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柳
-
2 #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秦漢以前的史書,如《尚書》、《國語 》、《春秋》、《左傳》等,均沒有專門關於婦女事例的記錄,卻有不少“女禍”的思想融貫其中。
《尚書·牧誓》講商時王之失道即在於“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顛倒陰陽,會導致家破國亡。
到了秦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設列傳70篇,沒有一篇是專講婦女的;班固的《漢書 》也照缺不錄。
直到劉向的《列女傳》,中國女性史才開啟了序幕。全書列舉了170多名婦女的事蹟,以母儀、豎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孽嬖為標準來勸誡女性。
緊接著,范曄的《後漢書》終於正式將女性史以《列女傳 》的形式列入正史。
但是到唐代官修《晉書》設《烈女傳》之舉,卻又把女性作為男人的奴隸和玩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晉書》沿用《後漢書》、《魏書》、《隋書》立“列女傳”的體裁形式,更名為“烈女傳”,其內容多采節烈之事。只有謹守三綱五常、男尊女卑思想,從一而終的女性,方可入傳。而對女輩中才華卓絕之人則不屑一顧。在唐代,衡量女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德,衡量德的唯一標準就是貞節與否。所以《晉書·烈女傳》的設立,完全拋棄了以前設立“列女傳”的進步思想。
-
3 # 古代哲學思考
《烈女傳》和《列女傳》其實就是同一本書,寫的是各時期女性的品德、鬥爭、觀念等方面的一些小故事,本身具有紀實性,但我個人覺得也不乏一些杜撰、美化、誇張,因為這本書受不同時期的主流思想影響,也有不同的歷史要求,雖是同一本書,所有各時期又有許多不同。
此處不說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只談談各朝各代的歷史意義和不同之處。這本書最開始的名字就叫做《列女傳》,沒“烈女”什麼事,如名字表面意思,寫的就是一系列女子的故事。相傳《列女傳》的原創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向知道嗎?普及一下知識點:這傢伙最著名的不是《列女傳》,而是整理了《離騷》《戰國策》等文學作品。所以大禹為什麼說用了“相傳”這個詞呢,也正是因為如此,不排除《列女傳》也是這位文學愛好者的“收集”之一。無論是誰寫的,這本書呢是在西漢時期成了。
為什麼寫這本書呢?也是有原因的,西漢時期,漢成帝對皇后趙飛燕“始亂終棄”,皇后趙飛燕也是真漢子,失寵後就招來一群美男供自己享樂。當時作為光祿大夫(直白說就是給皇帝守夜看門的官)劉向看不下去,又不好意思直接跟漢成帝說“你戴綠帽子了”,最後就想個委婉的辦法——寫本書給你看,讓你好好看看什麼好老婆的典範,再對比對比你自己的老婆,早該收拾了!於是劉向就引經據典,蒐羅前朝一些賢后貞婦,興國保家的事,寫了這一本《列女傳》。最開始的《列女傳》只寫了105位女性的故事,共七卷,分門別類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 孽嬖傳。只可惜當時漢成帝看過之後只說“好書好書,愛卿寫的好啊,寡人喜歡的很”,對趙飛燕的事卻是隻字不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就是最初的《列女傳》的原型。
我們現在看到的《列女傳》,都是經過後人豐富改編,東漢的班昭(注意,這是為女史學家)又寫了續列女傳,增加了20位女性故事;到了晉朝顧愷之又給這本書都畫了插畫,這時《列女傳》才真正名氣大起來,可見,在古代也是要“蹭熱度”的;明朝時候,汪道昆在劉向《列女傳》基礎上增加至十六卷,還細心的畫了插畫,是為精品;到了清朝有個叫鮑延廷的收藏家得到了這本書,一看不錯啊,於是就很大方的把書給印刷流通起來,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看的版本。
後來為什麼又要了《烈女傳》這個名字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婦女奮鬥史的寫照了,其實看每個時期的故事,就能看出中國女人在各個時期的地位,以及倫理綱常的要求。劉向本來寫這本書的目的也不是宣揚女人要貞潔烈婦、三從四德什麼的,劉大人的目的僅僅是在勸諷宮闈,感悟天子,宣揚封建倫理道德,驚醒漢成帝,讓他明白後宮太亂,老婆太不像話,人家很直白的好吧。可是隨著儒家思想的日益深入,尤其是到了宋明時期理學的盛行,大肆提倡節烈貞女,民間更是諷刺女子行為之不正,《列女傳》在這種氛圍下漸漸被改變了初衷,最終變為《烈女傳》,甚至有“不讀烈女傳,不曉婦經”的說法。其實,這兩者本來真沒什麼關係,後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以上便是《列女傳》演變出《烈女傳》的原因,歷史的事情已然過去,咳咳,大禹說幾句後話,雖然現在是新世紀、新人類,但是我覺得,《列女傳》在這個新時代也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我一直覺得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有可取之處的,只是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解釋,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再去重讀經典,也註定是受益匪淺的。舉個小例子,孟母三遷,但是在教育方面也對後人有很深刻的啟發,所以,不要忘本,歷史的,往往是最珍寶的。
-
4 #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上準確來講,只有一本《列女傳》,而《烈女傳》的出現,要不然就是現代人對於前者的誤讀,要不然就是另外一本戲說之書,與劉向所作的《列女傳》無論從立意還是內容都有很大的不同。
據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載,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劉向撰成《列女傳》,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取古代正面還有反面的女性典型作為例子,將她們的事蹟寫出來,以此來勸誡廣大婦女、從而勸誡漢成帝端正作風,以免劉姓王朝最終毀於女人、外戚手中。從這本書的立意來看就可以推測出當時在漢成帝年間,外戚當道,國家的政事被當時的太后王氏慫恿外戚所把持表達出的不滿。而《列女傳》成書的那年六月,趙飛燕被漢成帝立為皇后,其妹趙合德被立為昭儀,姐妹貴傾後宮十餘年,漢成帝自是被迷得團團轉,徹底把國家政事拋諸腦後。因此《列女傳》在當時還有勸誡後宮行為端正,不誤主的含義在內,尤其是最後一卷“孽嬖”,就是列舉了漢代以前因為女色而亡國的國君的故事。
上至上古,下至西漢,劉向從歷史中選取了105名女性人物,引經據典,以“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為主題,將她們的故事分門別類,撰成《列女傳》一書。可以很明白的看到的是,在劉向的《列女傳》裡,“禮”貫穿始終。漢成帝時期,一種慕古情結縈繞在人們周圍,時人嚮往堯舜禹時代的清平政治、周代的禮樂制度、先秦士人的氣節,認為古禮可以匡正政治,改良當下,風化天下。這樣的嚮往剛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朝政的不明。
因此劉向就認為解決當今時弊的方法非古禮莫屬,只要君臣、男女各守其禮,就可以達到政治秩序的穩定。為此,他分別編撰了《說苑》《新序》《列女傳》,前兩者著重推崇君臣各守其禮,後者重點突出古代女性對於禮制的尊崇和踐行。作為歷史上第一本女性人物傳記著作,《列女傳》表面寫古,實則喻今。但是,從後世的發展來看,《列女傳》成為了統治階級物化女性,“教化”的工具。
回覆列表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中,部份版本的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卷: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盪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妃子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讚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蹟,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宋代以前多為對上古紅顏禍水如妲己、褒姒等穢亂宮廷種種惡行而借題發揮諷喻上聽的。但宋明以後新增很多新的內容,僅母儀傳就記載了30餘人,讚揚婦女美德大多數都把注意力放在貞烈上面。民間諷刺女子行為之不梗,常說“不讀烈女傳,不曉婦經”,把“列”解為“烈”,於是後人只知“烈女傳”,而不知“列女傳”,實為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