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漢魂唐風1987

    他在元曲國度裡與張養浩並稱〝二張〞,〝可久〞與〝伯遠〞,究竟哪個是他的名,哪個是他的字,至今未有定論,〝小山〞到底是他的字還是他的號,至今也未有定論,我們姑且稱他為張可久。

    他與喬吉並稱〝元曲雙璧〞,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他現存小令數量為元曲作家之冠。他仕途徘徊不前,失意蹭蹬,〝十年落魄江濱客,幾度雷轟薦福碑,男兒未遇暗傷懷〞是他真實境況的縮影。他有一個隱居夢,〝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是他的終極夢想。他的小令是元曲從世俗化到文人化的一座里程碑。他是元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曲家翹楚〞、不識人間煙火的〝曲仙〞,儷詞追樂府之工,散曲擷唐宋之秀。

    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水晶環入麥糊盆,才沾粘便滾,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

    ——[正宮]《醉太平·無題》

    人人都嫌自己命途窘迫,哪一個不是看到錢財就格外親厚。水晶環似的精明人,一旦落入金錢的麵糊盆,剛剛沾上邊就在一起滾。有些人用文章糊成了盛錢的囤,有些人把家門改作了迷魂陣,處世清廉反被貶為愚昧混沌。看來只有糊里糊塗倒落得安穩。

    身處下潦的張可久,對元王朝的社會弊端有清醒的認識,他巧用譬喻,冷峻峭嚴地抨擊了世風日下,白眼向人的社會現實。張可久以自己的處世態度結束全篇,〝葫蘆提倒穩〞一語雙關,〝葫蘆提〞,是元人指糊塗的習語,如馬致遠《夜行船·秋思》:“葫蘆提一向裝呆”。在此處也可以解釋成提著酒葫蘆,他的〝酒葫蘆,醉模糊,也有安排我處〞,也是這個意思。他回天乏術,只能借醉酒裝呆傻,反倒覺得安穩。

    萋萋芳草春雲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黃鐘]《人月圓·春晚次韻》

    芳草萋萋,愁雲飛渡,氤氳在血色殘陽裡,好一派淡煙暮靄的悽迷境界。我想起短亭裡與你飲酒話別,那時與現在一樣,碧綠平靜的湖水上飄著畫舫,垂楊之下還有一匹駿馬。鳥兒聲聲啼鳴,一番春雨攜起一片東風。東風把桃花都吹落了,柴門虛掩片片殘紅,佳人還是不知芳蹤何處?春雲亂,夕陽中,化用了江淹〝日暮碧雲橫,佳人殊未來〞的詩句,與結尾〝佳人何在〞遙相呼應。短亭,平湖,垂柳依然化用了秦觀《八六子》中〝念柳外青驄別後〞。

    啼鳥,夜雨,東風,構成了一組唯美畫卷,也暗用了杜牧詩句〝日暮東風怨啼鳥〞。結尾三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的意境,但崔詩更凝練與悽絕。

    雪毛馬響狻猊革佔,神光龍吼昆吾劍。冰堅夜半於天塹,月寒曉起離村店。一身行路難,兩鬢秋霜染,老來莫起功名念。

    ――[正宮]《塞鴻秋·道情》

    〝雪毛〞、〝神光〞兩句似中唐韓愈筆法,〝冰堅〞、〝月寒〞兩句似晚唐筆法,〝一身〞〝兩鬢〞似南宋陸游筆法〝一身報國有萬死,兩鬢向人無再青〞。筆鋒逐漸減弱,寫出了他經歷了心志灰頹與人事消磨,也為〝老來莫起功名念〞做鋪墊。〝老來〞是感嘆自己於蹉跎白髮之年,依然一事無成的人生際遇,〝功名〞與狻猊革佔,昆吾劍遙相呼應,少年時書生意氣,書劍裘馬,如今鬢髮已蒼的破滅感和失落感……

  • 2 # 雲隱

    元散曲家張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大家,明朝李開先認為“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李、杜”,讚譽很高,將其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

    張可久,字小山,作為元代著名的散曲大家,現存散曲作品860餘首,是元代散曲作家中現存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個,佔了現存金元散曲的五分之一。他一生足跡遍諸江南各地,時隱時吏,年輕時曾有過凌雲之志,但隨著歲月蹉跎,壯志消磨殆盡,往往迫於生計,不得已出仕小吏,曲意周旋官場。作為一個生於書香門第,深具傳統氣質的文人,生活在窘迫辛勞之中,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歷來受到較高的評價。

    貫雲石稱其“抽青配百,奴蘇隸黃,文麗而醇,音和而平,治世之音也”;

    朱權則稱小山為“詞林之宗匠也”;劉熙載稱“元張小山,喬夢符為曲家翹楚”,“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俳語,惟張尤翛然獨遠耳”。

    明朝李開先認為“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李、杜”,讚譽很高,將其與李白、杜甫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其作品的影響力是很大的,說明張可久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引領了一代曲風潮流。

    張可久的創作處於散曲文學蓬勃發展的鼎盛期,作為諧謔尚趣相對應的另一座高峰清雅幽俏,張可久的散曲創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曲有追求,有個性,有品位,有魅力。將一腔豪氣化為一股感傷的淚水,在感傷中自嘲自謔,尋找失落的人生,失落的文化,失落的自我。

    張可久深受傳統文學的影響,又受到時代思潮的感染,加上生活多波折,內心鬱結,這些使他形成了一切有度的創作個性。他的創作個性決定了他的創作特色。從宏觀上來看,最突出的就是手法多變,求變圖新。又能雜糅古今,熔鑄諸體,悟到了散曲“深淺濃淡雅俗”最諧和的所在。其作品多為精緻的小令,玲瓏剔透。套曲不多,但也不乏漂亮之作。

    張可久深得詩詞曲的精華與要義,在俗中求雅,而在雅中又透著俗。

    在創作中拓展了曲的表現力,李昌集認為“在元代曲家中只有小山才全面地將傳統詩詞的藝術精神輸入散曲,把元曲的‘外旋’意趣,引向傳統詩詞的‘內旋’風格,把元散曲總體特徵上屬於‘直陳性和白描化’的語態明顯地轉向‘描述性和修飾化’”。

    小山的曲,有近於詩與詞的,如“猿嘯黃昏後,人行畫卷中”;“晚風花雨晴,小樓山月明”;“屏外氤氳蘭麝飄,簾底惺忪鸚鵡嬌。暖香繡玉腰,小花金步搖”。有介於詞與曲之間的,如“月籠沙,十年心事賦琵琶。相思懶看幃屏畫,人在天涯。春殘豆蔻花,情寄鴛鴦帕,香冷荼蘼架。舊遊臺榭,曉夢窗紗”;也有純正的曲的語言,如“青苔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攏釵燕,靸繡鴛,卷珠簾綠陰庭院。奈何天不教人醉眠,打新荷雨聲一片”,給人風格多樣,美不勝收之感。

    除此以外,修辭手法的多樣化也使小山曲更有魅力。對仗是小山曲修辭手法中最明顯的。其中又有連璧對、連珠對、隔句對、鼎足對、散對等等形式。信手拾來一曲,便可見其普遍性,如“空林暮景,疏梅瘦影,老樹秋聲”為鼎足對;“命仙客聯詩賦鼎,試佳人按曲吹笙”為二句聯;“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是很好的對偶句。

    還有“蕭寺罷疏鍾,溼翠橫千嶂,清風響萬松,寒玉奏孤桐”,“夜氣清,酒力醒,寶篆銷,玉漏鳴”等等,句句押韻,一氣呵成。簡潔,文雅,清新。這中間,三句相對的鼎足對最引人注意,它是一種新的修辭手法,以往詩詞中沒有,是有別於詩詞的創新,呈現出特殊的語言魅力。

    小山善用“三對”,而且頻率很高,數量也多,顯得工巧貼切,渾然天成,一點兒也不流於板滯。如“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青泥小劍關,紅葉溢江岸,白草連雲棧”;“白髮蕭疏,青燈寂寞,老子婆娑”等等,數不勝數。這種修辭手法豐富了小山曲的藝術美,也使小山曲獨具特色。

    還有比喻、比擬等手法也給小山曲增色不少。如[紅繡鞋]《天台瀑布寺》極寫天台山的高險,結句筆鋒陡轉,連類取譬,針砭世情,“比人心山未險”,融情、景、理於一爐,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深思。又如[紅繡鞋]《西湖雨》將西湖的雨比作“行雲神女夢,潑墨范寬圖”,給人一種雄壯之美。

    如此,小山曲的創作藝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個性,突顯主體性靈,情緒內涵顯得複雜、婉曲、深邃,濃郁的愁緒流動其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拓寬了散曲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修辭手法,在風格、語言、意象、形象、意境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審美上由於有節制地抒發自己的感概、憂思,既非山餚野蔌,也非山珍海味,大約處於中間, 得清雅幽俏之美。確立了一種新的格局,感傷情調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在俗文學中體現出獨特的文人儒雅精神。

  • 3 # 陳筠140652061

    恕我才疏學淺!雖然喜歡唐詩宋詞,但文化有限,對元曲雖也買了看過,終久興趣不大,但馬致遠的《秋思》是不會忘記的。試背之,寫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需要買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