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妙情界
-
2 # 濟寧大哲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白話文:父母年邁在世,儘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
3 # 隨緣入夢
這回答是肯定的,父母在,不遠行,對!
父母把孩子養大真的不容易,不能在父母需要兒女照顧的時候不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擔心,這一生能成為一家人是天大的緣分,要好好珍惜這份親情,好好的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每天打個電話,經常回去看看他們,他們就會好開心,父母對兒女沒什麼太大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平安,健康,能經常看見就好,兒女也希望父母永遠健康,幸福,開心就好。
陪伴是人間最真的情!
-
4 # 永靖的狼
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在古代是對的,對現代人來說就不一定了。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這句話一再強調子女應分奉養並孝順父母,如果一定要出遠門,就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而且自己出遠門也得有個正確的奮鬥目標。
在當今社會,“父母在不遠行”說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也不會為父母著想。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人,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大,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出去在社會上闖蕩,這也是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也是為了能給父母一個好的歸宿,所以不要輕易的就對一個遊子說“父母在不遠行”。我覺得應該說“父母在易遠行”,就是趁著父母年紀還不大,我們出去在社會上打拼,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為自己日後孝敬父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等父母年紀大了,兒女都已成家,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樣不是更好嗎?趁我們現在還年輕父母還健在,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
那實際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想法?繁忙的工作抽不出時間來。昂,這和好朋友吃飯忙著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忘了家裡還有自己的父母。
-
5 # 學海鉤沉
如果題主單純的問對錯的話,那麼這句話是對的,無論是對古代,還是現代來說,和父母在一起相處,照顧父母,有什麼不對嗎?沒有!
而之所會對這句話產生質疑,是因為題主或者現代的很大一部分人想要遠行,遠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自己的功業,為了自己能夠有好的前程和事業。所以這句話沒有錯,只是因為現在不太符合我們追求自己事業的強烈慾望而已。
這句話為什麼會出現,那是因為古代交通實在不方便,要是去了外地,基本上三五年都沒有音信,而且來回都不太方便,父母年老體衰,身邊有沒有人照顧都不知道,冬寒夏暑衣服也不知道會不會增減,早晚三餐也不知道能不能吃飽。
在這種顧念家裡父母的情況下,遠方的兒女也無法安心工作。但是如果真的有必要出行的話,就需要後半截話——有必有方。
方指的是方向、計劃,父母需要知道你的周全的、縝密的計劃和出行路線,這樣父母才不會擔心你的安全。
-
6 # 水木金
自古忠孝兩難全。
當你工作在外地,生活在他鄉,抽空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如果有條件,可以爸父母接身邊。
當父母年老,身體有病,生活無法自理,身邊需要有人照顧時: 父母在,不遠行。
孝順要儘早,不要等到父母老的動不了了,才悔恨不已,不要等到父母過世了,痛哭流涕。
-
7 # 木杺的生活日記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無論走的多遠,只要父母健在,心中依然有牽掛,自己感覺自己有家。應該常回家看看,陪伴老人孩子!在父母眼中,不求兒女大富大貴,只求兒女平安順遂!所以遠在他鄉的人們,逢年過節,有錢沒錢,都應該回家看看家中的老人。不要覺得賺不到錢不好意思回去,畢竟老人一天天變老,陪伴也一天天減少!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如今交通發達,人手一部電話,長回家看看,多問候家中父母!不論在哪,心中都要掛念!
-
8 # 電腦客IT
不對,要遊必有方!無論去哪裡,父母永遠牽掛你,無論在哪裡都要向父母報平安,告知所在地,做什麼事,和什麼人!兒行千里母擔憂,牽掛你的人永遠是血濃於水的親人!父母最大的希望你能平安快樂!致敬每一對偉大的父母!
-
9 # 美麗人生1475752
父母在,不遠行,對嗎?要按現在這個社會,我也是個老人了,我支援孩子們出們掙錢,按我們農村來說它不比城市上班的,上班的人們就這個公司上下班就行了,農村不行呀在家裡掙不了多少錢,叫我說只要雙方老人身體硬朗可以出遠門,都在家裡手這光景沒法過,老人看這不發急嗎,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走多遠在手機上也能看到老人們,我就是雙方老人快80了身體都挺好,我就在廣州呆了半年多,革兩天發個影片看看她們就行了,就是出們走的時候心裡特別難過,
-
10 # 姜與非
是的,你小時候他們陪你長大,他們老了你要去哪裡?
子欲養而親不在?
後悔藥難買!!
-
11 # 拉風的小鐮刀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這句話意在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如果一定要出遠門,就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而且自己出遠門也得有個正確的奮鬥目標。
“父母在,不遠行”有人說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因為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追求,根本不會替父母著想。可能這樣說有些人會覺得對年輕人不公平。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年輕人也是,尤其是80後,獨生子女比較多,在家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大,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漸漸的離開了父母,但這種離開只是暫時性的離開父母的視線而已,或許你會說“那也不能完全不顧及父母的安危啊”請不要這麼說,這樣會傷害很多人的,因為離開父母,遠走他鄉,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追求,也是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也是為了能給父母一個好的歸宿,肯能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贍養老的和撫養小的。所以,不要輕易的就對一個遊子說“父母在不遠行”
當然,自私自利的人也有,對父母不管不問的人也有,但這樣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人都知道孝敬父母是每一個做子女的責任,更是一種義務。無論我們離不離開父母,對父母的愛都不應因距離的存在而減少。“兒行千里母擔憂”同樣的“兒行千里也擔憂母”
我覺得還應有句話“父母在,易遠行”就是趁著父母年紀還不大,我們就抓緊時間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為自己日後孝敬父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然後在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會有所成績。只為避免日後的力不從心。
其實,不管是“父母在不遠行”還是“父母在易遠行”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孝心不變,走到哪裡他們都會幸福的。
-
12 # 菩薩亦喜歡實在的人
下午好!
答:當然對!百善孝為先!
可有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好像是家庭親人與工作事業兩條鐵軌上疾駛而過的列車,兩條鐵軌不可能重合,生活列車高速行駛中您亦無暇觀看兩邊的美景,只有到達終點才能回顧走過的歷程,盤點一生得與失。往大里講:顧大家,舍小家,衷孝難兩全。往小裡說:賺錢養家,事業家庭難兼顧,能在父母跟前盡孝,這是最好的期盼了。我就特別佩服錢學森先生當年衝破一切艱難險阻毅然迴歸祖國母親懷抱的境界和情懷!更佩服鄧稼先院士隱姓埋名為國家“原子彈”誕生做出的重大貢獻!還有最可愛的人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是祖國母親和小家親人把英雄兒女送上了保家衛國的戰場。真心向所有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奉獻的英雄致敬!和平盛世,父母在,是否遠行首先要服從國家利益的需要,其次才是家庭利益的安排。不唱高音,這就是我的認識和理解。
照片:和諧社會,大明湖畔,愛人陪伴岳父照看兒子的幸福時光。
-
13 # 久情coco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行”,但是往往人在年輕氣盛的時候,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從小學開始,你一直都在做算術題。可你有沒有算過,和父母相處的日子還有多久?如果我們每週與父母通話一次,每次5分鐘,一年通話只有260分鐘。 而對於在異地工作的人,情況則更慘!因為他們只能在過年時回家,而過年假期一般在7天左右,除去交通和走親訪友花費的時間,實際上一年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不過幾十個小時。如果一個人現在25歲,他的父母50歲,那麼在未來的30年間,他和父母共處的時光其實只有1個月。說來可怕,但那就是事實。 家庭和夢想就像天平的兩端,在一個人朝前邁進的人生旅途中,這兩端不會一直保持水平,而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你高我低”的演變;但不管誰高誰低,必然包含著某一方因為愛而做出的妥協。所以,如果有時間,請回家多陪陪父母吧。
回覆列表
根據你的提問,我的回答如下:
父母在,不遠行這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句話,我們只有能儘量常回家看看,哪怕見一面就走,常打電話問問,哪怕都是閒話。你有這個想法已經很孝順啦,但是父母希望孩子走出去,在大城市有自己的一片天,不是麼?我們努力為了什麼?不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活的更好麼?這個事,不能忘記,也不能自責,父母也希望我們幸福,他們就幸福啦。說這麼多,其實也是在安慰我自己,希望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