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話詩詞
-
2 # 半世飛仙
你得有相當雄厚的文學基礎才有可能去題古詩,或者你得有這個天賦。我給你舉個例子
記夢 浮游子
書殘狸老舊燈臺,病樹長衰花未開。
明月清風不曾識,如何身向夢中來。
-
3 # 獨立的小張
鐵汁授你八句話:“小資喝花酒,老兵坐床頭。知青詠古自助遊,皇上宮中愁。剩女宅家裡,蘿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美眉在青樓”
-
4 # 千載遺蹤
古詩難寫,首先要大量誦讀古詩,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要做到腹有詩書,模仿參照;其次要有感而發,要真正感覺有所觸動才會有寫詩的衝動;要有寫古詩的常識,比如押韻對仗,再次要先易後難,先寫四言絕句,再寫七律。總之古詩難寫,要經常磨鍊,反覆修改,反覆吟誦,博覽群書,才能出口成章,口吐珠磯而有所成,謝謝!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導語: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誠如蘇軾所說,一個人飽讀詩書、學有所成的話,自然是才華橫溢的,內在的氣質也會顯露出來。
魯迅先生在上學時,他的老師壽鏡吾就說過“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話。在平凡的生活中,認真地去領悟詩書的真諦和所蘊含的道理,才會獲得深長的滋味,有詩書相伴,人生會更加有意義。由此可見,詩書的重要性,詩書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內在的氣質和外在的形象。
詩歌源遠流長,從它產生之日起,就以其格律特點和意境優美,成為傳誦幾千年而不衰的一種文學作品。
古詩釋義回到樓主的提問,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詩的含義,其實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這種詩歌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近體詩,大致產生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到唐初已經發展成熟,唐代以後的基本上都屬於近體詩。而像《詩經》、《古詩十九首》、先秦詩歌、漢樂府就屬於古體詩。
我們在欣賞古詩,詠誦古詩的同時,有一個問題擺在了眼前,今天的我們還能寫出來古詩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那麼我們該怎們樣寫出一篇古詩(近體詩)呢?換句話說,我們在創作一首近體詩(格律詩)的時候該注意哪幾個方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換句話說,也就是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點:注意押韻對仗我認為我們今天要寫一篇古詩,最好寫近體詩風格的格律詩,就像唐詩、宋詩(宋詩以其格律出名)等,格律詩對押韻對仗、平仄有嚴格的要求。
押韻和對仗是創作格律詩的入門,也相對簡單。《聲律啟蒙》和《幼學瓊林》是這方面的參考書籍,也是入門級別的書籍。格律詩的創作不但講究押韻和對仗,還對遣詞造句時字詞的搭配、詞語的音調和整體結構的諧美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在掌握了《聲律啟蒙》和《幼學瓊林》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參考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家鍾嶸著述的《詩品》,明代《臨江仙》作者楊慎著述的《詞品》,呂天成著述的《曲品》,清代劉熙載著述的《藝概》,其中《藝概·卷二》專門是對詩的論述。閱讀這些書籍可以進一步積澱對詩歌的認知,提高詩歌素養。
如果進入到這個環節,關於詩歌方面的論著是非常多的。當代就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沈祖棻先生對格律詩的研究著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料。再反覆地閱讀領悟,這樣的話,就對格律詩的押韻規律有了初步的地瞭解,這樣的話,就可以嘗試著往出來寫詩句了。
第二點:平仄平仄就是指古漢語字調的平聲和仄聲,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因為咱們的漢語是聲調語言,所以學寫古詩就要了解古漢語的聲調。
漢語的聲調就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其中高低和升降這兩個因素是比較重要的。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上聲是一個低升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其實在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現代漢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漢語中的四個聲調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聲後來分化為現代漢語中的陰平和陽平;上聲有一部分變為現代漢語中的去聲;去聲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都一樣;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在掌握了四聲的基礎上,平仄就很容易理解了。平仄雖然是詩詞格律的一個專業術語,簡單地說就是把四聲分為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個聲調。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因為平聲的特點實沒有升降的,而且發音較長;而上、去、入三個聲調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發音相對較短。基於這樣的特點,就把四個聲調劃分為平仄兩大類。
如果讓這兩大類聲調在詩中按一定規律排列組合,語言就顯得豐富而多樣了,韻律感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單調而枯燥的感覺會隨之消失,語言的美(詩歌韻律)也就顯現了出來,而不至於單調。
詩歌中所謂的“抑揚頓挫”、“聲調鏗鏘”就是這個道理,平仄的排列組合雖然有許多規則和講究,但是諧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這方面,喻守真編著的《唐詩三百首詳析》是值得一讀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喻守真編寫的這本書是一本詩歌鑑賞的書籍,有對所選入的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唐詩的詳盡解讀,最值得推薦或者說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為每首詩都標上了平仄韻律的解說。這是作者非常用心的編著,可以說是手把手的教你學唐詩。
如果閱讀感到枯燥或者讀不下去的時候,換一個方法調節一下——可以選擇背誦一些節奏感和韻律感都很好的詩歌篇章,不斷感受和領悟其韻律規則,然後再回過頭來閱讀詩歌鑑賞的書籍,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會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會為接下來的寫詩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點:創作時要注意的事宜俗話說得好,一步一個腳印。學寫詩歌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深入或者提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學習方法——循序漸漸,在詩歌的學寫中,也應該遵循這個道理。
如果在掌握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基礎上,接下來就可以嘗試自己創作一首詩了。其實創作一首詩歌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詩歌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文學形式,讓詩歌迴歸到生活本身上,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獲取靈感,觀察感悟生活的所得就是詩歌創作的藍圖。
在這個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追求辭藻的華麗,不要刻意地堆砌詞句,詩句的通順、自然、流暢是最重要的。
模仿格律詩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不失為這個階段的一個好方法,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仿照其格式韻律依句填字,就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第一首古詩了,這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情。
我記得王安石在一首詩中曾說過這樣的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其實王安石所指的“尋常”不僅包括觀察事物、解讀人生、認識事物的規律。這兩句話也可以看成是詩歌創作的規律,可以用在詩歌的創作上,正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話說的確實不錯,詩歌的創作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在這裡,我打個比方,如果把押韻對仗和平仄比作詩歌創作的基本功的話,那麼詩歌創作的技巧就屬於你的內容、才華、才情了。
分享心得說了這麼多,也是我自己在學寫詩歌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吧。我在生活中碰到一些能觸動的靈感的事物,也會隨手用詩把它們記錄下來。在此,我願把我寫的一些詩摘錄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首是《七律·觀書偶得》,是我在去年秋天的一個深夜裡讀書時寫下的。詩如下:
寒江漸冷菊初黃,蝶夢莊生醒蒼茫。
月妙喜得人賞玉,秋深自有影扶牆。
拈花難笑心傳印,錐針何堪發上梁。
釋世兩廂皆道理,禪天對半屬尋常
第二首詩《無題》詩,模仿李商隱的《無題》格律和詩意寫下的。詩如下:
冷屏難辨夜晝天,雲起風逐秋月圓。
煮酒不邀無義客,揮毫常書有情緣。
鶴鳴九皋多奇士,松笑荒墳幾俊賢。
唯恨平生詩裡醉,總將心語輕易傳。
第三首是《七律·包餃子》,今年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包餃子,餡是韭黃和鱗蝦米,包好的餃子鮮香味美,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詩如下:
西風昨夜蕩絨花,宵旰饞思美餃奢。
奇貨常憂豚肉貴,歲寒時令韭黃芽。
揮手揚起尺三雪,落案摶成白玉葩。
開動巧心和萬物,鮮膄須靠炙鱗蝦。
結語鑑於篇幅,我只列出了自己寫的三首小詩。在正文中,我結合自己學寫古詩的經歷,大致把一些要點都寫出來了。要想真正寫好一首古詩,就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假以時日,一定會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來的。
感謝作者的提問,以詩會友,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