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二月臺階

    匈奴最初是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開始在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強大於戰國時期,當時的秦國、趙國、燕國深受其害,三國長城就是在匈奴不斷寇邊的情況下修建的。後在趙國名將李牧的打擊下消沉了數十年。秦統一六國後,大將軍蒙恬北征,奪取了匈奴在中原的據點——河套地區。秦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和各路諸侯無暇顧及邊境地區,匈奴又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時期重新佔領河套地區。漢初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匈奴進入全盛時期。兩漢時期匈奴和中原相互攻伐,同時穿插著和親式的和平,總體上漢朝佔據上風,匈奴漸漸衰落和分裂,同時伴隨著遷移和民族同化,匈奴也就隨著時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一、 匈奴分裂的主要原因

    (一)單于權威在與漢朝的戰爭中遭受重創

    匈奴在在西漢成立伊始就開始進攻中原,當時漢高祖攜著對項羽勝利的餘威,向匈奴發起了反擊,但是作戰不利,反而遭受了白登之圍,後在陳平的計策下而已逃脫。漢高祖認識到軍事上不能取得對匈奴的優勢,就對匈奴採取了相對屈辱的和親政策,雙方基本維持了和平局面,但是匈奴小規模的寇邊行為仍時常發生。和親後的西漢經過文景之治數代皇帝長達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日漸強盛,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頂峰。基於對自身實力的自信,漢武帝摒棄了和親政策,開始武力解決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在曠世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的統帥下,漢軍在漠南之戰、漠北之戰、河西之戰等一系列關鍵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匈奴實力大損,自此“漠南無王廷”西漢初步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

    西漢在王廷之戰中對匈奴單于伊稚斜的打擊尤為沉重,單于的勢力極大地削弱,極大地打擊了匈奴的中央權威。匈奴單于對部屬的約束力不斷地弱化,這一現象在伊稚斜死後尤為明顯。

    (二)戰爭損失慘重引發的內亂

    匈奴失去地域廣闊的漠南地區和富饒的河西水美草豐之地,被迫退往自然條件惡劣的漠北地區,草場質量的嚴重下降, 直接制約了遊牧經濟的正常發展, 遊牧經濟固有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出來, 受到致命打擊。爾後整個社會經濟的衰退, 匈奴政局也隨之發生鉅變,伊稚斜死後,各政治集團間矛盾表面化, 在西漢王朝離間政策的作用下,匈奴統治層內部尤其是單于和右賢王勢力之間的權力爭奪愈益加劇。到了公元前57年甚至出現五單于並立的局面。後來呼韓邪與郅支單于對立, 最終導致了匈奴第一次大分裂。

    (三)外部強敵的打擊和自然災害的困擾

    匈奴勢力削弱後,原來受其控制的丁零、烏孫、烏桓等其他民族乘機獨立,並不斷侵襲匈奴。漢朝抓住時機聯合丁零,烏孫,烏桓等國,從各個方向圍攻匈奴,匈奴死傷甚為慘重。屋漏有風連夜雨,前46年,匈奴又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匈奴政權更加動盪不安。

    二、南匈奴結局

    (一)歸附西漢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其兄郅支單于擊敗,引眾南近塞,遣子入漢為質,對漢稱臣,欲借漢朝之力保全自己。後來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二)前北匈奴滅亡後重返漠北,後再次分裂為後北匈奴和後南匈奴

    “昭君出塞”後南匈奴和漢朝維護了幾十年的和平。但是西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仍在繼續。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北匈奴的衰落,標誌了南匈奴的內患消除,而南匈奴的力量漸強,數年後,南匈奴乃率部重歸漠北。東漢初年,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貴族相互殘殺。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依附東漢稱臣,為了區分西漢時期的南匈奴,我們暫且稱之為稱後南匈奴,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

    (三)後南匈奴融入漢族

    東漢中晚期,東漢內部不穩,對後南匈奴的控制減弱,後南匈奴多次反叛與鮮卑聯兵襲掠邊塞殺官吏。期間幾位單于被部屬所殺。公元195年,諸侯割據。後南匈奴參與了中原封建軍閥的混戰,沿黃河而下。此時,後南匈奴已經佔據黃河流域諸多郡縣。公元202年,後南匈奴首領歸附曹操,曹操把幷州的匈奴人編入漢族,後南匈奴自此取消了獨立性,漸漸融入漢族。

    三、北匈奴結局

    (一)北匈奴被西漢滅亡,南匈奴回到漠北後再次分為南北兩部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南下歸降附漢,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部為北匈奴。前36年,西漢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北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北匈奴滅亡後南匈奴重回漠北。

    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之為後南匈奴,漢庭將後南匈奴安置在河套。為了區分西漢時期的北匈奴,我們在這裡稱留居漠北的匈奴為後北匈奴。

    (二)後北匈奴與東漢的歷次戰爭

    漢明帝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後北匈奴侵襲河西,東漢政府派兵反擊,竇固、耿忠大敗後北匈奴。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再次攻打後北匈奴。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再次出兵,擊破白山部後北匈奴,進而前至車師,復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恢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東漢的多次討伐,雖未消滅後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實現了斬斷後北匈奴右臂的目的。83年至85年後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後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後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優留單于死後,後北匈奴又遭遇自然災害,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後南匈奴聯合夾擊後北匈奴。89年,竇憲、耿秉率軍與單于戰於稽落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後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94年,新降的後北匈奴部眾對亭獨屍逐侯鞮單于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後北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遺大軍以及屬國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單于。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為了對付西域的後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後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後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後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後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三)後北匈奴西遷消失

    後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後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後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有史學家猜測後北匈奴可能一路向西遷徙至今日的匈牙利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在一起。

  • 2 # 風輕雲淡75281

    西漢時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的打擊下,一部分南移歸了漢朝,與漢族人民融合在一起,一部分逃到長城以北,繼續騷擾漢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東漢時又在竇固,竇憲的打擊下,繼續外逃。

  • 3 # 歷史秘密

    東漢初年,匈奴內部接連發生旱災、蝗災,而且內訌不斷。公元48年,8位親漢的匈奴部落首領擁立日逐王比為單于,這八部首領的祖先曾追隨呼韓邪單于降漢,他們擁立日逐王比時,又恢復了呼韓邪單于的稱號,日逐王比於是成為第二位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率眾降附漢朝,屯居於五原西部塞,後又徙於雲中、美稷、朔方、定襄、雁門一帶。 這部分匈奴被稱為南匈奴,留在原處的被稱為北匈奴。北匈奴在力量有所強大之後,不時南下侵擾。公元73年,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採納耿秉的建議,分兵4路出擊北匈奴。最西一路,是奉車都尉竇固、騎都尉耿忠率領的酒泉、敦煌、張掖3郡的兵馬和廬水羌胡的12000騎,擊敗了匈奴呼衍王,一直追到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在當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

    公元74年,漢明帝再命竇固、駙馬都尉耿秉擊平車師前、后王,重置西域都護,斷了北匈奴的右臂。北匈奴陷入困境,南下降漢者越來越多。到了公元89年時,竇固、耿秉的漢軍得到南匈奴的幫助,再次大敗北匈奴,追逐了5000裡,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勒石記功而返。兩年後,漢軍又連續大破北匈奴,單于逃遁。

    此後鮮卑在匈奴故地興起,北匈奴部分降於鮮卑,部分西遷。匈奴對漢朝的威脅,自此消失。

  • 4 # 希榮文創

    匈奴一直是漢朝的主要威脅,西漢時期,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人打得匈奴滿地找牙,先後將河西走廊、西域諸國納入版圖。後來匈奴內亂,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徹底分裂,呼韓邪單于留守匈奴故地,郅支單于則西走西域。後在陳湯的打擊下,徹底西遁,後裔逃亡歐洲。到了東漢,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留守故地的匈奴人再次四分五裂,最終分為南北匈奴,徹底喪失了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西漢時期,漢朝攻擊匈奴的戰事雖然鋒芒,但從未深入到右賢王盤踞的烏里雅蘇臺以西地區。東漢初年,匈奴內部接連發生旱災、蝗災,而且內訌不斷8位親漢的匈奴部落首領擁立日逐王比為單于,這八部首領的祖先曾追隨呼韓邪單于降漢,他們擁立日逐王比時,又恢復了呼韓邪單于的稱號,日逐王比於是成為第二位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率眾降附漢朝,屯居於五原西部塞,後又徙於雲中、美稷、朔方、定襄、雁門一帶。這部分匈奴被稱為南匈奴,留在原處的被稱為北匈奴。

    北匈奴不時南下侵擾,徹底惹惱了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他採納耿秉的建議,分兵4路出擊北匈奴。最西一路,是奉車都尉竇固、騎都尉耿忠率領的酒泉、敦煌、張掖3郡的兵馬和廬水羌胡的12000騎,擊敗了匈奴呼衍王,一直追到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在當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後來漢明帝又命竇固、駙馬都尉耿秉擊平車師前、后王,重置西域都護,斷了北匈奴的右臂。北匈奴陷入困境,南下降漢者越來越多。後來,竇固、耿秉的漢軍得到南匈奴的幫助,再次大敗北匈奴,追逐了5000裡,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勒石記功而返。兩年後,漢軍又連續大破北匈奴,單于逃遁。此後鮮卑在匈奴故地興起,北匈奴部分降於鮮卑,部分西遷。匈奴對漢朝的威脅,自此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四今年畢業會延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