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光藝境
-
2 # 樹德漢碩
說及道教之產生,那真是源遠流長了。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別有洞天。中國社會歷來是多元複雜的,道教根植於這樣的社會,其淵源必定是博之採眾家,集各種思想觀念匯流而成。
具體而言,道教信仰主要源於自然崇拜與原始社會的鬼神崇拜。上古時有神仙信仰,黃老之學,及陰陽五行學說等。是原始的鬼神崇拜、神仙方術和黃老之學結合、發展的產物。
道教的思想淵源是多元的,後又加以各種力量和個人不斷利用與改造和發展而格局。東漢末年有符錄派和金丹派。後又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再後有張角發動黃中起義,政教合一,稱天師,又分裂為天師道,正一道,再後就更復雜了。後有尊《道德經》為經典,尊老子為始祖的,老子成了太上老君。
現在人因受影視影響,知道張道陵創五斗米道,稱張天師。道教說來是挺複雜的,一言難以說清。道教的人生準則是要與人為善,勸善行善,社會思想是嚮往太平,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盛世,人人平等,天一合一,保護環境。
-
3 # 中上行
道教是漢初,通道家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慢慢財力極端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形成豪強勢力,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維護中央集權,道家由官方轉向民間,漢王朝並沒放棄,喑底扶持,由張良後人張道陵成立道教,以宗教形式存在。漢靈帝時,朝政混亂,漢靈帝想用太監與道教對付朝廷官僚勢力,失控。出現張角,張寶,黃巾起義。
文化在歷史上從周公起,成為統治者相互鬥爭的工具。失去了客觀科學認識自然的功能。這是老孑真道家所反對的。
-
4 # 作家恩出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是很古老的民族文化宗教。它的信仰宗旨是要長生不死,得道為仙,以個人的生命為重要價值,經過長期修煉人會脫胎換骨,成為超凡人的神仙,不用等死後再進行超度靈魂轉世,這一點於其它宗教信仰不同。到東漢後期,道教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多渠道的匯合,最後形成體系。前期分為丹鼎與符篆兩大派,符篆派以符水為人們治病,祈福禳災是它主要的宗教活動內容,民間道教組織是它的主體,在漢代後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為巴蜀地區主體道教。到了魏晉以後,定太平道為逆道,遭到鎮壓,五斗道轉變到了上層貴族的天師道,進入南北朝時又分為南北天師道。丹鼎派側重於清修煉養,所煉仙丹分為內丹和外丹。到了唐代的李氏皇朝,他們認為自宗為李耳的後代,極力推尊老子的道教,這一時期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宋代後,真徽二宗非常迷戀道教,有專門的煉丹管理部門,並組織人員編寫了《道藏》。金元時代,道教得到更大發展,由張天師後世子孫掌管的南方為正一教,在江西龍虎山一帶以符篆活動為主。北方的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煉養性命兼融儒釋,他的弟子丘處機跟隨元太祖,掌管了全國的道教,讓全真教進入了盛極。明代的正統、嘉靖、萬曆時期,道教發達一時,《道藏》編成發行為全國第一書刊。直到清朝未年,道教才從理論上逐漸不佔主導地位,慢慢走向衰弱,不過,此時道教的思想影響到了民間,開始了民間的發展,道觀也在不斷的修建,後延續至今。
-
5 # 天師道三鶴
道教的起源: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原始宗教的崇拜。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因此必然繼承了先民們的原始宗教崇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文化和由此產生的巫文化。
道教文化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現象,從上古時代女媧,盤古就開始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對中國政治文化,經濟思想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道教的內容十分的龐雜,從其主題內容來探索其起源,大致分為三種比較權威的說明。一是鬼神崇拜。二是神仙之說和方數。三是黃老之說裡面的神秘部分。道教的這三種起源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類早期生產能力低下,遠古先民缺少對自然文化的基本認識。日月星辰,草木鳥獸,山川大地都成了神秘力量的來源。從而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他們以有限的認知能力,對所見神奇力量進行神話。同時先民又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同時產生了各種喪葬禮儀,祭神祀祖的儀式。對這種自然,圖騰,靈魂的原始崇拜。逐漸演化出來了天人合一,並創造了至高無上的天帝。
殷商時期,出現了以天帝為系統的天神系統,並專門出現了溝通人和神的巫祝。巫可以歌舞象神,符咒治病,占卜噬兇,畫符唸咒。形成了一整套的巫文化。
周朝時,道文化迎來了一個高峰期。形成了天命觀的系統神學。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祉三個完善的文化系統。形成了天地日月星斗,社稷山川五嶽,祖先以及聖賢的多神崇拜。
秦朝時仙道活動興起,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追求長生的心情越來越急迫。秦朝出現了尋仙的大規模活動,以及修仙的思想確立。老莊學派的興起,更加對道教的教義和影響深遠
老莊的興起,老子《道德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教的教義,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教修煉,虛靜養生。莊子的《莊子》和《南華真經》中的逍遙遊,齊物論,養生觀也闡述了道教神仙思想,道教教義和修煉法門。
秦漢時還出現了黃老學派,老子思想,冠以黃帝的名字,寫出了著作。黃老學說吸收了墨法儒等重要思想,形成了重要的仙道思想。
漢末張道陵正式創立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張天師《正一盟威附籙》,讓天師推行正一盟威道,封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稱張天師,至此,天師道正式創立。
東漢時張角得到太平經,創立太平道。信奉皇太一真神,後發生黃巾起義被鎮壓而式微。
東晉時葛洪著《抱朴子》確立神仙理論和煉丹術。加上《三洞符籙》出現,出現了道教一次傳播高潮。
南北朝時期創立茅山宗。弘揚上清經法,茅山宗得以發揚。
唐朝時道教迎來了發展高峰,唐代李氏王朝家族篤通道教,封老子為大聖祖。李氏家族王朝奉老子為始祖,自稱老子後裔。至高宗,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教為國教。唐朝時更有唐玄宗見張果老的故事。唐玄宗主持編撰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著名的袁天罡李淳風也是聲名遠播於唐朝。
至宋元明清,道教逐漸成熟,龍虎派天師道,茅山宗,靈寶派,清微派,全真等著名派別逐漸形成規模。元朝和明朝道教逐漸成熟並被帝王推崇,龍虎宗和全真派得到了大發展。明朝嘉慶皇帝更是極力推崇道教。
清朝後道教逐漸沒落,清朝滿族人來自黑水間,推崇薩滿教,後穩固江山後,打壓漢族信仰,逐漸邊緣化道教。大力推崇藏蒙的密宗佛教,一直至此,道教也一直未恢復繁榮。
以上是個人對道教的簡史個人愚見,如有偏頗,請各位批評指正,無量壽福。
-
6 # 金吾文化
道教是道教的教祖“張道陵天師”創立的,延續的是黃老道家學術,俗稱“黃老之學”
道教是發源於道家文化,道教的雛形起源於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當年黃帝打敗蚩尤一統天下,而後前往崆峒山問道廣成子,在廣成子坐下潛心修道,出山後開創道歷,留下道醫,造福萬民,功德圓滿後,騎乘應龍白日飛昇,肉身成聖。自此以後世間有了“道”這個字。黃帝也被後人稱為“道教始祖”。
黃帝創立了道歷之後,接下來就是道教的“道祖老子”,老子是道教的發揚者,老子自幼勤學好問,聰慧過人,不斷超越自己的歷任老師,據說老子讀書,過目不忘,在民間已經無書可讀,最後被送進宮中,掌管天下圖書,其最高成就,就是寫出聞名世界的作品《道德經》,開創道家思想,並且將道家思想發揚光大,在古代《道德經》廣受歷代君王重視。道教所說的“黃老之學”說的就是黃帝與老子。
而道教就是漢朝時期,張道陵天師,根據道家思想創立的宗教,取名“道教”,張道陵天師把道家思想和驅鬼想要之術融合在一起,開宗立派,廣收門徒,世間便多了一個教派,那就是“道教”。在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前,所有的學“術”之人,統一稱為“術士”,漢朝之後,才有了江湖術士與道士的分別。
綜上所述: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是透過道教的始祖,道祖,教祖三位祖師的努力而產生的。
-
7 # 逍遙谷中一老翁
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倡導“我命在我不在天”、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紮根於傳統文化土壤中,“道”是信仰的核心理念與追求,“與道同體”而羽化成仙為最高目標。道教思想來源雜亂,借用並改造了道家思想,裡面還包括了上古時期的原始宗教。道教的創立有三個理論來源,以道家思想為依據,提供了道論;民間巫術為道教提供了道術,稱之“道無術不行”;神仙信仰為道教提供了道旨。
道教有極其豐富的宗教儀式,在修持方面,強調“天人合一”,“長生久視”的理念,只要善於修道,就能長生不死,得道成仙。
道教修煉方法有很多種,最為重要的是:存思內視、辟穀、誦經等,道教在東漢時期創立,汲取了黃老的思想精華,形成了最初的“天道”、“地道”“人道”
”、“思道”的理念。道教分內道與外道,內道有:《經典》、《記傳》、《子兵》、《文集》、《術技》五種,外道有:《佛法》、《他道》等兩種,在《仙道錄》中有《經戒》、《房中》《符圖》等方外道家。
-
8 # 味哎兒
道多種多樣,因此道門派別眾多,且隱於世,不外洩,因此非本門不可知。
道門總體如現代中國國家辦的科技研究院,只不過是民間散散的人群組織,由自門派祖師爺凝結一起,使其人具組織性,又無具體規章制度,全憑熱愛而凝聚。
其中一門入紅白喜事謀付業增收的,從而形成類神教類宗教的道教,即用香火增收益了。其形成於宋朝前,定型於宋朝,毀於元朝,恢復於明朝。
這是姓族破壞後,具體個體個人結成團伙,形成團概念造成促成的,所以宋朝正統正宗的主流是莊園主,莊園主在唐朝稱為園外郎。而民眾為鄉團,甚至乞討者也成群體組織稱“飯糰”,現在武俠小說寫成丐邦。
這是家技家術家學轉成道門的歷史背景。從而家庭家族僅殘存,家風.家教.家訓.家法.家規.家習了。
中國的一切由本行業發展出來,同歐洲由神學院脫離出來完全不同。因此巫是巫,神職是神職,各行各業是各行各業不混合。這是各有個的祖師爺的原因。
但各行業曾統一過,即周朝初期前被洪疇九範統一過,但周朝未期又解散,僅殘存陰陽貫各派了。這就是劑被分成技伎妓記計,春秋時期又有統一取向,從而形成方家或方士。戰國時期又分散,且至今沒再合起來。
而根源源於夏朝前的氏族部落整體人群單位,即自生存外兼職整民族單位內一至二項公共事務的公職,且自費無償從事的。這就是黃帝前後的尚伯式,即山伯河伯火伯風伯土伯等,也就是首長功能的專業專職專務式。因此秦始皇初祖是西域遷入的胡人或鬼方人的一支氏族部落族長,周朝中期承認其存在,併為周朝牧馬為公職的人群單位。
族長是統領,首長是青壯勞動採集漁獵保衛自人群安全的領隊,相當於後世的將軍,巫師工作繁多,兼醫倉蓄統計史官神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此為三長老,還有四少,即三老各自配備的跑腿人。此為三老四少制,現中國鄉村內仍保留沿用著,只不過漢族略少用,各少數民族配備完整。從而與王的官體系並列。
具體到各家族家庭也如此,即自生存外兼整村內公務事務一至二項。且自費無償。
明白此列狀況,出專業專職項就可理解了。人口少無稅收條件下,人群整體都如此。
因此人口眾多後各道門出現,這是山伯管山河伯管水等半神出現的原因。
-
9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_^
首先,我們糾正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老子不是道教創始人,他只是道家學派的鼻祖。就好像馬克思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夢想的始作俑者,但他並不是蘇聯的締造者。
現在儘可能用較短篇幅講清楚道家的來龍去脈。
戰國中期,齊國有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學派,這個只是學術流派,不能算作宗教組織,劉邦建漢後,前期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因為和社會發展合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漢武帝后,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
孔孟的儒家思想也被道教相容吸收,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而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也被道教汲取養分;從此,《易經》也成為道士的基本科目,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儀禮等方面;
東漢末年,張道陵建立五斗米道,這是中國道教的雛形。道教後來分為正一道和全真派(沒錯,就是丘處機那幫人)。
魏晉時期道教發展成熟,直至唐朝,李唐更是將道教奉為國教。例如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蒐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剔除天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迴歸。唐玄宗時期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
道教在唐代發展到全盛,以後逐漸衰落。
-
10 # 游龍易學叄明
正式的道教團體,應是張陵創立的,故古今不論何派,全真正一,均尊為祖天師。
天師,非是上天之老師,而是以天為師。
-
1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醞釀於東漢,發展於魏晉。
到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嵩山道士寇謙之,劉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借政權的力量清理民間的道派,並首次使用道教一詞統一了各道派。與此同時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儀式和齋醮程式、道德戒律,蕭梁的陶弘景更是以天子師的身份構造了道教的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道教作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道教的形成的過程當中,由於是本民族的宗教這樣就有鮮明的民族性格。代表現在五大方面。一就是那思想組成上,他從道儒墨等哲學流派中以及傳統的星相家,醫方家,讖緯家那裡汲取養份。
二是在神仙的世界裡,他從古代中國尤其是楚文化圈的種種神話人物身上來找到本源。
三是教旨上,他以長生成仙為目標,講求歸本返樸,歸根覆命的養生健身術,倡導以長壽去病為宗旨的房中術,鑽研長生不死的鍊金服丹術。四,是他還從民間找到一些劾治惡鬼躲避死亡的種種迷信手段,如臂懸五彩,懸葦畫雞,桃印桃符,討厭,治邪驅鬼也網羅進來,發展成為禁咒印鏡等法術。五,就是關注人如何不死,這就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關注人死後如何不同,體現了中華民族重現世重現實的民族性格。
-
12 # 忠孝神仙府
歷史 初創 東漢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書;同時吸收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五斗米道.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繼續在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傳道.因後世道教徒尊張陵為天師(一說陵自稱天師),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
漢靈帝時,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自稱大賢良師,以跪拜首過,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數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於中平元年(184)發動起義;因起義者皆頭戴黃巾為標誌,故人稱"黃巾".它和五斗米道相呼應,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旗幟.起義失敗後,太平道被封建統治者殘酷鎮壓,逐漸衰微.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20餘年,傳播五斗米道,實行政教合一,政局穩定,得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歸降曹操,拜將封侯,五斗米道遂得合法傳播,影響日增.
思想淵源 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同為早期道教的兩大教派,教義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術源於:
①古代鬼神思想.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視為神靈,並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等崇拜活動,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地□和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承襲這種鬼神思想,並不斷將許多神靈納入道教.
②巫術和神仙方術.古代殷周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師能交通鬼神.這種依仗巫術祈福禳災的方式遂為道教所吸收.戰國以後神仙方術漸盛,神仙思想在《莊子》和《楚辭》裡已屢見不鮮.稍後,在燕齊一帶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他們的方術,從而形成了所謂神仙家,即方仙道.傳說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以後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被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演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方術士亦逐漸演化為道士.
④黃老思想.黃老學說起於稷下道家,他們同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人.至漢初,文景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治黃老之學者蜂起.黃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義的因素;加以治黃老之學者中,本來就有許多方士,他們以神仙長生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釋,使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而向神仙方術的方向發展.至東漢,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又由著重尊崇黃帝,轉而推崇神化後的老子,逐漸形成崇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與方仙道逐步合流,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這些條件和佛教傳入的影響,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產生的基礎.
分化 魏晉以後,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向上層發展.東晉葛洪總結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為道教構設了種種修煉成仙方法,並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對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他攻訐民間的早期道教,詆譭農民起義,提出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以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認為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以後,上清派,靈寶派等相繼出現.道教在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流傳"通俗道教".東晉末,孫恩利用民間五斗米道組織起義,後雖遭鎮壓,但卻沉重地打擊了東晉王朝的統治. 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崇通道教的太武帝支援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引者)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佐國扶命",輔佐北方太平真君,代張陵為天師,是為北天師道.在南朝宋明帝時(465~471),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指葛玄,葛洪——引者)",蒐羅經訣,盡有上清,靈寶,三皇等派經典,遂"總括三洞",匯歸一流;又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並仿效佛教修持儀式,廣制齋戒儀範,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遵奉",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範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以後,逐步定型.陶弘景繼續吸收儒,釋兩家思想,充實道教內容;構造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合流,對以後道教的發展,影響至大.
隆盛 隋唐北宋時,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代統治者,自稱老子後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於武德八年(625)規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後.高宗於乾封元年 (666)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於開元二十五年(737)令"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視道士為宗室;開元二十九年"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並崇玄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天寶元年(742)又將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為通玄真人,列子號為沖虛真人,庚桑子號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玄宗還親自為《道
德經》作注,制令士庶均須家藏一本.會昌五年(845)武宗興道廢佛.北宋統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稱趙玄朗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封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並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並親自為多種道教經書作注;改僧尼為德士,令穿道服,加入道學.唐宋統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對道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時道士人數大增,宮觀規模日大,神仙系統也更為龐雜;經書數量益增,並彙編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經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學者相繼出現.如隋唐時有王遠知,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吳筠,呂洞賓,施肩吾;五代十國時有杜光庭,閭丘方遠,彭曉,譚峭;北宋的陳摶,張紫陽,陳景元等,他們對道教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南宋偏安,在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形勢下,道教內部的宗派紛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圖革新教理,大多主張道,儒,釋三教結合;在修煉方術方面,著重於內丹,強調精,氣,神的修煉.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創立儒,釋,道相容的全真道.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的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的太一教,均行之於河北.但歷時不久,即湮沒無聞.唯有全真道因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見重於元太祖,而盛極一時.南北天師道為與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與上清派,靈寶派,淨明道逐漸合流,到元代歸併於正一道.於是,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宗派繼續流傳.
式微 明代中葉以後,道教逐漸轉衰.清代重佛抑道.乾隆時,正一真人官階由二品降至五品.禁止差遣法員傳度,限天師率本山道眾.道光時,停止朝覲.道教在上層的地位日趨衰落,而民間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躍.以各種宗教互相融合為特點的民間宗教,雖然派
系繁多,思想淵源複雜,但其中有些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組織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聯絡.
向外傳播 唐代以後,道教曾流傳到北韓,日本,越南和東南亞一帶.道教經籍,遠播歐美.近年來,國外研究道教的學者和學術團體日益增多,國際道教研究
的學術活動,也漸見活躍.
-
13 # 千金讀書會
秦漢以後出現的道教,是將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漢時期的神仙信仰、黃老道術以及經學、墨學的某些觀點融合以後而成的。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張道陵倡導道教於鶴鳴山,因入道須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此為道教定型化開始,又因道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名“天師道”。東漢末, 有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魯的五斗米道,組織教團和黃巾軍。
東晉時,葛洪於建武元年撰《抱朴子.內篇》, 整理、闡述了道術等理論。
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改革舊天師道,創立“北天師道”,使道教由民間宗教變為官方宗教。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戒儀範,道教形式因而形成。
唐宋之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淨明各宗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歸併為“正一道”。 在北方, 金大定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派,其徒丘處機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重視,全真派 成為道教中勢力和影響最大的一個教派。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信奉全真派的道士須出家。
道教的信仰特徵是,由信仰“道”演化為尊奉"三清尊神”。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正一經 》和《太平洞極經》 為主要經典。道教信仰老子的“道”,把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為"洪元",.、“混元”、“太初“三個世紀,再由此衍化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三清尊神”而尊奉之。
道教的基本教義是長生久視、全性葆真。道教解釋“德”是得道,認為透過一系列道功、道術的修行,可使靈魂常在,肉體永生,返本還原,得道成仙。
回覆列表
道教是漢族自創的一種宗教,純牌的“中國創造”,為中國固有之傳統宗教,因以“道”作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北朝之道教經文《老子想爾注》始稱“道教”。
【東漢中期——道教初創】
道教淵源於古代巫術、神仙信仰、修煉方術,並吸收道家黃老思想而逐漸演變形成。成熟的、完整意義上的道教,經歷了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道教自東漢中葉開始形成,主張人透過一定修煉可以使精神、肉體兩者長生永存。
東漢順帝(125—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原名張陵,34—156)入鶴鳴山(一作鵠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修道。張道陵修煉開悟,遂於141年著《靈寶境》等道書二十四卷(一說數百卷),並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教人思過,追從者至數萬戶。張道陵遂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此為道教定型之始。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因張道陵自號“天師”(一說系道徒對其尊稱),亦稱“天師道”。
張道陵仙逝之後,世人尊稱其“張天師”。其子張衡繼行其道;張衡逝世,子張魯復行之。其後裔襲承道法,世居龍虎山(在江西貴溪市西南部、瀘溪河畔;相傳張道陵曾來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
五斗米道興起於西南巴蜀之時,東方“太平道”亦是廣為流行。太平道為道教創始時期的東方一派,漢順帝時已流傳於山東等地區,並曾一時成為農民起義的旗幟。東漢靈帝時,鉅鹿(治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張角初奉黃老,後依《太平清領書經》(《太平經》)部分內容,正式創立了“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奉老子為教主,尊崇太上老君。太平道遍佈中原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數十百萬。184年二月,張角舉兵三十萬發動“黃巾起義”,不久起義失敗。三國初,太平道在江東流行,重燒香祈禱,且帶有讖緯、巫術成分,以符水治病,信徒頗眾。
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併為中國原始道教之東、西二支,皆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眾。從其教義與方術來看,屬於民間原始宗教團體。這兩個道團在漢末魏晉時期,經常組織發動下層民眾起義造反,嚴重威脅統治階級利益,因而受到官方的鎮壓與限制。
【魏晉南北朝——道教形成】
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與確立時期。魏晉以後,道教開始向體制化的官方正統宗教發展,逐漸上層化並以儒家的綱常名教和佛教的若干教義充實其思想內容。茅山道教經籍派興起,造作《上清》、《靈寶》、《三皇》三大經系,道教經書日滋增多。晉代道教學者葛洪提出以道教為本,儒術為輔,道教徒應恪守儒家的忠孝仁義,力求將道教與儒學相統一;同時襲用道家的某些範疇,賦以神仙道教的內容。葛洪的學說,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從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代,中國南北方都出現了由門閥士族道教徒發起的道教改革活動,代表者有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北魏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改變流行的原始道教,代張道陵為天師,創新天師道,是為“北天師道”。南朝宋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整理三洞經書,廣制齋戒儀範,使道教理論和組織形式愈臻完美,是為“南天師道”。由於道教學者的努力,道教的經典、教義、教規與教派組織得到改造和充實發展,以重視經典科教和神仙方術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樓觀道等新興教派相繼出現,成為道教發展的主流。新興道派得到官方統治者的承認,為後來儒釋道三教鼎立並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隋唐北宋元——道教興盛】
隋唐北宋時期,官方道教興盛且發達,可謂盛極一時。唐朝皇室自稱太上老君後裔,自開國後便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儒釋道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通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並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題目。
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趙玄朗為皇室始祖,屢次加封玉皇大帝尊號,加老子尊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原本僅流行於江西、劍南的道教,至此大盛。由於唐宋統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兩朝五百年間極為興盛。
晚唐北宋以後,道教教義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兼融儒釋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內丹為主的鐘呂金丹派開始在道教中興起。南宋金元對峙時期,道教內部發生重大變革,新興道派紛紛湧現。北方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南方有金丹派南宗、清微派、神霄派、淨明道等新興道派;早期的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等舊道派在教義和道法上也有新的變化。
元朝統一後,道教南北各道派重新組合,逐漸合流為兩大教派:一派是以內丹修煉為主的“全真道”,系金代王重陽於1167年所創,主張以道為主,三教合流;一派是以符籙為主的“正一道”,是道教符籙各派的總稱,系由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派於元代歸併而成,兩大教派流傳至今。
【明清民國——道教式微】
道教在明清時期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步下降。道教教義、教制總的說來雖無大發展,但道教思想卻進一步通俗化,流傳於廣大社會。被道士們加以通俗解釋的內丹術,傳向社會各界,在儒士中影響尤深;扶乩降仙、齋醮超度之風盛行於社會。這一時期,紛紛出現的大批下層民間秘密宗教結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其中羅教、黃天道、紅陽教等,其教義、方術與組織制度,均深受道教影響。降至清末民國時期,道教已非常衰微了。道教曾傳播到北韓、日本、南洋一帶。
道教雖然衰微,但作為一種傳統宗教信仰,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道教經籍論著多編入《道藏》,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化學等,影響不小。
道教並非道家。道教為中國宗教之一,道家乃中國思想流派之一;道教只是在創立發展中吸收了道家黃老思想,故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道家為中國先秦時期哲學主要學派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本原,故名之。道家產生於春秋後期,為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創始人為老子,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及田駢等;黃老之學為道家一重要流派。漢武帝獨尊儒術,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太平道的道教思想有所影響。道家對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對道教和中國佛教的形成和發展亦產生了重要影響。
翻閱資料整理,不當之處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