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閻老師工作站

    青春期叛逆是當前中國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特殊問題。雖然相關社會學、心理學調查表明青春期叛逆並非人類個體成長的必然經歷,大多數中國家庭卻似乎沒有足夠的幸運能讓他們的孩子繞開這並非必然的經歷。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是,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孩子都會在或早或晚的某個成長階段成為“叛逆者”。由此,我們不得不去尋求中國文化中的“叛逆基因”。

    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塑造了很多叛逆者,四大名著中,《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水滸傳》中佔山為王的梁山好漢、《紅樓夢》裡有木石前盟的寶黛莫不叛逆。這些叛逆者的形象往往被寫作者和閱讀者欣賞,儘管在歷史侷限性和自身缺陷的雙重障礙下他們的反抗很難獲得徹底的成功,但是,他們的叛逆精神被認為是具有啟發性的。

    既是“叛逆”,就一定存在反抗的物件,存在一個與叛逆對立的“正統”。而這一“正統”的位置非“家長制”莫屬,它確立了一套外在於人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標準,賦予了權威和權力獨裁的特權。只有瞭解了“家長制”對人的影響,我們才能理解“叛逆”為何會發生。

    如上所述,“家長制”樹立的權威標準外在於人,是對個體自我內在的無視與否定,它試圖把人帶離真實的自我,尋求外在評判。在“家長制”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自然生髮被強令禁止或扭曲,教育不會鼓勵孩子用心感受世界,而是強硬地告訴他們“世界就是這樣”、“你的感覺應該這樣”。天真的小可愛們由於對父母長輩的崇拜——也為了得到他們的愛——對這些灌輸深信不疑,即便偶有困惑,也會因為自身思維發展的侷限而放棄尋找答案。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失去與真實自我的連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於是,社會多“巨嬰”,人們普遍渴盼權威、父母或者某種被視為主流的外在標準的認可,無法在自己的內心確立價值。由此產生的後果是個人自控、自律能力的退化,人們崇拜、迷信權威的同時不僅希望獲得關於某一問題的指引,也想依賴權威的管束、規定自己的行為。以家庭教育為例,如果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和打壓孩子的真實內在,總是以外在的標準要求和評估孩子的行為,孩子在選擇和決定上會趨於無能為力,即便成年以後也依然要依賴父母為自己打算。另一方面,由於父母的管理替代了自我管理,一旦父母放手不管,孩子是沒有自我管理經驗的,他們要麼自我放縱,要麼在自我放縱和內化的父母管理之間掙扎、糾結。

    標準外化造成的另一種可能是“控制”,人與人之間相互用外在的道理攻擊彼此的自主狀態、真實自我和獨立思考。大多數人在彼此的“控制”中陷入被動,“大家都這樣”成為理所當然的行為依據,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即便思考了,也會在“大家都這樣”的衝擊下失去追尋的勇氣。因為被動,“我”的人生與“我”無關。“我”的成功與父母師長——甚至國家——有關,“我”要感謝父母師長,感謝國家。同樣,“我”的失敗也與“我”無關,“我”失敗了,“我”需要向父母師長、向國家、人民道歉。既然如此,“我”的失敗實際上也不是“我”的,“我”可以把它歸咎於父母長輩、歸咎於老師,歸咎於環境,很多人都以此為理由推卸自己的責任。

    中國家庭中,父輩與子輩之間的纏結顯而易見。父母對孩子過度干預,不僅自己盲從外在標準,且將其灌輸給孩子。父母和孩子都偏離了真實自我,以外在標準為媒介相互寄生,父母會因為孩子表現不好而懊惱,感覺沒有面子,孩子則對父母過分依賴,即便心生叛逆,在很多事情上也依然不得不靠父母代勞,很難依循自己內在的聲音自主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人生。

    在傳統的農耕文明中,社會整體上需要一種靜態的、一致性的狀態,外在的統一標準一定程度上是順應時勢的。且當時資訊流通有限,長者和權威的經驗因而具有重要的價值。加之農事順應天時,對個人的創造、創新沒有要求。因此,順應天道,順服權威、長者對當時的個人與社會來講是一種生存之道,無論是春種秋收的農事法則,還是長幼有序、三綱五常的倫理秩序,在當時都是必需的常態。然而,隨著工商業文化的興起,順服的被動姿態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科技的發展和現代社會問題的解決依賴個人的創造能力,學習方式和途徑的顛覆讓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獲得資訊資源,多元化、年輕態成為新的時代選擇。這時候,教育如果還把外在標準凌駕於個人的真實自我之上,社會和個人就會失去生機,必然會帶來混亂和反抗。

    撇開文化背景,就人性的本身而言,外在的壓制與人的成長需求也並不契合,它的出發點更多是某些人群的權力需求。正因為這樣,農耕社會動亂不斷,農民起義、改朝換代迴圈往復。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外在的強制約束即便被內化也會遭到不同形式的對抗,無論是消極懈怠,還是歇斯底里的爆發,本質上都是對外在強制約束的抗拒。而消極懈怠很多時候會發展成歇斯底里,爆發巨大的反抗力量。對社會而言,預示著動亂和革命,而在家庭中,則意味著孩子的叛逆。這是外化標準的“家長制”必然會遭遇的局面。

    很多父母以為,最好的教育成效是孩子“聽話”,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對孩子極盡控制。與父母相比,低齡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處於弱勢,他們需要依賴父母生存,需要父母的愛和指導以適應和了解環境,所以,聽話和順從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然而,隨著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到十二三歲時,孩子逐漸進入自我意識成熟期,對父母的順從和他們內在的自我呼聲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不能為自己而活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萎頓和憤怒,而父母對青春期很多問題的敏感進一步激化了孩子的反抗情緒,最終使親子關係陷入了所謂“青春期叛逆”的風暴中。

  • 2 # dw奔跑8

    只是一個轉變的時期,沒有叛逆期,他就不知難字有多難,成長是必須經歷叛逆期的,不違背社會的事情就放縱他去做吧

  • 3 # 詩詩老師子女教育空間

    第一,這是好現象,因為孩子開始以一個獨立的個體,跟父母和世界對話,是獨立思考的結果,父母要給予肯定,

    第二,父母要合理引導,引導的原則是根據子女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的需要。

  • 4 # 櫻桃似水

    叛逆期是孩子的成長中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父母重要,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又一個男(女)孩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女)人的事情,所以他們的內心有很多的不解和迷惑,所以父母在這個時期一定要正確的教育男(女)孩。

    首先處在叛逆期的男(女)孩,他們會變得脾氣非常的暴躁,他們認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在違揹他們的意願,他們經常會表現的無助,焦慮,孤獨等等覺得沒有人可以懂自己內心的世界,所以父母必須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種情形。

    再次就是處於叛逆期的男(女)孩慢慢會變得不再像小時候那麼的粘著父母,而是自己經常會尋找自己單獨的空間,來發洩和表現自己,所以作為父母不要覺得孩子不如小時候懂事等等埋怨的心理,要更加的關係孩子,主動和孩子溝通。

    再次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經常會表現的憤世嫉俗,覺得這個環境和這個社會就不屬於自己,他們總是表現的讓父母和家人都無法理解,如染各種顏色的頭髮,說他們同齡人只能聽懂的話語等等,這是父母也不要總是用埋怨和批評的口氣和他們說話,要學會正確的和孩子溝通和解釋。

    還有就是在大人認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總是讓大人失望,因為他們會表現的所有家規和校規等等他們都不會放在眼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他們不想受制於某人,不想聽從於任何人包括父母,所有這也讓父母們感到非常焦慮,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是焦慮要學會體諒和包容他們。

    還有就是作為父母這是不光是理解和包容還是不夠的,我們不僅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儘可能的開發孩子的成長環境,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空間等等。

    最後就是處在這個叛逆期的孩子因為和父母的接觸越來越少,所以父母對孩子的瞭解也越來越少,這是父母當然也可以爭取別人的幫助,如那些和孩子關係好的同學或者孩子比較信任的親戚朋友等等,從他們那裡瞭解孩子,當然也可以讓他們幫助引導和教育孩子,從而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哪些教育方式和方法讓孩子選擇遠離自己,這樣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會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叛逆期。

    男孩處在叛逆期的時期,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必須耐心的對待。

    父母在男孩這個時期必須要理解和包容以及體諒孩子,從而才能做到正確的引導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就要結束網路學習,去學校上課,大家準備怎麼給孩子做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