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歷史土豆包
慕尼黑會議在世界近代史上極重要的事件,這是英法綏靖政策的巔峰之作,諷刺的是這也是導致英法前期失敗的原因之一。
一、慕尼黑會議時期的社會背景
①一戰損失導致的整個社會的迷茫與撕裂
一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神奇的戰爭,它的源頭只是一場小衝突,最後在19世紀歐洲的條約外交的影響下,化為了一場大戰。這導致了一個文學派別的誕生,迷惘的一代。實際上整個社會與這個潮流是類似的,一場原因不明的戰爭使得英法的一代人損失慘重,這就使得他們開始反思自己,一部分人選擇無視現實,選擇相信共產主義美好的一面,這也就是左傾潮流。而另一部分人沒有這麼反叛,他們偏向了和平主義,最後一部分人則是偏向了復仇主義,也就是右派。而左右兩翼的劃分幾乎使整個社會完全撕裂開來,可以說,如果法國右派激進一點,左右在二戰前會先打一場內戰吧(左翼幾乎是輸定了)。
②經濟下滑導致的軍費不足
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英國工業生產值下降16%,進出口萎縮2/3,這導致了英國國家收入銳減,同時左傾潮流導致的工黨崛起,也導致了英國在處理軍費上不得已的謹慎(防止給對手落下口角)。而軍費不足必定使得戰力衰弱,既然戰力不足,必定使得國家政策偏向和平。
一戰這場絞肉機式的戰爭可以說令人恐懼,面對如此可怕的戰爭,許多人開始逃避現實,變得激進,不希望存在戰爭,成為激進和平主義者。與專政體制不相同,政客們因為需要選票會對他們妥協,而激進的和平主義與軍事實力不足的結合就變成了綏靖政策。
二、召開慕尼黑會議的原因
①英法沒有對戰爭做好準備
雖然這個時候英法已經有了德國可能進攻的心理準備,但是與窮兵黷武的德華人相比,分裂嚴重的法國與陸軍元氣一半都沒有恢復的英國根本沒做好準備,綏靖政策此時已經不僅僅是因為和平主義而退縮出賣了,也是一種爭取時間的措施(對法華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他們最後還是沒能解決分裂問題)。當然此時英法如果主動出擊未必不能勝利,此時正好是希特勒為了掌控軍隊,對軍隊實行清洗的時候,只不過這就是豪賭了。
②德國需要對英法綏靖政策進行試探
德華人也知道綏靖政策不可能無限下去,希特勒是步步試探對手的。萊茵駐軍是為了試探英法對於軍隊駐紮的反應,德奧合併是對於侵吞中立國的反應,有田—克萊琪協定是對於亞洲殖民地的反應,而蘇臺德是對於投靠英法小國入侵的試探。雖然是試探,但是希特勒的軍隊正處於軍官嚴重失血的情況,他不希望這時與英法直接開戰。
英法此時實力確實與德華人差不多,但是他們對於蘇聯都具有一種懼怕,這頭巨熊完全有實力在兩方兩敗俱傷後向西揮軍。所以英法希望透過犧牲小國使德蘇之間爭鬥,使其獲得更多的時間。
④美國孤立主義的盛行
一戰的殘酷使美華人孤立主義開始流行,美國孤立主義的盛行又使得他們對於參與歐洲興趣不高。少了一個列強盟友的參與,英法不希望立刻開戰的願望更加強烈,自然會更加努力的去試圖召開會議暫時維持和平的現狀。
三、慕尼黑會議導致的結果
①暫時拖緩了戰爭,獲得了更多的時間
德華人雖然不會滿足,但是他們也會暫時休息,英法透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時間去準備戰爭,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最後導致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覆滅。
②破壞了與蘇聯的關係
德意是簽署過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蘇聯對此是十分敏感的,英法的司馬昭之心,自然瞞不過他。被英法所針對的蘇聯自然會試圖化解,最好的物件無疑是德國。
這對於參加了國聯的小國來說無疑是霹靂,英法不再對國聯成員庇護(奧地利加入德國傾向很高,可以勉強算是民族自決,有田—克萊琪協定是秘密協定,而且中國黃禍論還甚囂塵上)而捷克斯洛伐克的犧牲無疑使得他們認識到英法綏靖的本質,結果有不少中立和原本就比較偏向德國的國家加入了軸心國的行列。
回覆列表
“五月危機”,儘管在各國強硬的態度下,德國有所收斂,但其表現出來的強勢,還是嚇壞了英、法兩國,為了“徹底地”避免戰爭,他們迫使捷克政府,答應蘇臺德地區德意志人的訴求,“無路可走”的捷克政府只得答應對方的全部要求。
事情進行得過於順利,讓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自己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儘管事情來得突然,但蘇臺德的迴歸,還是讓德國上下舉國歡慶,這是自吞併奧地利後,又一重大勝利。但是,這件事卻完全打亂了德國元首的計劃。
原來,蘇臺德只是德軍入侵捷克的一個“幌子”,如果捷克答應了德國的要求,那麼將失去一個“尋釁滋事”的藉口。於是,以警察有過火行為為由退出了談判,並不斷在蘇臺德尋機暴動,製造事端,口風也轉向“不能忍受捷克政府的迫害”。
眼看形勢愈發嚴峻,英國首相張伯倫決定親自出面進行斡旋。說是斡旋,倒不如說是妥協綏靖,他滿口答應,同意德國獲得蘇臺德地區。得到的保證是,德國不再對其他地區有想法,不再使形勢進一步惡化。然而,這只是德國的“緩兵之計”。
首先,當頗有成就感的張伯倫趕往法國,商討以犧牲捷克換取和平的同時,計劃入侵捷克的36個師,已調至德捷邊境,並命令蘇臺德地區的準軍事組織——蘇臺德自由團不斷地製造事端,保持與捷克人的衝突和糾紛。
其次,鼓動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提出領土問題。早先波蘭和匈牙利就領土問題經常與捷克發生爭執,但在國聯的裁決下,他們的領土要求並未得到支援,早已懷恨在心,決定集結兵力,準備趁機奪回。如今的捷克被敵對國家包圍,隨時亡國。
讓張伯倫倍感失望的是,僅僅7天前得到的保證,被德國元首“無賴式”的全部否定。在他看來,輿論指責他對德國妥協,內閣也反對他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無非是爭取和平。現在卻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落魄而回的張伯倫決定武力壓制。
德國的無理要求徹底激怒了英、法、蘇等國,各國紛紛集結兵力,大戰一觸即發。在強大的壓力下,德國再次表示願意接受談判,在慕尼黑召開會議商定蘇臺德歸屬問題。無恥的是,作為當事國的捷克,以及密切關注的蘇聯,被排除在會議以外。
然而,對外武力擴張,德國軍官團並不認同。蘇臺德地區的形勢愈發緊張,讓德國軍官團的高階將領們,也十分擔憂爆發戰爭。在他們看來,當時德軍遠沒有強大到與英、法兩國抗衡的地步,一旦發生戰爭,德國將會再次毀滅,更可怕的是,這次毀滅一定比一戰戰敗更加徹底。
這時的德國軍隊仍然由軍官團說了算,儘管在德國元首的支援下,軍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吞併奧地利也極大的鼓舞了士氣,但入侵捷克會招致與英、法等國的全面戰爭,是他們最不願看到的。於是,在貝克將軍的帶領下,準備推翻元首。
在直言上書、辭職無果的情況下,貝克明白,要拯救德國唯有非常手段,那就是軍事政變了。在他的召集下,許多不認可德國元首做法的人聚攏在一起,他們有市長、銀行家,但主要還是以軍官團成員為主,一個恢復民主體制的密謀集團形成了。
他們的計劃是在進攻捷克前48小時開始行動,首先逮捕德國元首,並將其送交法庭公開審判,控訴其試圖將德國帶入戰爭的罪行,剝奪其執政資格。同時,在國內實施軍事管制,待局勢穩定後,由知名人物組成臨時政府,恢復民主體制。
為了得到國內民眾的認可,密謀集團認為英、法兩國越是強硬,不惜一戰,才能喚醒狂熱的民眾,使人們認清戰爭的危害。於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將德軍進攻的訊息透露給英、法兩國。結果,非但沒有引起他們重視,反而還加快了綏靖程序。
讓貝克失望的是,就在行動前,慕尼黑會議召開了。這預示著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再次選擇了退讓,戰爭的可能性很小,於是緊急叫停了所有政變命令。而慕尼黑的勝利,更讓民眾狂熱地“愛戴”他們的元首,他成了造就德國輝煌的“英雄”。
儘管在當時,德國軍官團有能力推翻政府,但他們對局勢的把握,還真沒有元首看得準,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隨著戰爭的繼續,軍官團成員死的死、傷的傷,再加上新人走向軍隊領導崗位,軍官團對軍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小。
總之,推翻納粹政權,終止二戰爆發的最佳機會,被葬送掉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