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任何人都不是萬能的,只不過看能否站在適合的位置而已。劉備說不要重用馬謖,其實是有他的具體所指的,所謂“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說他的“言”也就是理論水平超過“實”實際作戰能力,正因如此,所以“不可大用”指的是不能獨立地配置給他較大任務。

    三國志說諸葛亮對此不以為然,實際上並非如此,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諸葛亮確實按劉備所說,讓他做參軍(這個崗位是適合馬謖的),提供意見而已,合則用,不合則不睬他便是。但也正是因為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馬謖的表現都還不錯,慢慢地便給諸葛亮造成了一種錯覺:也許劉備的判斷有誤,馬謖說不定是個理論與實踐結合做得很好的人呢?

    於是在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之際,誰來做先鋒,按理是魏延最合適,可諸葛亮偏偏違背眾人意見,突然性地提拔了馬謖,任命這樣一個理論狂人做先鋒。可以想象,當時的馬謖被啟用之際,遭遇的是眾人的一片質疑之聲。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馬謖無疑有兩個選擇:第一,嚴格按照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說一不二,事若成,大家會說:沒什麼,這傢伙只不過聽話罷了。事若不成,那就慘了,大家更會指責:這傢伙連丞相佈置的任務都做不好,失敗是必然的。也就是成則60分敗者30分。第二,不按照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自己研發一種新戰術,這樣一來事若不成,自然是慘了。可若是成功了呢?大家都會大吃一驚,對他刮目相看:小馬了不起,連諸葛丞相想不到的,他都想到了。如此一來,成則100分敗者零分。如此一分析,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馬謖的心態,做一件事,是想謀個60分還是100分?心高氣傲的馬謖自然會選擇100分。於是,馬謖面對張郃的阻擋,放棄了山下的水源之地(這是一般人都會選擇的紮營地點),卻選擇了山上的地形。王平多次勸他,他完全不聽,因為在馬謖看來,本人的妙算,你如何知曉呢?但事實是他的對手不是旁人,而是張郃。張郃何許人也?從袁紹到曹操,從河北到西北,戎馬一生的他,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所以,馬謖實在是老鼠遇上了貓。這件事,若是角色換一換,譬如說在山上駐紮的是諸葛亮,在山下的則是司馬懿,則情節就會大不同。司馬懿會想:諸葛老兒一定又使詐了,大家都駐紮山下,他偏在山上,其中果然有陰謀啊。咱還是穩妥起見,後退三十里再講。但問題是山上的不是諸葛而是馬謖,山下的也不是司馬而是張郃。張郃這便出招了,他也不打你,第一是斷水。若是張郃硬行派兵往山上衝,馬謖的居高臨下多少還真有點用,可他不玩這個,他玩斷水,這下馬謖便被動了,沒水喝計程車兵自然沒戰鬥力,沒有戰鬥力就算往下衝,人也不怕你,接下來張郃更縱火燒山,蜀軍不戰自亂。隨後張郃乘勢進攻,蜀軍果然大敗,遂失去街亭。從這一過程來看,馬謖只知自己才智過人,卻不曉得自己欠缺以下才能:第一,實踐判斷能力。佈陣在山上,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但你要清楚瞭解對手,根據對手來做靈活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智囊。第二,組織運營能力。馬謖的軍隊,一沒水便沒戰鬥力,火一起便大亂,可見馬謖的軍隊控制能力也很弱,號令不從,顯然必敗。第三,完整謀略的協調應變能力。身為智囊,應該對自己的戰術設想有一個完整的思路,方案A實行下來不順,應該有替代的方案B。如馬謖這樣方案A不行立馬著急上火、完全沒有後招,你說他不敗,怎麼可能?而這個問題之所以產生,關鍵還在諸葛亮身上,馬謖跟你這麼久,他有沒有上述能力?你難道真的不知?以此角度論,當年劉備果然是有先見之明,你不瞭解這個人究竟有多大能耐,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還就真的不能用他(事實上馬謖如果一直做諸葛身邊的參謀,頂多也就發幾句牢騷而已,偶爾出幾個點子,說不定還是有用的)

  • 2 # 墮天之翼

    從馬謖的角度看,就像你們單位領導卸任前對你的上司說不要提拔你。作為馬謖,肯定一臉懵逼,媽的我在這單位也算兢兢業業,幹了不少事實,為何一句話要否定我的人生?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看,老總劉備你夷陵一戰敗光了公司家底,現在我親自教導一手提拔的接班人,你直接來一句不能用,我心裡也不服氣啊,何況他一直表現不錯,為什麼就不能用?

  • 3 # 海闊天空210501932

    其實劉備對馬謖的瞭解,只能說馬謖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有點重。因為馬謖在劉備有生之年從未帶兵打仗。荊州派的代表核心諸葛亮,劉備是不容他做大做強。魏延就是例子,諸葛亮想立威殺魏延,劉備反其道行之:施恩。古人講:恩威並施,從這一點講,劉備即想用諸葛亮,又防範諸葛亮。至於說劉備臨㚵告戒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其一是提醒馬謖會誤事,更重要的是荊州派系不能再出諸葛亮這樣的謀臣。可謖之死是糾由自取,其一:可不立軍令狀,其二:王平為主,馬謖為副。只可嘆馬謖好大喜功,獨斷專行。更可憐諸葛亮的一番苦心,望徒 成龍。

  • 4 # 蘇沉船

    因為在之前馬謖一直是劉備的官員,跟諸葛亮只是好友,共事的反而少一些。

    馬謖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一路都是劉備給馬謖升的官。從事就是刺史的佐吏,相當於高階秘書,通常有別駕從事、治中從事,所以馬謖最初擔任劉備的從事,是很緊密的職位。

    劉備作為領導給馬謖安排工作,考察其能力,自然對他知根知底。相反,諸葛亮後來知道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才與馬謖密切相交,對馬謖的理論才能很讚賞,但對馬謖的實幹才能卻不如劉備多,造成了兩人對馬謖的認知誤差。

    諸葛亮後以馬謖為參軍,即是參謀又領兵權。早年孫堅就以參軍的身法討伐羌族,天水姜維初任參軍,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費禕也都擔任過參軍。與馬謖同時擔任諸葛亮參軍的是楊儀,有權代理丞相府事務。

    這些其實都能看出諸葛亮用人的思路,除去姜維之外。蔣琬、費禕、楊儀也都不是以軍事著名的人物,但諸葛亮依然把他們培植成軍中掌握實權的官員,在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中治軍才是重點,諸葛亮提拔的這些人雖然不見得會打仗,但方整有威重的蔣琬擅於維持軍隊思想穩定,雅性謙素的費禕也不會搞大動作。楊儀、馬謖、魏延的失敗卻多與性格有關,跟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有些偏離,雖然有才華都不能走到最後。

    劉備給諸葛亮的建議不是絕對的,劉備當然很會看人,他當年跟鄭玄、陳紀、孔融、陳登等當代名士談笑風生,見識自是過於常人。不過要說劉備用人無錯也不見得,早年用張飛丟失徐州,用糜芳、傅士仁丟失荊州,終究也有用人失誤的時候,也許劉備只是在臨終前頗為清醒吧。

  • 5 # 小刀三國

    劉備夷陵戰敗,灰頭土臉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土上,頭腦還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命不久已,就開始操辦遺囑。讓諸葛亮和李嚴輔佐,讓劉禪繼位,這些都是正常的遺囑。可令人奇怪的是,劉備竟然向諸葛亮特意交代說,馬謖這個人說話議論厲害的,實際行動恐怕是不行的,以後不要重用!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臨死前有那麼多事情要交代,怎麼偏偏還要說這個?

    馬謖:存在感十足的我!

    當然是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非同一般。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其人是有本事的,諸葛亮對他深加器重,之後常常和他一起討論天下局勢,討論起來不分晝夜,而且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關係很近,馬謖又年輕,諸葛亮必會培養。而關係一旦變近,諸葛亮可能會看不出馬謖的短板。劉備為了提醒諸葛亮,更為了自己的江山,必須說出這件事。

    馬謖:我就這麼不被看好?

    雖說劉備確實有識人之明,但馬謖的“言過其實”正好在街亭之戰顯露無疑,這未免也太神了吧?我料想肯定是此人向劉備道破的。此人是誰?必然是馬謖的哥哥馬良,為什麼?

    首先,馬良是馬謖的哥哥,兄弟之間彼此必然瞭解很深,馬良肯定知道兄弟馬謖的短板。“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不是馬良吹出來的,是當時人的客觀評價。其次,馬良有很多機會可以向劉備道破,劉備是很喜歡馬良的,劉備稱帝后,馬良擔任侍中,陪同劉備一起出戰東吳,而正是在夷陵之戰,馬良死了。馬良和劉備的關係親密,必然和劉備討論過馬謖的能力。再次,馬良自從跟了劉備之後,一直衷心耿耿為蜀漢事業效力,他本人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很好,也瞭解他的弟弟和諸葛亮的關係,為了大業著想,他也得道破他弟弟的短板。

    馬謖:哥哥你出賣我???

  • 6 # 幾壺老酒

    說劉備對馬謖評價非常低,這個倒不是三國演義的記載,在《三國志》裡就有明確這樣說:“先主臨薨渭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大意就是劉備認為啊,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但是諸葛亮沒有聽。

    《三國志》的記載疑點重重

    這個記載,有兩個疑點。第一、劉備既然認為馬謖不能夠重用,可是在劉備生前,對馬謖實際上是重用的,馬謖當時已經擔任過郡太守,也算是高階幹部了;第二、劉備和諸葛亮說這個話,涉及到內部的高階幹部,肯定不是在當眾說的,也許只有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在場,可是這話是怎麼傳出去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又是怎麼知道的 ?

    陳壽的父親是破局關鍵

    下面我們結合陳壽的經歷,來推測他這樣記載的原因。陳壽的父親曾經是馬謖手下的參軍,因為“街亭之戰”的緣故,曾經受到髡刑 [kūn xíng],也就是把頭髮剪去,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羞辱的刑罰。“街亭之戰”之後,過了五年陳壽才出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陳壽從小跟在父親的身邊,他的父親可能對這個馬謖就非常有成見,說了馬謖很多東西。《三國志.馬謖傳》這條記載也許就直接來自於陳壽的父親親口所言,那麼它的可信度自然就更值得懷疑了。

  • 7 # 文史文哥

    劉備晚年打了一場夷陵之戰,結果大敗而歸,並且很快身體不行了。於是找了諸葛亮和李嚴託孤。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人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人,然而劉備給諸葛亮託孤的時候告誡過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馬謖可用但不可大用。

    馬謖一直跟著諸葛亮,在諸葛亮身邊呆久了,劉備就覺得馬謖此人比較飄,如果大用的話,一定會出事情。但是諸葛亮就有點任人唯親了,不過馬謖確實有才,畢竟在打孟獲的時候,馬謖還是提出了攻心為上的戰術。大用就比較慘了,大家都知道馬謖失了街亭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馬謖是荊州集團的良才

    馬謖在蜀漢後期是荊州集團難得的後起之秀,當時荊州集團的主要兩個代表諸葛亮和魏延都已經老了,而姜維,王平是魏國的降將,還有其他的人卻是益州集團的人。所以諸葛亮要平衡幾個不同的勢力就必須要用馬謖。但是後來非常遺憾馬謖沒能守住街亭,魏延和諸葛亮戰略不一樣,沒有好好用起荊州集團的力量。

    馬謖和諸葛亮關係

    馬謖和諸葛亮還有一層關係。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很好好到幾乎是結拜兄弟的地步。然而馬謖又是馬良的族弟,所以諸葛亮才用馬謖。特別是馬良隨關羽打了襄樊之戰,關羽大敗之後,諸葛亮對馬良還是比較愧疚的。最關鍵的還是諸葛亮想把馬謖當作自己的接班人,好好培養。

    於是於情於理之下,諸葛亮只能不聽劉備遺言,重用馬謖了。

  • 8 # 魁哥說歷史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數次,想要擊敗曹魏,匡扶漢室,不過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始終未能成功。而在這幾次北伐中,實際上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接近於成功的一次,此次北伐魏軍主力被吸引在另外一邊,諸葛亮成功的攻下了隴右三郡,再給諸葛亮一點時間,完全可以全據隴右。

    可是由於馬謖用兵失誤,使得魏軍快速突破,諸葛亮不得不放棄隴右,進行大撤退,第一次北伐也就這樣宣告失敗了。可以說,正是由於馬謖丟失街亭,使得這次北伐功虧一簣!而實際上,在劉備去世前,就曾說馬謖言過其實,告誡諸葛亮不要大用馬謖,為何諸葛亮不聽呢?

    演義原文: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劉備雖然叮囑過諸葛亮,不過很顯然諸葛亮並沒有聽從劉備的話,而且選擇了重用馬謖,這裡面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劉備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最開始的蜀漢其實還算是不錯的,實力強大,後勁很足。尤其是漢中一戰,更是打的曹操都不得不服輸撤退,當時的蜀漢,完全是有機會一爭天下的,可以說,蜀漢的實力已經是隱隱的超過了東吳。可是隨著東吳偷襲荊州,蜀漢實力大減,損失嚴重。

    不過蜀漢最精銳的軍隊、人才還在成都,並未受到損失,休養生息後尚有機會。可是劉備一意孤行,選擇了在不恰當的時候進行伐吳,結果遭到夷陵大敗,蜀漢精銳盡喪。這一戰後,蜀漢大量人才損失,導致後續蜀漢竟然出現了人才斷層!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的蜀漢,是一個爛攤子!外部東吳、曹魏虎視眈眈,內部人才匱乏,叛亂不斷,也幸好是有諸葛亮,換作其他人,估計蜀漢很有可能撐不下去。經過數年的積累操作,諸葛亮雖然成功平定叛亂,並使得蜀漢國力恢復,但有一點他也沒有很好的辦法,這就是人才問題。

    由於夷陵之戰敗得太慘,蜀漢是後繼乏人,能用的人才裡面,趙雲年老,魏延壯年但諸葛亮不喜歡,諸葛亮急切的需要有人能發展起來,幫助掌控蜀漢軍隊,參與北伐,這也是為何他一心想要栽培馬謖,不顧劉備叮囑的原因。

    當時的蜀漢,在人才方面情況不容樂觀,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為了多給蜀漢培養點人才,他不得不重用馬謖。

    二、馬謖有真才實學

    諸葛亮為人聰明,眼光也並不差,馬謖是有真才實學的,不然諸葛亮也不會喜歡他,栽培他!馬謖之前做文職工作的時候表現就非常好,參與軍務後,經常和諸葛亮探討軍事謀略,有獨到的見解,深得諸葛亮賞識。諸葛亮北伐時將馬謖帶在身邊,本身也是想讓馬謖感受一下實戰,使得馬謖的知識更加融會貫通。

    實際上,街亭之戰本身並不難,以諸葛亮對馬謖的瞭解,是能夠守住街亭的,不然他也不會讓沒啥實戰經驗的馬謖上場。以演義中對街亭的描寫,街亭的地形是屬於兩山夾一谷,只要在谷內築城,就能有效地擋住魏軍,只要拖延住魏軍的步伐,諸葛亮成功地拿下隴右,馬謖就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馬謖在此戰中表現得太差,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再也沒有機會證明自己了。

    三、諸葛亮太自信了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近妖的人物,基本上是算無遺策,這也就註定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甚至有點自傲!劉備雖然是蜀漢皇帝,識人之能非常強,在蜀漢的威望也非常高,但是當他後期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後,諸葛亮對他的話語實際上是有些懷疑的。比如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就有點懷疑,因為馬謖的表現非常不錯,諸葛亮並不認為他有何不妥,劉備這樣說,倒是讓諸葛亮認為劉備是不是有其他更深層次的意思?

    後來隨著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平定南中,使得蜀漢國力恢復,諸葛亮在蜀漢的聲望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步,諸葛亮自身也越來越自信,對於自己的決策認為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選擇重用馬謖,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結語

    劉備臨終前雖然說“馬謖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實際上並沒有聽從,而為啥他不聽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蜀漢人才缺少,後繼乏人,諸葛亮想要栽培出更多的人才,二是馬謖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草包。三是隨著諸葛亮的權位聲勢越來越大,他並不認同劉備的觀點,他非常自信,認為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他認為馬謖是一個可造之材,所以可以大力栽培。不過馬謖最終的表現倒是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令人遺憾。

  • 9 # 周先生89218

    劉備臨死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也始終記在心中。將耒失街亭斬馬。諸葛亮為之痛哭沒聽先帝的話造成大錯。其實馬 謖一直跟隨諸 葛亮走南征北,發現他很有見識。尤其南征,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很得孔明常識,故而七擒孟獲。馬謖這人缺少實踐。第一次接受重大任務諸.葛亮很不放心 :另派王平再三叮囑 。還是出了問題。

  • 10 # 復活的馬克斯

    此事正證明了唯物觀,諸葛亮一書生,並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不像劉備這種跑江湖的識人多。劉備寡言,但會觀察人,能當到皇帝,可見一斑。馬謖事件還是輕的,諸葛亮在臨死安排楊儀管理,更是其不識人壞國事的典型。

  • 11 # 雅墨酷樂

    首先 要佩服羅貫中對馬謖此人的塑造!

    其次 既然張郃世之名將 街亭之地事關生死 為啥獨派馬謖 難道老諸老年痴呆!

    最後 嫌疑是實際戰線太大雖得到城池但人心並不附導致人員拉不開或老羅以提高街亭之敗來襯托西城之危

    至於 用人不當 我們應該想想諸葛亮的智商啊 最後老悲痛總結“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其他一切都是浮雲”。

  • 12 # 萬學武

    馬謖是人才不錯,但是參謀之才而非獨擋一面的將才 ,讓其獨擋一面才是大用,諸葛亮自是明白。蜀漢後期人才缺乏,加之馬謖建功心切,諸葛亮思之再三,終於同意讓其實踐一次,結果證明先帝劉備先見之明,無論正史還是演義都突出表現劉備慧眼識人

  • 13 # 泊圖泊途

    諸葛亮仗著和馬謖私交好,認為自己更瞭解馬謖的才能,對於劉備的告誡視同於耳旁風,最終釀成悲劇,可以這樣說,諸葛亮不重用馬謖,馬謖也不會死。

    (《三國演義》唐國強老師的諸葛亮)

    紙上談兵永遠是兵家大忌,這種缺乏實戰能力的人是無法承擔巨大的軍事任務的。為什麼諸葛亮認為馬謖非常有水平呢?除了朝夕相處以外,還因為馬謖很能說很會說。

    可以想象在語言中可能發生的事情未必可靠,語言的表現和腦中的邏輯未必適用於真正的戰爭,聽著很有道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戰局千變萬化,打仗有時候甚至靠直覺。不過有些直覺是多年帶兵經驗的自然反應,並非完全靠猜。

    (圖片來自題主)

    劉備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未信,諸葛亮始終和馬謖“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感覺就像“食則同器寢則同席”一樣。這種交往與日俱增,一葉足以障目。

    (《三國》魏延在馬謖死前的表現)

    新版《三國》中馬謖死前魏延的表現比較激烈,在此不知道是對馬謖的惋惜還是對諸葛亮的不滿,感覺上來講,更多的可能是後者。

  • 14 # 滿滿一袋子

    馬謖是外來之人,不得劉備信任。而蜀國諸葛以後無人繼承,馬謖是綜合素質相對來說比較適合接諸葛的班的。所以諸葛亮把馬謖放到街亭,試試看,也許是因為劉備死了,馬謖心裡沒有了芥蒂才失了街亭。

  • 15 # 傲視蒼穹39

    “馬謖不堪大用”那是劉備的認為,劉備左右不了諸葛亮。因為諸葛亮自認為他比劉備聰明,劉備的話他基本上不會聽。他就想要劉備反過來聽他的,像阿斗一樣!可以看幾個例子;

    1、劉備進攻漢中,要求諸葛亮發兵增援。先不說他對漢中的戰略地位糊塗的事,單說做為臣子,不是應該立即執行主公的命令嗎?但他首先的反映是質疑,還跑去問別人該不該發兵(這已經超越了臣子的本分了)。如果楊洪說:“漢中不重要,不需發兵增援。”諸葛亮會怎麼做?是不是就敢不發兵啦?

    2,蔣琬在“廣都長”任期內,翫忽職守,酗酒誤事。被劉備撞見,大怒要殺他他。諸葛亮卻極力保他,劉備因敬重諸葛亮,所以饒了他性命,但免去了他的官職。這樣一個人,不但成了他自己的接班人,還在他死後繼續的控制著劉禪、還控制著姜維。先不說蔣琬治蜀有什麼功業,就說蔣琬配合楊儀、費褘整死魏延,又準備改變諸葛亮制定的北伐方略,準備順漢水奪上庸。不但打了劉備的臉,也打了他自己的臉!

    3、劉備東征,事前諸葛亮什麼也不說。事後卻在哀嘆法正不在了,如果法正還活著,就能夠阻止劉備東行。這種才是真正的“事後諸葛亮”!事先你幹什麼去啦?如果劉備不是失敗,而是擊敗了陸遜,奪回了荊州呢?他會不會說:“我就知道趙雲是多此一舉,主上一定會奪回荊州。所以,主上東征,我啥也不說,證明我支援住上。”?難說得緊!

    4、李嚴是與他同時受託孤的、劉備指明“掌內外軍事”的大臣,是當然的蜀漢“核心領導班子”的兩人之一。卻被他不但奪取了軍權,還把李嚴完全排除在核心領導班子之外,讓李嚴完全的邊沿化。一個託孤大臣,卻成了一個普通戰將、成了“運糧官”。歷史上的託孤大臣間刀光劍影不奇怪,甚至身首異處也正常。可李嚴的待遇,簡直是一種侮辱!李嚴在這樣的屈辱下,居然還能忍辱負重不反。可見劉備沒有看錯他,比較一下孟達的反映就知道了!

    5、劉備的舊屬,基本上都被邊沿化,沒有一個能進入諸葛亮的核心。只有魏延進了一下(丞相司馬),就因為戰略思維與他不同,明升暗降的踢出了軍事核心圈。

    6、趙雲沒進過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權力核心圈;被諸葛亮要升就升,說貶就貶。諸葛亮打了敗仗,王平還升官了,為什麼只有趙雲一人貶官?看《三國志-王平傳》記述得清楚;“(王平)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臨危不亂,固然難得。可他是先鋒官,為什麼與張郃對敵的,不是他這個先鋒,而直接就是馬謖的主力?張郃來的時候,王平在幹什麼?張郃在佈置斷馬謖的水源的時候,王平在幹什麼?當馬謖主力被攻的時候,他在幹什麼?這四個疑問,沒有一個是能解釋得通的!王平作為先鋒,主力被打敗,他如解釋不通上述四個問題,是有怯敵避戰嫌疑的,按律同樣當斬。因為他“鳴鼓自持”,不致損失,或許可以免死。非常典型的賞罰不明!

    上述這些例子。就足以看出;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是我行我素,劉備的話對他就沒多大的作用。劉備的臨終遺言,諸葛亮更不會放在心上!

  • 16 # 一培淨土

    劉備,一個滿臉滄桑,半生顛沛流離,轉戰大半個中國,卻風古實足的老牌軍閥。在識人眼光和用人能力上,確實不得不讓人佩服,這一強處,是諸葛亮所不能及的。‘馬謖一事’並非單獨案例,也不是歷史偶然,在另一個人身上更能充分體現劉備的識人之明。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是劉備荊州期間私人武裝的武將,後常年跟隨劉備征戰四方,在跟隨劉備取益州,打漢中的過程中,他的表現沒有黃忠搶眼,但也立了不少功勞。對於魏延的才能,劉備是看得很清楚的。打下漢中之後需要安排一員大將鎮守漢中,當時文武官員都認為張飛最合適,連張飛也是這麼想的,誰知,劉備破格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算得上蜀漢第二代將領的No.1,善於統率士兵,作戰勇猛,行事大膽,擅出奇兵,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諸葛亮用‘馬謖一事’,不但讓他悔恨終身,還被後世所病垢。從感情角度上,這事要追溯到馬良生前,馬謖排行第五是馬良親兄弟,馬良與諸葛亮同屬荊襄人士,彼此交情頗深。劉備夷陵戰敗馬良戰死,諸葛亮在難過之餘便視馬謖為弟,馬謖也視亮為兄。在識人方面,他認為馬謖聰明,精通謀略,腦子靈活。雖然劉備臨終前曾說過,馬謖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自以為與馬謖相處多年,對馬謖的瞭解比劉備更深;亦或諸葛亮對馬謖伴隨自己出謀劃策,尤其是平定南中時“種種優質方案”體驗頗深。(南中地區叛亂諸葛亮率軍平叛,臨行前馬謖給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然而事實上“出劃策和獨當一面是不同的概念”。以上所述就是我認為,為什麼諸葛亮還敢用馬謖的原因。

  • 17 # 種地的秀才

    曹操為什麼不讓郭嘉統兵?這就是謀士與將領的根本區別。馬謖做個謀士出謀劃策還可以,根本不是統兵人才。而劉備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對諸葛亮是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蜀漢經夷陵之戰後損失了很多久經戰鬥的將領和老兵,可用人才越來越少,魏延有能力但桀驁不馴,所以諸葛亮想盡快搜羅和培養軍事人才,培養自己的勢力,而馬謖經過他一段時間考察都很不錯,決定啟用馬謖。作為北伐第一戰啟用馬謖不但暴露了諸葛亮對人才的急功近利心態,也暴露了他識人用人不夠,在戰鬥具體指揮部署上也很不夠。

  • 18 # 木説歷史

    劉備確實對諸葛亮評價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

    諸葛亮還要用馬謖來守街亭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為什麼要讓馬謖領兵。

    諸葛亮讓馬謖領兵街亭理論上是希望增強馬謖的領兵的經驗與資歷為以後繼承諸葛亮的衣缽打基礎。雖然有劉備的勸告但是顯然諸葛亮並不打算聽。

    1.馬謖在諸葛亮平定南蠻時獻計獻策,幫助諸葛亮收服孟獲穩定西南蠻族展現了很高的政治素養,這與諸葛亮的能力更想合。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馬謖柬西南蠻族平亂

    諸葛亮很看好馬謖的政治才能,有將馬謖作為自己繼承人的打算(馬謖死後提拔了姜維,但姜維政治分過低最後黃皓弄權姜維不敢回成都)

    2.馬謖的家族背景所屬陣營符合蜀漢集團的發展需要。

    劉備丟失荊州之後只擁有益州一個地盤但卻有三個集團的政治勢力,劉備帶來的荊州勢力,劉璋投降的外來勢力以及益州本地的政治勢力。而劉備一直依靠強化荊州集團壓制劉璋外來集團弱化本地益州集團的政治方針。

    馬謖一方面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荊州勢力,另一個方面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且馬謖的其他兄長都具備一定的政治影響力。

    如果馬謖上位有利於荊州勢力的發展與制衡其它勢力。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三國時期無論哪一個陣營都存在嚴重的政治力量分歧,曹操,孫權,袁紹等等無一倖免,處理不好其中關係的袁紹結局令人唏噓。因此諸葛亮從長遠出發馬謖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最少也可以成為自己死後蜀漢的重要支撐,而如此做需要用軍功支撐他的資歷。

    3.馬謖頗有軍事謀略,馬謖任職諸葛亮北伐軍的參軍,放到現在也就是軍事參謀。歷史有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討論軍事經常談至深夜,這一點可以看出馬謖怎麼說也是書本型軍事人才(這不是諷刺,除非天賦其它軍事人才都是先有書本基礎再在實戰檢驗提升)。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在蜀漢後期人才斷層(蜀漢後期忠臣多為降將,王平、姜維),馬謖確實是不可多得(舍其無他)的人才,諸葛亮需要幫助馬謖提升軍事經歷與大戰經驗幫助其實現叢書本型到實戰性的過度。

    第二個方面,為什麼是守街亭。

    1.第一次北伐前期順風順水,如果不出意外第一次北伐成果顯著(街亭之戰是個意外),參戰的將領當然也會論功行賞。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十分重要的一戰,當然戰後得到的評價也最高可以幫助馬謖更快的積累資歷與軍功。

    街亭失守,亮進退無據。

    而諸葛亮最大的問題是急功近利的以馬謖為主將領王平副將(投降不久勝利之後蓋不住馬謖的風頭)。這就是諸葛亮最大的問題,如果換王平為主(王平是降將的這種可能性不高)或者魏延為主將馬謖為副將都不太可能出現失街亭的問題。

    2.街亭之戰本是一場很簡單的軍事策略諸葛亮有自己的防禦性打法。

    諸葛亮的策略理論上是可以阻擋張郃大軍的。有人說,張郃大軍五萬而馬謖只有一兩萬人就算蜀軍在諸葛亮的訓練下戰鬥力強也不可能以一敵五。但是諸葛亮的策略是據營而守,雖然營寨沒有辦法與城池的防禦力相比但在山林中急行軍的魏軍也缺乏攻城器械,再加上“屯兵當道”限制了魏軍的展開,即使士兵總數再多但是一次性投入戰場計程車兵數量也是有限的。(這與《亮劍》中攻打狗日的山崎大隊兵力展不開是一個道理)

    諸葛亮認為這一戰按照自己的策略即使打不過張郃堅持不了兩個月也不會有大損失,而且諸葛亮有策應的軍事安排幫助馬謖守街亭。

    馬謖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自信,立功心切,想要利用山地優勢防禦與反擊張郃獲取更多的軍功(諸葛亮的策略只能守不能殺)。

    諸葛亮用馬謖在當時蜀漢政權的情況下可能是最好的選擇,而讓馬謖守街亭也有自己的考慮,只可惜諸葛亮與馬謖都輸在了對防禦策略的執行上,諸葛亮沒有找一個可以堅持街亭防守策略的人,而馬謖沒能發現諸葛亮街亭防守策略的價值。

  • 19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說是劉備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的。其實是大錯特錯。本人查遍三國志先主傳,諸葛亮傳,沒有發現任何一句!

    劉備白帝城託孤,對阿斗說,這會老子快掛了,其他的都不關心,只對你們兄弟幾個放不下。你要好好的,聽諸葛叔叔的話,像對爹一樣對他。

    看看,劉備都快死了,還管你什麼馬謖!哪有那心情!

    諸葛亮傳中,兵敗街亭以後,也沒有說什麼先主的告誡。啥也沒說,直接就把馬謖咔嚓了。

    可見,歷史上,劉備還就真的沒有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之類的話。

    其實我們稍微動動腦子就會發現,劉備不可能在託孤的緊要時刻,還去評價手下一個無足輕重的謀士。他沒有那樣心情。

    那麼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句話是羅貫中自己編的。

    出自《三國演義》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斬了馬謖以後,諸葛亮哭的稀里嘩啦,別人就問,馬謖咎由自取,你哭個什麼勁?諸葛亮說,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驗。

    這下就搞清楚了,歷史上劉備沒說過馬謖不行,諸葛亮重用馬謖也沒有什麼問題了。

    第一,諸葛亮與馬謖是老相識。關係很好。

    馬謖出自荊州馬家,諸葛亮出山之前,與馬謖、馬良他們關係就很好。相互提攜也是應該的。

    第二,馬謖確實有才,是個合格的參謀人員。

    馬謖追隨諸葛亮很長時間了,常常出謀劃策,都符合諸葛亮的心意。看起來聰明的不得了。諸葛亮也是沒想到,關鍵時刻,馬謖不靠譜,坑啊。

  • 20 # 大雅視界

    馬謖在街亭一戰中,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導,致使諸葛亮在北伐時取得的大好形勢付諸東流,不得已撤軍。

    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陳己過,想起先帝臨終時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更是愧悔無地。

    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頗得諸葛信任,諸葛對馬謖也是傾囊相授,倚為心腹。

    馬謖也的確是才華出眾,多次給諸葛亮提建議,南征孟獲時,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的計策,使孟獲真心臣服蜀漢,立誓不再反叛。

    可見馬謖其人並非庸才,只是實戰經驗匱乏,且動手能力差,具體事務不能落實到位,喜高談闊論紙上談兵,作為行軍參謀可盡展其才華,若為一軍主帥不免耽誤大事。

    連劉備都知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因為過於看重馬謖,且悉心栽培多年,原指望他能繼承自己克復中原的心願,一統天下。因而沒能看到馬謖的缺點,終使自己北伐功虧一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微課教學,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