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生會發光
-
2 # 小荷講故事
"孩子就像一隻潔淨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都會在上面留下痕跡"這句話道盡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中的氛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良好家庭中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心態Sunny,充滿自信,因為得到過愛,所以更懂分享,知道如何關心和愛護別人,充滿正能量,心理素質沉穩。
糟糕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焦慮、患得患失、暴躁易怒,他們追求完美主義,過分關注外界變化,缺少安全感,害怕被孤立又不想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性格偏激敏感。
作家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家庭,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雖然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影響巨大,但不能把所有的過錯都歸根到原生家庭上,當我們成年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就去努力,只有全力以赴地拼過,才有機會洗牌命運。
記住:不認命,才是我們的命!
結語:對於我們身上原生家庭的影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再把不良因素傳給下一代,願每個人都能青出於藍勝於藍,擁有快意人生!
-
3 # 紫色獨家記憶
估計不少人都看過《都挺好》這個電視劇,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引起了大家內心深處的共鳴。蘇明玉雖然是親生,各種待遇都比不上兩個兒子。蘇媽媽重兒輕女,養兒防老的觀念讓蘇明玉的成長中沒有感受到更多的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蘇大強這樣的父親。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蘇大強版的父親,或低配過高配。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中國式的大團圓,父母都是為了子女好,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謝謝觀念讓我們覺得是自己錯了,可能是我誤解了。但是其實,每一種關係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才能存在的。我們是父子,我們是母女,我們是兄弟姐妹,這些關係只有我們之間做到了尊重與信任,交流與交往之後才實現的。
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愛別人,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相信被愛,治癒自己,也溫暖別人。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那句話“幸運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治癒童年”
來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吧,剛開始還小從並沒有覺得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多麼嚴重,甚至覺得自己內心很強大。直到大學,我慢慢認識到自己的三觀多麼扭曲。
因為家裡這邊一直都是重男輕女,當時父母生了兩個姐姐,所以對第三個孩子期望特別大,想著是一個兒子,不巧的是我是一個女兒,父母就把我送給了別人……而後繼續生孩子,把我送出去的第二年便順利的生了一個兒子,高興的已經忘了把我送出去的事。在我9歲時候我養父去世了,他們開著車,帶一兒子過來看我……後來就是每個假期來他們生活的大城市西安來玩兩週。每年給我養母卡里打5000元說是這一年的生活費和學費,每次把那三個孩子不穿的衣服給我,那時候傻乎乎的自己待到農村高興的覺得自己終於有這麼多衣服穿了。給我記得衣服要麼釦子掉了,要麼破洞,要麼就是他們不穿的校服給我寄過來。在我小學大概五六年級的一個暑假又同樣來到他們那裡玩,有一次姐姐弟弟都去外面補課了,我和生母兩個人在家,我看了會書從臥室出來說是要不要幫忙之類的話……她和我說了一句話讓我現在都忘不了,你不要讓你姐姐弟弟們覺得你把媽媽的愛奪走了……再後來 ,到了上初中的時候,我因為養母家庭不好,為了減少養母的經濟負擔,我答應他們來他們生活的城市上學。我初中那三年過得一點也不好,生母不高興了就向我發火,看我不順眼,他們寫作業,讓我打掃衛生。有一次,中午寫完作業出來吃飯,我也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她又是不高興對我說:“你以為你在這個家啥地位……”。我自己那時候被他們罵從來不會還口,一句話也不說。自己悄悄的坐在衛生間哭或是在被子裡哭。初三時候,我發燒了,我二姐和我媽說我發燒了,她說了一句,她自己這麼大人了,自己不知道怎麼做,還要我照顧她……然後我二姐有一次發燒了,她急匆匆的拿出各種藥,滿臉都是心疼。高中時候,我開始住宿,他們不給我買,我沒衣服穿就拿了我姐姐的衣服,因為相差就一兩歲,所以衣服都可以穿。但是她發生櫃子裡少了他們兩個女兒的衣服就打電話罵我,讓我不要穿他們的衣服,說我穿了他們的衣服,他們穿什麼。他們一不高興就不給我生活費,也從來不給我開家長會,都是我大姐給我開。就因為這樣,慢慢的在我變得敏感,自卑,也沒有真正的相信一個人,自己也給不了自己安全感。上了大學,有一次他們說是要去日本去我二姐那裡過年,呆了兩週多吧中轉到了香港原計劃玩一週,有一天下樓下餐廳吃飯,上樓了我想吃個蘋果,剛拿起來就被罵,還說我當時為什麼要來這裡,然後再大馬路上扇我幾個巴掌,讓我走……大學四年,每年有兩年都是沒有給我學費生活費,都是已經成家的大姐和我養母家的哥哥給我的學費,生活費都是我自己外面打工,當家教等賺來的。
到現在為止,只有錢能給我絕對的安全感。
因為沒被愛過,所以沒有任何感情。真正的涼薄,我有很多朋友,她們對我很好,可我沒對誰產生過真正的依賴,也許是我不相信會有這種東西。怎麼說呢,我在大家心裡是一個會陪伴所有朋友,認真聆聽她們的事並且幫助他們解決,是一個特別值得信任的溫暖的人。可是我知道,我做這些都只是“正常的”人應該這麼做。這些對我來說,並沒有一點情緒的起伏。
原生家庭的影響大概就是不知不覺中你就變成了奇奇怪怪的你。
說到這,讓我想起之前,姚晨的一段哭戲上了熱搜,這一段戲,出自正午Sunny的新劇《都挺好》。
和劇名一點都不相符,這劇講得是老蘇家的一地雞毛。
姚晨扮演的蘇家老三蘇明玉,來參加母親的葬禮,葬禮進行到一半,她和郭京飛扮演的蘇家老二蘇明成起了衝突。
蘇明成嫌妹妹參加葬禮還要忙工作,直接破口大罵:“你不想來就不要來,你不配做蘇家的人。”
一氣之下,蘇明玉開車離開,她將車停在路邊,一時間所有的委屈,心酸湧上心頭。
在家人眼裡,她是冷漠的。
母親去世前,她幾乎不和家裡來往,母親去世後,她沒在人前流過一滴眼淚。
在同事眼裡,也沒好到哪裡去,她心狠手辣,為達目的誓不罷休,多年的合作伙伴因裁員問題向她求情,她連眼睛都不眨。
任誰看,這都是一個近乎無情的都市女性。
可真的是這樣嗎?
當鏡頭對準蘇明玉的童年,你就會發現,她變成現在這樣是有原因的,而她的原生家庭,就是原罪。
蘇明玉,是蘇家的老三,也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孩,可母親重男輕女,她從小就是被忽視的那一個。
被忽視到什麼程度呢?
吃飯的時候,母親只給兩個哥哥加雞腿。早餐,兩個哥哥永遠是火腿加雞蛋,她只有吃泡飯的份兒。這還不算,老大想出國留學,家裡沒錢,母親就賣房子,老二結婚,母親賣房子給他買婚房。
蘇明玉呢?
要本複習資料,母親都不捨得買,更別說一千塊的輔導費了。她成績好,想考清華,母親卻不讓,逼她念師範,省錢。甚至不打招呼,就把她的房間給賣了,讓18歲的她睡在他們的房間裡。
這樣的落差,誰能不難受呢?
後來忍無可忍的蘇明玉和母親據理力爭,母親卻說出這樣一番話——
你怎麼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蘇明玉徹底寒心,和這個家斷了聯絡。
小時候遭遇的種種不公,都轉化為她前進的動力,她憋著一股勁兒,勢必要出人頭地。
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給她心裡上留下的陰影,也讓她變得“不近人情”。
不知多少人在蘇明玉這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又有多少人,在二三十歲的年紀才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性格和種種人生選擇,都和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就像《歡樂頌》裡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深以為然。
特別是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那些傷害,或許要用一輩子去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