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朵兒媽日常美食
-
2 # 揚州城裡瞎溜達
石磨磨豆腐,去年的時候還看見過的。那是在一個古鎮上面。那家人以賣豆腐腦為主。一個手推石磨。一個根長的推杆。一頭連著石磨,一頭用繩子吊著。保持著水平,一個人推磨,一個人往磨眼裡面倒豆子和水,呼赤呼赤的。豆漿就從石頭縫裡面慢慢的就出來。下面弄個盆接著。我當時還上前,試了一試,我的乖乖,還是很費力氣的。古時候用的那種大磨怪不得需要用驢子拉。而且石磨盤磨豆漿實在是太慢了,效率太低。而且磨出來的豆漿還得過濾。煮漿。這一套工序下來,每天實在是做不了多少豆腐。現在好多的好多一體化的豆腐製作機器。二十斤黃豆一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有的大的上百斤的黃豆都可以一個小時做成豆腐。
所以說現在的磨豆腐的石磨可能就是豆腐店裡的一個擺設了。而且石磨的豆腐和機器磨的豆腐,豆製品基本上沒有區別。有的甚至還要好一些。
如今想要看到石磨豆腐。可能就需要去那種特色的小鎮裡面去,以吸引遊客為主。搞懷舊氣息撫慰的。要不然根本就沒有了。
-
3 # 我是00
我是80後,農村的,記憶中最後一次大約在94年左右,那時候吃豆腐基本上都是自己做,平時要種地沒時間做(因為製作豆腐過程挺耗時的),每當過年的時候才做,每次都醃製了好多豆腐乾,現在還挺懷念的。
-
4 # 晉北一家人
在記憶中是我小時候,在農村見過石磨豆腐,大約距今也有15年了。
北方以前在農村裡面都會有豆腐坊。在記憶中,大大的石頭碾盤,金燦的的黃豆。把洗好的黃豆放入石磨中,豆汁一點一點從石磨中流出,小時候豆漿就是最好的飲料!
在農村裡面以前沒用什麼機械化,都是人力或者是動物拉動碾盤。農村裡面一般大多使用毛驢進行拉磨,給毛驢的眼睛遮住,防止毛驢暈頭轉向。拉好的渣子可以進行點滷汁,一塊豆腐的好壞,都是看這人點滷汁的功夫。最後把他到入模具中,就好形成一塊上好的豆腐!
豆腐其口感勁道,入口非常爽滑。小時候我們這邊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就好提前去農村裡面的豆腐坊,把過年要吃的豆腐做好,一般每家每戶過年都需要10多塊豆腐。我們這邊一到冬天會把新鮮的豆腐,放到院子裡面,經過一晚上的冰凍,把新鮮的豆腐凍成凍豆腐塊。這樣的的豆腐是可以經過長時間儲存的,甚至可以儲存一個冬天,在冬天裡,就是一個天然冰櫃。
想吃的時候把其放入熱水中,進行解凍。然後可以把其放入火鍋中或者是用來做我們北方的燴菜其味道非常爽滑和勁道。
-
5 # 阿念當家
大概二十年前了吧,記得他們做豆腐時候家裡都有一個淡淡的豆香味,然後豆腐外裹著紗布,用大石頭壓著控水、好像是這樣
-
6 # 大山農家樂
石磨磨豆腐現在的確不多了,我們家每年過年都要做豆腐,從1990年我們家通上電才不用石磨了,有了電以後,村裡有人家買了磨豆腐的機器才不用石磨了。
過年我們家用石磨是這樣做豆腐:把黃豆洗乾淨,用溫水泡一天一夜。泡好的豆子用水桶擔到石磨旁。石磨都是用驢拉,給驢戴上矇眼,套上驢脖和驢套。驢就圍著石磨轉圈,人把泡好的黃豆連水,一勺一勺地到入石磨眼裡。磨盤下面接一個圓圓的大菠蘿,磨下來的豆沫一塊塊落在菠蘿裡。因為我們家在北方,臘月天特別冷,磨出的豆沫凍在石磨邊沿白鬍胡的厚厚的一層。
磨好的豆沫倒在一個大缸裡,燒一大鍋開水,倒入缸裡,邊倒邊攪拌,直到攪到上面一層白白的沫子就好了。
用白布做的豆腐布,用勾子吊在房頂上,布的四角用繩子拴住。然後舀一瓢豆漿倒在布上,來回晃動。再包住豆渣擠到不滴水了,把豆渣倒在一邊。把豆漿全部過濾到鍋裡。蓋上鍋蓋,燒開,勤看。防止豆漿溢位來。
開鍋後,開始點豆腐,把滷水分多次點倒鍋裡,這是做豆腐關鍵的一步。看到豆腐腦從豆漿分離出來,豆漿變成黃色的時候,滷水點的就正好了。
壓豆腐:把凳子放在接豆沫的圓菠蘿上,把用柳條編的圓筐子,放在凳子上。把豆腐布鋪在筐裡,把豆腐腦用瓢舀到筐子裡,把豆腐布四面圍好蓋住豆腐腦。上面蓋上蓋子,壓上石頭或者重物。壓一個小時左右,豆腐就壓好了,願意吃軟的,壓的時間短點,願意吃硬的,壓的時間長點。
壓好的豆腐放倒案板上,用刀切成均勻的方塊。
做好的熱騰騰的豆腐,蘸上韭花或者醬油,
那豆腐原汁原味的清香,蘸料的鹹香。融合在一起,滑嫩細膩,入口即化,讓味道更加得醇厚。
原來品嚐過用原始的,不用現代化裝置而加工出來的食物的人。都感覺現在,用現代化手段加工出來的食物,不知為什麼,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好吃。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這種感覺。
一,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餓,感覺吃什麼都沒以前的食物好吃了。
二,現在種糧食都用農藥和化肥,以前都用農家肥,不打農藥的。
三,特別是養的豬,雞等家禽都是速成型,肉雞四十多天就宰殺了。豬四個月就出欄了。原來養的豬都得一,二年才養成。雞也得半年以上。
石磨磨的豆腐到底比機器磨的豆腐好吃不好吃,只有對比才能判斷得出來。
-
7 # 廣行客
在現在講效率和機械化的年代石磨磨粉打漿確實有點過時,但石磨磨豆漿的那種風味是現代機器所能代替的。
石磨磨豆腐在城鎮基本上消失,不過在廣大農村依舊保留了傳統的制豆腐工藝。最近在廣東羅定就見過人力推石磨磨豆腐的,用的是當地土種黃豆,豆粒比其他地方的要小很多,混合當地的山泉水磨成豆漿,用傳統麻布袋隔掉豆腐渣保證豆腐夠嫩夠滑,整個流程比較複雜。
味道非常好,吸引各地食客尋味。不過聽說只招待主人家貴賓。
-
8 # 老友記家常
最後一次見是去年。朋友家現在用的還是石磨。現在都是機器代替,的確用石磨磨的豆腐難找了。
-
9 # 平凡黃小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石磨豆腐勾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最後一次見到石磨豆腐應該是二十年前,當時我家在農村,家裡正好有一個石磨。那時生活條件差,只要我嘴饞了,母親就會給我做豆腐,所以,石磨豆腐成了我童年最好的美食。直到現在,石磨豆腐的製作工藝依然清晰的存在腦海裡,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製作步驟:
一、取黃豆適量,洗淨後放盆裡浸泡,冬天需要4~5小時,夏天2~3小時即可。浸泡時間合適,做出來的豆腐才會又多又好。
二、開始磨豆漿,把浸泡好的黃豆逐步向石磨里加,邊加黃豆邊加少量水,此時不能加的太多,直至磨完。
三、燒開水濾豆漿,將水燒開後衝入磨好的豆漿,這個過程中要一邊攪一邊衝,達到均勻為止。這時候,用袋子將衝勻的豆漿裝好過濾,最後只剩豆渣。
四、煮豆漿,把榨出的純豆漿倒入鍋中煮沸。不用蓋鍋蓋,防止煮沸後溢位來,等著豆漿剛燒開就可以了。
五、點豆漿,取適量膽水放碗裡稀釋,然後一點點加入鍋內,不能過多過快,一邊加膽水,一邊用勺子輕輕攪勻,大約十多分鐘後,豆漿凝結成了豆花。
六、壓豆腐,豆花凝結好後,用勺子舀進鋪好的包布,用包布將豆花包嚴實,最後蓋上板壓二三十分鐘左右,揭開板,石磨豆腐就成形了。
現在餐桌上吃的豆腐,基本上是市場上買的機器製作的;相比之下,石磨豆腐更加細膩、香美。雖然機器代替了石磨,但是卻帶不走我童年的記憶。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西西,在我很小的時候,記得家裡有一口石磨,每次媽媽都用它來磨豆腐。下面我把做法說一下。
1.前一天把豆子用水泡好。
2.將泡好的豆子慢慢加入石磨裡,一隻手轉動石磨上的手柄,另一隻手把豆子放入石磨裡。在倒一點水。豆子經過石磨的碾壓就會有豆渣和豆水從石磨的中間流出。
3.把磨好的豆水和豆渣裝入布袋裡【白色紗布做的專門過濾豆水的】。鍋上邊放上支架把布袋放上邊,裝豆子的布袋里加水,用手使勁的揉,使汁水流出,反覆加水揉,直到水變清為止。
4.開火把豆汁煮開,,期間要把泡沫撇一下。
5.豆汁煮好以後,倒漿水,倒漿水的作用是使豆汁凝固變成豆花。現在一般加的是石膏,如果想吃豆花這就算完成了。
6.把凝固好的豆花撈到盆中,用重物壓住,這樣多餘的水分就會流出也使豆腐變的緊實。這樣豆腐就做好了。
我的記憶中媽媽就是這樣做豆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很少看到石磨豆腐,我最後一次看到它也是我很小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