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二月臺階

    長平之戰廉頗小遇挫折連敗於王齕幾陣事出有因

    (一)趙軍先敗於上黨,士氣低落不如秦軍,優勢難以發揮

    廉頗領兵出征時,上黨的戰略要地已經全部被佔,迫不得已退守長平與馮亭等人合兵一處,士卒加平民共計20萬,馮亭部被秦數次擊敗,士氣低落。而長平地區多山嶺,趙國胡服騎射有一支優勢的騎兵可與秦軍銳士相抗衡,而長平多山,地勢崎嶇,趙國唯一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臨戰能力大為折扣。

    (二)空倉嶺廉頗失掉了先機,由此引發蝴蝶效應,導致後續連敗兩陣

    1、搶佔空倉嶺意外失敗

    廉頗抵達長平,發現守衛的關鍵在於長平以西三十里的空倉嶺,此處有高平關,地處空倉嶺山間隘口。秦國大軍人數雖多,卻難以在狹窄山道上展開,一旦守住此地,趙軍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於是,廉頗急命裨將趙茄率軍搶佔空倉嶺。秦軍也發現了此地的重要性,但是動作稍慢。當趙茄率軍趕到空倉嶺時,秦軍只有前面的偵察部隊趕到。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趙茄沒有據險而守,反而主動進攻秦偵察部隊,估計是輕敵了,這次零星衝突導致的野戰,趙茄不但沒有打敗秦軍偵查兵,居然還被對方斬殺了。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軍白撿了空倉嶺,廉頗的計劃被完全打亂。這完全是趙茄作戰不力導致的後果,雖是小敗,但是趙軍已失先機,地利被秦軍佔去。此戰與廉頗和王齕的指揮能力無關,只能說秦軍戰鬥力優於趙軍。

    2、秦軍憑藉地利破二鄣城

    秦軍佔領空倉嶺後,形成居高臨下之勢,趙軍陷入全域性被動之中。憑藉地形之利,秦軍攻破二鄣城,斬趙都尉四人,廉頗被迫再次後退。此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縱使兵聖孫武亞聖吳起這等天縱英才降臨也是無濟於事。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此時,廉頗已經意識到,空倉嶺已無法佔據,只能轉入守勢,他擺了個正三角防禦陣型,以丹河為界,分為東西壘壁:西壘壁為正三角頭上那個點,東壘壁依託大糧山、七佛山、韓王山等構築而成。這個陣型表明,廉頗並未完全放棄進攻,還是保持了在丹河以西的一塊前進陣地,在堅固防禦的同時可伺機反擊。

    3、二鄣城已失,西壘壁如同斷臂孤掌難鳴

    在二鄣城已被秦軍奪取的情況下,趙軍的西壘壁缺乏保護而呈一線平行之狀,完全暴露在秦軍的箭頭之前。更重要的是,西壘壁構築不久,只能算是個臨時的野戰防禦工事,堅固程度跟二鄣城根本無法相比。王齕深知兵貴神速的道理,他可不會留時間給趙軍加強防禦設施。七月,在秦軍猛攻之下,在西壘壁尚立足未穩的趙軍很快崩潰。廉頗佈置第一道防線全部被秦軍攻破。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4、廉頗於險境中扭轉了不利形勢

    福兮禍所伏,廉頗三戰不利,敗而不潰,臨危之際指揮趙軍全線撤到丹河以東,趙軍依託丹河築壘遏制秦軍。至此,趙軍以長平關、故關、大糧山、七佛山為依託構築了一個倒三角的防禦陣型,牢牢地鉗制了秦軍北向長平的通道,防止秦軍向趙軍右翼迂迴,保障故關的安全;同樣,大糧山、七佛山支撐點保證了秦軍無法從趙軍左翼實施迂迴,威脅故關。自此趙軍成功脫離險境,消除了秦軍的優勢,並遏制了其攻勢。正面強攻,秦軍也沒有任何優勢。趙軍以丹河為其防禦前沿,丹河以東谷地距離其身後高地僅數百米距離,秦軍強渡丹河會遭到居高臨下的趙軍強有力的衝擊,廉頗的佈置也有等著秦軍半渡而擊的嫌疑。王齕空有大兵團而無用武之地,地形不適合大兵團展開,沿丹河南下至泫氏城,地形稍稍平坦,然而此處趙軍依託韓王山和大糧山、七佛山構成一個袋狀防禦,秦軍到在此正好進入趙軍口袋陣,背靠丹河而身受趙軍三面夾擊,也是十分不利。廉頗據此堅守,意圖時機有變,反擊秦軍。

    但是王齕也算是經驗豐富的將領,因此在攻破趙軍防線後,他沒有進一步向前,也不求徹底擊潰廉頗,而是固守。如果王齕繼續渡河進攻,廉頗就很有可能像白起圍趙括一樣圍住王齕,如果把廉頗持續的後退看成廉頗的誘敵深入,那麼廉頗的策略只成功了一半。白起引誘趙括的佈置一如廉頗引誘王齕的佈置,事實上白起吸引趙括上鉤是以秦軍第一道防線基本被趙軍徹底擊潰,如果趙括打贏了秦軍的誘餌部隊就停止進攻,處境就與王齕極為相似,繼續進攻則失敗,就地或者退回大本營固守就又相持不下。從這個層面看廉頗的指揮才能和白起一個水準,兩人的指揮藝術真可謂殊途同歸,有異曲同工之妙。簡而言之,戰爭打到這一步,誰先進攻誰的輸面就大。

    (三)廉頗兵力弱於王齕

    長平之戰後世史學家公認的秦軍參戰人數為六十多萬,前期三四十萬,後期增兵二十多萬。趙軍前期參戰二十萬,後期趙括代廉頗增兵二十多萬,總兵力四十五萬。所以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相對於王齕就有兵力上的劣勢。大丈夫寡不敵眾再自然不過。

  • 2 # 殺胡世家的異見

    長平之初是秦趙分頭進入,秦兵勢大,趙軍不能爭鋒也是正常的。

    趙國的算盤是分一杯羹即可,根本就沒打算全面開戰,所以才有媾和的外交事物。廉頗在這種戰局中,採取了憑丹河而守的基本策略,區區二十萬兵力也算擴地有功。丹河防線基本完工後才開始構築東壘西壘(步步為營的招數,廉頗的防守一如既往地穩如老龜),而東壘西壘也跟丹河防線形成了犄角之勢,互為奧援,這是兵家的常用套路,廉頗無錯漏。

    秦趙兩軍前期並無交戰,長平之戰應始於前260年4月,王齕突襲攻破並未完工的東壘西壘,廉頗措手不及之下堅守丹河,損失並不大,可能也就兩萬餘人,而秦軍再無能力攻擊(大軍沒有辦法帶著重型器械過河),所以才有了雙方換將的戲碼。

    廉頗二十萬兵被數倍秦軍突襲,前期失敗是正常的,畢竟趙國只是去佔便宜的,跟秦軍兩年多無戰事,從上到下都懈怠了。但是,丹河防線仍然如磐石,秦軍要攻克必然會付出絕大代價,廉頗是有很大機會擊敗擊潰秦軍的。

    當然,丹河枯水或者被秦軍在上游引流或者截流以後,如果秦軍再突襲百里石,廉頗的丹河防線會遭遇兩面夾擊,形勢不容樂觀。

    綜上,廉頗在解職前雖然有錯,但並非大錯,與秦軍在長平憑堅牆對峙,大佔便宜(趙軍二十萬拖住了秦軍60萬,消耗不成比例),這樣的廉頗讓你失望了嗎?

  • 3 # 網路水軍大都督

    其一,長平之戰由上黨之爭而起,前期趙國並沒有計劃到要和秦國開戰,所以準備不充分。

    其二,王齕作為白起的副將,也是久經沙場的秦國宿將。當白起不在軍中時,通常由王齕代為指揮軍隊,深得秦王和白起的信任,可見王齕軍事能力也很強,並不是什麼默默無聞之輩。

    其三,廉頗以善守著稱,野戰似乎沒有太大優勢,打打燕國那些酒囊飯袋還可以,面對極擅長野戰的秦軍就不行了。

    先這麼多的,後面的補充。。。

  • 4 # 滄海拾遺錄

    所謂的名將,並不是靠陣前單挑取勝的,不是百戰百勝,而是不爭一時勝負,著眼於戰爭大格局。雖然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時,趙國本土最拿的出手的將領。但他的對手秦軍主將王齕也不是泛泛之輩。在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頗以後,秦昭王才秘密地用白起取代王齕擔任秦軍主將,以王齕為副將,這也說明王齕在當時秦軍中可以排在僅次於白起的地位。

    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時接連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當年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尉官。但這並不能說明趙將廉頗本身能力比王齕差,畢竟軍隊之間的勝負不完全取決於主將個人能力的高低,特別是像長平之戰這樣關乎趙國國運的戰爭,趙國一時的失利並不要緊,關鍵要看最終的結果。事實上,戰爭初期短暫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秦將王齕久經沙場,指揮水平很高。提起王齕,知道其戰績的人遠不如戰國四大名將,甚至還不如樂毅田單等人的事蹟廣為流傳。但是,從秦昭王在長平之戰初期把傾國之兵交與王齕指揮就可以看出王齕的過人之處。即使在白起被逼自盡,王陵率秦軍圍攻趙國邯鄲久攻不克的情況下,秦王還是第一時間想到了讓王齕救急,看得出來王齕是深得秦昭王信任的宿將。

    二是長平之戰秦軍兵力更多實力更強,在士氣正旺之時小勝幾場不足為奇。在長平之戰前,秦軍接連在與楚國魏國南韓的戰爭中取勝,並在長平之戰前期集結了傾國之兵,而趙國屬於被動應戰一方,廉頗也有試探對方兵力實力的意圖。在小負幾場之後,廉頗果斷調整戰略,後撤至更加險峻穩固的防線。

    三是初期失利後廉頗果斷調整戰術,顯示名將風采。在初期試探進攻失利後,廉頗也並不是沒有收穫,他探得了對方的實力強勁,就果斷後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穩固的防線,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用時間拖垮對手,最後伺機再進攻。應該承認的是,這是國力相對弱的趙國能採取最合理的戰術,也是秦軍最不願意面臨的情形,顯示出廉頗名將風采。

  • 5 # 史學達人

    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沒錯,但是,大家也不要陷入一個誤區,也就是說並不是說因為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他就能碾壓一切對手。

    戰爭一般講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即使是名將,若是在這方面不佔理,這個仗他也不可能打勝。

    當然了長平之戰,並不能說是誰對誰錯?

    他們之說以會有這一場戰爭,主要是南韓在其中搞事情。

    再說了在這一戰中,廉頗也沒有打不過王齕。

    要知道有的時候,戰爭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廉頗就是擅長打防守戰,既然秦軍來攻打長平了,那麼只要廉頗能守住這裡。

    這就說明廉頗就是打勝了。

    畢竟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想打持久戰的。

    因為戰爭打的就是錢,就是糧食,就是士兵。仗打的時間越長,花費的錢就會越多,糧食消耗的也會越多,同樣士兵傷亡的也會更多。

    因為廉頗和王齕在長平這一打,就是幾年的時間。如此長的消耗戰,儘管趙國吃不消,同樣秦國也吃不消。

    正是因為在這樣耗下去,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秦國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想要利用離間計,看看能不能把廉頗給換下去。

    對於秦軍來說,這個廉頗真的是太厲害了。

    他的作戰經驗十分的豐富,且他的防守戰滴水不漏,任誰想攻克他的防守,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在方面看來,廉頗應該是勝利了。

    說實話後來若是趙王不換廉頗,秦國的離間計,若是不能得逞,他們肯定就會撤兵了。那時候秦國的目標,是雄霸天下,吞併六國。

    把時間和國力都消耗在趙國上,並不是他們想做的事情。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連一個趙國都拿不下,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雄霸天下呢?

    所以對於秦國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儲存實力,待機而動。

    可是,事實上是趙國尤其是昏庸的趙王,成全了秦國,因為他們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趙王把名將廉頗給調走了,然後換來了富二代趙括。

    廉頗一走,長平之戰,秦國就看到了希望,他們覺得自己即將要打一場勝仗了,因為趙括是小白,沒有任何作戰經驗。

    所以,秦國方面也把王齕給換掉,換成了戰神白起。

    白起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趙括這個公子哥,當然不是從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白起的對手了。

    最終,白起截斷了趙國的糧道,然後又把趙軍給截城了兩短,讓他們首尾不能相互呼應。在斷糧幾個月的情況下,趙括組織敢死隊,想突出重圍,但是,最終失敗,趙括也被殺,主將趙括戰死之後,趙國四十萬士兵,投降了白起,然後白起無情的把這些放下兵器計程車兵,全部給處死了。

    所以說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和廉頗沒有任何關係的,並不存在廉頗打不過王齕的這一說法。

  • 6 # 立志成蟲

    最起碼從春秋戰國時期戰場的地形看長平實在不該是個打仗的地方因為長平是山地,翻翻戰國史主流戰場是平原野戰和城池攻防戰,規模大一點兒的山地戰除了公元前270年趙奢在閼於之戰重挫秦軍其他基本上沒有了。山地戰到今天都是個專業活兒,不少國家專門組建了山地師。在戰國時從將帥的職業技能到士兵的武器素養對山地戰的適應性都差的很。廉頗打山地戰也不例外的是低能,閼於之戰時趙惠文王要發兵援救閼於先問的廉頗,廉頗表示沒信心這才該派趙奢率兵出征。趙軍因“胡服騎射”擅長的是輕騎兵作戰,秦軍擅長的是重灌步兵集團大方陣,都需要寬闊平坦的地形和通暢的交通道路。長平的地形缺乏這些條件,何況長平之戰規模空前,秦趙兩軍總兵力最高時超過了百萬,複雜的地形利於防守而不是進攻,趙軍無法高速機動的突襲衝鋒,秦軍無法保持佇列陣型的完整,比的不是誰厲害而是誰更差勁。秦軍主將王齕名氣地位雖比不得廉頗可也不是平庸的人,幾次擊敗趙軍,廉頗發揮了善於防守的長處,深溝高壘避而不戰,王齕也攻不動沒辦法了,由此形成曠日持久的僵持對峙。廉頗在長平的表現乏善可陳,可是隨後的邯鄲之戰盡顯名將鋒芒。長平之戰45萬趙軍被坑殺,精銳重兵集團盡喪,廉頗在邯鄲城裡指揮烏合之眾的趙國軍民硬是扛住了30萬秦軍大約3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的圍攻,一直堅持到魏楚聯軍來救援,裡應外合重挫秦軍於邯鄲城下。秦軍大敗退走,趙國趁勢收復了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公元前251年,燕國趁火打劫攻趙,廉頗以少勝多大破燕軍兵臨燕國首都,迫使燕國割5城向趙國求和,燕趙大地一馬平川,廉頗因功還代理了趙國的相國,赫赫有名的藺相如沒有擔任過相國職務

  • 7 # 楊朱學派

    長平之戰,起初是王屹率領的60萬秦軍與廉頗率領的45萬趙軍交戰。雙方僵持一年多。秦軍取得了幾場戰鬥的勝利。攻破了趙軍幾條防線。趙軍先鋒和幾位校尉戰死。

    後來趙軍換帥後,趙括主動進攻。連戰連勝。消滅秦軍30萬。而趙軍傷亡不及秦軍的十分之一。

    雖然45萬趙軍的戰鬥力略強於60萬秦軍。但也不至於如此懸殊。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秦軍除了正面與趙軍交戰。左右翼遭到了趙軍的夾攻。

    也就是說,趙括接手趙軍時,局勢對趙軍有利。之前廉頗的接連失敗。是廉頗放的煙霧彈。

    若趙軍不換帥,廉頗肯定還會再敗一兩次。等廉頗反擊時,會利用地形將秦軍四面包圍。60萬秦軍將被全殲。最終統一天下的,將是趙國。

    長平之戰,若廉頗一直擔任主將。肯定能全殲60萬秦軍。但趙王不明察秋毫。趙括紙上談兵。最終趙軍慘敗。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名副其實。只有王翦名不副實。

  • 8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軍事問題最好做一次沙盤推演,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軍事愛好者,必竟戰爭是殘酷的,戰死沙場的將士也應該得到尊敬。

    我們來推演一下如果王齕從南往北打會怎樣:首先,上黨以南是秦國在佔領的韓魏土地上剛成立的河內郡,這裡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攻擊上黨的非常理想的前進基地,後勤基地。但這裡平川萬里,緊靠韓魏,沒有山川之阻,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只有一條太行徑通往上黨。很明顯從這裡攻擊上黨,仰攻費勁,且容易遭到諸侯的干涉,就是攻入上黨,由於澤州盆地南北狹長,東西短粗,趙軍可節節抵抗,逐步退守北邊有利關隘防守,如果諸侯攻佔野王堵死太行徑,秦軍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結論:看似最理想的攻擊路線,實則是最糟糕的!

    我們再看看王齕從高平關突破情況會如何,這一路在狹谷穿行路確實不好走,但由於秦軍是在本土行軍,安全,保密,由於山川阻礙諸侯難以干涉,行軍速度反而更快,失敗了也可徐徐退入秦境,不用擔心被諸侯抄了後路,那就只剩一個問題了,就是如何把趙軍從進攻方向上調走。野王所在的河內郡正好有秦軍這裡是秦軍防範重點也威脅的重點。防範好理解,威脅怎麼解釋,我們知道秦軍從野王東進繞過太行山從南面攻擊邯鄲,這一路沒有山川阻隔,對於秦軍這樣的部隊非常有利,所以在上黨南部常年駐紮大批趙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河內秦軍稍有異動趙軍反應便很緊張,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王齕的軍事行動肯定得到了河內秦軍的策應,吸引了趙軍的注意力,這才導致了廉頗初戰失利,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的通,沙盤推演也顯示這一切是完全可能的。

    這才是的廉頗初戰失利的原因,也是趙王恣意議和的原因,丹水對峙廉頗非常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年產權是大產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