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笑葵
-
2 # 山巔笑語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就他個人而言,應該說是成功的。我們讀著那些古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時,總有無盡的惋惜之情。時至今日,我們還依舊對他的故事念念不忘,對他的傳奇事蹟津津樂道,對他的勤政和廉潔心存敬佩,對他的忠誠執著心懷敬意,對他的家教理念非常認同,對他的的才情也不無仰慕之心,有了這些,我們還能說諸葛亮是失敗了嗎?
如果非要說失敗,最多隻能說是劉備集團的失敗,劉備集團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指導思想(目標)有問題;
一是目標不對;劉備集團的目標是“復興漢室”,一個已經日暮西山、腐朽沒落的王朝,是不可能再有振興的可能,而劉備集團以此為目標,一開始就註定不可能成功,當然,以此為藉口打下根基還是可以的。
二是思想不統一;當漢室已經滅亡(為曹氏所取代),就應統一思想,把“打天下造福人民”為團隊目標,雖然建立了蜀政權,但核心還是以大漢為靈魂;團隊並未就天下大勢進行認真分析,重新確定目標,還是以 諸葛亮的“隆中之對”為目標,其實已經有些不太適應當時的時勢。這就導致核心領導之間的面和心不和。最後所有的失敗,究其主要原因都應該源於這裡。
二、核心團隊人員組成有問題;
劉備集團是三個人的集團,蜀國是三個人的蜀國,從桃園結義開始,就註定了這樣的團隊核心人員和山寨板的政權模式。劉備在整個過程中並沒有作任何的調整,劉備有兩次機會,但他迫於人才不足的窘境和假仁假義的偽裝,沒有調整,也不會調整;一是華容道放走曹操,二是荊州之失;最後終於搭上了自己的江山和性命。
諸葛亮雖然用盡平生經天緯地之能,但絲毫沒有改變這個團隊的核心人員組成,也沒有改變山寨板的政權模式和利益動機。他兩次想改變這種核心組成:也就是與關羽定的兩次“軍令狀”;
第一次是華容道,劉備絕不會象他諸葛亮一樣揮淚斬關公的,那時才開始創業,可以理解;但後來劉備這種情節越演越烈,
第二次關公的守荊州的“軍令狀”,
本來荊州失守,關公活著回來也該斬首,可是劉備根本不管這些,舉全國之力竟然是為三個人的可笑的義氣去復仇,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劉備為了一個本就該死的人去違反軍隊和國家定下的規矩,當然他受到了最深刻的教訓,也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我想他在臨死前是想明白了的,才會無顏回到成都,在白帝城一直到死;可是劉備的錯後來全部由諸葛亮來承擔了。
諸葛亮在這個團隊的位置應該是這樣理解:
1、在劉關張三人的眼裡,諸葛亮是他們僱傭的參謀長而已,永遠進不了他們的核心圈,也不是集團利益的受益人,儘管有三顧茅廬的禮賢之舉;看著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後主劉禪的遺書:“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養於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 除了對諸葛亮的敬仰之外,還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2、在其他將領和部屬眼裡,諸葛亮是二把手,是如同商鞅一樣的鐵腕酷吏,既怕又敬,隨著“隆中對”的一步步實現,他在這個群體的影響力也一步步緊逼劉老闆,劉老闆也漸漸成為人們心中的擺設,這也是後來劉備集團思想分離的內因。
3、在外部聯盟和敵對勢力的眼裡,認為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早就死了幾十次,根本不用正眼看他。
因為以上2和3兩點,才有後來的分歧,才有劉備不帶諸葛亮和趙雲去與吳作戰,才有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時內部的不支援,才有李嚴團伙的被打壓
三、人才、人口和資源的貧乏。
蜀中人口少,人才更少,在當時是無法與魏、吳相比的,前期蜀中的將帥和謀臣大都來自北方,後來就很少了。僅靠諸葛亮一己之力怎能與整個“中國”抗衡呢?所以儘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怎能改變結局呢?儘管“心比天高",還是隻能”命如紙薄“。
資源貧乏,也是致命的,雖然諸葛亮擅長治理,也打造了富庶的成都平原,但畢竟地少人稀,特別是荊州丟失後,更是顯得越來越精緻,蜀國真的是沿著”精——優——小——無“的道路在走。
當然劉備集團的失敗,還不只這些。限於篇幅只說這幾點,只是個人想法,見笑方家,只當飯後談資。
-
3 # 小刀三國
題目的條件太少,問的比較含糊,是指諸葛亮哪方面的失敗呢?那我就預設為諸葛亮的北伐失敗吧。
諸葛亮的北伐失敗有內因和外因。
內因:蜀漢的綜合國力基本被魏國碾壓,不管是土地,糧食,還是人口,軍隊。諸葛亮的北伐基本是以卵擊石,不太可能會成功。
外因:魏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當然還有司馬懿那樣善守之人,和諸葛亮棋逢對手。另外,此時吳國的國力也平平了,夷陵之戰對兩國的消耗確實挺大的,吳國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鬥抗曹魏上。再者,遼東等勢力對魏國的壓力也小。
-
4 # 西泠永芳
陳平對文帝有一個完美回答:丞相對上輔佐天子,協調陰陽,順應天時變化。對下調節萬物,使其正常生長。對內親附百姓,使百官各盡其職。對外鎮服四夷,鄰幫,協調諸侯及利益分配。諸葛亮做到了幾條?
回覆列表
諸葛亮失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不會用人,揮淚斬馬謖就是典型的例子;你讓一個軍事理論專家搞實戰,失敗是必然的。二是事必躬親不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要知道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強大與否,其真正優勢是是否具有大批次不間斷的各行各業的人才。而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平時並不注重對身邊人才的培養和磨鍊,而是事必躬親最後累死在工作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