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油菜花c65

    一、父母做出自我約束的榜樣

    孩子是否有自我約束的能力,首先取決於父母。 當孩子看到父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也會效仿。 透過家庭的薰陶,可以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遇到任何問題時會首先約束自己。

    二、給孩子自由決定的空間

    三、和孩子深入交流

    四、孩子犯錯時,父母要有耐心

    要想讓孩子養成自我約束的習慣,在他犯錯的時候,父母就不能態度粗暴,應該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讓孩子明白是非,自己下決心改正。 這樣才能保證孩子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對孩子的任何錯誤,即使是再小的錯誤,都應該給予重視,及時地幫助糾正。 可以由全家成員和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能讓孩子更好地約束自己,自覺地避免錯誤。

    五、如果孩子不願意學習,不能放任不管孩子制訂學習計劃以後,父母應嚴格地進行監督。 如果違背了計劃,不願意學習,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問題出在哪裡。 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自覺約束自己的習慣。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 2 # 一往無前的仗劍走天涯

    1.可以透過打卡讓孩子完成既定目標,給予獎勵的方式。

    2.讓孩子適當去承擔不自制的後果。

    3.家長陪伴孩子培養一個自制力培養專案,讓孩子體驗到自制力帶給自己的成就感。

  • 3 #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採取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的方法。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少指責。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貪玩是天性,我們大人也一樣,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你也想休息休息,和朋友們聊聊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貪玩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指責,而是要鼓勵他先把作業做完再去玩,這樣才能讓孩子玩的高興,學的快樂。

  • 4 # 農村教書先生

    1、可以和孩子建立打卡制度,每天準時打卡。

    2、和孩子協商對應的懲罰措施,當天打卡未完成,就用制度來懲罰。

  • 5 # 小腳丫兒童啟蒙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這是他們的基本需求,這一點我們家長不能忽略。

    但是孩子要成長也不能總是玩,需要寫作業,讀書,上興趣班,上輔導班,還要鍛鍊身體,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等等。

    這樣看來孩子們其實也挺辛苦的,那麼怎樣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讓他們能夠把這些事情都獨立自主的完成,就需要我們家長付出更多的努力,幫孩子建立起好的習慣。

    1.讓孩子對所做的事情充滿興趣

    合理分配時間,不要把寫作業、輔導班、興趣班等安排的太滿,給孩子留出足夠的自由玩的時間。

    需要勞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

    2.讓孩子建立做事情的條理

    遇到有難度的任務,要合理分配時間,由易到難,逐步完成,動腦子的事情跟動身體的事情交錯進行。

    3.每天按照時間表有計劃的完成任務

    跟孩子一起制定每週的課外時間表,安排好每天的任務。注意勞逸結合的搭配時間表。

    如果孩子順利的完成各項任務,除了給孩子玩的時間,設立積分制,給予孩子積分獎勵。達到一定積分之後,可以滿足願望或者選擇禮物。

    總之,孩子要留出玩的時間滿足他們的天性,也要建立規矩,按照時間表做事要給予獎勵和鼓勵。這樣,孩子就會逐漸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自然自制力就提升了。

  • 6 # 學習隊長

    1、生活中有規矩,讓孩子明確界限

    2、尊重孩子,允許適當放鬆

    3、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7 # 聚商匯

    比如,一位狀元的媽媽說:“她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強,我只需要做好後勤工作就行了。”另一位狀元自述:“從小到大讀書都沒讓父母煩神過,學習很自覺,就算到了高三衝刺階段,晚自習10點半回家,收拾收拾就休息了,基本上能在11點前睡覺,很少學習到深夜。”

    看到這種話,那些陪孩子做作業陪出心梗的父母,簡直是羨慕嫉妒恨到不能自已!

    很多父母的孩子還在學齡前階段,可能最感興趣的是,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避免將來上學了還需要天天督促孩子,勞神勞力還是不能讓孩子自覺學習。

    我之前寫過好幾篇關於幼兒自控力的文章,最近翻出來看看,還覺得對自己很有啟發,在此分享給你:

    1. 信守承諾,獎勵延遲享受

    我之前的文章裡提到的棉花糖實驗,後期有許多修改版的跟進實驗,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是Celeste Kidd的關於信任的實驗。在這個實驗裡,Kidd把28個小朋友分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然後在做棉花糖實驗前,讓研究人員分別與兩組小朋友做遊戲。

    在做遊戲時,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A組的研究員兩次都信守承諾,而B組的則兩次都食言。結果在棉花糖實驗中,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麼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為了圖一時省事,給孩子開了空頭支票(比如“你乖乖坐著等我十分鐘,馬上帶你去公園坐小火車”);然後等手頭的事一忙完,馬上食言或者換了一個相對小得多的獎勵(不去公園坐小火車了,就在小區裡轉轉)。

    這些家長以為騙騙小孩子無傷大雅,其實是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並使孩子的潛意識裡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現時享受”的觀點。

    這不僅容易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負面影響,而且會使孩子將來更難管教–適度的懲罰和獎勵都是有效的管教手段,但如果孩子已經在潛意識裡對你的承諾不再信任,他避免懲罰和獲得獎勵的動力都可能減弱。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長的一諾千金就是“道”,而其它的訓練方法則是“術”。如果家長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而只是花時間去嘗試各種方法來訓練孩子,是重“術”輕“道”,捨本逐末,很難有什麼令人滿意的效果。

    2. 玩與直覺/習慣相反的遊戲

    有一個很簡單的遊戲叫“紅燈停、綠燈行”,適合幾個3-4歲小孩一起玩。估計各位80後的家長小時候也都玩過。

    家長/老師叫“綠燈”的時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紅燈”的時候就必須停住;做錯動作的孩子要回到出發點重新開始,看誰最後第一個過終點線。我們只要在這個遊戲基礎上加一點小改變,就能起到訓練孩子自控力的目的。當孩子習慣了“紅燈停、綠燈行”這個規則後,把規則倒轉:叫“綠燈”的時候必須停止,而叫“紅燈”的時候可以往前走。

    家長可以自己設計出很多類似的遊戲。比如,在很常見的Freeze遊戲中,聽到音樂的時候要跳舞,音樂停了馬上靜止;在孩子習慣了這個規則後,倒轉規則:聽到音樂的時候不動而音樂停了反而要跳舞。再如,聽到快的音樂的時候動作放慢,聽到慢的音樂的時候動作變快。或者,在放音樂的時候家長做一些動作,但要求孩子這時只能觀察,不能模仿,只有在音樂停止的時候才能模仿著做。

    做這些與直覺/習慣相反的遊戲,目的就在於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自己衝動的能力。

    研究表明,對於那些自控力低於平均水平的孩子,這種遊戲可以提高其自控力。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有意識地做一些與直覺/習慣相反的事,像每天用左手刷牙,只要長期堅持,也可以改善大人的自控力。

    3. 玩角色扮演遊戲

    對一個3-4歲的孩子來說,叫他儘可能久地安靜地站著,他可能堅持不到一分鐘;但是如果你讓他假裝守衛一座城堡,他可能堅持五分鐘。

     

    角色扮演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樂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他們的自控力。孩子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學會的,是藉助想象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衝動。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遊戲都是有規則的,孩子會非常主動地認真對待這些規則,在遵守這些規則的同時,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為來達到既定目標的早期訓練。

    以“守衛城堡”為例,在這個遊戲當中,他們學會遵守城堡守衛員的規則,抑制了他們到處亂跑的本能衝動,自控力也因此得到訓練。

    角色扮演遊戲的場景可以有很多:醫院、商店、學校、市場等等。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來設計。

    美國現在開始流行一種學前教育課程叫“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s),這種課程的一部分就是在一般的角色扮演遊戲的基礎上加了一些創新性的元素,比如要求孩子們遊戲前討論出遊戲規則,計劃一下自己在遊戲的時候想幹什麼,並記錄下來(不會寫的話就畫下來),然後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

    一些近期的研究表明,參加心智工具課程的孩子顯示出更高的自控力和執行力。由於完整的心智工具課程設計比較複雜,且一般需要在幼兒園裡由有經驗的老師帶領完成,這裡就不多做介紹。

    對一般家長來說,在家裡仍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角色扮演遊戲,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4. 鼓勵孩子做計劃

    計劃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計劃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較強。在前面說到的“心智工具”裡,就把計劃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遊戲當中。

    有研究表明,玩國際象棋的小朋友,會顯示出更強的計劃能力(實驗是基於國際象棋做的,但其它棋類,如中國象棋、圍棋等,應該也是同樣的效果)。所以玩棋類遊戲,或許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當然,父母不要為了刻意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而逼著孩子去學下棋;事實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比如去商場前,先計劃好要買的東西(是買玩具還是買零食?是買一件玩具,還是買兩件?);到商場後,嚴格按照計劃執行 – 不能出現計劃買一件玩具,最後買回四五件的情況。讓孩子習慣這種按計劃買東西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現孩子在商場滿地打滾要求買這買那的情況。

     

    要是計劃買一件,但是遇到兩件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具怎麼辦?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學習“取捨”和 “計劃”的好機會–讓孩子選其中一件,然後和孩子商量好,一週後(或一個月後、或孩子生日時)來買另一件,並在小本上記錄下來作為憑證;然後信守承諾,按時把玩具買回來。

    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家長在這件事上必須自己要有自控力,嚴格執行計劃,否則給孩子留下一個“計劃就是用來打破的”印象,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5. 從小學習一門外語

    學習外語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困惑:難道知道 “狗”在英語裡叫“dog”就能幫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誘惑了?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學習多種語言能夠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在語言上佔優勢。原因是:學多種語言是很有挑戰性的,雙語的孩子在說一種語言的時候,必須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而“自控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抑制現時誘惑的干擾,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將來要實現的目標上。雙語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練習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們比單語的孩子有更多訓練的機會,顯示出更強的自制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當雙語者在兩種語言間切換的時候,他們的前額皮質, 基底神經結, 和前扣帶皮質會很活躍,而這部分的腦組織在執行需要自控力的任務時也很活躍。換句話說,雙語者平時更頻繁使用與自控力相關的這部分腦組織。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個維度解釋為什麼說兩種語言可能提高自控力。

     

  • 8 # 你不知道我有多歷害

    自制力就是能夠控制自己 , 支配自己,並自覺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它表現為 既善於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也表現為善於抑制自己的不良行為,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我給父母的建議是,

    (一)從小培養並及時督促

    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講話時,開始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斷自己行為,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一般來說,孩子自制力的主要是生活習慣的問題,如規定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孩子按時就寢,準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做作業及遊戲,按時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務等。開始時可能會有些困難,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控制自己,約束自己,

    (二)可以適當制定行為規則。

    父母可為孩子制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家規等行為準則,並利用校規作為孩子行為的約束,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過於詳細,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過於聽話,不利於他的成長,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父母只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長大後,再注意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

    (三)啟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的自制力的發展是和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等相聯絡的,父母要啟發孩子的自覺性,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堅持體育鍛煉獨立完成作業,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形成比較穩定的意志品質。

    (四)要有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出現缺乏自制力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冷靜耐心說服同時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採取了令孩子心悅誠服的態度和方法,並檢查規定是否有些規定過頭了,過於束縛了孩子等等,只要父母不粗暴的對待孩子,而採取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故事,說服孩子,孩子就一定會改變,改變一些不良習慣,並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自制力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淘氣還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滿足就愛哭,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