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鋼
-
2 # 來點螃蟹我要吃醋
簡·尼爾森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也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1981 年,她以阿爾 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個體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出版了《正面管教》一書,目前為止, 此書已被修訂三次且被視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書中提出的“正面管教”是一種在和善而堅 定的氣氛中,不懲罰不嬌縱,從而培養出優秀孩子的教育理念。
尼爾森在書中強調了正面管教方法的科學性,否定了“過度嚴厲”和“過度驕縱”的教育方法,並
提出了有效管教的五個標準——第一、和善與堅定並行;第二、能夠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第三、長期有效;第四、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第五、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尼爾森認為,懲罰或驕縱都不能滿足這些標準。家長只有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管教,使孩子學會自律,提升各項能力。
如何使用“正面管教”方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管教,有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建立“雙向”的尊重。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自己,也要試著 去尊重他們的權利、個性與興趣。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每一種行為。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透過這種以身作則的方法,可以讓孩子知道要理解並接受生活中的差異並尊重他人。
第二,先建立起和善的關係再糾錯。比如,當孩子又一次做錯事時,你首先要做的是平復心情,親 切地告訴孩子“沒關係,下次注意就行”,讓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你對他的愛,而不是對批評的恐 懼。相比於透過責罵訓斥的方法糾正孩子的錯誤,這種有感情、有溫度的方法更易使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還有助於孩子透過向家長學習的方式,學會與人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充分理解孩子。在孩子犯錯誤時,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瞭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錯誤觀念。比如,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時,你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耐心地詢問他事情的經過,瞭解他這樣做的原因,抓住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並改變孩子的這種觀念。
第四,讓孩子多參與自己的生活。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合適的選項,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家長也可以表現出自己需要幫助,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什 麼衣服、要做什麼事情,讓孩子更多地參與決策。
-
3 # 積跬步至千里k
你好,我認為叛逆並不是孩子的錯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有非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和幾乎總是拒絕大人要求他們做的事等特點。在他們心中最不願意接受大人的權威。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嘗試著去理解孩子,放棄對孩子的控制,說不定能獲得一樣不到的收穫,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只有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你可能嘗試過暫時不理他,或者嘗試獎勵表和張貼小紅花等等太軟或者太硬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起不到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叛逆期孩子的情緒情感不成熟,不能安靜,理智的處理情緒問題。
一旦我們開始真正理解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傾聽孩子不等於告訴孩子該怎麼去做,傾聽時保持目光接觸,消除分心,傾聽時切忌開口,讓孩子知道你在聽著,不要一味的批評孩子,把孩子遇到的問題當作大人和孩子的問題,這樣要比孩子一個人面對要好得多。這是孩子才會有安全感,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孩子是個單獨的個體,但是我們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建議,與孩子共同討論最後下決定,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改變自己的心態,之後自己放下壓力和情緒才能不把壞情緒和負能量傳遞給孩子,應對孩子,不要操控他,而是要賦權,讓他自由感覺良好。當你心平氣和,果斷堅決的表達你的看法和信念時,你的孩子可能會更願意去聽。沒有哪個成人講過父母太理解他們了而度過一個可怕的童年。
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把孩子的問題變成家庭的問題就可以了,我們只需要站在孩子身後支援,保護就行,放棄對孩子絕對的控制,也放棄對孩子的強迫,這時候更容易溝通。
-
4 # 大業無雙
首先得從自身找原因,明白孩子為什麼叛逆比如說從小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這樣的孩子情感上很容易被忽略。老人們已經歲數大了精疲力盡,很多時候都把孩子交給了電視。這樣的孩子你可以和他找點共同愛好。一起玩點遊戲什麼的。當然啦作為家長了解孩子現在喜歡的東西確實挺難的。其次還有一種型別就是父母管教太嚴格以至於孩子到現在反彈了。就是不聽你的。建議這樣的家長要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除了大是大非上,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不要總否定孩子的內心需求。但並不表示你現在可以忽略他的需求。孩子到了叛逆期是好事,他已經長大了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這種人格上的需求幫助他成為有正確價值觀的獨立個體
回覆列表
所謂叛逆,有兩個內在的原因。
一,孩子自我生命的覺醒。隨著身體的發育,孩子的生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然而然地渴望證明自己的成長和獨立。尤其是腦科學的研究證明,這一時期的孩子情緒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的確容易表現出叛逆來。
二,對親子關係的考驗。如果在童年,父母沒有同孩子建立好關係,那麼孩子的安全感差,對父母的信任度低,在此時就會集中爆發——越是高控制的父母,越是會遭到激烈的反抗。
怎麼辦?
重點不是“教育”,而是修復關係、真誠溝通、以身作則。
建議尊重孩子的權利,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求全責備,而是多聽少說,放下自己的權威。
其實,當你做好自己,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孩子看在眼裡,自然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