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翟男
-
2 # 木金木火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
其次,我們要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土木堡大敗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導致,如果換成崇禎,從崇禎誅殺宦官魏忠賢來看,他是比較相信東林黨人士的;也就很難說他是不大會相信宦官王振的,也就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最後,相反如果把崇禎皇帝換成英宗,也許他會繼續相信宦官,但歷史走向不會改變,明朝後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揭竿而起是遲早的事,所以註定要改朝換代。
-
3 # 史學蟲洞
應該不會呢,崇禎是一個勤奮有心機的皇帝,它能逃脫魏忠賢等醃當認得陷害,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是當時的情況,他不會去前線,會安排能征善戰的將領錢去
-
4 # 金烏木木
我們可以從兩個皇帝的性格特點、所處執政環境和各自造成的結果等方面分析,假設一下對調的結果。
先說一下明英宗朱祁鎮,這是大明歷史上唯一的兩朝皇帝,宣德二年(1427年)生,四個月即立為太子,母親孫若微也以子為貴由貴妃升級皇后,原皇后胡善祥因此被廢。
宣宗十年(1435年),宣宗崩,朱祁鎮即位,時年八歲,由其奶奶太皇太后張太后統攬國事,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到正統十一年,強勢的奶奶和三楊都去世了,此時的小皇帝19歲,正值青春年少,又沒有了輔政的干預,可以說是高壓反彈了,他崇信宦官王振,欲效仿祖先武功。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高調御駕親征,討罰蒙古瓦剌部也先,最終兵敗被俘。這次戰役導致武將衰落,文官勢力大增。
再說崇禎帝,明朝最後一帝,幼年坎坷,父親朱常洛雖為太子,卻不招爺爺明神宗喜歡,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五歲時,其母劉氏因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所以幼年的朱由檢爺爺不疼,父親不愛,最愛的母親卻早早被殺。幼年的經歷致使他一直沒有安全感,也造成了他多疑猜忌的性格。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被哥哥冊封為信王。
天啟七年(1627年),哥哥龍馭上賓,朱由檢即位,很快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但是卻造成了文官獨大,他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掌握對輿論解釋權,刻板固守聖人之道,不解決實際問題,終導致崇禎白縊,大明滅亡。
兩個皇帝一個四個月為太子,一直在庇護下成長;一個可謂是悽慘的童年。一個寵宦官;一個殺宦官,如果對調一下位置,會避免土木堡之變和清軍入關的結果麼?
土木堡之變失敗主要原因是朱祁鎮年輕氣傲,久在奶奶和三楊的壓制下強勢反彈,寵信太監。如果換成朱由檢,更加勤政務實,誅閹黨,所以,這樣看,土木堡之變或不會發生。
再看清軍入關,大明滅亡。如果換成朱祁鎮,恐怕也避免不了。大明亡是多種因素的一種趨勢,皇帝個人因素只是其一,如果假設成功,大明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和其他的方式而己。
當然,我還是那句話,歷史可以假設,但沒有假設。
-
5 # 錢旅人
若是假設人物對調,事件是否發生,那麼還是要看發生的內外因是否都具備了才好做論斷!
那我們就帶上英宗皇帝穿越去一百多年後,看看會怎樣!
明英宗與崇禎帝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勤於朝政,但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則是寵信宦官,英宗信任王振,崇禎依賴王承恩,用以制衡文官集團,而且二人都多思多疑,唯有一點略有不同,崇禎似走馬燈一樣換內閣首輔,英宗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但後也開始倚重宦官,其結果看來區別不大!這是人的內因。
再看看這時的明王朝是個什麼情況,也就是穿越回到1628年去的英宗接手的是個什麼攤子!明太祖,以草莽之身,但能戡定群雄,並制定諸法,為清所沿襲六百年,建立衛所制用以鞏固邊防,雖有明初大興“文字獄”,並“藍玉案”及“胡惟庸案”,牽涉數萬人,似乎疑心病是明代皇帝之通病,但立國也是規模弘遠!可惜不但疑心而且私心用甚,愣是省略了宰相,這果真是家天下 ,除朱氏一族,皆為臣奴也,所以也是為什麼國家存亡之際,無重臣 ,更無忠臣,回想宋末陸秀夫抱帝昺投海殉國,十數萬人跟隨,而明末只有誰,“貳臣”洪承疇,東林黨魁錢謙益,連他敢為國投水的小妾柳如是都不如,居然說水涼,這些是早種下之禍根,明英宗到了1628年,能改變嗎!確切說明代政治敗壞始於成祖朱棣,太祖為防範內宦干政,於是嚴格規定這些人是不能讀書的,可成祖卻為了彰顯自己得位之正,連父親制定的規矩也隨之打破,允許內侍被教習,大約是為了報答這些曾經為他做內應的閹人吧!
所以有了知識武裝的宦官們,就可以大力為皇帝辦事,可以監軍,可以設東廠,可以結成為緊密圍在皇帝周圍的團伙,甚至可以遮蔽天子耳目,進而代行天子令。這一個個禍根是英宗穿越回去也不能改變啊!而後明武宗朱厚照的荒淫,寵信太監劉瑾,後又有南昌寧王作亂,山東,濟南群盜大起,而明世宗朱厚熜也是昏聵,雖然後來對宦官管束嚴格,但卻是好神仙,甚至到極度變態之階段,不堪其苦的宮女們想勒死這個變態君王,手忙腳亂的居然沒能成功!世宗雖控制太監,卻把外事交給了有名的佞臣嚴嵩,蒙古人都打來了,嚴大人居然說是民家失火,咱們這著名的嘉靖皇帝,居然也相信,可見他連個報實情的人都沒有!這再往後就是短命的穆宗,和開始有“三大徵”,還有張居正的神宗朱翊鈞,神宗自幼被“鐵三角”(張居正,李太后,太監馮保)嚴格管束,尤其是張居正多項舉措,使得明出現了中興之象,可惜不過十年,若是張居正能壽數長些,中國歷史興許真能改寫。他死之後,神宗就成了自由的青年,夢想就是天天宅在屋裡不動彈,朝堂再復混亂,哪怕有遼東李成梁,薊鎮的戚繼光,但禁不起股肱大臣們的結黨相攻,而為了顯示宗主之義,這位神宗萬曆帝還出兵北韓幫助抵抗日本豐臣秀吉的入侵,可以想象這期間所耗之國力,直到七年之後,秀吉死,日本退兵。財迷的皇帝還利用宦官到處開礦,設立如同強盜般的稅使,致使民怨沸騰。神宗之後,光宗就如同一顆小小的流星,兩個月就駕崩,然後則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說起他,他身邊的人物更著名些,亂政的魏忠賢讓人們對東廠記憶深刻,他的乳母客氏因為有了這個皇帝奶兒子,一下享有了太后般的尊榮,天啟帝還有個特色,是個熱愛手工的男青年,據說可以親手完成整個紫禁城的模型製作,大家可以想象時代發展到這,國家已經是個什麼樣了吧!不用外患,內憂也可以讓接著即位的那一位崇禎皇帝,不,這會兒假使是英宗,也無有回天之力吧!
以上是內部原因的簡單剖析,而外部的清軍入關有大氣候變化的所謂長時段影響,回望歷史,漢末,冰期到來,黃巾軍起義;唐末,寒潮再來,黃巢起義;明末,小冰期再次為這個垂垂王朝壓上了一根稻草!明末農民起義,中原百姓食不果腹,為一口吃食奮不顧身!而清軍在關外也是覬覦已久,如果明英宗是有識人之明,不像崇禎那樣嚴而不明,果於誅殺,那麼也許袁崇煥等人可以得到重用,或許那道大門也許沒那麼容易開啟,可嘆的是,英宗能夠超過崇禎帝嗎!若真是這樣,就不會任由王振帶著他到處亂轉,造成“土木堡之變”,慨嘆一聲,即便英宗與崇禎對調,清軍也是會入關啊!
那麼崇禎帝回到英宗的正統年呢,沒有那麼內憂外患呢,可惜是已經壞了根基,宦官這個事情,怕是他也無法跳脫出來,而且他疑心更甚於英宗皇帝,所以必然只相信那些他以為可以擺佈的宦官閹人!甚至怕是三楊都不會得到重用!那麼土木堡這個地方會不會是他的轉折呢,我想結果大約也不會相差太遠吧!
回覆列表
明朝中後期在北方抵抗女真的戰爭中大財,以及後期清兵入關直至明朝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朝廷長期的執政政策有著必然聯絡,不管明中後期是哪個皇帝,封建制度建立的帝國都會在一定週期後改朝換代。
第一,明中期後,宦官專政,黨爭激烈,導致中央下達的政策到地方無法無法有效,地方脫離朝廷管理。
第二,皇帝不思朝政,信封心學。
第三,陝北常年饑荒,朝廷熟視無睹,激化農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農民起義不斷,這對明朝統治階級衝擊很大。
第四,也是最避免不了的因素,當時的明朝正在經歷小冰河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為了生存只能南下,天氣的變冷導致糧食減產嚴重,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在科技不發達的明朝,這是任何一個統治者束手無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