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天生傲骨怎服軟

    講實話,劇情好壞這種東西都是有主管映像的,看個人喜不喜歡,然後大多數人不喜歡的時候就會說他爛了,然後再怎麼說導演才是一部電影的領導,編劇寫爛了,他可以要去編劇改,他就是第二道門,但是他沒做好,肯定首先要問的就是導演。

  • 2 # 影視小主

    首先劇本確實是編劇寫的,但要想成劇那得導演說可以才行,劇情爛了導演也可以選擇不要或者要求修改也是可以的。好的劇也有拍爛的,爛的也有被拍好的。所以說一部劇爛了不能說這是誰個人問題,導演、編劇以致整個劇組都有責任。

  • 3 # 熱愛baiw

    1. 導演的話語權比編劇更大。

    很多編劇,只在初期給出一個劇本,如果這個劇本各方面合適,製片方就會將劇本買下來準備拍攝。

    此時,劇本如何就不是編劇說了算的,導演想怎麼拍,劇組就怎麼拍,編劇只能提出一些意見,而絕大多數編劇甚至不會跟劇組拍攝。

    許多導演與編劇的審美不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意思改動劇本。說一句難聽的話,很多編劇的劇本出售之後,這個劇本就跟他沒有聯絡了,之後被改成什麼樣子,都與他無關。

    2. 製片方的意願問題。

    編劇只能給出一個想法。

    雖然說的是電影,但我們可以假設編劇給出了一個甜寵文的電視劇劇本。

    男女主沒有狗血誤會,甜甜蜜蜜談著戀愛到結局,兩個人的感情就像一杯原味的冰淇淋,平淡卻甜蜜。

    製片方覺得劇本很好,將其買下來。

    但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拖時長、增加波折、安放帶資進組的金主等原因,製片方在劇本上加了些改動。

    他們在男女主之間插入了一個女二號,讓女二號破壞男女主之間的感情,讓他們之間產生狗血誤會。

    這招妙不妙?

    本來三集就把戀愛談完了,現在加了一個女二號,劇情能拖成六集,就像給原味冰淇淋澆上了一層巧克力。

    惡毒女配就位,溫柔男二是不是也要加一個?

    畢竟這類甜寵情節面向的是廣大少女,很多時候溫柔男二甚至比男主更討人喜歡。

    於是為了收視率,溫柔男二橫空出世,劇本大改,三角戀變成一團亂麻的四角戀,六集的劇情拖成十二集,巧克力冰淇淋上又撒了一層脆片。

    狗血嗎?

    狗血。

    但是觀眾喜歡看。

    狗血引來吐槽,吐槽引來熱度,熱度決定了收視率。

    別管觀眾是吐槽還是真心覺得劇情不錯,只要有人看,製片方就賺錢,為了賺錢,製片方才會加上這些情節。

    3. 投資方要求。

    人要恰飯,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劇組財政緊張,現在有個金主爸爸找上門,說我可以給你投資,但你要加我們產品的廣告,最好專門設計一段劇情,讓我們的產品自然的融入。

    哪怕劇情加了違和,但眼看著就要因為貧窮中斷拍攝,你加不加?你就說你加不加?

    4. 演員本身有問題。

    還是那句話,人是要恰飯的。

    很多演員演技活靈活現,但他們不火。

    電影需要話題,只能請“頂流”來免費宣傳。

    但是許多“頂流”,大家知道的,他們可以把張三演成李四。

    總而言之,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一個好好的原味冰淇淋,變成了五彩繽紛的屎。

    你能說是因為編劇的水平太差,寫出這種屎一樣的東西嗎?

    除非製片方是屎殼郎,否則不會看上這種劇本的。

    人家劇本交出去的時候,明明只是一杯原味的冰淇淋啊。

  • 4 # 勝行於世

    一般情況下電影劇情爛和導演、編輯有決定性關係,編輯是寫了整個劇情的主要內容,導演會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導演是負責整個劇的整體框架,而且在具體拍攝時,有些劇本里的某些情節會跟著導演的思路去做調整,一般不可能做到完全跟著劇本去拍攝,有些臨場的藝術發揮,總體還是導演在把握。

    電影劇情的好壞第一責任人應該是導演,第二就是編輯了。其它因素如演員、攝影師等工作人員,也會在拍攝過程中給出相關的建議去調整部分劇情。

    甚至某些強勢的投資人和名氣很大的明星,會根據自己的要求去創作或大面積改編劇情,但這只是個別現象。

    電影被行內人稱作“導演的藝術”還是在理的。

  • 5 # 眨眼之間電影剪輯

    雖然電影是集體創作的產物,編劇主要承擔了情節的設計,但將電影劇情爛的原因歸咎於導演,是很多人評價某影片的認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和現實行業規則授予導演的核心地位。原因如下:

    第一,電影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導演中心制的創作模式,你不背鍋誰背鍋。

    雖然一部電影是由編劇、導演、攝影、剪輯、美工等各個工種分工合作完成的,但是電影創作的核心人物、最後決定者是導演,也就是所謂的“導演中心制”。

    但是,導演中心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在1950年代之前的好萊塢,盛行“製片人中心制”,也就是一切由製片人說了算,導演,顧名思義只負責拍攝環節,指導表演、協作攝影燈光美工等等各工種完成前期拍攝任務。也就是說,製片人認命某人為導演,將寫好的劇本交給導演,導演負責把劇本“影像化”,把文字藝術改成視聽藝術。

    那時,製片人認為導演不合格是隨時被撤換的,像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前前後後換了三四個導演才拍完,接力棒時的換導演並沒有降低《亂世佳人》的經典地位,因為它有原著《飄》為支撐,劇情沒問題,就看怎麼拍。這時的導演是背不了編劇的鍋的。

    所以,那時,劇情爛那是製片人沒眼光,是編劇沒寫好。

    後來,到195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樹立導演的作者地位。法國新浪潮電影倡導電影的藝術價值,藝術就要有個性有內涵,好萊塢那種流水線生產,一切向錢看的“製片人中心制”被瞧不起,提倡導演是藝術創作的核心,甚至不僅僅只負責“導演”環節了。導演也會寫劇本、拉投資、做後期、搞宣發等等。

    至此,導演名副其實的成了電影的核心人物,全世界也逐漸的形成這種創作模式。別說情節,電影的所有成敗都是導演的鍋。

    第二,現實電影行業規則賦予導演是電影藝術的靈魂地位,藝術創作他說了算。

    電影是門藝術,藝術就要有個性,那麼多人協作,需要有人把握方向、定調定位。雖然錢不是導演出,劇本可能也不是導演寫,甚至現在製片人、投資方會給電影很大的商業壓力。但是,導演是影片藝術創作的靈魂,一切最後拍板決定權是導演。

    雖然,編劇寫了劇本,但他是在導演認可,甚至是在導演把握情節走向情況下寫完的,像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基本是他想拍某小說、故事,再去找個編劇來寫劇本去改編。甚至中國第六代導演基本上自己做編劇,情節爛這鍋你更甩不了。

    總之,劇情爛怪導演是常規評價,雖然編劇負責寫劇本、編情節,但導演是最後決定者,電影的質量掌握在導演手裡。

  • 6 # 胡椒電影

    我曾經做過幾年的電影編劇,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而導演在這裡又是佔絕對的主導權:

    如果導演想拍成一個文藝片,那麼我們的劇本就要體現出文藝片的氣質。

    如果導演想拍成一個商業片,那麼情節和人物又是另一種寫法。

    電影編劇的工作其實是輔助導演,幫助他把腦海裡的故事和影像落實成文字。

    當然不是說編劇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偏離了導演的意圖,那麼肯定要以導演為主。

    因為劇本只是電影的最基礎工作,只是一張“工程圖紙”,後期具體到怎麼拍,演員怎麼演,以及後期的製作,導演都是主導的那個人。

    所以最後在大銀幕上所呈現出來的畫面,體現的基本上也都是導演的思想和理念。

    比如像甯浩拍《瘋狂的賽車》,寫廢了7個編劇。

    姜文拍《讓子彈飛》請了6位編劇,拍《一步之遙》則擁有9位編劇團。

    但你從沒聽過哪位編劇“導”廢了6個導演,或者哪位編劇有御用導演吧?

    因為電影裡所有的人物、橋段、符號,都是導演的表達,而編劇則相當於導演的“師爺”,替他出主意怎麼去表達的人。

    所以才有那句話:“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電腦上更好的學習影視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