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故事匯
-
2 # 文史垂釣
劉裕建立的國號是劉宋。歷史上確認他屬於漢朝皇族。但他掌握國家大權而不恢復漢朝國號大致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劉裕是皇族,但從他的出身看,他到底與漢朝正宗嫡孫的地位遠近很難說清楚。就象三國劉備總是講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孫一樣。沒人弄得清楚。他從晉朝奪取皇權後,突然宣佈恢復漢朝,有多少人會認他這個漢朝皇孫,有多少人會質疑他的地位?這樣以來,他感覺重立漢朝號召力並不強大,還不如自已建立一個新的國號更有號召和影響力。
第二,劉裕自然很擔心漢朝殘餘勢力對他皇位的威脅。一旦恢復漢朝,自然漢朝的其他一些皇子皇孫,甚至後臣都想來爭一爭漢朝皇權,那就麻煩了。
第三,劉裕在幼時歷經苦難。司馬氏家族對漢室後裔羞辱有加。掌權後下令誅殺司馬家族,以雪前恥,重新開啟一個新的朝代。
-
3 # 中外古今說說
南朝劉宋,這個劉氏江山何不叫漢呢,有這麼幾個理由。
我們在《鳳囚凰》裡經常聽到劉宋這個叫法,實際上這個叫法是後來史學家的稱呼,為了卻別後世的趙宋。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基本上劉氏稱帝的國號都叫漢,就連匈奴人劉淵自立時都是稱漢王,建漢國。那麼為什麼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就例外了呢?
一般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劉裕只是劉邦兄弟的後代,算不得漢高祖之後,稱漢有點底氣不足。
其次,劉裕之前的封號是宋,不過我覺這一點其實也靠不住,因為他早已經大權在手,宋這個封號應該就是他自己擬定的,他要是真想稱漢,完全可以當時改了。
第三,北朝的國號是魏,如果南朝在用國號漢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魏滅蜀漢,不吉利。
最重要的是,劉裕的開國集團裡,大部分官員士族吃的都是晉朝的飯碗,而漢的這塊招牌連匈奴人都用了,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了。
-
4 # BM大嘴
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逆襲“升職”記!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國號?以及國號的確立是依據什麼?只要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很容易能理解了“為什麼劉裕是劉邦的後代,但是建國卻沒有恢復漢朝的國號?”
那麼國號是什麼意思的呢?國號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國家的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其實就是朝代的名稱。那麼國號的確立依據的是什麼呢?國號確立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四大種:
1、依據起源地。歷史上這種情況有很多,例如:夏部落的酋長啟建國,國號就是依據夏這個部落的部落名稱為國號,所以啟就以夏為國號。
2、國號依據封爵。例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所以劉邦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
3、國號確立依據發跡地。這種國號多見於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遼和金的國號就是根據發跡地名稱為國號的依據。
4、國號確立依據建國者的名字來確立。例如:晉國時期天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者就是以自家的姓氏為國號。
那麼從以上國號的確立依據,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並推測得出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宋”這個國號是依據自己的封號和封爵確立的。因為在義熙十四年的時候,劉裕接受了朝廷封給他的宋公這個稱呼,所以在元熙二年時,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時,劉裕正式改國號為“宋”。
所以透過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國號並不是繼承自己祖先劉邦的“漢”,而是依據自己的封號而確立“宋”這個封號。
-
5 # 一點點歷史
簡單介紹一下劉裕
劉裕,南北朝時期“宋”的建立者,劉裕本人是漢高祖劉邦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確實是漢朝皇族後裔,而他所建立的劉宋也是南朝第一個朝代,同時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國力最強盛,疆域最大,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
作為漢朝皇族後裔,劉裕為什麼沒有恢復“漢”的國號呢?
先來看劉裕稱帝的過程。
因功,封宋王,加九錫,受晉之禪讓,建立宋朝。這和曹丕篡漢是一個流程,以王號為國號是最常規的做法。
劉裕建立的宋朝並不是復辟大漢,而是取代“晉”建立的新王朝。
恢復漢朝國號的好處
一般來說,建國恢復前朝國號,主要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並且獲得前朝舊勢力的支援。但是劉裕建立“宋”時,漢朝已經滅亡二百年了,經歷了三國,晉,之後漢朝的號召力未必很強,而且劉裕本人的實力沒有必要這樣做。
-
6 # 張明揚不說話
作為漢朝皇族後代,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為何不“恢復大漢”,而是建立“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說幾點原因吧。
第一,劉裕的確算是漢朝皇族後代,但他並不是劉邦的後人,而是劉邦異母兄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與大漢王朝的正統血統,即劉邦的直系子孫算是隔了一層。試想,如果劉裕“恢復大漢”,他如何向天下說圓他的“合法性故事”呢,他當了“大漢皇帝”,劉邦的直系子孫怎麼辦?
第二,按照那個時代的通例,前朝權臣奪位前一般會被封王,用所謂的“霸府”模式完成禪代,建立的王朝名與之前的封王名一致。比如曹操曹丕父子被封魏王,之後曹丕建立魏王朝;司馬昭被封晉王,司馬炎之後建立晉王朝;而劉裕呢,稱帝前也曾被封為宋王,建立“宋朝”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中古時代建立新朝往往是透過禪代模式完成,講究沿襲前朝的合法性,也就是說,劉裕之宋的合法性來自東晉,晉的合法性又來自魏,劉裕貿然破壞這一規則,搞什麼“恢復大漢”,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不僅難以自圓其說,而且很難擺平前朝舊勢力,為奪位憑添了麻煩。
第四,經歷了魏和兩晉之後,“人心思漢”的社會情緒早已不存在,漢朝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難以成為劉裕可以利用的政治資源。
第五,這個可能有點怪力亂神。劉裕建立新朝時,北魏在北方正作為新的強權冉冉升起。我們都知道,劉邦之漢是被魏“滅”的,劉裕何必主動去觸這個黴頭,再去建立一個被北魏“克”的漢呢?畢竟,在那個時代,相信這一套神秘主義理論的並不在少數,就算劉裕不信,他也擔心本華人信啊。
-
7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劉裕既是開國皇帝又是當時的名將,從公元399年到公元420年他受禪登基,先後平孫恩、滅桓玄、收淮北、敗盧循、取南燕、討劉毅、破譙蜀、反擊仇池,吞荊揚、功後秦,用辛棄疾的詞,劉裕真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完成了東晉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溫等名將未盡的事業,可以說當時的天下都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下來的,他代晉立宋是板上釘釘的事,至於為什麼沒有恢復漢作為國號,原因如下:
首先,劉裕得位不正。劉裕建立劉宋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曹魏等改朝換代的手段相同,而漢朝得來最正,如果一個靠篡位得來的政權去標榜一個來路最正的朝代,有些說不過去。
其次,當時的門閥世家大多都是在曹魏、晉國時興起的,如果他這麼做 ,會割裂跟他們的感情。
其三,他的執政根基穩固,不需要透過恢復國號來贏得支援。
最後,劉裕建立新朝,標新立異。其實和很多人想法一樣,喜新厭舊,以前的國號有人用了,我再用的話,顯示我是靠先人的蔭庇才取得是的,可是這個國家是靠我自己的本事建立的,憑什麼把他歸功給祖先,我就是想讓後人記得我。
-
8 # 寒鯤
從公元184年開始的黃巾之亂,到公元420年的劉裕代晉,劉裕代晉時距離漢帝國穩定局面的結束,時間已經過去了236年。如果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漢帝國徹底終結起算,那麼曾經創造了第一次大一統輝煌的大漢帝國,在劉裕代晉之時,已然滅亡了整整200年。
這可不是劉秀在莽新建國一二十年後重建東漢帝國,也不是劉備在曹丕代漢後一兩年便以偏霸之姿重建季漢政權,更不是劉淵在漢帝國滅亡84年後再建“漢國”政權那樣的“漢威未遠”,而是“人心去漢日久”的全新局面。
質言之,漢帝國的威望已經不再受到天下臣民(士大夫+百姓)的認可,人們更希望一個全新名號的王朝出現,去拯救亂世中的蒼生。所以,漢末“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便極其誇張地流傳了起來,以至於北方政權中,頻頻出現“以魏為號”、“以魏之名”的政權,諸如曹魏、冉魏、翟魏、北魏等,而且石虎也曾在篡位稱帝前自居“魏王”。
劉裕代晉建宋時,北方正是北魏國力開始上升的時期,既然北方已經有了一個“魏”,劉裕便不能再用“魏”的名號,以免混淆視聽。更何況,“漢”已經被“代漢者當塗高”之讖語“壓制”,在已經有了一個應讖的“魏”政權前提下,劉裕當然絕不能“稱漢”了。所以,劉裕才會用義熙年間自己稱公稱王時的爵號——宋,來表示自己是承繼前朝正統的合法受禪君主,從而接續“漢-魏-晉”這一脈正統性淵源,與北方號稱“代漢者當塗高”的“魏”政權對抗。
-
9 # 妖鬼雜談錄
看到下面的回答都已經提到了漢朝滅亡200年左右,在民間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以及劉裕不是劉邦直系後裔的情況。
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少有人提,那就是“正朔”
古代建立國號是非常慎重的,並不是想怎麼取就可以怎麼取,以之前的爵位封號來建國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
劉裕在東晉時期受封“宋公”,以十郡建"宋國",建宋國號,以示自己正朔地位。對於古代王朝來說非常講究正統傳承的名分,從現代角度看有些不可理喻,但是在古代“正朔”就意味著號召力與合法性以及各界的認可,大義所在。
所以從漢開始君王建立的朝代所取的國號大部分都是根據自己的封號來進行,比如劉邦被封漢王,統一全國後建立漢;曹丕篡位之後建立魏,尤其是篡位之君,基本都是使用前朝封給的爵位,如楊堅是北周隨國公,建立隋朝,李淵是隋朝唐國公,篡位後建立唐。
還有匈奴人劉淵滅晉之後建立“漢”,說自己是漢朝劉氏的外甥(漢與匈奴和親),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
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漢王”顯得正統合法,爭取民心的認可。
-
10 # 林屋公子
漢畢竟滅亡太久了,西漢以後有東漢、東漢以後有蜀漢、蜀漢之後又有成漢、漢趙,時間大體是延續的,但是每個政權滅亡一次,就讓大家對漢朝失望一分。再加上兩晉也經歷了一兩百年,所以對於當時人來說,應該是不太迷信漢朝的天命了,而是認為漢朝也可以被滅的。其實之前就有“代漢者當塗高”的預言,而“魏”正有高臺的意思。所以更多人應該認為,漢朝是不可以再復興了,而應該出現一個新王朝來繼續。
另外還有一點,劉宋政權是在東晉的基礎建立的,而東晉統治範圍主要在南方。東漢、漢趙,哪個不是在北方;蜀漢、成漢,雖然偏安一隅,但也擁有劉邦發家的地方——漢中。而劉宋要稱漢,實在是有點不倫不類。雖然劉裕北伐攻下了長安、洛陽,但他的大本營還是在南方,所以乾脆就以他封爵“宋王”的“宋”為國號,稱劉宋,也算是繼承東晉吧。這種方式在後代比較流行,比如楊堅是隨國公、李淵是唐國公,等等。
-
11 # 趣觀歷史
▲匈奴貴族蠟像
然而最有資格以漢為國號的宋朝開國皇帝劉裕卻沒有這樣做。要知道,他可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子淵之前曾經講過,劉備先祖乃是被削去取爵位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壓根連宗親都算不上,根本就沒有皇室繼承權。至於劉裕,這一支劉氏族人向來充任漢朝宗正(負責管理皇室親屬)一職,與其他宗室相比地位頗高,非常親近天子。那麼,劉裕為何堅持不用漢作為國號呢?
▲宋武帝劉裕畫像
第一,當時漢朝已經滅亡兩百餘年,可謂餘威已盡。雖然漢朝強盛時確實威震八方,就連匈奴也被打得衰弱不堪,不敢再與大漢爭鋒西域。要知道,縱橫大漠的匈奴人憑藉著騎兵的機動優勢,來時呼嘯而至,去時如風而退,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秦始皇尚且要修萬里長城自保,漢高祖劉邦更是差點兒在白登山被匈奴活捉。然而匈奴最後卻俯首稱臣,可見大漢之強盛。但這畢竟都是過去的事了,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在歷經魏晉兩朝之後,漢朝在民間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力,沿用漢號毫無意義。如果採用新國號,反倒有朝政更新之勃勃生機。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劇照
第二,則是因為受漢末時期民間讖緯之說的影響。在漢末三國時期,有一種流傳已久的說法,叫做“代漢者,當塗高也”。民間關於這句話爭論不休,最後是曹魏太史令許芝出面解釋“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也就是說是由魏代漢。歷史也確實如此,無論是曹魏逼迫漢獻帝禪位還是攻滅蜀漢,都是滅了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塑像
雖然劉裕建國時已經沒有了三國時期的魏國,但拓跋珪卻在北方建國,並於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6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如果劉裕再使用漢作為國號,那麼就又滿足了讖言上的兩國關係,因此很不吉利。最終,劉裕放棄漢號,而沿用自己的宋王封號,定國號為宋,史稱“劉宋”。事實上,劉裕確實也立下了不遜於劉備的功業,攻北魏、伐後秦、平盧循、滅譙蜀,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參考文獻: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南史·卷一·宋本紀上第一》
回覆列表
南北朝時期的劉裕作為漢朝皇族後代,取代了東晉後,為什麼沒有恢復漢朝的國號,反而是用“宋”做國號?這裡要從兩個層面回答:
一、為什麼不用“漢”1. 用“漢”為國號的話,不利於為新朝代爭“正統”的名義。劉裕篡位玩的是魏晉玩過的禪讓把戲,在之前這一系列把戲中,曹魏宣稱的是繼漢朝為正統,晉朝代魏,宣稱繼魏為正統,也就是說,晉的“正統性”來自於魏,魏則來自於漢。這就構成了漢——魏——晉的正統譜系。
包括劉宋在內的後來的南朝各代,都自視為這一譜系的延續。在此譜系中,後一代必須承認前一代為“正統”,才能為自己獲得“正統”的招牌。
在這個譜系中,漢祚早已終絕,晉必須承認魏是繼漢而來的正統,這樣它才能成為繼魏而立的正統。同理,劉裕要篡位,並要使他建立的新朝代具有“正統”名義,他也必須承認晉朝為正統,承認曹魏為正統,承認漢祚已在漢魏禪讓中轉移到了曹魏,又由曹魏轉歸於晉,再由晉轉歸他自己。因此,他不可能拋開魏、晉,直接向上去接“漢朝”,那樣等於否定了自己受晉禪的合法性。
反觀之前用“漢”為名的劉淵,他就不承認魏、晉為正統,而是尊蜀漢、諡後主。因為他是自立為帝,沒有玩魏晉禪讓的把戲。
2. 用“漢”為國號,不利於展現新朝氣象。如果說劉淵用“漢”為國號,多少還有點作用的話(事實上也沒起什麼作用),到劉裕時代,“漢”早已化作陳年曆史中的一個夢影,失去了再去招魂或用來籠絡人心的意義。
到東晉末年,南方百姓早已習慣於“晉”,對“漢”則久已陌生。用漢為國號的話,未必能換回人們對兩漢的懷念,倒說不定喚起對劉淵劉聰的“皇漢”的恐懼感。經魏晉而返漢,如前所述,已是荒唐,倒不如以宋為新朝國號,營造一個奉天承運、與民更始的新氛圍。
二、為什麼是“宋”這“宋”也不是新取之名,劉裕在篡位之前,已被晉封為為“宋公”,(劉裕那時的封地,在古代屬於“宋地”,故而如此),和曹操先為魏公、魏王,曹丕篡位前為魏王以及司馬氏篡位前為晉公、晉王一樣。玩那套禪讓把戲的,登位後的國號,慣例上為前朝的封號,沒什麼奇怪的。
至於劉裕是不是劉邦直系後代,其實並不是最關鍵的。如果他覺得用“漢”為國號更有利的話,把自己的血統追溯到劉邦也不是太難的事。而且似乎也沒有規矩說必須是劉邦直系後代才能以漢為國號。
即如劉淵、劉聰,何嘗是什麼高祖的直系後代呢?冉閔、拓拔氏國號均為大魏,又何嘗與曹氏有什麼血緣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