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鴻雁讀書感悟

    魯迅是偉大的無產主義的革命戰士,他的文風語言犀利,常常一針見血,愛憎分明,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分不開。魯迅的文化儲備也很豐厚,對世事的見解洞悉深刻,所以本人對魯迅十分佩服,不僅佩服他的才學,更佩服他在當時的背景下直麵人生的勇氣。

  • 2 # 書中夜問

    魯迅是個用筆桿挽將傾之社稷的人。

    新文化風潮

    引領五四運動。以往的舊社會,籠罩著無知、愚昧的氛圍,裡面的人兒,還沾沾自喜。落後就要捱打,自古不變的道理。開啟國門,學習新知識,用科學代替封建,才能讓國家走上強盛之路。

    推廣白話文。文字,是語言的載體,亦能反應一個社會發展的變化。用白話文、用簡字,把瑣碎的東西簡單化,深邃的知識表面化,才能讓公眾吸收更多的文化內容。

    棄舊尋新,把人們從無知的世界帶到新世界裡面,魯迅功不可沒。很幸運有這樣的一個人。

    批判現實社會

    作為一名批評家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權力高度集中、人民言論自由極度缺失的情況下。所批判的事項,從現實社會發出,又不能忤逆統治當局,不然就會遭到封殺。

    魯迅的言論,一針見血,諷刺社會現象不說,有時還會針砭統治當局,使得自己不得不東躲西藏。但是為了讓公眾見到現實的壓迫,他還是義無反顧。

    文字很社會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路了——魯迅

    魯迅的文字,很現實、很社會。沒有經歷過的,可能會把他的話當成是段子。但是,切身體會之後,會覺得那句話怎麼那麼有道理。大道至簡,句句直擊靈魂深處。

    結語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魯迅豪放不羈,不被世俗所迫的形象,常常躍於腦海。當一個名人不容易。除了精神剛毅,還得才華橫溢,而魯迅剛好是這種人。

  • 3 # 東籬逸客

    我對魯迅是十分崇拜的。魯迅的筆無比犀利,他出自肺腑的吶喊,喚醒華夏子孫。他是人們靈魂的修理師,使人昭昭們滌盡糟粕,吸收精華,使中華民族這頭雄獅日漸強大併發出怒吼。屹立在世界東方。尤其是魯迅的雜文如同一把利劍,盡斬時政要害。

  • 4 # tianchongxue

    對魯迅的感受就是——

    思想極深刻,情感大悲憫,藝法如火青。

    先哲氣度,魏晉風度,愛的深深,恨的強烈。

  • 5 # 山中路旁

    我是讀著魯迅的作品長大的,《朝花夕拾》《吶喊》《阿Q正傳》等等。筆鋒犀利,雖有些激進,但更多的是對民族性格深入骨髓的精準剖析,對美好恬淡無憂生活的深刻嚮往,把我鑄造成了一個自認為思想純淨而又具有批判精神的青年。

    能夠理解某些人對先生的不敬,說三道四,偉大人物的思想行為總不能適應歌舞昇平時代人們的享樂需要。

    先生生於此時,一如當時的痛苦;今亦有人如當時之痛恨先生。此皆源起於每個人的品性和精神。

  • 6 # 濟元生活

    這個貨,太硬了!太硬了!!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遣詞造句皆為刀劍!

    遠有孔明舌戰群儒,近有魯迅驚詫友邦。

    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樑,百年來能用文章當武器戰得酣暢淋漓、凝聚國民同仇敵愾、大快人心的唯有魯迅先生!

  • 7 # 靈魂有書香

    魯迅的文章很多,我以

    《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文壇巨人,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他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著手套,頭上頂著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裡是計程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還有初次見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剛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攔下來。這是“不乖”的表現。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溼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裡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裡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裡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 8 # 知北而南

    世人多以“戰士”解魯迅,然其所戰者何?大多數人認為是舊社會之黑暗,這自然是對的,但不全面,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深刻領會魯迅之思想。魯迅自己說,他所以對社會進行批判,並不是想要建設一個充滿光明的新世界,而純屬對舊社會的搗亂。搗亂舊世界和建設新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區別何在?即在於對所謂新世界的懷疑。

    以我所見,魯迅是整個中國近現代作家群中罕有的具有濃烈虛無感的思想者。讀完《野草》,我深感這個靈魂的孤獨和絕望。這種四處瀰漫的孤獨和絕望不僅是對社會之黑暗,更是對生命自身存在的深刻懷疑。這種孤獨和絕望同現代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具有驚人的協同性。

    另一方面,魯迅是現代中國思想者中最具現代先鋒意識的存在,沒有之一。這一點,讀完《故事新編》後你會深刻發覺。在當代文學中才湧現的解構、戲虐等文學手法在該作品集中均有淋漓盡致地展現。這種超脫時代的先鋒性至今讀來依然讓人無比震撼。

    但魯迅之精深遠不止此。他不僅具有深刻的孤獨和懷疑,更有對這種孤獨和懷疑的絕然反抗。他並不夢想將來的新世界,甚至從不認為有所謂新世界,有的不過是“好的地獄”和“壞的地獄”而已。但他要做的僅僅是“反抗”。這種反抗沒有更高的、更新的目標,僅僅是“給舊世界搗亂”。給舊世界搗亂,其實就是給虛無和荒誕的人生搗亂,而在這搗亂中,個人的價值得以確立。這就是他說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是對整個西方“現代性危機”的東方回覆。

    魯迅的思想中,蘊含有中國儒家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追求,也有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出世超脫,更兼有對西方所謂“個體意識”的深刻體覺。可以說,魯迅思想的複雜性遠超近現代同期思想者,對魯迅的解讀,是一項複雜而深遠的工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一個女孩想不想和你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