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風芷蘭
-
2 # 某男某語
就他個人的政治和軍事上並沒有什麼修為,實在不堪重任,無法挽狂瀾於既倒,除了跑還是跑,完全拿不出頭腦不清,不知道如何挽當時國家的敗局。要知道,當時清兵入關時間並不長,根基也不穩,而且實施了各種壓迫式的民族政策。而以當時清兵與漢人的對比來看完全可以興起全國範圍內的反清運動,但是他完全沒有任何針對全國的政治舉措。
反而是希望皈依天主教來獲取葡萄牙人乃至羅馬教廷的支援,實在是愚蠢之極,且不說這麼做會不會得到支援,就算是人家支援你,以當時的兵力對比來說,根本不能挽回頹勢,頂多就只能負隅頑抗罷了。也許他朱由榔真的也就這麼點想法吧。
總之,他也就是無有志向,無有辦法的可憐蟲吧
-
3 # 知未是也
謝邀!朱由榔,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漢人最後一位皇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其在位十六年,大部分時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仗著大西遺將孫定國、尚可喜反清安生了三年,後逃到緬甸,吳三桂攻入緬甸後,被緬甸王移交給吳三桂,在雲南逼死坡和皇后及家眷25被處死(用弓弦勒死)。朱由榔因先帝被清軍俘虜害死,國家一日不能無主,他又是先帝唯一男性直親,不得法被人擁為監國之君,非其勢大和有能耐,因此觀其一生,可以說無所作為,古人對他的評價是非中興之君,我也認為朱由榔遇事沒有主見,用人又失恰當,不是有所作為之君王。謝謝!
-
4 # 吳王金戈越王劍
南明皇帝成為軍人的傀儡,軍隊聽話他還有所作為,軍隊不聽話,他就是個受氣包,最後軍隊拼光了,將士們死走逃亡,明朝的氣數也就盡了,永曆皇帝就算是朱元璋復生,明成祖轉世,也困於此,終難有所作為,只能是一個身逢末世運偏消的悲情皇帝,本來弘光帝是最有可能成為中興之主的,但是大好機會浪費了
-
5 # 夜神傷
永曆在隆武遇難後於肇慶繼位,從繼位之初仰仗何騰蛟,瞿式佀等人,明清交戰中,清軍勢如破竹,局勢已危如累卵,後依靠張獻忠三位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抗清,局勢一度好轉,收復廣西,湖南等地,然在“請封”當中為了孫可望要求的“秦王”封號中遲遲不給,最後在孫可望極速膨脹的野心下與之離心離德,最終挑起了李定國為救永曆而與孫可望兵戎相見,導致孫可望敗逃,使南明好不容易在西南半壁剛剛站穩的腳跟開始全面崩潰,孫可望投降清朝,獻南明守軍防禦圖,南明自此全線潰敗,永曆逃往緬甸,咒水之難後被移交吳三桂,後被勒死。終其一生,在與清軍交戰過程中,絲毫沒有其兄崇禎的“君王死社稷”傲骨,只知逃跑,且實權也從未真正掌握,他是明末的一面旗幟,對於在逃跑朝廷當中還爭鬥不休的朋黨也沒能解決好,卻投身天主教,寄希望於葡萄牙人的洋槍洋炮,可以說是不合格的政治家,基本毫無建樹。
-
6 # 關東俠客
長河東流這部電視劇看過一半,令人扼腕嘆息和無耐,如果南明殘餘勢力能夠上下同心協力象史可法一樣堅持抗清,南明可以象南宋一樣擁有半壁江山。太監馬吉祥為了爭功,競然把大將軍何令嘉三萬鐵甲軍用蒙漢藥麻翻,被吳三桂趁虛而入,三萬鐵甲軍全軍覆沒。
朱由榔(1623一1662)是明神宗朱羽鈞的孫子,南明朝最後一帝。祟貞皇帝自縊以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弘光帝),唐王朱聿鍵(隆武帝),魯王朱以海(監國),桂王朱由榔(永曆帝)相繼起兵抗清。明各派勢力不相進取,為爭正統地位互相傾軋,最後被清朝各個擊破。
朱由榔在大臣瞿式耜等人擁立下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朱由榔沒有什麼主見,繼位之初形式險惡,一直過著巔沛流漓的生活。他放棄廣州逃入廣西梧州,盡失廣東軍心民心。在廣西他下詔與大順軍聯合抗清,幾乎光復湖南全境。
南方投降清朝的總督,巡撫紛紛反清復明,此時弘曆政權控制區域有云貴川湘彀及兩廣七腎,抗清形勢前前景廣闊。但是朱由榔手下山頭眾多,派糸繁雜,不能做到團結一致,很快被清朝逐個消滅,餘部各自為戰。
永曆六年(1652每)朱由榔接受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的建議,李定國率軍反攻,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親王尼堪被打死,"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抗清形勢又迎來一個高潮。後來孫可望同李定國發生矛盾,孫可望降清,吳三桂率清軍消滅各派力量,朱由榔一路逃到緬甸境內。
永曆十六年(1662年)緬甸發生政變,新緬王把永曆帝交給吳三桂,在昆明被絞死。朱由榔在亂世中稱帝,依靠各路反清勢力維護南明小朝庭,堅持十六年旗幟不倒,性格比較堅毅,但他沒有自已嫡糸武裝萬量,總是受制於人,最終失敗。
朱由榔被吳三桂俘虜後,曾義正言辭的怒斥吳三桂,不失皇帝威儀,有相當骨氣。朱由榔留在緬甸的舊部同樣有漢民族骨氣,他們拒不降清,幾百年來,堅持說漢話,習漢俗,保持本民族本色,他們的後代就是當今的緬甸果敢人。
回覆列表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廣西,居於梧州。公元1646年1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
永曆帝朱由榔雖然在位十六年,是南明皇帝中在位時間較長的一位,但實際上他在當政期間並沒有什麼作為。對外不能阻擊清軍,對內不能穩定內政,反而時時受小人饞言,國家有難,第一反應就是逃跑。
我個人認為他是個老實人,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沒有殺伐決斷的魄力和英姿睿略。遇到大事會慌,也管不住下面的人,也是他悲劇人生的一定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