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名稱147822764

    楹聯是中國古文化之一,是中華漢語言文學的瑰寶,獨領風騷。獨立於世界其他語言文學之顛,也就是說世界其他語言文學沒有這一體裁。這是中國方塊字的獨特魅力,有的國家雖也是方塊字,但他們沒有我們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內涵,想學也學不來,更別說做了!古人對這一體裁作品,要求相當嚴格規範。即:上聯必須是平聲入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下聯則是仄聲入聯應對上聯,仄平仄平仄仄平。正是因為這樣嚴苛的要求,使之優秀作品少之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發展,平仄的規範有了適度的放寬,即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也就是說上下聯的單字平仄要求不那麼嚴格了,雙字平仄必須守規矩,上聯末字必須是仄聲出對,下聯的末字必須是平聲收對,這樣的規範,我們今天把它叫做“寬對"。但"五四"新文化遠動之後人們提倡精準表意,便出現了二連平、三連平等,但上下聯之間詞性相同詞意相同或相對是不能違反的。還有上下聯之間,除了刻意的特殊表達之外不能重複出現同一個字。還有就是不管是古人聯也好,現代作品也罷都會出一些平仄不和範的現象,那是因為受漢字的古音古讀和一些方言的影響,我們切忌不可妄加批評和指責。

    宣告:在下水平有限,敬請諸君批評指正。

  • 2 # Z趙汝鈞

    楹聯的平仄,新聲韻,一般按漢語拼音,第一、二聲是平聲,第三、四聲是仄韻。大家都學過的。如:五福臨門千秋盛,韻律是: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韻結尾,是上聯。有些字韻是特殊,在古韻中,如:德、國、竹、宅、閣、佛、讀、實、傑、茗、集等一些字定為仄韻,按現在的拼音,它們都是平聲。古今好多聯、詩、詞、賦等是按古韻。另外記著就可以了。

  • 3 # 掌上中國v新竹

    楹聯的平仄,現在有兩種觀點。有一種認為要按以前的老規矩 ,要求也嚴格,以平聲入聯,上聯平聲的與其相應的下聯的字一定要是仄聲。(以現在的漢語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另外還有些字如“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仍屬仄聲)另一種認為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也適合於對聯,但結尾一字必須論。這一種認為太過於講究平仄,有時會應響意的發揮。我才接觸對聯不久,更傾向於後一種 比較容易一點吧。

  • 4 # 嶺南孤客

    楹聯即對聯。對聯源於律詩,因此平仄遵守詩律。律詩平仄完全相對的只有四個句型,其餘則是相錯變化。上聯末字必為仄聲,下聯末字必為平聲。長於七言的可拆,如九言可四五,或五四;十一言可五六,或六五。每一音步平仄必須交錯,對句則相對。

  • 5 # 鐵騎無聲

    對聯(包括楹聯)是漢語文獨有的文學形式。特點是上、下兩聯字數相等,要求平仄、對仗、韻律…。

    平仄,就是文字讀音的揚仰差別。以普通話為依據的【中華新韻】規定:凡漢語拼音為一聲和二聲讀音的漢字為平聲,如:曾經、哲學…。讀音為三、四聲的漢字為仄聲。如:魯莽、上課…。

    對聯的要求是: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上下聯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須相反(相對)比如: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下聯必須是:平平仄仄平。這是原則,是對聯區別於其它文體的一個特徵。對聯的字數沒有規定,從一個字到幾百字的長聯都有。如果是五字、七字聯,其韻律可參照五、七言的格律詩。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多字長聯也要按照這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規律走下去(業內稱“馬蹄韻”)。最好不要出現多字同聲的現象,這樣讀起來拗口。對聯最忌諱聯尾三字音相同,出現“三仄腳”或“三平尾”。

    其實,對聯更加看重的是“對仗”,即上下聯相同位置的字、詞,要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但平仄一定要相反。如山對海,地對天,三山對五嶽,吳牛對蜀犬…。上聯詞語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如:楚國大夫沉汨水,洛陽才子謫長沙。上句引用的是屈原沉汨羅的典故,下句引用的是賈誼貶長沙的典故。還有一點規則好多人都不注意。就是:上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嚴守上述規則,才能算一付合格的對聯。至於作品的質量,就要看作者在此基礎上的文學積澱,和語言組織能力了!

    規矩這麼多,會不會影響屬對者的才思,即有些人常常憤憤不平的“規矩限制了靈感啊”、“因文害意啊”…。筆者認為:影響是肯定的!唯其如此,才使對“對子”妙趣橫生!才能出現嚴守格律又意境悠美的佳作!況且,所有文體都有自己的規則,沒有規則就沒有區別!對聯之所以不同於標語、口號,就在於此!

  • 6 # 萍風竹雨123

    楹聯講究平仄,這是規矩。

    簡單點說,平仄就是字的讀音。過去一般分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為平,其他為仄。現在一般按普通話讀音劃分,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

    楹聯講究平仄。一般上聯以仄音結尾,二四六等字平仄或仄平相間。一,三,五等字平仄不論。下聯與之相反,結尾字是平聲,平仄與上聯相反。

    例如:春回大地風光好,福滿人間喜事多。這一幅聯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和順滿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這一聯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是不是上聯結尾的字為“仄”,下聯結尾的字為“平”,上下聯一,三,五位置的平仄不論,二四六分明?現在看到許多人出聯求對一點規矩都沒有,心裡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心痛。

    楹聯不但講究平仄,還講究詞性。上下聯的平仄相反,詞性卻是相同的。

    下面以“展鴻圖年年得意,創偉業事事順心”為例來看一看:

    這一聯上聯詞性為動詞,名詞,名詞,形容詞。下聯的對應詞性也是如此。

    有人說,講究多會因辭害意,其實不然,正因為講究,對聯才有了別樣的魅力

  • 7 # 士心守靜志剛

    現在有的出聯者本身就不懂平仄,隨意而出。不講平仄,有些只是上下句的娛樂而已。如果對聯不講平仄就失去了對聯的意義,既然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要按規矩寫好對聯,讓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發揚光大,古為今用源遠流長。平仄必須有,傳統要發揚,內容正能量,妙語聯新章。最後為偉大的祖國寫一副對聯。

    上聯:祖國強盛引領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

    下聯:人民幸福喜樂安康,和諧美麗大家園。

  • 8 # 彭英傑

    對聯也稱楹聯,對子,分婚慶壽挽,題署饋贈等。對偶是對聯早最的也是斯本的形式,它由律詩中的對仗句轉化而來,五代後蜀主孟昶曾作”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相傳為最早的對聯。

    對聯依律詩的平仄就行了,詞性相對,平仄相反,意境可一致,也可以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依此類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片語對片語等。寬一點有寬對,借對,即對詞性要求不是很嚴格。對聯又分正對,反對,流水對,扇面對,諧音對,嵌字對,還有集句為聯等,一般的,下聯要齊平或略高於上聯的文意。

    略舉舊聯數例,以供欣賞:

    1.山光撲面經新雨;

    江水回頭為晚潮。

    2.畫道南來,的是濂溪正派;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3.勝地南徐山北固;

    大江東去我西來。

    4.湘靈瑟,呂仙杯,坐攬雲濤人宛在;

    子美詩,希文筆,笑題雪壁我重來。(岳陽樓聯)

    5.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

    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黃鶴樓聯)

    6.依然極浦遙天,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滕王閣聯)

  • 9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我理解對聯的平仄是增強了對聯的詩意美。讓對聯有韻律快感,更富有對偶深意。

    中華民族古老的對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閃閃發光。燦爛輝煌。我們要傳承弘揚發展有平仄韻律的對聯文化。讓對聯這種獨特文化裁體境遠意深,萬古溢香。

  • 10 # 使用者振華

    對聯的平仄就是詩詞的平仄,做對聯是作格律詩的基本功之一。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不傾斜的意思;《說文》解釋:平, 平舒也。北宋時期的《廣韻》解釋: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義詞,不平側傾的意思,傾斜就是仄。對聯平仄口訣: “平對仄,仄對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 11 # 張永科38

    楹聯最基本的規矩就是仄起平收。關於平仄的變化和要求有以下幾點:①古聲調是分平、上、去、入這四聲。其中的平屬平聲。而上、去、入這三聲都屬仄聲(一平三仄)。②新聲調是在老北京四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是把漢字的聲調按拼音分成四聲。第一聲叫陰平,比如Wαng汪。第二聲叫陽平,比如wαng王。第三聲叫上(賞)聲,比如wαng往。第四聲叫去聲,比如Wαng忘。新聲調規定,陰平和陽平屬平聲,上聲和去聲屬仄聲(二平二仄)。③楹聯最最基本的要求是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聯的尾字應是仄聲(上聯仄起),下聯的尾字應是平聲(下聯平收)。這種要求源於民間的問答,比如:你上哪去(問者口重屬仄聲)?答:我回家(答者口輕屬平聲)。正因為仄聲有意猶未盡之感,平聲有話已說完之感,所以對聯要求仄起平收!④正是因為對聯正確運用了聲調的平仄變化,並要求仄起平收,才使對聯的上下句朗朗上口,比如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仄起),一行白鷺上青天(平收)。窗含西嶺千秋雪(仄起),門泊東吳萬里船(平收)。在格律詩的七律中,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象對聯那樣對仗!比如在巜七律,長征》中,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仄起),烏蒙磅礴走泥丸(平收)。頸聯,金沙水拍雲崖暖(仄起),大渡橋橫鐵鎖寒(平收)。不難看出,對聯和詩詞正是因為正確使用了聲調的平仄,才有了酣暢淋漓朗朗上口之感!⑤當然了,對聯中還有忌合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忌三尾仄和三尾平等多項規定,但最主要的就是仄起平收!

  • 12 # 吾才是傻瓜

    對聯的常用術語。

    楹聯 : 就是俗話說的“對聯”、“對子”,原來是指懸掛在楹柱上的對聯,後來逐漸發展成對所有對聯的一種雅緻稱呼。

    上聯 : 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字數相同的兩個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上聯一般是以仄聲字結尾(也有用平聲字者,但比較少)。其張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右側。上聯又名出句、上支、上比、對公、對頭、上句等。

    出句 : 出句又叫“出對”,一般為上聯,是先出而令人後對的句子,多用於應對。根據收尾字平仄聲判斷,有的出句也為下聯,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聲尾,屬於下聯。

    下聯 : 對聯的後半部分,下聯一般以平聲字結尾。其張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左側。下聯又名對句、下支、下比、對尾等。

    對對 : 後對的半副對聯,是應對中常用語。大多為下聯,有個別的為上聯。

    全聯 : 完整的一副對聯,有上聯也有下聯。

    半聯 : 半副對聯,指的是隻有上聯,或只有下聯。產生半聯的原因,一是由於歷史久遠,其中的半副聯實物已經散佚,而原文又找不到記載。二是本身不容易對得上對句,以至於形成了“絕對”,古時候有些絕對現在還沒有人能夠對得上來。

    單聯 : 半聯(上聯、或下聯)。與套聯相對,把一副聯稱為單聯。上聯(出句)、下聯(對句)、合為一聯,表述一個完整的意思,可以稱為“單聯”。

    套聯 : 套聯是由兩副以上對聯構成的內容相關、字數相同、同時用於同地的一組對聯。

    支 : 一源分流名支。據《新唐書 - 驃國傳》記載 : “海行五日,至佛代國,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從中取其意,聯分為兩支,上聯稱上支,下聯稱下支。

    副 : 量詞單位,器物“一對”或“一套”。取其“一對”的含意,對聯用副來計量,上下聯(全聯)合稱“一副對聯”。以前用“幅”來表示,但“幅”之意常為單數一,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言 : 對聯以上聯(或下聯)的字數來計算,有幾個字就為幾言。如“浮舟滄海,立馬崑崙”為四言;“荷尺已無擎雨蓋,菊花猶有傲霜枝”為七言。

    扁 : 扁通“匾”,同“額”,連起來為“匾額”。清人梁章鉅所著《對聯叢話》:“撫桂林時,東偏有懷清堂,為百文敏公題扁。”

    顏 : 就是題匾額處,門楣。

    額 : 懸掛在門屏上面的牌匾。幛 : 幛是用於喜慶、哀輓等場合的交際禮品。一般是整幅的絲棉織品,上面題綴文字,與對聯並不需要相配。橫批 : 長條形的橫幅書畫,其軸在左右兩端,相當於橫額,經常與春聯搭配起來使用,又名橫幅、橫頭。

    虛額 : 並不直書地名,而是用典或者擬景,更具文采的橫額,如滕王閣的“仙人舊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等。

    實額 : 直書該處地名、店名的橫額,如“黃鶴樓”、“同仁堂”等。

    成聯 : 由一個作者創作的上下聯稱為“成聯”或者“自撰聯”。

    句腳 : 又名“聯腳”,多是由分句組成的對聯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稱為“句腳”,最後一個分句的尾字稱為“聯腳”。上下聯各有一句的對聯,尾字一般稱為聯腳。

    對聯的常見形式 有 : 正對、反對、串對、工對、寬對、迴文對。

    對聯的常用辭格 : 拆合格、鑲名格、急轉格、迴文格、擬人格、反詰格。

    對聯的分類 : (按修辭分類。)疊字聯、復字聯、頂針聯、嵌字嵌名聯、拆字聯、音韻聯。

    按使用場合分類 : 可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宅第聯等。

    從趣味角度分類 : 可分為無情對、玻璃對、迴文對、謎語對、集句對等。

    (其實我也不太懂對聯的平仄是什麼?才疏學淺,囉囉嗦嗦的,不好意思,見笑了。)

  • 13 # 夕陽紅155908541

    楹聯就是寫在左右兩個柱子上或門的兩旁的相互聯絡、相互對稱、平仄相對,詞性一致,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古代平仄就是古代文人為了使詩、詞、賦、楹聯讀起來順暢,像音樂一樣有抑揚頓挫的美感,而形成的一種規則。古代文人把古文字讀音歸納為四聲,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又把上聲、去聲、入聲合稱為仄,平聲稱為平,總稱為平仄。楹聯左右兩聯相同位置要求平對仄,詞性一致,意境相符。也有不受平仄約束的寬對、趣對、流水對、拆字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號稱韓國最後一個男人是哪個明星?推薦一下作品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