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狄飛驚
-
2 #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太籠統,古代的歷史很長,特別是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古代有5000的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左和右的地位是完全相反的。
簡單的從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時期進行解答。《老子》也就是《道德經》這部書是道家三玄之一,作者老子後來被道教奉為教主,這部書裡對左和右有闡述。
古人對左和右的認識是和吉凶禍福相聯絡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按照一般人趨吉避凶的正常心理,那應該是以左為大,大就是尊貴的意思,以右為小,小就是卑賤的意思。
但是在軍隊剛好相反,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軍隊出征打仗是凶事,所以,就以右為尊,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居左。這是為什麼呢?老子解釋說,這些凶事就以喪禮來對待。
老子還說:“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聖人拿著“左契”——借條的左半邊——而不會去逼著人還債。這也是“左”為尊的一個證明。
由此可見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國家在面對不同的事情時,採取的方位的尊卑態度都是截然相反的,更何況5000歷史中不同時代和地域,對左右的認識肯定也會大相徑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學說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陰陽五行學說貫穿一切,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陰陽理論和左右也建立了聯絡,《禮記•雜記》:“左為陽,陽,吉也”,“右為陰,陰,喪所尚也”。這也是古人一直以來以左為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是以左為尊,比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為侯贏駕車是虛左以待,這就是一個證明。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尊左,商鞅這個推動秦國變法的人的官職就是左庶長,可見秦始皇是繼承了秦國尊左的傳統。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裡有“無出其右”的成語,看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以右為尊了,從此有了一個詞“左遷”也就是貶官的意思,這也證明了漢代以右為尊的習俗。
後世大部分與漢代的以右為尊相反,堅持的是以左為尊,只有元朝以右為尊。從東漢至隋唐、兩宋,中國基本上堅持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時期,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左丞相高於右丞相。元朝建立以後改為以右為尊,右丞相高於左丞相。
到了明朝,這個制度又被朱元璋給改回來了,成了以左為尊。清朝繼承了明朝以左為尊的習慣,朝中的大臣滿族人一般都任左職就是正職,一把手;漢族官員都是任右職,官位比左職低。
到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特別是1791年的法國制憲議會上,溫和派的保王黨人都坐在議場的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人都坐在左邊,從此便產生了"左派"、"右派"兩種稱呼。左和右不僅有尊卑之分,而且和政治態度相聯絡,左派表示革命與進步,右派表示保守和反動。
近代以來,西風東漸,這種觀念也進入中國,左派、右派的區別和傳統的以左為尊的習慣相結合,於是就有了中為主、左為上的習慣了,這其實也是對歷史習慣的尊重和繼承。
-
3 # 路遙lgy
在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右丞相陳平一直稱病沒有上朝議事。漢文帝很奇怪,就親自去陳平家裡探問原因。
陳平只好實話實說,他說,在高祖打天下的時候,太尉周勃沒有我的功勞高。可是現在他平定諸呂之亂,功勞比我高了。所以我想把我的右丞相的職位讓給周勃。
漢文帝看陳平說的很誠懇,第二天,就下詔書,任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漢時期,或是在這之前的歷史時期是“右”為大的。
到了東漢隋唐時期,又出現“左“大的局面。在唐朝,宋朝朝廷有官職稱“尚書左僕射(ye)”和“尚書右僕射”,而左僕射官職大於右僕射。到了南宋,又成了右丞相大了。
到了明朝和清朝又改過來了,官職裡有左都督和右都督,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這時的左都督和左都御史,又比“右”的大了。
所以說古代尊“左”和尊“右”也是在變化的。包括我們現在貼對聯,有時左為上,右為上,都各有說法。
-
4 # 黑眼睛星系
古代以左為尊,右次之。例如我們拜年作揖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如果你右手在上,遇到懂的主人,可不高興哦。
古代有宰相,分為左右丞相,左丞相的權力大於右丞相。
現在社會遵循國際慣例,講究以右為尊,左次之,家裡來人了,主人主動居左,客人居右。像國家領導人訪問時,都是主人在左,訪問國領導人在右。
-
5 # 徐國華
在中國古代是"左為大,還是右為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朝代時期,存在著不同的規定。
周,秦,漢時,中國以"右"為大,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現在建築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
在古代官場上座次也有尊卑有別,要求十分嚴格,按等級區別,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為民,至於在交際場合,其座次則以左為尊,因為古人坐北朝南,則左為東,右為門上,故座次上以"左"為尊,《史記,魏公子列傳》載,信陵君為迎接夷門侯生,大辦酒宴會賓客,並"從車騎,虛左",親自去迎接。
從東漢至隋唐,到兩宋,中國古代又不止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時期,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左丞相高於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後,一改舊制,規定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製為明,清兩代沿用五百多年,在現在戲劇舞臺上上演古裝劇目,客人,尊長,總是坐在主人,幼輩的左側,這反映出明朝崇"左"的禮儀。
老子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是"左"為尊的一個證明,聖人拿著"左契“(借條的左半邊)而不去逼人還債,另外還有乘車,經常出現"虛左"(空出左邊的尊位給別人)的說法。
-
6 # 使用者田俊勝
左右古代有更換,尊前尊後排序言,等級制度那社會,等級社會太封建;人有左右兩隻手,單手又有幾力展?左右開弓神射手,左手畫圈右畫龍,左右擺動那手臂,走路協調才放鬆。左右兩手握拳吼,左右舉手是投降,左右哥們兒有氣勢,左右姐妹們兒話情深。左右兒女護那老,左右鄰居相處好,左右學生老師榮,左右男女伴今生;左右護法江湖傳,左右童男童女伴,左右石獅門前立,左右雙手書法展。左右哨兵站那崗,左右聯手臂膀談,左右將軍帥帳中,左右聽候令箭傳。
-
7 # 真正鱷魚不哭
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同時代不盡相同,同一時代也未必相同。
先秦時期以右為尊多一些,降職稱為“左遷”,地位比別人高叫“位在某人之右”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也有相反的情況,戰車甲士三人,以左為尊,右邊執長兵器的稱為“車右”,相當於保鏢。車右的職責是保護長官和御者,當敵人逼近時負責與之肉搏格鬥,另外如果戰車碰到障礙或者出現故障,車右有責任下車排除。
漢以後基本繼承了先秦尊右的傳統,如設兩員丞相時,右丞相高於左丞相。
孝文帝立,以為太尉勃親以兵誅呂氏,功多;陳平欲讓勃尊位,乃謝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讓勃。”於是孝文帝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記·陳丞相世家》)魏晉以後左右高低之分不再明顯,但還保留“左遷”之類用法。
到元朝時則反過來,左高於右,左丞相高於右丞相,左丞也高於右丞。明清繼承了這種做法,明代五軍都督府左都督為長官,右都督為副,左副將軍也要高於右副將軍。文官中,左侍郎高於右侍郎。
-
8 #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現在國際上通行的外交禮儀,客人的位置應在主人的右側,也就是說,當今世界是以右為尊的。但在古代的中國,到底是“左”大,還是“右”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規定。
秦漢之前,以“右”為尊。周朝規定,天子面南而坐,諸侯朝於天子,同姓從西面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右側;異姓則從東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左側,可見周以右為尊。大約到了戰國時期,就確立了以右為尊的制度。
以大家熟悉的廉頗、藺相如的故事為例,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職位在廉頗之上,因此廉頗就不服氣。
(廉頗和藺相如)
漢承秦制,也以右為尊。《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孝惠帝元年(前194),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後來王陵得罪了呂后,被免去右丞相之職。左丞相陳平徙為右丞相,以闢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可見漢右丞相比左丞相高。
到孝文帝元年(前179),因太尉周勃誅諸呂有功,文帝便以周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陳平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下。沒過不久,周勃覺得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陳平,於是上書文帝,要求將右丞相職位讓與陳平,獲得了文帝的准許。
由於秦漢以右為尊,所以人們還把貶官稱為“左遷”,把世家大族稱為“豪右”。
(西漢丞相陳平劇照)
漢代以後乃至隋唐、兩宋,慢慢演變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新唐書·百官》中規定:“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即尚書左丞於品級上高於右丞。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左右》記載:“唐宋左右僕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為上。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則以右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左右給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為上。”
也就是說,元朝建立後,一改唐宋舊制,規定以“右”為尊。《元史·伯顏傳》載,至元二年(1265)七月,伯顏官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各部官員向其稟報事務,有難以解決的,他往往用一兩句話就決斷了。眾人都贊曰:“真宰輔也!”至元四年,伯顏被升為中書右丞相。可見元朝官制以右為上。元朝不但官職以右為大,考科取士也分左榜和右榜。右榜為社會地位高的蒙古人、色目人,左榜為地位較低的漢人、南人。
(元朝丞相伯顏)
但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復改為以左為尊。明初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清承明制尚左。清代官員,一般以滿人提任左職,漢人出任右職。
總結一下,中國歷史的早期,秦漢之前,以右為尊;秦漢之後,直至明清,除了元代短期內的以右為尊外,其餘都以左為尊。
回覆列表
左大?右大?涉及到左右尊卑問題。
古代的左右尊卑問題集中體現在官職上,題目中說到“看電視有時候是左大,有時候是右大”,指的應該也是官職的左右尊卑。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以左為尊,則左大於右;以右為尊,則右大於左。
下面結合各主要朝代的中央官制,探討古代的左右尊卑問題。
先秦,左右不一,尊卑各異先秦時代,各國禮儀制度並不統一,有的以左為尊,有的以右為尊,如:
1、趙國以右為尊,故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2、秦國、楚國以左為尊,故而《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楚人上左。”
秦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秦朝中央的最高官職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朝丞相設左、右兩員,實際上是正相、副相。秦朝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左相為正相,右相為副相,左相地位高於右相。
漢朝,以右為尊,右大於左漢承秦制,中央官制差別不大,但漢朝以左為尊,與秦朝相反,故右大於左,右相為正相,左相為副相,右相地位高於左相。如《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乃以絳侯勃(周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陳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不過,漢朝很多時候只設一名丞相,此時就無所謂左右了。
武官方面,漢朝設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同樣是右中郎將的地位略高於左中郎將,但兩者的秩祿是相同的,都是秩比兩千石。
漢朝以右為尊,有一個典型例證:左遷。左遷,又叫“左轉”,指的是降職,所以後世文人便以“左遷”一詞指代“降職”、“貶官”,這在古代文章中經常可以見到。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左遷就是被貶官的意思。
實際上,唐朝以左為尊,但“左遷”已成為表示貶謫的習慣用語,所以白居易才用“左遷”一詞,後世文人也都用“左遷”表示貶官降職之意。
對這一點,宋人戴埴明確指出“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
唐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唐朝繼承隋朝官制,中央機構為三省六部制,很多官職都有左、右之分。因唐朝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同一官職前帶左右者,均以左為上,左尊右卑。
1、中書省、門下省,均設左右拾遺、左右補闕,都是左大於右。
2、尚書省,設左右僕射、尚書左右丞,則左僕射高於左僕射,尚書左丞高於尚書右丞;設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員外郎,都是左大於右。
3、六部,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設侍郎一至兩名,當設兩名侍郎時,左侍郎高於右侍郎;六部各轄四司,每司設左右郎中、左右員外郎,也都是左大於右。
另外,唐朝三省中,門下省被稱為“左省”,中書省被稱為“右省”,右高於左,門下省的地位略高於中書省,當然實際權力上就未必了。
宋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宋承唐制,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同一官職前帶左右者,均以左為上,左尊右卑。宋朝中央官制受唐朝後期官制影響,十分複雜乃至混亂,但以左為尊的規定始終未變。
北宋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左相,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右相,左相為正相,左相為副相,故左相大於右相,由右相進拜左相,視為升遷。
南宋孝宗乾道年間改革官制,直接設左、右丞相,仍然是左丞相大於右丞相。
宋朝的諫院,設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都是左大於右。
元朝,以右為尊,右大於左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官制卻是漢制,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省設左、右丞相,但蒙古習俗尚右,他們把這個習俗也帶到官制中,以右為尊,右丞相高於左丞相,所以右丞相照例都是蒙古人擔任,色目人只能當左丞相。
中書省的辦事機構是左、右司,仍然以右為尊,右司高於左司。
清人錢大昕說“科場蒙古、色目人稱右榜;漢人、南人稱左榜。亦右為上也。”
明清,以左為尊,左大於右明清兩朝,中央官制區別不大,由於廢除了宰相,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六部地位和權力很大,明朝推翻元朝,迴歸唐宋正統,規定“令百官禮儀尚左”,即以左為尊。
1、六部
明清六部與唐朝相同,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因以左為尊,左大於右,故左侍郎大於右侍郎。
2、都察院
明清的都察院,由御史臺演變而來,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因以左為尊,左大於右,故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正長官,右都御史為副長官。另外,還設左右僉都御史,同樣是左大於右。
綜合來看,左右孰尊孰卑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即便在同一朝代,左右尊卑問題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等不同領域也有不同規定。若以我們最常見的官職尊卑來看,秦、唐、宋、明、清,以左為尊;漢、元,以右為尊。最後補充一下:古代君主接受臣子朝見時,坐北朝南,面向南方,左為東,右為西;臣子北面而立,左為西,右為東。自宋朝以後,以文制武,文尊武卑,每逢上朝,都是左文右武的排班,即文官居左,武官居右。當然,這裡的“左右”是從皇帝的視角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