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Alex0703

    我也是『得到』的使用者,我是這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如果是像我一樣,只是喜歡聽個新鮮,那這個APP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如果,你是希望透過收聽『得到』裡的課程,一步就野雞變鳳凰,那還是洗洗睡吧,所謂的成功不是別人可以告訴你的,告訴你的都是經過包裝的,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賣情懷。所以,想知道是不是騙局,主要看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所得。

  • 2 # 番薯公考

    有關羅振宇的熱點基本已經降溫,魏二狗也不是想痛打落水狗,畢竟二狗自己也是狗,還是兩隻。

    魏二狗想要diss的,是整個知識付費的概念。

    知識付費以某裝逼問答平臺的興起為標誌,經過一年多的熱戀期,終於開始逐漸被看清。

    其實早在兩年前,各種PUA課程就鋪天蓋地席捲直男約炮市場,再往前的前輩大概就是各種應試網課。

    當年的老師們其實賺的錢堪比金領,PUA導師團隊們也收穫了名聲和暴利。

    那這個朝陽產業是怎麼黃的呢?

    在網際網路充分普及之前,網課為高質量教育資源與時間、空間匱乏這一矛盾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畢竟我們的教育觀念對互動往往不太重視,灌輸式的教育往往還能夾帶價值觀私貨,比如袁騰飛老師。

    這一時期,個人魅力、知識儲備和應試(出題、判卷)經驗是老師們做網課的核心競爭力。

    此時,價值觀灌輸和學習的方法論是隨著課程進行作為調味料出現的,是建立在對老師的崇拜基礎上的接受,同時對課程知識也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在有搜題工具的情況下,針對義務教育和高中應試的網課面臨著極大挑戰。考研、考證、考公務員三大成人應試培訓(當然還有出國培訓)開始野蠻生長。

    為什麼呢?因為小時候上輔導班的孩子,都上了大學,都希望在荒廢三年之後,用錢和小塊時間像以前那樣走捷徑。所以這些人,賺的都是一批家長和一批學生的錢。

    後來PUA導師們的出現,使課外教育行業煥發了第二春。Picking Up Artist,是專門泡妞的情場達人,最早是因為美國的迷男寫了一本書,風靡於被黃片挑逗的荷爾蒙浪潮中,他在書中再三強調,吸引女生的首要條件是要提升自己。

    然而到了中國,就變了味兒了。

    PUA成了話術、進挪、打壓等相雜糅的一套流程,雖然卓有成效,但是找到的物件往往只能做炮友。

    提升自我變成了死板的方法,就像馬克思主義失去了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網際網路打破了PUA導師們原本的核心競爭力——資訊不對稱之後,許多導師開始做自媒體,或者進行單獨的諮詢而非刻板的授課。前者透過傳播,用流量牟利;後者透過更專業化、定製化的手段,賺有點錢的人的錢。

    當用戶群體分開,不對中產階級開刀,PUA也就基本隱形了。

    當然,賺的還是年輕人的錢,畢竟以前上輔導班的孩子們,要開始著急找物件了。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狄更斯《雙城記》

    知識付費在飽受爭議的90後走上工作崗位後,開始嶄露頭角。大部分年輕人面對陌生的職場,感到茫然和無助,有許多專業、行規型別的問題亟待解決,自然也有很多熱心的前輩在網際網路上對其進行提點。

    發現了需求,就是發現了市場。

    學習方法、專業知識、業餘愛好,網際網路各種大V的出現讓處於迷茫的年輕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最初的經驗分享著重於共同反思,就像一場頭腦風暴。

    後來人均斯坦福、人皆常青藤的“精英”們慢慢掌握了話語權,沒個北大學歷都不好意思出來裝逼。

    經驗分享也變成了填鴨式的方法論、價值觀灌輸。

    理論慢慢聯絡不上實際,年輕人每天在網際網路上,浸淫在“自律必然導致財務自由”的金科玉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因為這一命題本來就是無法被證偽的,財務自由的因素也不一定只在於努力、看書、發展成斜槓青年這幾點上。

    接受了過多的二手資料,就像末世的拾荒者,意義已經超過了實用性。大V們雲淡風輕的傾情講述,在年輕人的花瓶裡插滿了玫瑰、風信子、薰衣草、牡丹、睡蓮、翠竹、當歸。

    確實每一株都很香、很美、很有營養。但是一個花瓶裡,塞進去這麼多東西,更像一口大鍋。當然如果是插花、插中藥,還能拿出來,畢竟是整塊的。

    知識付費的碎片化學習,就像把植物花卉,做成了口服液。

    花瓶豁然開朗了,自己不用變成黑漆漆的鐵鍋,但是自己肚子裡那點水,也被灌得味道奇奇怪怪,又辨析不了自己有什麼成分。就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要說把花瓶裡的水都喝了,任誰都沒法吸取營養,都得吐。

    屎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咔,容易扯著蛋。

    《讓子彈飛》

    工業化生產的心靈保健品製造廠當然賺了,就像靠假藥、保健品賺走我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錢的那些人一樣。

    他們告訴我們,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大富大貴,就像告訴我們父母一粒藥可以包治百病。

    大富大貴,全靠磨練;身體健康,全靠鍛鍊。

    當碎片化成為生活中汲取營養唯一可接受的方式,最稀缺的技能,居然變成耐心地讀完一本書。

    所以,認清自己,拒絕五彩繽紛的誘惑。

    最後再總結一下吧,二狗發病的時間也快結束了。

    知識付費是怎麼騷起來,又是怎麼黃的:

    一、需求市場擴大,從業人員質量稀釋。

    二、供應接近飽和,資訊獲取渠道拓寬。

    三、較長時間內,現付費知識提供者不能保證“從開始到大師”的持續輸出,往往是帶領付費者“從開始到放棄”。也就是說,消費者取得了短期的顯著收益,和供應者遇到了相同的瓶頸期。此時,要不轉投其他方向,要不失去導師帶領,總之又會陷入迷茫。

    四、對於市場的飽和,開始先透過裝逼創造讀者焦慮,運用倖存者偏差,將屬於少部分人的願望進行普世推廣,從而用自己的“乾貨”滿足需求,就像自己研製病毒,又研製解藥。

    五、我們懂了他們的套路了。

    我們可以是消費者,但是我們不願意做任人擺佈的文化白痴。

    消費者並不是可以由公司利益所輕鬆操縱的“文化白痴”(cultural dopes);隨著傳媒形式與內容的範圍和容量不斷擴大,人們在解釋、評價他們所接觸到的資訊和材料時會變得更加熟練,而不是相反。

    《社會學(第七版)》第18章 傳媒 P774

  • 3 # 舉止優雅的胖子

    你聽了這麼多的道理,卻還是過不好你這一生。是道理有錯還是其它地方錯了?

    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你學生時代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沒考上清華,不是讀書本身有錯,而是你讀的書遠遠還不夠多。

    同樣的,羅振宇的知識付費都是有用的知識,教你如何學習,如何管理,如何懂更多領域的知識。可是你發現你並沒有得到任何可以量化的好處,於是乎羅振宇就成了騙子。

    羅振宇要是不收費,估計沒有人會說他是騙子,唯一有爭議的就是收費。使用者花了錢就想得到滿足,而其實長知識增學問哪有那麼簡單呢。

    說白了,無非就是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就覺得他是騙子。

  • 4 # 羊午21796165

    邏輯思維肯定不是騙局,是商局!首先,羅正宇自己已經說明是商人。且以為榮。通古至今未有幾個文人有如此強的行動力!轉換率!再通看其五年的經歷,一步步探索與創新。能用得到把知識付費做成功,開創當下之先河!不能以舊讀書人標榜唯有讀書高的眼界看一個賣書的人。商業是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最有效的社會活動,學以致用。羅輯思維,以情懷入手。以商業化運營,但並未皆唯利是圖。也有許多有益的,免費的內容。知識轉化為金錢是必然。只是邏輯思維太成功了。讓人感覺象騙局!

  • 5 # chance彭堅

    這個要看個人吧。關於知識付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能透過知識付費能夠提升自己,能夠學到東西,就值了,就是可以了,沒有必要去糾結騙局不騙局。存在即合理。他能夠做到這麼大的影響肯定有道理和原因。

  • 6 # 知曉互動

    這個時代日新月異,一日一更,以往獲取知識的渠道已遠不能滿足我們今天自無成長的需要,羅振宇們所做的也只不過是知識付費行業的第一波韭菜

  • 7 # 媛姐1319

    羅振宇的知識付費不是一場騙局,但我們為知識付費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個度。

    天,朋友找我說,他最近購買了太多微課,花費了一萬多元,惹他媽媽生氣了。從小就很聽爸爸媽媽的話他,不想看著媽媽不開心,想到我跟他媽媽年齡相仿,我們最近一個月又在一起共事,就向我求援,希望我給他媽媽打個電話,解釋下,不要讓媽媽再生氣。

    朋友的媽媽是哭著接聽我電話的。他媽媽告訴我,她們家在農村,賺錢很辛苦,供兒女讀書已屬不易,現在兒子雖然賺錢了,可還要買房結婚,依然需要很多錢。

    她說兒子以前很聽話,開了工資都會如數交給她,這次國慶節回家,原本以為兒子仍會交回幾個月的工資,結果兒子工資卡里空無一物,說是買了網上的課程,無論兒子如何解釋,她都無法想象和理解。

    她心事離家在外工作的兒子,擔心他吃不好,穿不好,更擔心他不走正道。她堅持認為網路不是好東西,懷疑她的兒子學壞了,拿著這些錢不是去打遊戲了,就是去賭博了。

    可能因為認知的原因,我向朋友的媽媽再三解釋她兒子的行為,她依然不能理解,她始終認為網路是騙錢的,她不想兒子變壞,當然就不想讓朋友再接觸網路和手機。

    作為同是做媽媽的我,也曾有和朋友的媽媽有著同樣的擔心,我也是流著淚在跟朋友的媽媽做解釋聆聽朋友媽媽的訴說。

    從我私下跟朋友溝通了解到,他也沒意識到自己會買那麼多的課程,有些課程確實不錯,但有些課程買過後幾乎都沒有聽過,原本是想快速提升自己,儘管花費巨大,但並不是立馬見效,反而欲速而不達。加之這些課程全部是從網上付款,也感覺不到數額巨大,以至於在回家時才發現自己囊中羞澀。

    他現在也後悔當初頭腦發熱,但他確實是想去提高與改變,而且他最近也已經在發生改變,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是與投入比較起來,產出慢了些。

    2016年是知識付費的元年,現在大家交談時似乎不談論幾節微課,就顯得自己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了。於是乎,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會躺著或多或少的微課。

    購買這些課程的時候,以為自己可以學完,以為自己會從中受益,可漸漸課程多了的時候,就像那些束之高閣的書,被打入冷宮,再也無暇去翻看一眼。

    放下朋友媽媽的電話,我去翻看了自己購買的一些微課,感覺真的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全才。聲音課程、寫作課程、執行力課程、理財課程、運營課程,涉及方方面面,而實際上真正聽完的課程寥寥無幾,大部分都在沉睡當中。

    細算了一下,雖然沒有像朋友那樣花費了一萬多,但幾千元綽綽有餘。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有些課程看似不貴,69、99、199,可架不住多了。原本覺得免費的課程自己會不重視,付費覺得心疼就會用心去聽。可真正對自己起作用的,實在是有限。

    聽了朋友和他媽媽的訴說,加之盤點自己的行為,我一度陷入沉思:知識付費是時代進步的表現,年輕人想努力改變也是好事,可如何改變,做哪些選擇是個問題,而且對於課程也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同時也不該只是去追求形式,哪些課程適合自己,是該專注目標還是全面提升,量入而出也是需要的。

    雖然我們期望像知識網紅一樣成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知識網紅,就像我們讀了很多書,依然沒能成功一樣,我們要對知識付費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此,我也想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提幾點建議:

    001.選最需要的且最好專注一個方面的課程

    我們購買課程時,有時是因為正好有優惠,有時是覺得便宜,有時是覺得沒事的時候可以聽一聽。可真正買了之後才發現,那些課程還是睡大覺的居多。自己每天要工作、讀書、寫文、做家務、帶孩子,真正能靜下心來學習的時間真的不是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最好專注一個方面。今天想理財,明天想寫文,結果是財也沒理好,文也沒寫好。

    年輕人想購買課程提升自己固然是好事,但還是要做些選擇。如果這段時間就想學理財,就專注理財課程,把理財學好、學懂、學透。覺得理財學得可以了,然後再繼續下一個目標。這樣做的好處是,專注一個目標,可以課盡其用,將課程反覆聽,不斷揣摩老師的意圖,徹底get個一項技能,而不是蜻蜓點水。

    002.不要流於形式,也不要期望值太高

    許多人購買課程時就期望著透過這些課程能夠如何如何,那是異想天開。上了四年大學,畢業了出來找工作都不容易,更何況是聽幾節無關痛癢的課程,擺正心態去學習很關鍵。

    不要看到別人買什麼課程,自己也買什麼,要看是不是適合自己,不適合的再便宜也不要,適合的,只要價格自己能接受得了,就可以買。

    買了課程用心去聽,有提高就好。別期望著聽幾節課就可以成名成家,那些知識網紅也做不到,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白。

    003.量入而買,重實踐而不是看數量

    購買課程最好是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能承受的情況下,量入而出,而不是不管自己或是家人能否承受,一味地購買,導致自己囊中羞澀,家人反對。

    買書也好,課程也罷,都要結合書中所講,老師所說去踐行,如果光看不做,光聽不動,依然不會有任何提升。要提升的是自己,不要去攀比,只要優於過去的自己就好。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過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理論:對某些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於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些人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被叫做內控者。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個體傾向於內歸因,失敗時,個體很少用個人特徵來解釋,而傾向於外歸因。

    所以,在對待該不該再花錢購買課程這件事上,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定位,需要就買,但也要量入而出,把控好質量關;買來了要最大限度地用,使投入產出比最大化;希望提升改變是好事,但也要有度,有時慢慢來,比較快。

    我是媛姐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8 # 在歷史中遇見未來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讀啥書都是白費,尤其是為了所謂的“知識”去付費。恕我直言,目前的知識付費和少兒國學一樣,都是屎坑,只是裡面有幾坨形狀比較漂亮的罷了。

  • 9 # 生活小嘍嘍

    早晨鬧鐘響起,抓起手機收聽60s“得到”,洗臉刷牙完成30min的音訊學習,地鐵上看知乎live學習python自學成才之路,偶爾看一下自媒體怎麼變現。晚上帶著深深的滿足感進入夢鄉。

    我特別支援為知識付費,在知識付費我需要得到確切的問題答案和可觀的問答資訊,在知乎購買相關《Pyhton如何系統自學》live,在微博付費問答。在平面設計和python學習中,包括K先生的平面設計之板式課程、自動化原始碼等等,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大部分會選擇——淘寶直接購買。

    購買知情權的案例,hhh

    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爆炸式發展,知識付費變得流行。在碎片時間選擇系統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羅永浩說“為什麼很多人試圖去為學習付費?因為他們期望轉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在得到、喜馬拉雅、梵登讀書和知乎live、微博問答、淘寶之間恍惚了——前者在以案例或者其他形式來講述事情;後者在出現問題後反饋解決方法、學習方案或者知識的知情權。

    在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被各種理論知識填充,它們往往大量的簡化了推演過程,在遇見實質問題之後略顯單薄,稱它們為軟知識可能更為恰當。既然解決不了問題,我們為什麼會為之付費?錢到底花在哪裡?

    羅振宇曾經講過自己為何要做“得到”語音:“古時候有些有錢人,他們明明有一雙眼,可是從來不看書,而是請人讀書給自己聽,從今以後,羅胖就是你身邊的那個書童。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讀完書,講給你聽。”

    網上有一個反問很有意思:有哪位大儒豪傑是靠書童讀書給自己聽而成功的?前者“讀書人”扮演的角色是自己總結書中綱要,填鴨式教學;後者“讀書人”扮演的角色是讀書工具。所以反問無效。

    在知識付費的宣導中,我們為了提早且姿勢優美與更好的自己相遇,選擇知識付費,而平臺給予讓你覺得學到知識的知識,我稱之為“軟知識”,於我而言是需要解決問題的知識。它們更像是在“求知若渴”的狀態給予我們精神慰藉,也佐證了自己正在努力學習,陷入自嗨的陷阱。

    各平臺的Slogan:

    在迎接新鮮事物的同時也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花費的時間、金錢能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同樣的答案在面對同類問題時能否同樣適用?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下面推薦幾個演講平臺,在工作閒暇之餘可以拓寬視野,接近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也許它們跟得到一樣不能給你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它們至少不收費吧!

  • 10 # 飛選好課

    不是。

    首先必須澄清,知識付費的範圍遠遠大於羅輯思維和得到。得到上面的課程數量不到目前知識付費課程總數的1%。所以大家不要“以偏概全”。

    1、販賣焦慮

    羅胖每天一副佈道者的模樣。

    告訴你要終身學習,要有多遠思維模型,社會發展非常快,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拋棄。而且告訴你,你以前知道的都是錯的,只有我們才能告訴你真理。例如,韓信為什麼能贏得井陘之戰?根本不是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精心謀劃的結果。

    這就像買保健品的人會說:現在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需要關注健康。

    這個算不算騙?如果他明知事實並非如此,而僅僅是為了多賣課程而這樣說,那他就是騙子。但事實是他自己可能對他講的內容十分篤定,不然也不會all in知識付費。

    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學習那麼多知識,你缺的到底是知識,還是決心、行動、堅持等其他的東西呢?需不需要學習,想不想學習,自己做決定。

    看書啊,書上有幾千年知識智慧的沉澱。只講書上的內容也沒意思啊,於是羅胖會加一些東西,發散發散。這讓他講得內容讓別人咋一聽,覺得好有道理,可是有的仔細一想,也都是“扯淡”。

    這方面不得不承認羅胖講的東西,有誇張和不對的地方。但這個就像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家可以聽不同的內容,至於你是不是相信可以自己判斷。一個人出來每天做分享,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所有的觀點都是正確無誤的。

    這點也不能證明羅胖是個騙子。

    3、學了也沒用

    得到最開始有李笑來的一檔課《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很多看這個標題就想買,羅胖再給出10個一定要買的理由,然後一衝動就有人花錢買了。可是1年之後,學了課程的人可能依然住在出租屋裡玩手機吃泡麵。所以這檔課程被下架了,現在得到上面課程的標題都比較剋制,基本沒有效果的保證。

    就因為這一點,大家都在說羅胖是騙子,知識付費就是安慰劑,就是智商稅,就是換了皮的成功學,就是收錢的毒雞湯。需要承認的是,目前確實有一些知識付費內容存在過度包裝的情況,但是這個也只是少數。而且,畢竟是在賣東西,和電商類似,宣傳的時候一定是有誇張的成分,會有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差別。

    不過,即使得到講的東西都是對的,使用者聽了也不可能就會有實際的改變,這還需要使用者自己去實踐。就像你看了一本書,辛辛苦苦看完,結果過兩天就忘了,這個你不能怪書。知識付費本身就不是培訓,它只是一種類似於書的知識傳播方式。

    付費是真付費,知識也是真知識,但是結果不是那麼簡單。僅僅聽一檔課程不可能財務自由,不能讓你變成作家、也不能讓你變瘦,能給你的只有理財的方法、寫作的技巧、減肥的規律。

    所以,羅振宇並不是一個騙子,只是一個胖子,一個想透過知識服務而賺錢的胖子。

    知識付費只是一種知識的傳播方式,和書籍、文章、小影片等一樣都是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人流時,手術醫生會問之前流過幾個,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