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關鍵。“察業識莫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儘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犖犖大端,孔子儒家文化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血脈與靈魂。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透過儒學之要義來體現的,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博大精深、極具包容性的儒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徵很早便形成了。春秋時期就有人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優秀品質,雖不苟同,但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第二部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華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到今日,儒家文化仍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強大內聚力。英國作家貢布里希(Ernst H.Gombrich)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現代史學家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2500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透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整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從元典時代走來的孔子儒學,是此後兩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孔子嚮往三代聖王之治,推崇並“刪述”整理《詩》《書》《禮》《樂》《春秋》《周易》“六經”。作為中國文化“元典”的代表,“六經”凝結了古聖先賢的智慧,孔子的“信而好古”使儒學具有了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元典的儲存者和當時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錢穆先生說:孔子為中國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歷史程序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的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第三部分綜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就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思想核心與理論基石。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正是在這種狀況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創立儒家學說,興辦私學,實施教化。“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大多在其身後弘揚其思想,實踐其政治主張,為孔子思想流傳百世作出了貢獻。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官學文化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間,雖在秦時,經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一次嚴重的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到漢武帝時,聽從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開始成為官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第四部分魏晉時期,玄學首先對儒學形成了衝擊。那時,一些人“輕賤”唐、虞,“菲薄”周、孔,以名教禮法為“亂危死亡之術”。而觀其實質,玄學家更多的還是調和,是用道家思想解說儒家經典,並不違背儒家教義。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唐朝除武宗外,幾乎所有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佛、道。但是,佛、道的盛行與社會發展相矛盾,因而,這時期多次出現滅佛運動,以“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佛學盛行時期,儒學的價值觀仍占主導地位,歷代統治者都倡導忠君和孝親,注重立身治國的儒家之學。佛徒還有所謂《父母恩重經》《孝子報恩經》等,聲稱“孝道”為“儒釋皆宗”。近代以來,儒學遭遇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戰,幾乎被逼至“中絕”的邊緣。面對落後捱打、喪權辱國的慘痛現實,不少人宣佈與傳統文化決裂。於是,20世紀的中國形成了一個“反傳統的傳統”,似乎中華民族要擺脫苦難,就必須摒棄文化傳統,必須“打倒孔家店”。儒學被貶得一文不值。第五部分新文化運動對中國走向現代社會起了重大作用。然而,新文化運動的偏狹與過激也消彌了華人對於民族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然而,在有人激烈抨擊傳統的時候,也有人“強烈擁護”傳統,雖然西方觀念的衝擊勢如破竹,但同時也有近代孔教運動的興起。近代有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即當人們瞭解了西方,再回頭反觀中國文化時,對儒學的認識就往往變得冷靜和理性。嚴復翻譯《天演論》,其初衷在於使華人更好地瞭解西方,重新認識中華元文化的深厚底蘊;章太炎最初激烈“詆孔”,後來變為強烈“尊孔”。《大學》無異於儒家“聖經”,孫中山先生極力推贊《大學》,稱其“精微開展的理論”“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為了拾起“民族精神”,他號召找回這些“知識的精神”。第六部分儒家文化兩千多年的影響,已經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積澱,在華人的生活和精神層面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雖然受到極大衝擊,但其在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並未動搖。時至今日,人們都能欣慰地看到,經過長期顛簸的中華民族,終於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泥濘和坎坷,最為緊要的是,人們已經認識到,作為中國文化核心與主流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突出的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衛生組織幹事泰勒博士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就會發現……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

  • 2 # 高山流水24494

    不要再評價了。

    再評價就是懷疑,懷疑就是否定。

    不能否定。因為儒學的根基是倫理!沒有了倫理社會就會亂套,這個倫理根基散開的是人文思想和文化的源遠流長,如果把老子的道形容為文化的陽剛之氣,那麼儒學就是文化的陰柔之氣,一陰一陽,方能源遠流長。不能把漫長的封建社會歸罪於儒學,應該歸罪我們對道文化的冷落,如果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屬實,孔子流浪諸侯各國講學的初衷,就是想和老子組成一陰一陽的文化思想,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陰一陽一直交融著,只是道文化偏離了軌道,陰陽怪氣的道教成了道文化的傳承,沒有體現道文化的陽剛之氣。

    缺少陽剛之氣的文化,就會依附於政權,政權無能時,外來文化就會乘機而入,毀了倫理綱常。

    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儒學,而是我們有義務提高道的修為,重新回到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講通俗一點就是做人應該有骨氣,找回文化自信,不是讓你崇洋媚外!強大的儒學從來不拒絕好的理念,但根深蒂固的道文化讓你知道自己是誰!沒了道文化的根基,就會隨波逐流,失去自我。

    道文化的根基,首先就是知道自己是誰,不要曲解(道德經),(道德經)認為人是宇宙主體,是道法自然的遵守者,一動一念是氣之始,有收有放,固守自我本氣,才不會偏離自然規律,才會有精氣神,有了精氣神才算有了自我,本真自我才會收放自如,才會在強大的儒學文化裡呈現生命的力量,儒學文化才會燦爛奪目。

    真正的修道者,不是躲在終南山裡,而是做鍾南山!光明正大的講解周易,而不是流落街頭賣藝,發揚光大中醫,而不是在鄉野自家傳承,中醫是固守本氣的方式手段,中醫是道家修為最好方式,強身健體修煉真氣,讀書勞作融入陰陽文化裡。

  • 3 # 四十五度說

    儒家文化有教育價值政治價值和道德價值三方面。

    道德和法治在現代社會中相互補充。現代的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法律更道德來補充法律控制不到的地方。道德的範圍要比法律的範圍更加寬泛,自從市場經濟進入中國之後,人們傳統的重義輕利的觀念逐步轉變相反的看法。導致了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出現,那麼儒家思想正式用來調和這種矛盾的武器。現代社會不僅僅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就如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

    儒家文化強調的價值觀念和現代社會公民的倡導的基本價值觀念基本一致。現代社會出現的這種價值觀念缺失的現象比如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因為道德缺失。法律固然成為信用體系的保障,但是保障只為市場的整體秩序劃定了最低的一條線,讓整個市場秩序不至於太差。而市場秩序究竟有多麼良好者取決於人們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決定了市場秩序的最高值。二者之間的關係一個是硬約束一個是軟約束。

    儒家文化倡導的百善孝為先,也是現在社會中非常缺少的。如今無論是空巢老人還是留守兒童的問題,都是人和人之間缺少愛的體現。僅僅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價值而存在的人,何談道德品質何談做人?中華民族留下來的儒家思想的寶貴文化,演變到當今社會不能丟棄,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 4 # 老劉雜談2017

    評價儒學地位就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是儒學,儒學最讓當代人痛恨的是禁錮人的思想的三綱五常等級森嚴的保守觀念,而這些都是理學的核心價值觀,不能代表儒學的價值觀。儒學的正統思想依然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用忠於皇帝,皇帝無道可以拋棄,孔子也沒有忠於魯國,三綱五常是法家思想,朱熹引入儒學裡害死中華。

  • 5 # 儒者讀書

    我們從未見過,有哪一種學派,像儒學這樣長久地與政治緊緊糾纏在一起,見證了無數興衰榮辱,卻還能保留其核心。——題記

    儒學,始創於春秋末年,貫穿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其對中國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每個華人的血液中。儒學之於中國,猶甚於《聖經》之於西方。但與《聖經》不同的是,中國剛經歷了三百餘年的愚昧時代,以至於中國必須透過全面否定儒學來達到思想解放的目的。華人透過批判儒學,完成了一場革命,但中國要想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新文化,還需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去審視儒學,使中華文化重新煥發出耀人的魅力。

    大一統時代的思想柱石

    儒學,始創於春秋末年,創始人為孔子。孔子一生致力於推廣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沒有成功。他死後,儒學一分為八,成為八種不同的思想流派,成為名赫一時的顯學。後經孟子、荀子,儒學內容更加豐富,但依然保留著“仁”“禮”的思想核心。

    長久的戰亂對各個思想流派的傳承造成了阻礙,但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對於儒學而言,戰爭年代顯然不適合它的生存,它缺乏推平亂世的力量。

    在秦帝國再次完成統一後,儒學與其他學派伏屈於法家之下,秦帝國開始了全面法治的統治。為了統一思想,秦始皇下令收集諸子百家書籍,放置於咸陽,非博士不可參閱。這個措施對於統一思想的效果我們難以得知,但它卻實實在在釀成了一個巨大的災禍。

    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項羽不知道,他燒的不僅僅是秦揮霍的象徵,還是集中中華文化典籍的書庫。這一把火,幾乎將整個中華文明燒出了一個斷層。幸運地是,蕭何派人做了拯救性工作,從而為漢朝文化奠定了基礎。

    漢朝本是以道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策略治國,但至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無為而治”不再適用於如此強大的帝國。漢朝透過一系列措施,展開了自己威服四方的戰略規劃。

    在這期間,儒學也逐漸活躍起來。透過今文和古文的辯論,至東漢鄭玄完成儒學的內部統一。儒學以其“禮法”“仁政”“夷狄之辯”的思想契合了大一統帝國的時代,董仲舒甚至將陰陽家的迷信思想摻雜進儒學,迎合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儒學重新成為了顯學,儘管它已經似是而非。

    兩千多年來,人性依然未變,孔子對於人性的洞察依然適用。有人將孔子比喻為“東方的蘇格拉底”,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哲學都關照於人本身。孔子曾用一個字概括人生的行事準則——恕,又解釋為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今這八個字被世界公認為人際關係普遍準則。

    而在儒學注視下的中國,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仁政”永遠是新朝代的首選;孔子的學習態度永遠為各代學子繼承;儒家的“禮法”被永遠傳承下來。兩千年來,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能被稱為禮儀之邦,那就是中國。

    自漢以後,儒學對於中華文化有著無可代替的向心力。魏晉隋唐,兩宋明清,都將儒學作為學歷的審查標準,儘管這中間儒學又經歷了各種更改和曲解,但最終還是在各位大師的手中除去歷史的塵埃,還原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今天雖然儒學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已經不復存在,但每一位華人無論想繼承還是想批判中華文化,儒學都是他們繞不過去的山峰。

    中國近代化最大的障礙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近代化能像中國這樣蜿蜒崎嶇,即便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其近代化路程也比中國容易很多。而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技術的近代化和制度的近代化的失敗以後,才猛然發現文化對於我們根深蒂固的影響。

    儒學何以對中國近代化路程造成如此大的困擾?

    因為走過了兩千年的儒學,已經疲憊不堪了。儒學最近的一次煥發生機,是在明末李贄反儒、黃宗羲反帝的時候。那一次,儒學幾乎要再次完成自身的革新。但滿清政府推行的文化專制和閉關鎖國的策略,不僅壓制了儒學,也硬生生地隔斷了中國與外國的交流。

    縱觀整個清朝,儒學沒有一次創新,所有儒生埋頭於訓詁學。所謂訓詁學,說白了,就是編字典並推出新版。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因為字典好而完成文化創新。西方《聖經》從未變過,但卻推廣到全世界,不是因為它準確,而是因為它的鞭子足夠長。

    但滿清統治下的儒學,君子不習六藝,考生不知春秋,一本《論語》讀下來,只得了“之、乎、者、也”四個字,儒學已經面目全非,儒生已經眼瞎耳聾。儒學已經完全變成了皇帝手中的枷鎖,鎖住了整個中華民族。

    中國要想完成近代化,就必須掙脫這個枷鎖。雖然人們已經將持枷鎖的人打死,但是人們發現一件更為驚恐的事情——枷鎖依然還在。被套在枷鎖上的人無奈,只能自己撞向石頭,才將枷鎖錚開。——皇權已經被打到,但我們的文化,卻變得比皇權更僵硬。

    中華文化向外輸出的優質寶庫

    儘管如此,我們卻並不能將枷鎖隨意地扔下懸崖。原因很簡單,枷鎖是用了高階木料製作的,扔了它,我們將一無所有。

    因此我們借來一把西方的刀,向枷鎖最堅硬的地方砍去,砍碎以後,重新整理碎末,再用我們的雙手,將它做成我們心中的模樣。

    萬幸的是,中華文化向來有延續的傳統,總有一個人接過上一個人的火炬,呵護著火種,以至於中華文化經歷了那麼大的風雨,還不曾熄滅。這點火種,就是我們照向世界的底氣。

    當今世界,如果說哪一種文化最值得進行研究,那就是中華文化。上古希臘文化已經被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進行了多次闡釋,才醞釀出現代科學文明。但對於中華文化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的闡釋,道學的神秘、儒學的人文、禪學的哲理,都是中華文化向外輸出的優質思想寶庫。

    儒學不止包括《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不止包括《詩經》、《禮記》、《周易》、《春秋》、《尚書》,還包括《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太極圖說》、《明夷待訪錄》、《傳習錄》,還包括《二京賦》、《唐律疏議》、《史記》等等,儒學廣博精深,並不只是說說,我們兩千年的文化,也絕不只是那幾本書,借用孔子一句話送與諸位: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 6 # 金剛一樣的堡壘

    一,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二,思想價值

    1,當代意義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2,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範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範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範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這種倫理思想上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及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應用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功。

    當前蘇聯的解體給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震驚,當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面臨危機和矛盾讓世人困惑迷茫時,智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代表---胡錦濤已經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及全世界社會發展在理論上指明瞭理論創新的方向---和諧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的建立和社會實踐在構鍵和諧社會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是儒家思想精髓的發展是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意識。它是東西方人類最進步思想意識的結晶。它的誕生和實踐應用不僅僅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健康快速發展保證,也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引。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能動性---社會意識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上的成功應用。

    3,研究價值

    現存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子的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將階級視為人類社會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觀,強調透過個人的自我約束,而忽略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學者認為儒家思想是亞洲國家難於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 7 # 閒看秋風999

    儒學,不僅僅是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同時也是漢語文化圈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學在這個範圍內的位子是老大,舉足輕重;否定了儒學,實際上就是否定了自己,是數典忘祖。

    儒學產生或者根植於農耕文明,儒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家——家族——民族(國家)。

    與居無定所、隨水草而棲的遊牧文明不一樣,農耕文明相對穩定,祖祖輩輩附著於土地的生活方式,一年一熟的收成,都固化了家庭成員,特別是血緣(男性)的傳承關係。

    華人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劃分得如此仔細,是其它民族非常罕見的,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絕無僅有的。

    這就叫“內外有別”,因為牽扯到繼承權,所以“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連孫子孫女都要分個“內外”;在儒家文化看來,這就是要確保血統的純潔和正宗(嫡長子),而不是遊牧民族的“兄終弟及”。

    華人注重寫“族譜”,其實也是儒家文化的影響所致——由“家”擴大至“族“(家族);仍然還是以血緣來區分遠近親疏。

    家族如果再擴大,就成了“同鄉會”,就成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這也是儒家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開始了,比如曾國藩建立“湘軍”時的理念。

    從“家”到“家族”然後再推而廣之到“民族”(國家/漢族中原政權),無處不在的都是儒家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岳母刺字”精忠報國。

    而唐代詩歌中大量的邊塞詩也都是抒發著這樣的家國情懷——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由家及族(漢族),由族及國家。

    總而言之,儒家對中國歷史,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與輝煌,關係都是非常緊密的,儒家是功不可沒的——決不能因為儒家文化中的糟粕而全盤否定,自己去挖自己的祖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你也不放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