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點伍億上書房
-
2 # 漫讀隨筆
有“你是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
有“玲玲倩影,溫潤如玉”的阮玲玉;
有“此女只因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國語流行曲號稱“金嗓子”的周璇;
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校園皇后”,男人心裡的“夢中情人”的陸小曼;
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與陸小曼合稱“南唐北陸”的唐瑛;
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具有古典美人、遺世獨立才華出眾的張愛玲;
有“超越時代的美麗”和知書達理母儀天下大氣的宋慶齡;
有“文學界奇女子”學養豐厚、文才畫稟皆長的“文壇三才女”之一的凌叔華;
-
3 # 讀史坊
民國時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民國時期的女子也有很多傳奇故事。大家熟悉的有林徽因、陸小曼、張愛玲、呂碧城等。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英年早逝的民國才女石評梅。
石評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山西人,在北京女子師範學院讀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1924年與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週刊》;1926年,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週刊》。石評梅留給後人的,不僅有眾多的文學創作,還有人們對她感情生活的惋惜。
石評梅的第一段感情經歷是和一個叫吳天放的人。吳天放人長得帥,也很有才華,很快獲得了單純的石評梅的心,兩人墜入愛河。可是,有一天,吳天放的妻子胡人找到石評梅。原來,吳天放在老家有妻子,他欺騙了石評梅。從此,石評梅對男人有了抗拒感,也沒有了重新獲得愛情和婚姻的勇氣。
石評梅人生世界中的第二個男人叫高君宇,是個優秀的社會活動家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曾在“二大”中當選中央委員。兩人在一次高君宇的演講中認識。高君宇的演講吸引了石評梅,石評梅的才華也吸引了高君宇。兩人在初識好感的基礎上互相通訊,又進一步加深了認識,並心生愛慕。後來,高君宇向石評梅表達愛意,石評梅因為有第一次的受傷,不敢追求愛情和婚姻,抱定了獨身主義。她拒絕了高君宇,只說兩人可以做最好的朋友。
1925年,高君宇因病去世。石評梅這時才發現,自己愛高君宇愛的有多深。她後悔自己沒有接受高君宇,她覺得是自己害死了高君宇。從此,她經常去高君宇的墓地哭泣。她在高君宇的墓地寫下這樣的字,“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做到了,在他墳頭哭了三年,終於流完了最後的淚。1928年,26歲的石評梅因病去世。
石評梅去世後,人們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地旁邊。兩個人生不能在一起,死後相依相伴吧。
石評梅短暫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如果不是她所謂的獨身主義,她和高君宇應該會有一段美滿的生活。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不要因噎廢食,幸福靠自己爭取,要抓住機會,不要讓幸福從身邊溜走。
-
4 # 靈楓歷史閣
大家都在寫才女,我來寫個不嫁總統嫁病夫,丈夫死後不再見人,終身閉門不見的民國奇女子吧。
她叫劉喜奎,曾和梅蘭芳同臺演出,人稱“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她紅了一個世紀,直到今天,她的故事仍然是一段佳話。
一、 美豔眾生,惹得權貴垂涎
劉喜奎出生於河南一個農村,為謀生計減輕家中負擔,九歲便入天津李梅科班學京劇,並拜在河北梆子演員宋永珍門下。
出師後,劉喜奎在天津等地演出。後隨時代審美遷移,女伶登上大雅。經過專門的學習,劉喜奎在“中和園”掛牌演出走紅。後與靈芝、金玉蘭並稱“女伶三傑”。
劉喜奎眉眼如畫、身姿曼妙,氣質獨特的她一登臺其他人便成了庸脂俗粉。她唱腔圓潤,演技精湛,她的角色總是被她刻畫的入木三分,面對社會各界的各種褒獎,她虛心接受且從不自滿,依然一絲不苟的對待每一場戲。
面容姣好已經令無數男人神魂顛倒,精湛的演技和京劇唱功使得劉喜奎名聲大振。她的戲,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更有甚者千里迢迢只為一睹芳容。
劉喜奎是民國時期無數男人的夢中情人,身邊源源不斷示好求愛的男人都不能打動她的芳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袁世凱、徐世昌、曹錕、陸錦等人皆拜倒在她的才華美色之下,但最後都未能打動她的芳心。
劉喜奎不近權貴,堅守自我,此番氣節更是惹得身後一群男人的糾纏和瘋狂。
二、 受騙錯嫁,終身守寡
1922年,劉喜奎早已厭倦成為權貴相爭的源頭,想以嫁人的方式結束男人那些自作多情的糾纏。
此時,武清縣崔昌洲在報紙上公開發文揭發陸錦,引起不小的社會轟動。此番大快人心之舉吸引力劉喜奎對崔昌洲的好奇,便派人前去說親。
崔承熾受寵若驚,相親時,怕她反悔看不上自己便派了一個年輕的勤務兵冒充自己。劉喜奎看見崔承熾身材魁梧、儀表堂堂,便認定了這門親事。
在無數男人的心碎聲中,劉喜奎還是被崔承熾八抬大轎迎娶回了家。當晚劉喜奎才發現自己被騙了,真正的崔承熾患有肺病,又高又瘦,看起來像是個六十來歲的老頭。
劉喜奎心如死灰,但事已至此又反悔不得,各大媒體早已曝光自己成婚之事,悔嫁此等荒謬之行豈不成了笑話。
曹錕得知劉喜奎嫁給了崔承熾,氣急敗壞,感覺自己臉上無光。借職權之便,曹錕免去了崔承熾的所有職權。劉喜奎得知此事,憤懣難平,決定與崔成奎統一戰線。
曹錕得知報復崔承熾不成,反倒促進二人感情使其同仇敵愾一致針對自己,氣得火焰朝天。曹錕聯合陸錦施計崔昌洲,結婚第四天就將其調離,明智崔承熾患有肺病不宜奔波,還故意加重其公務,使其常年奔波於江西、福建、河南等地。
1925年,崔承熾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劉喜奎終身守寡,足不出戶,從此退出演藝舞臺。
三、愛國憂民,無私奉獻
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者前往劉喜奎住處誠邀她為其演出,被劉喜奎嚴詞拒絕。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女子相比,劉喜奎可謂是女中君子,深明大義!
劉喜奎是一個令人敬重的女人。不貪生、不苟活;不敗倒於權貴,不貪戀繁華與掌聲。劉喜奎號稱“伶界王”,是中國第一位現代戲女演員,大力推動了中國演藝事業的發展。
1964年,劉喜奎病故,曾被五位總統青睞的一代女演員,一生的繁華和蒼涼就此落幕。
回覆列表
閱讀人物傳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鳥瞰世界。
林徽因,女,福建閩候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她與丈夫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並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
他們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先後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 ,均屬佳作。
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只可惜她壯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01
從女性讀者的角度,很可能會因為《林徽因傳》這本書中的記述而羨慕林徽音幸福的愛情及婚姻。
在那個封建殘餘的時代,男子三妻四妾,或離婚再娶比比皆是。而林徽因,不僅擇得一名門當戶對、彼此鍾情的夫婿,還被另外兩名優秀男子終生愛慕。
廣為流傳的林與徐志摩,金嶽霖之間的情感關係,在書中得以客觀而詳實的記述。本以為是一盤理不清的八卦,仔細讀過後反對那純厚又真摯的情誼生出敬意來。
在面對尚有家室的徐志摩的熱切愛戀,十六七歲的林徽因雖也迷亂,但抉擇卻超乎年齡的理性,默默將他珍藏內心深處,對這份美好的情感永遠報以深情的凝視。
她曾在信中談起過對這段感情的觀點:“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孃、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 ” “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
其實,無論在當時那種舊時代,還是當下社會,她所做出的抉擇,都守住了人格與道德的底線。
反觀徐志摩,在並未與林取得情感的對等意見時,單方面決定結束自己的婚姻,力排眾議,一意孤行。
他的老師梁啟超還特意寫信勸阻:“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與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蕩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亦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想之神聖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
言之切切,卻阻擋不了詩人的浪漫情懷。其實對照徐後來再婚後的遭遇,及最終命喪意外的結局,不難看出,年長的徐志摩反不如年輕的林徽因理智,聰慧,對自己的婚姻及人生幸福把握得精準。
林徽因在父輩的安排下,與梁思成相識相戀。他們之間:不僅家庭門當戶對,更難能可貴的是彼此精神上的高度和諧以及有共同的事業追求,堪稱為靈魂伴侶。
書中談到:他們無論是出身教養還是文化構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們的交流十分默契。常常是徽因笑談之中看到思成眼裡閃爍著調皮的火花,就知道思成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現如今,很多人都已接受“門當戶對”對婚姻穩定的重要性。這個觀念不再是封建社會的殘留,可謂真知灼見。
但這其中不僅僅是物質基礎、成長環境與社會階層的匹配,更重要的是認知、三觀及精神境界的契合。
簡單說,需要兩個人在一起“聊得來”“有得聊”。這樣有聊的生活,才經得住漫長婚姻歲月中的平淡及人間煙火的侵蝕。
02
再來談談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看完整本書,讓我最有好感的人卻是梁思成。
他有學識,又敬業,對徽因愛護體貼幷包容,也為中國的古建築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女性角度而言,堪稱是男朋友及丈夫的最佳人選。
作為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兒子,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養成樂觀開朗、不斷進取的性格和學術上嚴謹紮實的作風。而他早期在清華就學時,更培養了廣泛的興趣愛好和民主、科學的精神風貌。
當他與林徽因建立戀愛關係,並在雙方父母安排下共赴美國進修學業時,他也是在尊重林徽因的興趣愛好基礎上,選擇了建築學,併為之投入畢生的心血。
林徽因是幸運的,她因遇見並選擇了梁思成這樣優秀的伴侶而更加優秀。她曾欣慰地寫道:一個家庭中,男女雙方的幸福和美滿,依賴於互相尋求和接收,惟有對方才能提供的東西,包括思想、情感、彼此愉悅的方式。
夫妻生活中,這樣的幸福並不容易得到。她與梁思成應該算是互相發現和得到了吧。
對於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情感困擾——在婚後某日,林徽因向丈夫坦陳“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的另一個男主角金嶽霖事件中,更能看出梁思成作為一個真正紳士所具備的品格。
他用真誠和博愛巧妙化解了一場頗為尷尬的感情波瀾,他對林徽因的尊重和珍愛使他不忍讓徽因在感情上受一丁點的委屈。
他對朋友的篤誠和信任使他贏得了朋友們永遠的敬重——不論是徐志摩,還是金嶽霖。他的胸襟情懷使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都達到了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
所以林徽因發自內心地說: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她仍然會選擇現在的家庭。
在這樣的家庭裡,他們互相欣賞,互相砥礪,他們的美好人格和他們所鍾愛的事業在相互輝映中熠熠閃亮。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03
許多人提起林徽因,常常只把她和“太太客廳”聯絡在一起,其實“太太客廳”只是林徽因生活的一個方面。
在她生活最優裕的那些年裡,她和丈夫長年奔走在窮鄉僻壤,一點一點地梳理著中國建築發展的脈絡,為每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了古建築遺存而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她踩爛泥,坐驢車,住骯髒的小店,床鋪上爬滿跳蚤,被咬得渾身是包;山野的狂風和毫無遮攔的烈日使她的面板變得粗糙;粗劣的食物和艱辛的路程損害了她的健康;但她從未改變自己的選擇和作為。
作為一個富家千金,在考察古建築的路途中,即使生活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她總是擁有高昂的情緒及細緻的工作態度。她對自己所真愛的一切,具有一種獻身的激情,這是林徽因讓人最難以企及的地方。
讀《林徽因傳》,不僅可以詳細瞭解這位傳奇女子瑰麗的一生,同時也能夠藉此瞭解民國時期多位文化界名流人物的生活經歷、志趣品格;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那個群體的生活掠影。
比如:梁啟超、徐志摩、陸小曼、金嶽霖、沈從文、費正清、胡適等。
書中還涵蓋了民國時期國學大家梁啟超的開明親子教育理念,正向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他與文化名流,高知之間的深厚情誼。
此外,本書還較多援引一些名人論著,書信往來,還原了一代高知之間對於建築,詩歌,中外文學,國學及中國書畫的高談闊論,稱得上是一本讓人修身養性,增長見識的讀物。
現今社會人心浮躁。學生為學業所累;家長為教改政策而煩惱;年輕人被房價物價飛漲逼得很苦惱;中產階級則擔心有朝一日是否地位不保。
如此,倒不如靜心讀書。
書中金句摘抄:
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此,夫豈得至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愛的夢想和這世界一樣古老而永恆,無論夢想是否能實現,擁有夢想就應該感到幸福。更何況,生命的意義只存在於生命的過程,無論是痛苦還是憂傷,總是比死氣沉沉,麻木不仁地活著更符合自己的性情。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