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雲小語

    對於口算,一般人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很多家長都認為,只要會口算,只要能算得準,快一點慢一點,對數學成績的影響,似乎不大。其實,這種觀點,只是一種基於推測的說法。其實,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具有非常大的潛能。雖說是小小年齡,但是如果按下面一套特殊的訓練方法來訓練,其口算速度可以提高好幾倍。小學生的口算速度提高以後,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隨之大大增強。口算訓練必須分階段進行,這樣,容易形成良性迴圈,在開始進行口算訓練時,小孩的進步會很快,後來就慢些了,有時,想一次就達標,是非常不容易的。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原有基礎,分階段達標。

    和孩子一起比賽寫阿拉伯數字。在數學中,10個阿拉伯數字是數學作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元,同時也是小學生髮生關鍵錯誤最多的書寫符號。教師和家長們最頭疼的就是小學生經常把6看成9,把8寫成3之類的錯誤。初中生、高中生也不乏其人,因把算草上的256寫成265而丟掉3分5分,家長們、老師們對學生的這種錯誤無可奈何,總是諄諄告誡這些犯這類錯誤的學生或小孩要慢一點,要細心一點,可是老師的教導,家長的呵斥總是沒有結果,有些小學生直到中學這類錯誤也不見減少多少。我認為,學生的這類錯誤透過口算訓練則可以得到改正。透過口算訓練可以提高小學生、中學生的口算準確率,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訓練非常簡單,就是書寫10個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經過不長時間的訓練,小孩子書寫速度可以明顯提高,最好能達到每秒鐘書寫2個阿拉伯數字。

    教孩子儘快學會認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算式。在學校傳統教育中,“8 3=”或“12-7=”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是分別當作一個算式來看待,在課堂裡,老師總是教學生把“8 3=” 或“12-7=”之類的一大批簡單算式都當作一個算式來“運算”。其實在進行口算訓練時,可以把“8 3=” 或“12-7=”之類的算式分別當作一個特殊的“字元”來看待,把這些特殊的“字元”當作一個“字”來“認”,而不是去“算”。 也就是教孩子一題一題地“認”算式。可以給孩子們講,像8 3=,9 5=,12-7=這樣的算式以後再遇到了,就把它當作一個特別的字來“認”,例如,8 3=以後就直接“認”作“11”,不再把8 3=當作一個算式去運算。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認這些特別的“字”。可以要求孩子在思想上把“8 3=”當作一個特別的“11”字,並且大聲讀作“11”。同樣的,對著“9 5=”大聲讀“14”,這樣大喊十幾分鍾,孩子自然“認”會了這些算式。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創造”。小孩只有對算式的概念進行了突破--突破了“算算式”的概念,才會真正認識到“認”比“算”快。可以想象,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的口算速度有成人快,那麼,她做起數學作業來,肯定是非常輕鬆的事。做作業輕鬆,學數學當然有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練習內容進行訓練。最好從最簡單的開始。如果第一次達不到參考標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同一內容,可設定多個練習。開始訓練時,可以用手指壓住8 3=,然後突然放開手指,然後又壓住,讓孩子來認這個“字”。孩子開始會有些不習慣認這樣的“字”,告訴他這些“字”,原本是一個算式,如果當作一個“字”來認,也是可以的,只是這個“字”的結構有些特殊罷了。當孩子的思想轉了彎以後,很快就會“認”這些“字”了。這個“認”與背加法口訣的“背”好像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透過以後的一些訓練專案以後,教師、家長會自己明白。孩子“認”會後就可以開始練習了,可以將進位加法或退位減法設計成表格,分成幾列,每列20道題。

    進行訓練時請注意以下幾點:首次做口算訓練時,讓孩子做20小題,記下所花時間秒數,作為原始口算速度,供日後比較分析之用。隨後,讓孩子“認”另外20小題口算題,要求流暢,在認讀時有哪個小題不流暢,則再認讀,直至能將20小題一口氣“認”下來,流暢無誤。接著,讓孩子先作好訓練準備,教師或家長持表,發口令“開始”,孩子執筆在一本書上作答,答完告“完”,教師、家長將自己記錄的時間記入相應欄目中,作為日後比較分析的資料。每做一次訓練,都與達標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差距,如果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又未經訓練,一般來說,一二次就達標是有困難的,掌握一門技術需要反覆的訓練。每做一次訓練,都與上一次的速度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進步,進步了,應當適當地讚揚孩子,說“不錯,有進步”,孩子這時需要鼓勵,切記不可一見孩子速度是60秒,而達標時間是12秒就急不可耐的責備,如果你是這樣的話,恐怕你也沒有耐心和愛心。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以半小時為宜,如果孩子一時興趣高還可以適當延長訓練時間。為了迅速達標,孩子在答題時,教師或家長應當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的答題動作,如果孩子寫答數時,在哪一題下筆與答數時有稍微的停留,就說明他這題還沒“認”會,還需要訓練一下“認”算式,可以單“認”這些沒認會的題。上一次訓練與下一次訓練最好相隔三天或一個星期左右,天天做這種訓練容易令人生煩,要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切不可傷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如果孩子主動要求多練,那又當別論。如果一個人單獨拿這些口算訓練題去訓練,也是可以的,但大多數孩子會覺得沒趣,容易產生疲勞感,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有家長或鄰居的小朋友參與的話,那可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訓練效果,學習狀態也可以因此而改變,那孩子就非常高興,不易疲勞,如果家長有興趣,讓孩子為你計時,你也測一下你的速度,讓子女來看看他爸媽的本領,則更能增加這種訓練的樂趣,使孩子覺得與玩遊戲一樣有趣。這就是我說到的“玩學習”。請家長與孩子玩任何學習遊戲時都不要忘了作下記錄,這種記錄日後是非常有用的,這樣便於日後比較,知道進步了沒有,進步了,又進步了多少,你的孩子與其他的人家的孩子相比,書寫技術有無差距,有差距這種差距又是多少。這種比較,很直觀地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差距,而且容易激發小孩子的興趣,他們會很自然地產生趕超父母的想法,這樣激起的興趣,有時可以達到令人高興的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吉思汗統一前,蒙古各部的親緣關係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