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司馬懿篡權的時候再進攻是不是最好的機會?諸葛亮是不是對後輩沒有信心,想親手改變局勢?但是北伐對蜀國的消耗太大了,而且還失敗了,蜀國再想守已經守不住了。
9
回覆列表
  • 1 # 盛夏戀寒冬

    當然是對後輩沒有信心,諸葛亮防守我覺得沒有問題,但是諸葛亮死了以後怎麼辦呢?

    諸葛亮不北伐可能連姜維都不會擁有,可見蜀漢不會有未來。諸葛亮不北伐可能楊儀魏延就不會結仇,但魏延應該不會比諸葛亮小。諸葛亮不北伐可能司馬懿就不會被重用,就有可能篡不了權,那提問者說的這個時機就不會出現。

    從蜀中起家的,能統一天下只有劉邦。但劉禪不是劉邦,蜀漢沒有韓信,魏國也不會像項羽那樣不來救援。

  • 2 # 格局論壇

    首先要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蜀漢政權屬於外來政權,長期盤踞益州,必然侵犯了益州當地豪強的利益。並且蜀漢劉備奪取劉璋父子政權,原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並且劉璋父子對益州本地勢力也是採取高壓措施。

    諸葛亮北伐戰爭,是對內對外的一種戰略調整,以戰爭來維護穩定蜀漢政權,把資源調動起來為了北伐戰爭。儘可能的削弱本地豪強,包括隱秘土地,人口。

    如果不進行北伐戰爭【實際上諸葛亮是北伐也不是去跟曹魏決戰,基本屬於騷擾性質的,諸葛亮也清楚蜀漢的軍力經不起一兩次決定性戰役的消耗,諸葛亮最多也就10 萬兵,家底了,而曹魏雍州前線主力都有20多萬,就算諸葛亮軍事造詣再高,殺敵1000自損800,拼掉一半,蜀漢就有亡國之險】所以,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之敗,諸葛亮也就撤軍了,沒有跟張頜的五萬騎兵進行決戰。諸葛亮善於兵法圍殲曹魏大軍,而避免與曹魏正面決戰,更不可能攻城拔寨。如果不進行軍事鬥爭,蜀漢益州小地方很容易就安逸內鬥起來。這也是諸葛亮所擔心的事情。事實上,諸葛亮,蔣婉,費禕死後,地方勢力強大後,曹魏一戰即滅蜀漢。僅姜維一人獨木難支。整個蜀漢,包括諸葛瞻,張翼,都反對北伐,裁撤軍備。

  • 3 # 飄逸的歷史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不對外戰爭,就會有內部鬥爭。北伐的主力是荊州派,而益州本土派是蜀漢的主體。在當時失去荊州的情況下,不北伐荊州派就無法積累功績佔據政府高位,就會慢慢失去對蜀漢軍隊、政權的控制,最後被邊緣化,蜀漢最終也就完全喪失恢復漢室的動力,也就淪為偏安政權。劉禪最後的結局就是這種情況。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政權能在蜀地一直偏安不被滅掉的。

  • 4 # 陽明山夫

    怎麼守得住,這個就是弱小國家與強大國家的差距,大家都正常發展,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換現代的說法,那個gdp假以時日,魏國就是蜀國的好幾倍了,人口也是好幾倍了,古代打仗還是靠錢多人多,現代當然有軍事科技因素,比如俄羅斯,軍工方面就比美國差一點,經濟方面只有中國的一個廣東省了。所以,時間拖得越長,蜀不戰而亡。曹魏的司馬懿深知其理,不尋求與蜀決戰,多數時間都在防守,時間就能拖垮蜀國,諸葛的多次北伐因此無功而返。還有一個原因,劉備對於益州來說,就是外來戶,內政並不穩定,本土派還是很有勢力的,諸葛利用北伐軍事化管理蜀國,使得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在為戰爭準備,這樣本土派即使有反叛的想法,也沒有這個能力了,諸葛還南征孟獲,是徹底消除了蜀國的後顧之憂了。所以單純的防守,太被動,防內防孟獲防吳防魏,似乎有劍閣之險,但就這個點,其它四面漏風不行的,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了,苦了蜀國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連年兵禍之中了,諸葛連騷擾魏國正常發展的目的也沒達到,司馬懿比諸葛強了。

  • 5 # 優己

    也不是說守不住!主要是風險會大多了!有點釣魚人與魚的關係,釣魚人可以有無數次丟魚餌的機會,但魚只要一次沒脫鉤就必死了!

    蜀漢與曹魏的關係是由兩場決定性戰役決定的!荊州戰役與夷陵戰役!在關羽軍團覆沒之前,蜀漢佔據益州荊州兩地,人口將近兩百萬左右,士兵十四萬人。這時候,對吳魏兩國都是佔據攻勢的,這也是迫使吳魏兩國聯合伐蜀的主因!曹操在當時預計漢中守不住,便主動撤軍,並遷走漢中郡周圍的百姓,把漢中地區變成無人區,以此阻斷蜀漢北伐的能力!

    但是她隨後局勢逆轉,關羽荊州戰敗,損兵三萬,夷陵之戰,劉備繼續戰敗,損兵六萬七千人。也就是說,蜀漢在兩三年之內損失了九萬多部隊(後孫權歸還兩萬),劉備死後,整個蜀漢部隊不足五萬,這對於曹魏來說,是一個好訊息,他們反而向前線屯田,把之前製造的無人區填上,進而攻取蜀漢!而這時候,不希望曹魏靠近的就成了蜀漢政權,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諸葛亮北伐是對曹魏屯田蠶食的戰略破壞,並不是諸葛亮自己想要北伐!只因為說成主動出擊可以提前士氣!實則也是被動還擊!如果讓曹魏兵臨城下,守不守得住另說,士氣肯定低落的!

  • 6 # 老貝家的小翊翊

    首先說一下近年在網上非常流行的一個觀點,孔明北伐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我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是:純屬扯淡。

    首先,魏蜀吳三國,要論國內矛盾的尖銳,第一無疑是魏國,從曹操以魏王立國開始,政變、反叛、政治謀殺幾乎從沒停過。無論次數還是規模,蜀吳都望塵莫及。吳國自孫權後期開始,連續兩任大將軍陸遜、諸葛恪死於內鬥,這種內部矛盾蜀漢存在過嗎?

    相比之下,無論是劉封孟達、楊儀魏延還是姜維和主和派的矛盾都遠遠達不到魏國與吳國的層次,更何況蔣琬費禕執政時期蜀國十幾年沒有北伐也未見什麼矛盾集中爆發。

    其次,要轉嫁國內矛盾,其實防禦要遠比主動進攻效果好。二戰期間國共矛盾和中央軍與地方軍閥的矛盾比蜀國內部矛盾尖銳千萬倍,在日軍大舉入侵下照樣能團結一致。明末李定國這種反賊為了抵禦滿清入侵都能加入南明政府。諸葛亮若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只需外鬆內緊,靜候魏國入侵即可,用得著殫心竭慮北伐嗎?

    如果孔明不北伐,一心防守,在孔明活著的時代守住是毫無疑問的。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以多打少野戰尚且屢戰屢敗,何況攻城?但若沒有五出祁山對魏國西涼、隴西和關中這幾個當時主要糧倉的侵擾,以至魏國“民有菜色”,待孔明去世後,魏國可以比歷史上更早的聚集國力入侵。

    如果軍事能力遠強於鍾會鄧艾的司馬懿擁有他們的兵力和糧食,沒有諸葛亮的蜀漢能抵擋得住?這是一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路敞開了,能摘口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