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鹹魚的耳朵
-
2 # 懷哲
~~~不管什麼事物,都有它的盛與衰,戲曲也不例外。歷代的娛樂品種,都在淺移默化的“走”著它的興衰路。
~~~戲曲是各個戲種的統稱,拿京劇為例,清末民初正是鼎盛時期。有些東西也有多了煩多了膩的意思,。京劇走過一百多年的今天,要逐步走下坡路了。各個劇種情況雷同。
~~~現代的娛樂品種太多太靈活了。戲曲是“團”的合作,共同取得成果。而現在的電視“秀”,基本是單槍匹馬,發揮個人強項。團體,人多心雜,勾心鬥角,很難長久。而單幹,卻誘惑力甚大,在金錢榮譽面前,誰肯落後?當然,這也是科技發展的力量,沒有各大媒體的發展,你想上節目?那就難了。
~~~有這諸多的因素,戲曲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不可能“人為”的控制。我的淺見,才疏學淺,如有偏差,敬請指教!
-
3 # 解福昌123
戲曲流傳了幾百年,現在面臨著被現代歌曲,舞蹈,電影,電視劇等現代藝術的衝擊。戲曲的出路何在?戲曲是古老的藝術,全國各地都有地方戲。個個縣、市、省都有劇團。但是現在的觀眾面很窄,只有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在看戲,而且大都是財政買單,老年人看戲。如果再過幾年,十幾年,戲曲就沒有多少觀眾了。戲曲的出路在於改革。一是改革戲曲腔調,使戲曲逐步和現代歌劇融合,就是把歌劇移植過來,使戲曲現代化,逐步適應年輕觀眾。二是改革樂器,把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有機融合。三是改革舞臺燈光、佈景、場景。使用現代手段佈置舞臺。比如表演騎兵,真馬可以衝上舞臺。四是改革劇本。編劇可以多寫一些適合年輕人的劇本。這樣,在戲曲題材中現代戲逐步佔到較大比例。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使戲曲有新的出路。謝謝!
-
4 # 不二齋
1、戲曲之所以流傳這麼長時間,在電影、電視、智慧手機已經普及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是有原因的。
2、它有區別於電影和電視的特有的魅力。戲曲所創造的舞臺形象,不只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中,同時也存在於一定的時間之中;它既是一個個凝固的生活斷面,又是一個個絲絲相扣的生活流程。
4、戲劇是一種時空綜合、視聽綜合、直接深入欣賞者想象力的藝術形式。
5、這種特色註定了會有一部分人喜歡他,甚至超過電影和電視。就像現在都用電腦打字了,仍然有人終於一生致力於書法藝術,它本身的魅力,會讓一部分人慾罷不能。
6、個人覺得,這些中國的傳統藝術慢慢會精英化,喜歡的不求名利一生追求,不喜歡的一竅不通。事實上在古代也不是平民百姓都能接觸到戲劇吧。
-
5 # 軟裝設計資源庫
來結合一下題主的問題【看戲的人少了】【戲曲的出路在哪】一個事實+一個問題,我結合自己的看法逐一說來
中國的戲曲,那可是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洗滌仍然堅挺到現在,這就證明了他擁有獨特的魅力價值。
看戲的人少了,是因為本來看戲的人很多由多變少?還是說題主的圈子接觸到的人看戲的變少了,這是兩個問題。
這是百度指數給的【戲曲】的整體趨勢,那事實上資料證明題主說的【現在看戲的人少了】確實是從整體上少了的。
迴歸正體:戲曲的出路在哪?
1.定位:個人覺得戲曲,他就是小眾類藝術,跟話劇,歌劇,舞臺劇,音樂劇,木偶戲都是一樣一樣的,小眾,冷門
這就註定他不可能靠大眾消費來拉昇他
2.藝術形式:這個方向,我想沒辦法從專業的角度去說,只能說可以借鑑話劇的形式
3.市場環境的營造;這個方面,強烈要求可以學習一下【中國有嘻哈】
半年前,誰知道有嘻哈會這陣子會火成這個樣?
4.上面對傳統文化的扶持。其實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吧。畢竟追求詩和遠方的前提條件是熬過眼前的苟且,活著見到明天的太陽。
-
6 # 1522098879
戲曲慢慢的淡出大眾的視線,是必然的規律,隨著現代高科技,光聲電等各種高科產品的不斷問世,加之人們高節奏的步子,去看戲的人寥寥無幾,除非上了年紀沒事幹的人,總之,戲曲要有出路,必須改革,應與時俱進,才有出路。
-
7 # 十五畫16
我認為看戲的人並不少,只是方式方法不同了,鑑於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到劇場看戲的時間恐怕不多,人員流動性大,農村露天戲臺看戲的,大都是留守老人,一般還要照顧留守兒童,想看也抽不開身,形式上是人少了,但你看農村城鎮大喇叭小音箱,播放的大都還是戲曲,特別是婚喪嫁娶的現場,戲曲還是頗受歡迎的,聽眾很多,所以說,看戲的不多,聽戲的還是很多的。戲曲的出路很多國家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都是好的政策和措施,我認為,像大媒體導向推廣,很有必要,這幾年,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為此不但做出了成功嘗試,也為推廣普及戲曲做出了貢獻。中央臺的《戲曲大會》效果也不錯,如果我們國家向發展支援足球一樣,推廣保護和發展戲曲,還愁戲曲沒有出路。
-
8 # 阿丹151014015
努力提高全民傳統文化修養,從基礎教育抓起。
不但中小學語文要增加文言文比重,中小學音樂課也要加入傳統戲曲音樂精華欣賞部分。不但傳統戲曲傳承從娃娃抓起,傳統戲曲欣賞也要從娃娃抓起。這樣戲曲的路自然會越走越寬的。
各地方戲曲不同,首先全國統一推廣最精華的百戲之祖崑曲、以及傳統京劇、現代京劇欣賞,以求綱舉目張、百花齊放。
-
9 # 老凌老大
我認為,不是看戲的人少了,而是看戲票價太高了。記得小時候,好多劇團都下鄉演出。在我生長的那個馬田小鎮,我小時候就看過好多古裝大戲,有京劇,花鼓戲劇,有祁劇,有黃梅戲,木偶戲,還有粵劇,越劇。劇目也繁多。看戲的多數是自帶凳子到戲臺前站位置。戲也唱的很好。不一一列舉。如今鄉下的劇院也沒有,劇團也少有下鄉,多數是跳舞唱歌,有些節目穿得很露,鄉里人都看不慣。那有心思看戲。如今大城市才有戲看,況票價太高。不如在家看電視裡的戲劇,爽多了。
-
10 # 小黑豆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曾經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做傳統戲曲曲藝科普的我來說,這個答案是太過於難以回答。
我曾經以為把這些傳統的作品,透過網路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歡。但是,我錯了。錯在不是大家不喜歡,而是喜歡和去看戲和繼承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我看著大家以為獵奇而來,也看著大家帶著誤解而去。
我試圖解釋,不過人微言輕,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曾經覺得演員才是重要的。後來事情告訴我,我又錯了,如果沒有國家養著,連正常的開支都不夠的演員有什麼心情和興趣來去拓展陌生人的關注?
我不斷在試錯不斷告訴自己,還有別的辦法。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愛好者,我盡力了。倘若我這樣的愛好者多了,或者就是有出路了。
那麼,你們在哪兒?和我一樣堅持嗎?
回覆列表
問題太大,試著回答!
我一直覺得文化的傳承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文化是一代人或幾代人的能產生共鳴的東西!當然這是我自己定義的!這個東西只要能引起大部分人的興趣就有繼續傳承的必要和原動力!
我一直覺得可傳承的文化只有吃和性!
因為這是人類,甚至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屬性!
其他的文化,你說繪畫,雕刻,可能這幾百年大家喜歡寫實,傳承的就是這個寫實的繪畫或者雕塑!過幾百年,大家喜歡抽象了,那流行和傳承的就是抽象畫了!
比如說汽車文化,這一百年大家都開內燃機,那可傳承的就是以內燃機為核心的汽車文化!過一般年內燃機汽車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飛行器,那汽車文化也就斷代了!
戲曲也一樣,在古代,大家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更沒有網路,他們只能採取演繹的方式來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但是現在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完全不一樣,大家可選擇的精神休閒方式很多很多,加之戲曲不看字幕根本聽不懂,年輕人根本就不喜歡。個別的人還在傳承,是因為他們還在!等他們都離去了,我想這個文化也就斷掉了!
你問戲曲的出路在哪裡?我的展望是很悲觀的!我認為戲曲早晚會被歷史抹掉!或許也就是下一個百年的事了!既然沒有出路,也沒有彌補的必要!這個世界上每分鐘都有滅絕的生物,每秒鐘都有人死亡!失去併產生新的,這是社會的基本規律,從規律來講,那那些喜歡戲曲的人去傳承著吧!等傳不動了,也沒必要去人為干涉!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