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aosheqin
-
2 # 濟溪河是中藥師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時代。
她就如同那句著名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她就像達芬奇畫蛋,永遠有不同的著眼點。
既然如此,易中天老師的三國觀點,有其可取的一面,就有其侷限性的一面。
-
3 # 職場華仔
你這問題問的就比較小學生。我們現在沒有任何一個人經歷過三國時代,對三國曆史的瞭解最多的是從史書和文物上所臆測而來的,而史書和文物都是人為的產物,多多少少會帶一些作者的主觀意志,所以你求可信度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如果人云亦云地去相信一個人的觀點,這不是學術研究的精神所在,要辯證地去看待問題。易中天老師的三國講座還是比較幽默風趣,也有自己一些獨特的見解,喜歡可以去聽聽。當然,你也可以從史料基礎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跟大家探討,沒必要去完全相信其他人。
-
4 # 那一曲花瓣雨
易中天說三國,客觀的說就是解讀三國,或者說是更加細緻的解說,本質上就是一個解說員。一般來說,對於歷史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在大眾普遍認知的情況下,進行輔助性深入。另一種是逆向型思維,推翻以前的常識。易中天顯然屬於第一種。而易中天之所以會紅,主要是長期以來社會上很少有人去解讀正史,大多數人喜歡聽三國演義,這個環境下易中天對正史採取演義式講述,自然開闢了一個先河!百家講壇之後的講師幾乎都是跟著易中天的節奏。所以說,易中天還是學者型的講述。
-
5 # 東風df-21
這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文痞,正宗的文化漢奸,標準的帝國主義走狗,國外的敵對勢力要求就是要想把你搞壞,首先要破壞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你不是有民族優越性,民族自豪感嗎?那就要顛覆她,讓流氓來當寫手,為它媽代言,混淆視聽,顛倒黑白,慢慢的把你們變的不辯是非,現在漢奸已經成功了一半,糖衣炮彈再打一梭就快成功了。
-
6 # 楚生意氣
這種方法很多人會說不過小說家之言,實際為何三國演義、易中天品三國這些的書能很火就是因為簡單易懂看著不累還很爽。
所以,想了解真正的三國去看《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只是想了解個大概的去看看《品三國》即可。
可行度這個東西是說不準的。只能說是相對的準確,正史比科普書比野史準確。
-
7 # 773465102
我覺得易中天講的有些觀點過於偏激,有的是有意誤導人,有些方面易中天拿別的書中的觀點解釋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和故事,其實什麼是正傳?真正的歷史沒人知道,因為歷史人物都死了這就是死無對證,各方面書籍記載的可能有很多不能吻合,請不要拿哪本書裡的哪句話來給人物定性,也不能隨便看一句話就誤導故事的真實性,因為每個作者說的故事也都是故事不是歷史,說故事就要用到很多手法,比如誇張,比如添油加醋讓人更容易接受。易中天有點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有點故意瞎說,呂布,張飛,關於,趙雲,曹操,周瑜等等哪個不是用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的。作為一個講課老師要著眼大局對事不對人的講歷史規律和對事態的正確分析
-
8 # 彈道無痕57
易中天雖不是歷史科班出身,但他是搞古典文獻學的,研究生專治《世說新語》,所以其對三國解讀也主要從文獻學角度出發。有幾個複製機說什麼易中天否認三顧茅廬,還有一大幫二貨點贊,拜託看書認真點,易中天明明說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和劉備三顧茅廬並存!當然,受各種因素影響,易中天三國觀點也存在一些問題,但至少知乎和題主下面回答中沒有超過他的。
-
9 # 衡州順子哥
品三國,易老師最有味!我看過影片版,也聽過錄音版,每次都是那麼吸引我專心致志收聽。至於易老師的的三國觀點可信度,根本不必討論,本身就是小說,源於現實,又都是經過塑造而成,易老師的觀點不過是他個人的天馬行空般的想象,當然易老師也說過他參閱了大量史料。可不可信其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贏得大家的喜愛
-
10 # 手機使用者66900520728
不高,三國志也就個物證,沒有人從三國活到現在,沒有人證一切都是扯談,我也可以胡扯一通,易中天就政府弄的一閒人,沒給現代社會創造任何價值,現代斷案還講究人證物證呢!關羽在老百姓心中是武聖,你就當他是武聖,管他呢!扯不清,我說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誰又能駁倒我,也沒有人證來駁倒我,吃飽了撐的.
-
11 # 三刀十六道
歷史告訴你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告訴,不要去看人,不要去看事,要看他們的政治制度,看人類總體的發展結構,說實話,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負擔,因為有很多牛掰的人物會有很多人崇拜,做天下共主,萬萬人之上,做現代的皇帝,這些都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因為我們要重新去樹立我們新的偶像,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正式新人類的發展,但很顯然,過度宣揚歷史人物,給我們很壞的榜樣,認為曹操那樣的人是梟雄,諸葛亮那樣的人是忠臣,現代文明走到這裡,需要忠臣,需要梟雄嘛?
可惜很多人講這是現實,我覺得這不是現實,而是我們內心仍然嚮往那高高站在眾人之上的感覺,而站在下面的同志們也沉醉在抬頭仰慕的感覺之中,他們是現代貴族,所以他就可以想怎麼樣就這麼樣,他們是我們的偶像,所以他們就是有特權,他們說的就是對的。
歷史是榮耀,也是負擔,歷史滾滾向前,不會倒退,只會有暫時的停滯和陣痛,我們這個時代與其說是拜金的時代,不如說是還沒有學會平視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上位者高傲的看著下面,下位者無腦的仰視著上面,這種心態是歷史的餘毒,只是換了一個現代的外衣。
不過你發現現在的不同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膽,我個人覺得很欣慰,這是新一代的孩子心裡不在卑微,更加能平視這個世界,只不過很混亂而已,哈,要不然現在的噴子到處都是,因為他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姑且不論講的是不是對,這從心態上就比我們的父輩要開放,大膽,只是修養上還沒跟上,但新一代的人已經沒有跪的概念,也不會隨便就給誰下跪(結果導致誰都敢黑,^_^),我覺得是進步,這是擺脫歷史的包袱,向現代文明進步的陣痛,過了這段時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會戰戰兢兢,他們做事TM也要好好動動腦筋,好好想想我們是怎麼想的,參考我們廣大人民這10年對電影的態度微妙轉變,
這是好事,獨立,自主的人越多,這個社會發聲就越多,會亂嘛,可以參考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國歷史唯一的照耀後世的閃光點!
-
12 # 語文老師28
首先說他的觀點大部分正確,為什麼?因為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大都被人論證很多次了,只不過易中天有個舞臺,可以說出來而已。
其次呢,易中天在推廣三國這件事上,是有功的,辯證的看三國而不是崇拜的看三國,可以說是讓大家重新審視三國的一個基礎。
第三,三國本身就是歷史演繹小說,用今天的話來講,有點架空部分歷史的感覺,當然,這部分比較少就是了,所以三國小說本身就會和正史有出入,那麼問題只在於你編的合不合理,大家之所以有問題,就在於三國某些情節太過於誇張了。一味的討論三國哪些真哪些假,多少有點沒意思,如果一定要討論個真假,那水滸、西遊你就不用看了。這樣,你看三國的時候應更多的用一種小說心態去看,而儘量少用史學家的態度去看,易中天史學家的態度有點濃。
總體來說,我不討厭易中天,當然也不太喜歡,處於一個不吹不黑的狀態吧,所以我說一句,易中天的東西,茶餘飯後看看消遣就好,不要當做什麼太高深的東西,更不要有崇拜,這樣才能更好的讀三國。
-
13 # 天涯笛者
記得馬未都曾有這麼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看過老易的品三國,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本人很小的時候就熟讀《三國演義》,然而中學時讀過《三國志》之後才發現歷史和小說完全不是一回事。這些年來讀過更多的歷史文獻之後,方才明白,所有的書籍和文章都是有立場的,而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侷限的,因此,其筆下的東西必然融入了作者的思辨和觀點。歷史是後人寫的,作者又不是當事人,其獲得資訊的渠道無非就是前人留下的史料文獻,而這些資訊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被前人刻意隱瞞,甚至為了達到某個政治目的捏造的也未可知。對於三國,大多數人是拿小說當歷史,老易的品三國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剖析史料上的疑點,提出自己的觀點,極為難能可貴。讀書不是讀死書,更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自己覺到悟到才是真正的得之其道!
-
14 # 非常道畢延河
易中天對媒體加諸在他身上的“麻辣教授”甚至“學術超男”的稱號,都令他感到很不恰當:“如果要我自己說,我就是一棵‘大蘿蔔’,我的歷史觀就是‘蘿蔔史學’。”
易中天是這樣解釋他的“蘿蔔史觀”的:“第一、蘿蔔是極為常見、又深受百姓喜愛的蔬菜,‘蘿蔔史學’強調的就是像蘿蔔一樣的草根性。我身為平民學者,就是要滿足大眾口味,將我對歷史的感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觀眾分享。第二、蘿蔔有益健康,民間有‘蘿蔔上市百藥藏’的說法,我希望透過我對歷史的闡釋,能促使觀眾更好地認識歷史,有所受益。第三,蘿蔔的特點是葷素咸宜,生熟咸宜,既能煲燙,也能燒肉,還能生吃,而我對歷史的講解也是少長咸宜,雅俗共賞。”因此,易中天認準讓“蘿蔔”為自己代言,“我寧願大家都叫我‘大蘿蔔老師’。”
易中天是從央視《百家講壇》品三國開始走紅的,易中天說他講"三國",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透過現代視野,運用三維結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易中天以還原歷史形象為旗號,將《三國演義》作為假想敵,對三華人物進行分析,說什麼要還原真實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縱論天下,閒話三分,細品是非功過,總結成敗得失。
易中天認為,《三國演義》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易中天認為:“勾心鬥角貫穿了《三國演義》的始終,尤其是在赤壁之戰的前後。原本都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諸葛亮,也都變成了心懷鬼胎,一個“妒忌陰險”,另一個“奸刁險詐”,全無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易中天稱,實際上,《三國演義》歷久不衰,吸引人們百看不厭的只有8個字:心機,算計,權術,謀略。它們可以用於戰場、官場、商場甚至情場,誰不想要?
易中天說《三國演義》有毒,他的“蘿蔔史學”有沒有毒呢?
易中天說《三國演義》講權謀,而他自己的《品三國》也是講權謀,整整一部三國的勾心鬥角史。用葛紅兵的話說就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他的“小人視角”——就是易中天自己都有所察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具體表現是他幾乎把“三國”英傑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或心理動機都歸結為對權力、慾望和利益的無膺追求。
易中天名義上是正說歷史、正本清源,傳播知識和真理,實際上也是一種娛樂大眾庸俗史學,易中天的《品三國》既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不是陳壽的《三國志》,而是易中天嘴裡的三國。
《三國演義》“擁劉貶曹”,易中天就“褒曹貶劉”。易中天有利於曹操的史料就說,不利於曹操的不說,不利於劉備的就講,有利於劉備的不講,歷史材料完全為個人目的服務,篡改或裁剪原文、故意遺漏、偷換概念、主觀臆造等等無所不用。成君憶當面說易中天為曹操辯護屬於“無道德感”,以講故事的方式傷害別人靈魂的學者“該下19層地獄”。曹操5次屠城,為了維護曹操的高大形象,易中天反而遮遮掩掩。
易中天對《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的神化形象很不滿意,對諸葛亮的評價,有這麼十六個字:窮兵黷武,寬嚴皆誤,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易中天猛吹郭嘉貶低諸葛亮,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而諸葛亮軍事不行,諸葛亮出山時,“郭嘉碰巧在這一年死了,有關係嗎?有。”,於是有人就喊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於是就有了誇張的“宇宙戰神郭嘉”。
郭嘉只是曹操的一個參謀,軍師祭酒,職位在軍師之下,曹操的軍師是荀攸。郭嘉善出奇謀,給曹操立功不少,但與諸葛亮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諸葛亮是統帥之才,郭嘉僅僅是一個謀士而已。
易中天認為諸葛亮軍事不行,依據就是《三國志》,陳壽在史書中評價諸葛亮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諸葛亮的老對手是司馬懿,而司馬懿是晉朝的高祖宣皇帝,陳壽肯定有所忌憚。
司馬懿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司馬懿在諸葛亮的挑戰面前只有一招縮頭烏龜堅守不出寧可穿女裝也不出城迎戰,一出城必敗,所謂“死諸葛走生仲達”。
諸葛亮十年北伐,每次出兵只率領數萬兵卒,卻能來去自如,牢牢掌握戰役主動權。不但克復 武都、陰平兩郡,擊殺魏軍名將張郃,王雙,更令魏軍統帥司馬懿,坐擁中原九州之精銳,十餘萬大軍,卻堅守營壘,避不應戰。
唐肅宗時期,朝廷官方設定武廟,以呂尚為武聖,張良為亞聖,諸葛亮與孫武、吳起、樂毅、司馬穰苴、白起、韓信、李靖、李勣等著名軍事家同列“武廟十哲”。宋朝時對“武廟十哲”人選有所更易,而諸葛亮依舊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孫子序》中評點從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將,也將諸葛亮名列其中,認為他們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之人。
易中天說諸葛亮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基本上就是一個笑話不值一駁。諸葛亮的治國之才有目共睹。
在很多人眼裡認為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吹起來的。諸葛亮確實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了,借東風草船借箭無所不能錦囊妙計,魯迅才說“多智而近妖乎”。其實在唐朝的時候諸葛亮的名聲就很大了,杜甫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經過《三國演義》藝術演繹,諸葛亮已經變成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為國盡忠的文化內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經成為政治家的歷史標杆。易中天看不到歷史大義,只看到微言小節而已。
易中天的“蘿蔔史學”本意就是以通俗的方式普及歷史,可是通俗滑向了庸俗,變成了沒有歷史觀的歷史、沒有人文理想的歷史,只講人與人之間的鉤心鬥角,君臣之間的背叛,兄弟之間的殺戮,國與國之間血腥爭奪,缺乏歷史的深刻和內涵。
回覆列表
易中天品三國也看過幾次,講的很幽默,讓人聽了笑點不少。易中天先生的觀點是諸葛亮在襄陽隆中山,而非今天的南陽市。當然,易老師講三國,跟講評書一樣,故事情節刻畫的很細膩,人物角色也很生動形象。要說可信度吧,應該是很高的,百分之九十吧。畢竟是以歷史為依據,以小說為粉飾,讓三國演義更加精彩紛呈,讓人聽了一講,還想要聽下一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