事當成事實來看待。

  • 6 # 黑白歷史說

    趙光義的即位,一直都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因為歷代皇帝的傳承,絕大多數都是父死子繼,而趙光義以弟弟身份接手趙匡胤整個國家,確實很有爭議。

    個人認為,存在很大謀權篡位的可能。

    原因

    一、子承父業,天下禮法。

    趙匡胤有二子,趙德昭與趙德芳,次子趙德昭在趙匡胤死時已經25歲了。

    這個年紀在古代早已成家立業。而且趙德昭已經參與政事,並一路做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幾乎等同於宰相的職務。

    由此可見,趙匡胤也是有意提拔自己兒子,並不停歷練打造其處事、辦事能力,為他繼承大統做準備。

    趙匡胤欲傳位於兒子趙德昭,並非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後,有一次,訓斥趙德昭幾句,趙德昭自殺。

    宋史記載: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

    雖記載清晰,可難以服眾,趙德昭一個王爺,會因幾句話而羞憤自盡?趙德昭心理素質如此之差,又如何會在詭異多變的朝局中,遊刃有餘呢?

    而在此事的背景是,朝中有傳言,要立趙德昭為帝。趙光義聞後,怒氣沖天。趙德昭之死,必與之有關。

    而且趙光義即位後,趙德昭、趙德芳先後死得不明不白。如果趙光義名正言順,便不會如此急於斬草除根,排除異己。

    歷朝歷代君王傳承皆是子承父業,此天下禮法。雖有兄終弟及的案例,可已證明並非兩廂情願之事,是大勢所趨、迫於無奈之舉。趙匡胤選擇繼承人,並無此煩惱。

    二、斧聲燭影,金匱之盟

    宋野史《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記載,而此說法,迅速傳播開來。言趙匡胤暴斃前,與趙光義在房中喝酒,後發生爭吵,門外護衛聽到玉斧斫地聲音,太祖皇帝大喊,好自為之。之後趙光義慌忙離去,當夜趙匡胤暴斃身亡。

    此事記載,有模有樣,但屬於野史怪談,道聽途說。此事並不能作為實證,證實趙光義有謀害太祖之意。但卻能證明一件事,民間對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同樣有著很大的非議,認為他的即位,多有謀權篡位之嫌。

    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正統,以及澄清關於“斧聲燭影”的謠言。宋太宗與趙普篡改出“金匱之盟”的故事。

    言太祖之母杜太后病危時,將趙匡胤、趙光義叫到跟前,總結前朝滅亡的原因,囑咐趙匡胤傳位弟弟趙光義。並將此事記錄下來,交給趙普,放入金匱之中。

    且不說,此事記於《宋史》,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書中,具有很大的偽造可能。畢竟不敢直言當朝皇帝的合法性。

    只論金匱之盟中的漏洞。

    金匱之盟背景是趙匡胤兩個兒子年紀尚小,不堪大任。可趙匡胤辭世前,趙德昭已經位列重臣,具有很高威望。

    金匱之盟約定趙匡胤傳位二弟趙光義,趙光義傳位三弟趙廷美。趙廷美傳位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可是趙光義即位後,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所有合理合法,合乎金匱之盟信條的繼承人全部似的不明不白。

    這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金匱之盟不過就是趙光義為宣揚自己合法即位的廣告語而已。斧聲燭影,金匱之盟皆不可信。

    三、親疏有別,有意遷都

    趙匡胤晚年,大力提拔自己的兒子趙德昭。

    南方吳越國來朝拜,趙匡胤一改往常,沒用一直負責外交事務的趙光義,而是安排趙德昭出席這種盛大外事場合。這無疑是在對吳越釋放一個訊號,我死之後,將來承我位者,便是此子。

    趙光義當時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即使中央委員又是京城市長,這個官職一向都是繼承人才會擔任的職位,做了京城的市長,就意味著保護皇帝安全,維護皇帝周圍(天下中心)的治安。

    可是這時,趙匡胤提出遷都想法。想把首都從開封遷到洛陽。如此一來,趙光義的京城市長身份,守衛京畿要地的責任便蕩然無存。

    由此可見,趙匡胤晚年已經決定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不會是弟弟趙光義。

    結果

    趙匡胤暴斃,趙光義登基,成為宋太宗,在他的統治治理下,宋朝疆域不斷擴張,收復各地小國,逐漸完成理論上的統一。

    趙匡胤一脈,終於在南宋高宗之後,重新取得皇位。也算是時來運轉,報應不爽。

    結論

    趙匡胤有意傳位其子趙德昭,然其弟實力經營多年,盤根錯節,親信安插遍及宮中,最終還是謀逆篡位。

    趙匡胤、趙德昭父子二人,皆為智慧才幹之士,卻過於天真,對自己弟弟(叔叔)沒有防備,導致皇權旁落,死不瞑目。

    皇家鬥爭歷來殘忍,讓人聞之色變,權力到底是好還是壞?應遠離還是親近?權力真的可以讓人喪失理性,不認六親?

  • 7 # 風雪西樓夜

    個人認為,宋太宗繼承皇位,謀權篡位之說不太可信,應該是順理成章繼承大業,但這個順理成章也並非有百分之百的正當性,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杜太后病危,把宋太祖叫到跟前,說你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周帝年幼,才給了你這個機會。為了避免歷史重演,杜太后要求宋太祖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不過,這個是有個前提,就是宋太祖駕崩之時,皇子年幼,趙光義才可以繼承皇位。宋太祖是個孝子,再加上五代十國時期,因為皇帝年幼被篡位的事情,並不少見,為了避免大宋江山也遇到這樣的事情,將皇位傳遞給弟弟也不是不可以。

    於是,就命趙普將盟約寫好,放在金盒子裡,這就是金匱之盟。約定之時,當時在場的人,只有杜太后、宋太祖和趙普在場,趙光義並不在。

    “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宋史·杜太后傳》

    為什麼說盟書是真實存在的呢?因為從事後宋太祖對弟弟趙光義的晉升就可以看出來,他是真的把趙光義當作接班人培養的。

    杜太后一死沒多久,趙光義就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因為按照常規,自五代以來,一般都是未來儲君擔任這個職位。特別是後來趙光義被封為晉王,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隨著宋太祖的兒子漸漸成年,這時候的宋太祖已經有點後悔把弟弟趙光義當作接班人培養了。但是呢,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朝中都是他的黨羽,其羽翼已豐,不太好剪除。當然了,如果採取武力,相信可以很快把趙光義一黨給剷除,但這不符合宋太祖的風格。畢竟對武將都可以杯酒釋兵權,表達自己仁慈的一面,更不會對自己的親弟弟動手了。

    那麼怎麼辦呢?宋太祖想到了遷都洛陽的計劃。當然了,宋太祖不能說是為了兒子繼承皇位方便,對外還是宣稱開封沒有天險可守,容易遭到外敵威脅。而洛陽或者長安都有天險,易守難攻,這樣的話,京城就不用駐守這麼多禁軍,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

    如果把都城遷移到洛陽,而趙光義作為開封府尹,自然而然就遠離了政治中心,其在開封培養的黨羽將一夜之間失去了價值。等到自己的兒子在洛陽即位,遠在開封的趙光義也鞭長莫及,阻止不了。

    (宋太祖畫像)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終於下定決心,為兒子繼承皇位開始掃平障礙。三月,宋太祖臨幸洛陽,宣佈要遷都洛陽,不過遭到群臣們的反對。因為自從大臣們預設趙光義為大宋第二任皇帝,基本都倒向了趙光義,他們的榮華富貴取決於趙光義能否順利繼承皇位,所以,在對待遷都的態度上,暗中是與趙光義站在一起的。

    他們反對的理由很牽強,什麼洛陽宮殿破敗、經濟水平差、天氣熱遷都不便等之類的,都一一被宋太祖駁回。這時候,“群臣莫敢諫”,為什麼都不敢說話了,因為大臣們都看明白了,這根本就不是遷都不遷都的事,而是大宋皇帝繼承權的爭奪戰。這時候亂說話,站錯隊伍,會掉腦袋的。

    趙光義一看大臣們勸諫不了,只好親自出馬,對哥哥宋太祖說了一句“江山之穩固,在德不在險”。江山是否穩固,主要與君王的品德有關係,與山川險峻沒有關係。

    宋太祖一看弟弟唱起了儒家的論調,就不好反駁,就說暫時擱置,以後再議,但是遷都還是要遷都的。

    其實,趙光義這句話有點不要臉,如果天險不重要,後面為何那麼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呢?

    如果說遷都還不能說明問題,那麼再結合六年前宋太祖的另一個動作,就更加能說明情況。

    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將剛剛滿月的嫡長孫趙惟吉(趙德昭兒子)接入宮中,由宋太祖親自培養,三歲學射箭,五歲學詩書,而且還經常帶著幾歲的孫子打獵。趙匡胤帶上孫兒外出的時候,還專門給孫兒打造了一個縮小版的御輦,對外界傳遞的訊號已經非常明朗,有點隔代培養接班人的意思,與數百年後康熙帝親自撫養乾隆很相似。如果不出意外,必然是趙德昭繼承皇位,然後傳位給趙惟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回到開封不久,宋太祖就暴斃。對於宋太祖之死,疑點重重;“金匱之盟”是否真實的?大家之所以懷疑,主要是皇位繼承違背了“父死子繼”的傳統。

    另外,宋太宗即位後,沒有第一時間將盟約公之於眾,而是在幾年之後由重新被召回朝廷的趙普來公佈,這更被視為趙光義即位不合法性的重要證據之一。關於這一疑點也很好解釋,因為當初知道盟約內情的人只有杜太后、宋太祖和趙普三人,杜太后和宋太祖已不在人世,唯一知道內情的趙普卻被趙光義打壓貶出了朝廷,既然沒有在朝中,自然也就沒有第一時間把盟約拿出來。

    (電視劇中的趙光義)

    既然趙光義已經即位,趙普覺得拿出來也沒必要了,或許是在等一個有利的時機再拿出來,畢竟,錦上添花的事,做的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如雪中送炭更好;趙光義即位後,一直被朝中大臣懷疑即位不合法,有時候宋太宗被弄的很狼狽。而這一切都被趙普看在眼裡,他需要宋太宗比較狼狽的情況下拿出來,與宋太宗進行利益的交換,以此來博取個人前途。

    如果“金匱之盟”是不存在的,那麼宋太祖為何要把弟弟趙光義當作接班人培養呢?所以,金匱之盟是存在的,但是後來宋太祖後悔了,就想跟自己的弟弟來一把杯酒釋兵權,讓弟弟主動放棄皇位的繼承權。

    於是,一天晚上,宋太祖召弟弟入宮一起喝酒,期間兩人好像發生了爭吵。接著宋太祖入睡,還傳出了呼嚕聲,而趙光義也離開了。就是在這一晚上,宋太祖莫名其妙地死去了,有人說是被趙光義砍死的,這個說法不值得一駁,因為事後趙光義有讓群臣瞻仰宋太祖的遺容,身體完好,不是死於兇殺。

    我個人認為,宋太祖極有可能是死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看宋太祖的畫像,非常的肥胖,三高人群。“燭影斧聲”的說法基本可以排除。

    由於宋太祖突然死亡,還沒有來得及為自己兒子即位鋪平道路,大宋王朝就被掌握軍政大權的趙光義繼承了。更詳細的內容,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

    為何說“金匱之盟”是備胎 宋太祖又幹了啥事 引發趙光義激烈反撲

    》,裡面有更加詳細的分析。

  • 8 # 歷史縱橫帝

    導讀:燭影斧聲是宋朝的幾大疑案之一,個人比較傾向於趙光義屬於謀權篡位。都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趙光義繼承皇位的法理依據是“金匾之盟”可誰見過原文?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再說如果有的話趙光義怎麼沒有按照“金匾之盟”傳位給三弟趙廷美?所以金匾之盟出於偽造的可能性非常大。況且趙匡胤無病無痛才五十歲就突然暴斃,實在是讓人無法不懷疑?除此之外,上位後的趙光義對待宋皇后(趙匡胤的妻子)和幾個侄子(趙匡胤的兒子)的態度顯而易見。幾個侄子先後遇害,宋皇后也被打入冷宮不能與他人交流。而這些細節都是史書上記載有據可查的,下面我們做一下詳細闡述來佐證一下推論。

    關於燭影斧聲的傳說是這樣的:50歲的趙匡胤因為武將出身,所以體格非常好。史書上也從來沒有太祖有恙的記載,太祖駕崩前一天晚上趙匡胤和趙光義哥倆喝酒。在把侍奉人員都支出去後,從窗外只能看到燈火搖曳下的兩個人影。房中不時傳來爭論以及戰斧墩地的聲音,後趙光義出宮返回晉王府。次日龍精虎猛的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在靈前繼位。

    趙光義的稱帝前後的表現讓人懷疑

    趙光義其實在日常數次事件中都表現除了異常的情況。如果把事件綜合起來分析很容易得出篡位的事實,可謂細思極恐。我們下面挑選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例來做一下詳細闡述。

    趙匡胤遷都始末: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都城在東京汴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開封地處黃河邊上,到北部邊境一馬平川。開封周邊沒有山巒、城關保護,如果北方政權從幽、雲十六州大舉帶領精銳騎兵南下可以迅速推進到開封完成斬首行動。歷史上金國和遼國都曾經這樣幹過,只不過遼國沒有打到開封。而大宋建都開封不過是朝代更迭繼承下來的,所以趙匡胤曾經有過遷都老家洛陽的想法(趙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在洛陽出生)。

    而洛陽洛陽環山面水,東有虎牢、成皋之險,西接函谷崤澠要隘,北臨邙山屏障,南對天然伊闕。依山傍水,水陸交通便利。外有函谷、伊闕、廣城、大谷、轘轅、旅門、孟津、小平津八關保護,所以歷代均為建都所在地。況且洛陽是趙匡胤的老家,誰不想衣錦還鄉?

    《宋史》記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但是遷都的決定遭到了大臣們的發對,尤其是趙光義的反對尤其激烈。如果說其他大臣由於家族利益而不願意遷都還可以說的過去的話,趙光義的激烈反對就讓人生疑了。趙光義不是看不出來開封作為都城的弊端,但是由於他作為開封府尹在開封經營日久不願意離開。趙光義結交的物件上至王親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皇宮太監。可以說趙光義利用自己多年的經營,早就在把觸角延伸到開封的方方面面。而宋太祖遷都洛陽,除了洛陽更合適監督外未嘗沒有逃出趙光義威脅的想法。

    宋太祖駕崩,趙光義居然搶先在靈前繼位:

    最後陪伴宋太祖趙匡胤的是年輕的宋皇后,在前兩任皇后去世後宋皇后來到了趙匡胤的身邊。雖然年齡上差距明顯,但是兩人關係還是非常要好的。由於宋皇后沒有子嗣,所以她對最小的趙德芳最為喜愛視若己出。當趙匡胤出乎意料的駕崩後,由於沒有遺囑所以繼承人非常敏感。

    如果按照當時的規矩,應該是有繼承資格的人員誰先到靈前誰就是新君。所以宋皇后急忙派太監王繼恩去請趙德芳過來繼位,可惜早就被趙光義收買的王繼恩扭頭就去了晉王府上。當晉王趙光義在王繼恩的陪同下來到靈前繼位時,宋皇后在吃驚之餘就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為了保住自己和趙德芳的命不得不說以皇后之尊對趙光義的繼位的合法性做了重要的背書,“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就是承認了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

    《宋史》記載:“繼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顧。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繼恩中夜馳詣府邸,請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寵遇莫比。”

    一個趙匡胤的貼身太監都被趙光義收買了,可見趙光義對開封滲透到了什麼程度。在另外一個層面也可以看出趙光義早有謀逆的嫌疑。而宋皇后的下場也很悲慘,年紀輕輕的就被趙光義發配到冷宮。並且除了吃喝都不聞不問,不但皇族家事都不讓他參。在宋皇后鬱鬱而終後,趙光義不但不為皇嫂穿孝服而且下令不讓群臣臨喪。要知道在大宋朝士大夫倡導以孝治天下,趙光義行為完全不合宋皇后身為前朝皇后應享有的禮儀。

    當有位大臣提出要按照皇后的禮儀下葬的時候,趙光義大怒並把這位大學士貶官。宋皇后也沒有受到和太祖合葬的待遇,所以後人認為太宗的薄情之舉就是因為好容易弄了燭影斧聲卻差點被宋皇后破壞。

    趙光義繼位後對待侄子冷淡,趙匡胤幾個兒子先後去世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從大到小排列為: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貨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燕懿王趙德昭和四兒子秦康惠王趙德芳。但是僅存的這兩個也沒有逃過趙光義的魔掌。我們不能聽評書或者影視劇中有什麼八千歲趙德芳手持鋼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其實都是假的。

    咱們先說趙德昭,在趙光義剛繼位的時候趙德昭為封武功郡王進而加任檢校太尉。其實這都是掩人耳目而已,僅僅十年就逼死了趙德昭。情況是這樣的,趙德昭跟隨宋太宗攻打幽州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軍中營哮因為找不到趙光義,所以有人圖謀立趙德昭為皇帝。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宋太宗還是往心裡去了。因為北伐沒有獲勝,所以趙光義也不是個好的CEO就打算把封賞賴賬。趙德昭覺得都是自己家的事於是更叔叔提了要求,沒想到叔叔還想著眾將擁立他為皇帝的事。趙光義斥責趙德昭說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氣的趙德昭回家就自殺了。

    在趙德昭自殺兩年後,趙德芳也步了二哥的後塵。史官的結論是暴病而亡,年僅23歲。《宋史·宗室傳》張對於對趙德芳死亡的原因只用了“寢疾薨”三個字,好慘。好在這哥倆都留下了子嗣,南宋時期後人都獲得了當帝王的機會。從這哥倆的英年早逝是否也可以印證趙光義篡位的事實?

    小結:

    可能燭影斧聲處於倉促,趙光義並沒有來得以偽造遺詔。所以史官也沒有編造這些,但是更不敢明說篡位。只好用春秋筆法含糊表達,所以在《宋史·太祖本紀》中關羽宋太祖死亡只有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 9 # 千百年前

    謀權篡位或是順利成章,都有一定的根據。而且,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議,源頭就是當年《長編》裡的“燭影下”、“引柱斧㪬地”之類的話,後世概括為“燭光斧影”。雖然到現在也沒有個確切的說法,筆者其實也沒個確切的答案,僅列出分析供讀者評說。

    謀權篡位說

    為什麼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帝位爭議那麼大?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整個封建王朝,有幾個是“兄終弟及”的?恐怕除了無嗣或是被廢的,大一統王朝(姑且認為北宋是)“兄終弟及”幾乎沒有(元朝除外)。

    大部分皇帝都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當時趙匡胤還有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健在,像是趙光義這個案例,確實是很少見。

    太祖崩逝

    公元976年,正磨刀霍霍向北方的宋太祖趙匡胤驟然崩逝。

    關於他的死,似乎也是疑雲密佈。

    以上是太祖在五十歲,也就是生命中最後一年的部分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宋太祖在最後一年身體狀態還非常好,遠一點還去了西京洛陽,時常有一個月。又是去體察民情,又是看軍隊演練的,再怎麼看,趙匡胤也不像個生命垂危的人。

    在目前的史籍中,似乎也很難找到有關太祖身體不好或是治病的記錄(最後一年)。

    酒惹得禍?

    一位日本學者曾推斷,宋太祖很有可能死於喝酒過度,繼而猝死。

    宋太祖經常喝酒,這是眾人皆知的。不過要說他死於飲酒過度,可能性不大。他曾公開自省:

    趙匡胤也知道就喝多了不好,因此也有所節制,可見他並不是一個“酒鬼”。而趙匡胤最後一次喝酒又是跟趙光義在一起,結果第二天就死了,說是趙光義在酒裡下毒還比較可信。

    趙光義似乎知道大哥死期?

    很奇怪的是,趙光義似乎已經預知了大哥的死期。

    本來宋皇后讓宦官王繼恩去傳德芳,可王繼恩卻以“先帝之志”(傳位給晉王趙光義)已定,沒去找趙德芳,跑去找了趙光義。

    而當天又有個叫程德玄(醫)“恐晉王有疾”,太祖死的當天清晨就在趙光義家門口等著(王繼恩)。這也太巧合了吧!

    趙光義篡改史書?

    我們瞭解歷史的途徑,無非是透過史書,或者是口耳相傳。但是,如果史書有誤呢?

    趙光義是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讓人灰飛煙滅。史官敢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還原歷史真相?

    《太祖實錄》是在趙光義的監督下修訂的,而後他兒子又命令修訂了一遍,所以《太祖實錄》又有舊錄和新錄之分。而且新錄較之舊錄,又多了一大批溜鬚拍馬趙光義的“新歷史”。不難發現,史書也並不是全然可信。

    一個皇帝要想控制輿論,實在是太容易了。

    順理成章說

    趙匡胤的重視

    趙光義在宋朝建立(時年21歲)以前,沒有什麼大的功績,不過是趙匡胤的弟弟罷了。

    而在宋朝建立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貴為皇親國戚的他總是被趙匡胤委以重任。與此同時,他的野心也愈發膨脹。

    在征討二李期間,趙光義擔任了“殿前都虞侯”“大內都點檢”等職務,統領重兵,兩度留守京師。

    宋建國第二年,趙匡胤就讓他做了“開封尹”。注意,前朝的周世宗在即位以前也是是“開封尹”,這是何意?說明趙匡胤此時是有把他立為繼承人的意思(五代十國不成文的規矩,親王尹京城,下一步就是登臨大寶)。

    不過,趙匡胤此時還沒下定決心,他這麼做,或許只是為了以防不測(結合他是怎麼上位的)。而且,趙光義的能力畢竟還不夠,他的威望還不足以在朝廷裡凝聚成一股勢力。所以,他必須韜光養晦。

    與趙普鬥法

    雖然趙光義此時已經身居“開封尹”的高位,但畢竟他還不是親王,不是完全的繼承人。而在他成為親王的路上,趙普無疑是個絆腳石。

    趙普早年間是趙匡胤的幕僚,陳橋兵變就有他的參與,宋建國四年後,即升任宰相。

    趙普和趙光義這兩人可不對付,從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趙光義整整十三年都沒有當上親王,卻在趙普被罷相一個月後就當上了晉王。時間這麼巧合,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趙普在從中作梗。

    而且,有六件事也佐證了他們倆的不合:

    1.趙普反對趙匡胤重用趙光義的岳父符彥卿;

    2.趙光義受賄,趙普本想借機打擊,而趙光義的幕僚劉嶅替其背了黑鍋;

    3.趙光義狀告趙普與宋琪(二人同鄉)交結,導致宋琪被貶;

    4.趙普害趙光義的幕僚姚恕被斬首;

    5.6.趙普藉助手下之力致使趙光義的幕僚石熙載被貶,聯合黨羽使得趙光義方竇儀坐不到宰相的高位,間接打擊趙光義。

    後來,趙光義當上皇帝后,因為政治需要還是啟用了趙普。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即使趙光義已經當上皇帝,趙普還是對太祖傳位給趙光義感到不解與不滿。

    而最後趙光義能扳倒趙普,可見其政治手段非凡。

    培養勢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趙光義的幕僚(包括謀士與軍校)竟然多達66人。而且,他還善於籠絡大臣,反正只要是反對趙普的,都屬於“統一戰線”。此外,他還與節度使以及諸多將領交好,大大小小的軍官他都“招呼”過。

    若是大臣沒有直接表明態度,他就“暗中幫助”,使其“感激”。久而久之,文官武將中,不少都是趙光義的人。

    在他還沒當上晉王之前,就已經接近於“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境地了。在趙普罷相,趙光義當上晉王以後,朝中便沒有再能與其抗衡的勢力了。

    可以說,在趙匡胤駕崩之前,趙光義已經深入了權力中心。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趙光義想幹什麼,除非他默許了。在他心裡,或許已經認可了趙光義,決心傳位於他。

    參考資料:

    《宋史》

    《長編》

    《宋太祖傳》

    《宋太宗傳》

  • 10 # 達達令觀史

    趙光義究竟是謀權篡位還是順理成章繼承大業這是大宋王朝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疑案,也是後世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關於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定論,但是我們卻可以從留存的史料中抽絲剝繭,推測出整個事件的真相,首先我們還要從那個離奇的“斧聲燭影”的故事說起。

    一、斧聲燭影——宋太祖之死

    從古至今之所以趙光義總被人認為是陰謀篡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死的過於蹊蹺,其一,太祖死時正當壯年,還不滿五十歲;其二,太祖在死之前剛剛召見過太宗,且兩人是單獨在一起,期間太祖說話、動作令人費解;其三,太祖剛召見完太宗就駕崩了;其四,太祖駕崩,在沒有遺詔的情況下趙光義即位。這四點聯絡在一起不免讓人懷疑太祖之死是不是和趙光義有關。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正史中對太祖之死是怎樣描述的:

    《宋史·太祖本紀》: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也就是說《宋史·太祖本紀》只是記載了太祖死的時間、地點,對於太祖究竟是因何而死沒有說明。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從《宋史紀事本末》裡我們能讀出一些資訊,就是說在開寶九年十月的時候,太祖生病了,一個下大雪的夜晚太祖召見了當時的晉王趙光義,屏退左右囑託後事,從搖搖曳曳的燭光下能看到晉王好像離席退讓,有謙遜推辭的動作。過了一會兒,太祖用柱斧戳地大聲對晉王說“好為之”,不一會兒太祖就駕崩了。這裡有一個值得思考的事兒是太祖死後,宋皇后見到趙光義的反應是“愕然”,就是大吃一驚,然後連聲對晉王說“我們母子的命就託付給陛下了”(在宋朝稱皇上都叫“官家”),晉王聽嫂子這麼一說也哭著回到“別擔心,我們共保富貴”。之後趙光義就登基稱帝了。

    司馬光《涑水紀聞》: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對宋皇后“愕然”的原因有了一個補充,原來太祖駕崩時,宋皇后讓內侍都知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進宮,誰知這個王繼恩竟然私下認為太祖的本意是要傳位於晉王,於是他轉而去了晉王府,宋皇后等來等去,沒想到等來的不是秦王卻是晉王,所以大吃一驚,隨後她立馬反應過來大事已定,於是緊急改口請趙光義能放她母子一馬。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不能推測出太祖究竟是被謀害還是自然死亡,總之肯定是死的突然,連繼承人都沒來得及給大家宣佈就撒手人寰了,在皇位候選人太祖的兒子秦王和弟弟晉王之間,晉王搶得了先機,得以最終勝出繼承了大統。

    但是在父死子繼的古代,兄終弟及的情況實在很少,尤其是太祖還有兩個兒子在世,且都已成年,一個是燕王趙得昭,時年25歲,另一個是秦王趙德芳,時年17歲,為什麼不是兩位皇子即位,而是太祖的弟弟即位呢,這就得從另一個故事“金匱之盟”說起。

    二、金匱之盟——杜太后的遺言

    《宋史·杜太后傳》:“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宋史·杜太后傳》記載,建隆二年杜太后患病,太祖侍奉左右,病入膏肓之時召見趙普記錄遺言。太后問太祖“你說說你為什麼能奪得天下?”,太祖說“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仰仗祖輩和太后積德所致”,太后說“不對,是因為周世宗讓他的小兒子繼承了大統,如果後周有成年皇子即位,天下還有你的份兒嗎?你百年之後應當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一個疆域廣闊、百姓眾多的王朝,有一個年長的人做皇帝,是社稷之福啊”。太祖扣頭頓泣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教導”。太后對趙普說“你要記下來,切不可違背”。然後讓趙普在病榻前將誓約寫好,趙普在末尾寫下“臣普記”,將這份遺詔藏在了金匱之中,命宮人好生看管。

    也就是說趙光義即位,有杜太后的遺詔為證,且是經過太祖認可的,還有趙普等人證。後世史學家有說金匱之盟是趙普一手打造的,其真實性有待驗證。事實上杜太后從混亂的五代十國中走來,她親眼見證了她的兒子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的始末,深知帝幼臣強的危害,所以這個金匱之盟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有沒有遺詔留下來不敢確定,但肯定有過口頭遺言。

    三、根基深厚——趙光義的優勢

    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趙光義是謀權篡位,那為什麼沒有大臣站出來反對呢?我想原因有二:

    1.趙光義的實際地位太像皇儲。宋太祖雖然死的突然,他當皇帝可不是一年兩年,在位16年他都沒有立太子,而且他的兩個兒子趙得昭和趙德芳都只是地方節度使。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授任趙德昭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太祖在世之時,甚至都沒有給趙德昭封王。開寶九年(976年),趙德芳出閣,宋太祖趙匡胤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而趙光義是什麼職務呢?在大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讓弟弟趙光義擔任最有權勢的開封府最高行政長官開封府尹,後來又晉升晉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親王尹京就代表是皇位的繼承人,晉封晉王就更加確立了他的地位,後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府尹,趙光義即位後,讓他的弟弟趙廷美擔任了開封府尹,趙廷美似乎也獲得了皇儲的資格,這和金匱之盟不謀而合。

    2.趙光義威望日隆羽翼漸成。我們已經說過趙光義在開封府尹這個位置上多年,在此期間,他利用自己的權勢苦心經營,培植黨羽,據蔣復璁的《宋太宗晉邸幕府考》記載,晉王的幕府成員有六十六人之多,與此同時他還有意結交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即便是太祖的舊部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人,太宗也是很用心的接納。

    《宋史·党進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党進這個人沒多少文化,性格直率敢於直言納諫,深得太祖信任,他曾經受詔巡視京都,開封城的百姓凡有蓄養禽獸的,讓他碰到必然要被痛罵一頓,還得把這些珍禽放走。有一次趙光義的家僕在開封城的大街上溜達,肩膀上還架著一隻老鷹,党進一看當即就讓這個人把鷹放飛,那人便說“這是晉王的寵物”,沒想到党進不僅沒有再斥責,反而給了這個人一筆錢,讓他給鷹買肉吃,並對他說要好好照看這隻鷹,別讓其他的小貓小狗抓傷了。連深受太祖寵幸的党進遇到晉王的人也只能畢恭畢敬,可見趙光義當時的權勢非同一般。

    四、達達令說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危,當時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得昭十歲,趙德芳僅僅兩歲,基於皇子們都還小,杜太后吸取後周的教訓,囑咐太祖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傳給趙廷美、趙廷美再傳給太祖的兒子趙得昭,這樣既保證了大宋的儲君都是壯年,能駕馭得了群臣,使得趙家的統治有了保障,最後趙廷美把皇位再傳給趙得昭,還是太祖的血脈,這樣太祖也不會感到為難,畢竟最後一棒還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再者母親杜太后當時病危,為了讓母親放心,太祖答應了她的請求。

    可是時間一長,太祖開始猶豫了,一是他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了,有了治理朝政的能力;二是雖然兄終弟及,弟弟再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但是這是理想的狀態,侄子再親也比不上自己的兒子啊,萬一有人變卦,那太祖一脈能不能再登上皇位還模稜兩可呢,然而答應了母親的事情又不好違背,基於種種考慮太祖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立太子。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太祖會突然駕崩,在沒來得及宣佈繼承人時就撒手人寰了,對於年輕的兩位皇子而言,趙光義一方面有母親杜太后的遺命,另一方面有大臣的支援,最關鍵的是他早就有窺伺帝位的野心,他和太祖從大宋建立之初就一直並肩作戰,從陳橋兵變到雪夜問策,都能看到太宗的身影,經歷過這麼多刀光劍影的太宗政治經驗自然比兩個年輕的侄子豐富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得昭和趙德芳是沒法和太宗抗衡的,所以皇位自然而然就是趙光義的了。這樣說來趙光義坐上了皇帝寶座陰謀篡位談不上,只能說他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是歷史選擇了實力強大的趙光義。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燭影斧聲說的是太宗趙光義謀害太祖趙匡胤、篡位的事。當時科技落後,影與聲留存不住,又無人證,姑且存疑。但,還許多事能證明趙光義得位不正。

    1.遷都洛陽未果。

    宋朝的都城在東京汴梁(開封)。開封黃河沿岸,周邊沒有山巒疊嶂、城關要隘拱衛。這樣,北方軍事集團很容易從幽雲十六州南下,歷史上金國、遼國都這樣幹過,只是沒有打到開封。所以,趙匡胤曾萌發了遷都到老家洛陽(老趙出生於洛陽)的想法。洛陽東有虎牢、成皋作屏,西函谷要隘為關,北靠邙山,南對天然伊闕。歷史上十三朝(一說九朝)在此建都。

    但老趙遷都的決定遭到了以趙光義為首的諸大臣的激烈反對。以趙光義的軍事眼光,自然能看出開封作為帝國都城的弊端,但,趙光義是開封府尹,在開封經營日久:上至王公重臣,下至販夫走卒都關係,他在開封是勢力的。而老趙要遷都也逃出趙光義監督與威脅的想法。

    2.趙光義圖謀皇位已久,早籠絡、收買人心的舉措。趙匡胤晚期,倍他的女人是年輕的宋皇后。儘管年齡上差距,但是兩人情義深厚。由於宋皇后無子嗣,所以她對最小的皇子趙德芳悉心培養、視若己出。當趙匡胤突然駕崩,又沒有遺囑,所以繼承人成為大問題。

    太祖離世後,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去請趙德芳,顯示是要他來繼位的。但,王繼恩卻去了晉王府,晉王趙光義隨王繼恩來到老趙靈前繼位時,宋皇后在驚愕之餘,對趙光義喊話:“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這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承認了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王繼恩是老趙的貼身太監,連他都為趙光義所利用,可見趙光義對開封滲透度是非常之高的。

    3.對皇嫂無皇后禮遇,令人心寒。

    宋皇后的下場悲涼,如此年輕就被二叔發配到冷宮。皇族家事她都不能參與,只落個吃喝不愁,苟延殘喘。宋皇后鬱鬱而終時,趙光義沒為皇嫂穿孝服,還下令不讓群臣臨喪。在倡導以孝治國的大宋,由於趙光義的存在,宋皇后沒享受到前朝皇后應享有身前身後的禮儀。

    臣子提出以皇后規格為宋皇后下葬,趙光義勃然大怒,貶降了這位臣子。終至,宋皇后沒有與太祖合葬在一起。太宗的薄情之舉是否為燭影斧聲作了註腳呢?

    4.太祖的兩位皇子離世,太宗難逃干係。

    有四個兒子,依序排列為: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活到成年的只有燕懿王趙德昭和秦康惠王趙德芳。而這兩位皇子也沒有逃過趙光義的魔掌。趙光義剛繼位時,封德昭為“武功郡王進而加任檢校太尉”。看起來冠冕堂皇,但是做給別人看的。德昭在跟隨太宗攻打幽州時,軍中掌事者因找不到趙光義,就有人圖謀立德昭為皇帝。太宗敏感,一直把此事記在心上。北伐沒有獲勝,趙光義打算行封賞以掩人耳目。德昭便向自己的叔叔提出了要求,這位心虛的叔叔卻斥責趙德昭說:等你當了皇帝再說吧!趙德昭知道未來薄如蟬翼,回家後就自殺了。

    德昭撒手人寰,兩年後德芳也步了老二後塵。正史說他暴病而亡,享年23歲。《宋史》對德芳死亡用了春秋筆法:“寢疾薨”!蹊蹺而悲慘。

    不過呢?這哥倆都子嗣延續。且南宋時期,二位的後人都獲得了當皇帝的機會。但,這哥倆的英年早逝,趙光義難脫干係,這能否印證燭光斧聲並非穴來風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濟與生活等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