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板神92560436
-
2 # 狼騎白馬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其遠祖是西晉滅吳名將杜預,祖父是被尊為五言律詩奠基人的杜審言。杜甫《壯遊》詩起首寫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從這裡可以知道,杜甫自幼好學,七歲能作詩,十四五歲就被當時名流誇獎有班固、揚雄之才。年輕時的杜甫就喜愛豪飲,嫉惡脫俗,脫離了同輩人而與長輩結交。杜甫不滿二十歲開始出外遊歷吳越,二十四歲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又開始遊歷齊趙。三十二歲時,杜甫在遊歷中與年長十一歲的李白相遇,結伴東遊,結下深厚友情。次年,時任北海太守的名士李邕聽到杜甫的名聲,趕去與杜甫會面,並在歷下亭設宴款待,在宴會上,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從此歷下亭名揚天下,至今猶存。兩年後,玄宗下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但是由於當朝權相李林甫操控“野無遺賢”的鬧劇,參試士子全部落選。科舉無望,杜甫只得轉走干謁投贈之途,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後來被授給京兆府兵曹參軍的小官。這時杜甫已經四十四歲,羈留長安也有十年多了。不久,杜甫從長安往奉先縣探親,進門就聽到哭聲,原來他的小兒子餓死了。杜甫把他的見聞感受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令人動容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玄宗西逃,肅宗即位,杜甫前去投奔,在路上被叛軍抓住,杜甫在這期間還不忘為平叛獻策。後來,杜甫尋機逃出,投奔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但又因事被貶為地方小官,在這期間他目睹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寫下了不朽史詩"三吏三別”。這時正逢關中鬧饑荒,杜甫就棄官而去,靠背柴拾橡慄為生,有幾個兒女餓死了。後來,杜甫前去依附鎮守成都的嚴武,嚴武也能寫詩,與杜甫是世交,待他很優厚,二人詩酒唱和,嚴武還表奏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的由來。杜甫比嚴武年長十四歲,又不習慣阿諛奉承,有時喝高了,不免有失禮的地方。《舊唐書》記載:“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新唐書》也記載:“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嚴挺之是嚴武之父,曾在朝為官,嚴杜兩家是世交,杜甫應該和他熟識。從前後文分析,上面對杜甫的記載顯然不是說他氣量偏狹為人放蕩,而是說他自認為與嚴武是世交,不拘禮節,對有恩於他的嚴武不夠恭敬,醉後有時玩笑開大了。《舊唐書》還記載:“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可見,杜甫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讓人聯想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詩句),對高官顯貴不拘禮節(讓人想到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當時一些人眼中,就是“性褊躁,無器度"了。但是,一千多年來,人們傳頌的是詩聖杜甫的偉大詩篇和偉大人格,並會永遠傳頌下去,而那幾句“評語”,又會得到幾人認同呢?
-
3 # 飛說布客
提到杜甫,彷彿我們想到的就是一個憂國憂民,甚至成天有點苦大仇深想的形象,就像題目描述中所寫,說杜甫一生都是窮困潦倒,然而其實少年時的杜甫也是過過一個很恣意妄為的生活。
杜甫出身於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預以下,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職,所以杜甫自豪地稱為“奉儒守官,未墜素業”。其母系為唐代士族中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父親杜閒只做到奉天縣令,這個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正如古時很多才人一樣,杜甫從幼時便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據稱七歲便能寫詩,十四、五歲時便“出遊翰墨場”,與文士們交遊酬唱。二十歲以後十餘年中,杜甫過著漫遊的生活。這既是為了增長閱歷,也是為了交結名流、張揚聲名,為日後的仕進作準備。他先到了吳越一帶,江南景物和文化,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遊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後來回憶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裘馬輕狂便是出自這一句。所以可以看出年少時的杜甫並不是一個憂國憂民反而是很放蕩的一個人。
然而也可能是家世有關,從小杜甫的思想裡就是做官。不像他很崇拜的李白,他的思想裡就是走入仕途。而科舉上他卻一點也不順利,四處碰壁,最後做官的官職也不大,而此時也已經到了安史之亂前期。
所以說,生活仕途上的不順,再加上朝局動盪。眼睛所及之處絕非歌舞昇平反而處處是水深火熱,所以也理所當然的,杜甫不在是那個裘馬輕狂的少年,變得悲天憫人,變得憂國憂民,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杜甫。
-
4 # 大悔憶智周
杜甫家族從周代以來,走的就是奉儒守官的道路,謹守儒家傳統。杜甫崇拜晉朝名將同時又是研究《左傳》專家的十三世遠祖杜預,受祖父杜審言詩歌地位的鼓舞,為帶大他的姑母捨己為人的品質所感染(杜甫因母親去世,由姑母撫養,得到父愛與母愛雙重的呵護,他與姑母的兒子同時染上流行病,神婆說小孩的床位應該靠房柱東南角,姑母就把自己兒子的床位讓給杜甫,結果姑母的兒子病死,杜甫活了下來),這些是他思想性格形成的綜合因素。杜甫自小飽讀詩書,以詩歌、天下為己任,他自認“詩是吾家事”,七歲就能寫詩,十四、五歲就受到當時名流的讚賞,絕無世俗志趣,長成後當然與世俗社會格格不入。他由於家庭教養和詩書的薰陶,凡事推己及人,滿懷悲憫,忠誠於友誼,關心國家,關懷天下蒼生,表現出忠厚善良的性格和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他的親戚入住他曾經住過的草堂,在堂前插上籬笆,杜甫寫詩勸親戚把籬笆拆掉。理由是插上籬笆會妨礙一位老婦人前來打棗,這老婦人“無食無兒”。房琯得罪了皇帝,杜甫卻站在房琯一邊,據理力爭,以致葬送了大好仕途!李白成為“附逆”的朝廷重犯被流放時,他一再寫詩懷念。他在離開夔州之前,隨手就把剛剛到手的四十畝果園送給一個新結識的朋友。
杜甫常常和窮人一道擁擠著到官倉裡買減價的陳米,又常常像一個老農民一樣,扛著鋤頭到山裡挖黃獨以供家人充飢,由於冬天還穿著夏天的短衣,手腳都凍裂,面板失去知覺,回家常常面對一大家人的啼飢號寒。他兒子是餓死的,可他奉獻給民族乃至人類的,卻是無價的珍寶!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因為才高傲世,受到同僚嫉妒和誣陷,被捕入獄,即將處死,杜甫的叔叔杜並年僅十三歲,在酒席上當眾刺殺了仇人,被仇人的侍衛們當場亂刀砍死!小小杜並嫉惡如仇、英勇無畏的行為打動天下,感動了武則天。武則天不僅赦免了杜審言,還接見了他。
杜甫崇敬他這位叔叔,所以他的性格中隱隱有著一股豪俠之氣。
這樣的杜甫顯然是不被世俗所理解,不被小人所容納,所以別說市井小民,就連他做官時候的同僚,也和他格格不入。好在杜甫對此並不在意,只是淡淡地寫下一首《莫相疑》加以告誡。杜甫把這些物質利益的爭鬥看做“雞蟲鬥爭”。
杜甫是超越物質層面的,不管《新唐書》還是《舊唐書》,無論怎樣高明的史官,對於詩歌和詩人這精神境界的大美的存在,理解起來,多少有些力不從心。
唯元、白與蘇東坡這樣的詩人,方能理解杜甫的境界與人格,以及杜甫那艱深的詩藝!
杜甫的崇高境界和高貴人性,杜甫對世界精微超前的認知,杜甫詩歌深刻的藝術價值,正在被一代又一代人發掘出來!即如他反戰的思想,他對戰爭的控訴,他對士兵生命的關愛,他對人類的仁愛,超越國家和民族的侷限,他的這種人文的思考,放到今天,也是最最先進的!
回覆列表
性格決定命運,杜甫坎坷的生活道路與其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絡,而正是這坎坷的生活道路,造就了杜甫詩歌創作的偉大成就。作為飽經憂患,心懷天下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不僅以其內容博大,藝術精湛的詩歌,深受後人推崇,更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後世的廣泛敬仰歷代研杜。但是在杜甫研究的這種繁榮局面背後還有一個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領域,那就是決定詩人命運,也決定其創作成就的富有個性的性格,杜甫的性格是非常豐富複雜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仁善,2.耿介,3.真誠,4狂傲,5幽默,6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