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歌醬
-
2 # 讀享說
讀書是輸入,既然有輸入就要有輸出,才能讓書上的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而思維導圖就是輸出的一種方式。
那思維導圖應該要如何製作呢?
從導圖的結構來講,我建議可以按以下兩種方式來著手,會更容易做好:
一、根據空間結構製作從空間的角度著手,是我們做思維導圖最方便的切入點,一般分為兩給結構:
1、按目錄結構
就是指按照書籍的目錄來製作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尤其是現在很多書籍,它設計的目錄結構特別清晰,而且也會根據文章的內容幫我們分好類,這樣我們做思維導圖就很便捷來。
它的優點是,我們可以很快速的做出一份思維導圖,讓我們立馬有成就感。而且還能根據思維導圖的脈絡回憶出書籍每一章節的內容,這樣思維導圖就有點類似於是書籍的索引。
但是它也有不足,因為內容是照搬書籍的結構,所以我們做出的思維導圖,其實不是我們自己讀書輸出的東西,而是模仿的作者的寫作結構,這樣容易讓我們的輸出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對書籍內容的更深入理解和運用。
2、按主題框架
這個就是根據書籍的主題框架,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給內容做分類,尤其是當我們做主題閱讀時,這種思維導圖的結構就特別適合,不僅能找出一本書的結構,還能從同一主題的其他書籍中把主題框架填充得更加完善。
它的優點是,我們將一本書的內容讀出了自己的理解,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結構做出的思維導圖,這樣能對書籍理解得更加透徹。
它的缺點同樣也明顯,因為要求我們要對書籍深入理解,才能根據主題來做出思維導圖,但是對於很多知識體系不足的人來說,可能找出一本書的主題比較難,就更別提做思維導圖了。所以使用此結構會有一些門檻。
這裡給大家一個小Tips:
如果不好找出一本書的主題的話,我們可以試著將全書內容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找出它們的主題,做出這一部分的思維導圖,然後再做其他部分。這樣一本書可以做出好幾張思維導圖,既能幫我們降低一點難度,也能讓我們對書籍理解更細緻。
以上兩種方式是按內容的空間結構來製作思維導圖,但是有一些書就不太適合使用這些方式,比如小說、傳記或是題主說的故事書之類,那我們就可以用第二種方式來做。
二、根據時間順序製作這個就比較簡單,按照內容的發生順序,也就是時間順序來製作書籍的思維導圖。
它可以按照情節的發展,也可以按照主線的相關分支,還可以按照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所識來製作思維導圖,這樣能幫我們對內容的理解更清楚。
比如,我最近在看《富蘭克林自傳》,裡面出現作者從小到大遇到的人,有親人、朋友和貴人等等,這就需要我邊看邊做思維導圖梳理他身邊人與他的關係和對他的影響,能讓我更加理解為什麼富蘭克林會這麼成功這麼偉大。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外華人的名字特別長,尤其是《百年孤獨》一書裡的人物名稱是出了名的難記,這裡我們若是光做筆記是很難分清各個人物間的聯絡的,所以使用思維導圖來理清人物之間的關聯,就是最好的辦法。
結語以上兩種型別的方式以及3種製作結構,都是我們在讀完一本書後,作思維導圖可以切入的角度。
知道思維導圖的結構以後,我們怎麼下手製作呢?
除了傳統的紙筆以外,我這裡再給大家介紹幾個好用的思維導圖工具:
幕布、石墨、Xmind、ProcessOn
前三個在手機、網頁、客戶端都可以通用,最後一個是網頁線上版的。
這四個使用都很方便,而且免費的就足夠用了。
思維導圖看著像一幅畫一樣複雜,但是隻要知道從哪裡下手,就能很容易做出一張書籍的思維導圖。
希望對題主和大家有幫助!
-
3 # 讀書小兒郎
我從思維導圖的原理和幾種運用形式來說一點我的看法,要是有什麼不妥的地方還望指正。
首先,思維導圖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它主要是運用圖、文結合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放到故事書的範圍來講,就是人物、情節。然後把主題關鍵詞與影象、顏色等建立起記憶連結,應用於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方式,讀完一本書再做一幅思維導圖,會讓人對於書中的內容產生形象化的記憶,從而利於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
思維導圖最大的兩個好處就是方便記憶和理清思路,同時思維導圖特殊的記錄方式也便於捕捉跳躍思考。
製作思維導圖的具體操作過程大致如下:
(一)準備工具:
1 白紙 2 各種顏色的筆
(二)動筆:
1、畫中心主題:
主要就是故事的內容概括,可以用一句話或者一張圖來總結
2、畫主幹:
主幹是從中心主題延伸出來的幾條分支,是大的分類。主幹線條要粗。
Q:主幹要如何分類? 可以按照時間線分類;也可以是人物關係發展
3、畫支幹:
支幹是從主幹延伸出來的,是小的分類。支幹線條要細於主幹。
4、畫插圖:
插圖最好畫在最需要記憶或者需要特別提醒的位置,以達到方便記憶、利於提醒的目的。
其實,完成一部故事書的思維導圖,方法在其次,重要的反而是你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小紅帽》,你就可以按照情節發展來做思維導圖,小紅帽離開家→遇到狼→外婆家裡→找獵人消滅掉狼,然後再在各個節點畫出細節部分,比如小紅帽離開家籃子裡裝著什麼禮物,大灰狼怎麼欺騙小紅帽,這就屬於旁支,把你覺得重要的部分補充進去。
另外給你一個《海的女兒》的思維導圖示意圖,它是從人物關係發展的,列舉出故事裡面的人物,然後把發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呈現出來,這樣也是繪製思維導圖的一個方法。
思維導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總而言之,都是從一個主題出發,拆分出多樣元素,思考元素間的邏輯關係,然後將它們整合在同一個類別裡,再連接回主題,這樣的話,思維導圖就完成了。
-
4 # 閱讀月讀悅讀
故事書做思維導圖,應該是教孩子做吧?不知道樓主是不是這個意思?
思維導圖非常好,尤其是讀書後做故事框架及知識點,能檢驗孩子是不是讀懂了這本書。透過孩子做的思維導圖,還能看出來他是不是思路清晰。便於在一些閱讀方法上給他一定的指導。
至於如何給故事書做導圖,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先從短小的故事開始。
短小且內容較簡單的故事,能讓孩子很快讀明白。以這樣的故事開始,能讓他樹立信心,有了信心再學方法,更容易成功。
第二,複雜故事選取其中的小章節
如果,孩子已經不再閱讀簡單的小故事,開始看長篇小說或人物傳記,百科知識等。可以從其中的一個章節或一個方面出發,做導圖。不宜在初期就用一張圖表現複雜的情節。
第三,導圖內容製作
方法很多,表達的內容也不同。例如,一級內容羅列六要素,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等等。然後再六要素之下羅列更細緻的點,如春天的某個夜晚,遙遠山林裡的精靈谷等。
下面的圖表是我今天發的文,孩子看書後就其中的一個內容做了導圖,圍繞美索不達米亞的知識點做了簡單梳理。
-
5 # 義烏阿勇vlog
個人對思維導圖的理解比較膚淺:分為以下幾點:
1、我們會首先閱讀目錄和序言,瞭解這本書的大致觀點。
2、接下來,把書扔到一邊,透過豆瓣、知乎等渠道找相關書評,去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總結。
3、快速瀏覽,在花了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大致可以瞭解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
4、然後,帶著這個核心觀點,快速在導圖軟體中定義"窮人"、"富人"、"資產"、"負債"幾個關鍵詞分支,即圖形化筆記。
5、瞭解主要邏輯框架後,回過頭來快速瀏覽整本書,重新理解作者如何得出上述結論,即瞭解結論的推理過程。
最終,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你已經掌握,還有額外的:
1、快速瀏覽了兩遍。
2、瞭解核心觀點。
3、瞭解推理過程。
4、最後圖形化過程相當於又重新讀了一遍,而且圖形化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這樣,小半天的時間,相當於讀了3遍,而且都是乾貨,避免那又臭又長的10萬字。
-
6 # 豬豬貓張讀書
讀完一本書後做思維導圖讀書筆記分為兩種做法。
第一種,按照目錄來做。書都有目錄,能夠讓你對書的框架一目瞭然。從目錄中你可以挑選出你最想讀的那一部分。一本書真正重要的內容僅佔20%,只要你能夠找出對你有用的那20%,並且多次閱讀和精讀,那麼這本書你也就掌握了精華。
按照目錄來做思維導圖讀書筆記的好處就是,可以理順書本的行文邏輯,方便你寫書評和讀後感。
截圖是我做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第二種,按照自己驗證的問題來做。按照"假設——驗證"法來讀書的好處就是,能夠把握主動閱讀興趣。帶著自己的問題到書中尋找答案,有著原始的求知興奮,讓書真正為你所用。帶著問題去閱讀一本書,閱讀速度也會更快一些。
截圖是我做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做思維導圖讀書筆記,希望對有幫助。
-
7 # 職場效率手冊
讀書後如何做到講書中的內容學以致用,可以試試以下的步驟。
單純靠人腦來記憶書中的內容是靠不住的,因此需要一些輔助的工具。比如紙質的筆記本或者思維導圖工具。筆記本方面可以用康奈爾筆記本或者方格筆記本,思維導圖工具個人推薦xmind和幕布,自己比較習慣用幕布。現在以幕布為例,來說明自己的記錄流程:
第一,做準備。你可以先看看封面,感受一下大咖推薦、讀者評價。然後透過序言、目錄來了解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和思路,這個過程非常關鍵,要帶著問題來看,思考從序言和目錄中有沒有找到和你同頻的點。比如我為了學習新媒體寫作,學習微信成交,初步選定了《爆款文案》一書,在看完作者關鍵明的背景介紹(前奧美金牌廣告人、知乎25K高贊回答者關健明)和書中簡潔易懂的目錄結構(標題抓人眼球、激發購買慾、贏得讀者信任、讓讀者不再猶豫,快速下單)後,感覺能解決我當前碰到的問題,於是開始進行第二步操作。
第二,列框架。開始開啟幕布進行記錄時,把你的問題列在文件的最前面,然後開始列出文件的框架,這個框架基於書籍的目錄,列出來後你可以把你覺得最薄弱的章節標題標記為紅色。如下圖1。
第三,潤色。把你在閱讀過程中認為一些該記錄下來的要點進行記錄,依附到對應的主框架上。除了書中的內容之外,你還可以把其他書籍、影片課程中的要點記錄到對應的主幹上,使結構看起來更加飽滿。如下圖2。
當然,你還可以更進一步。在一本書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的輔助書籍、輔助影片課程構建更完善的學習結構。比如像下圖3就是我結合《爆款文案》、《文案覺醒》以及其他優質影片課程梳理出來的文案學習思路。而如果是一些故事內的書籍做思維導圖,同樣要梳理出思維導圖的主框架結構,把故事依附到主結構上,故事的記錄,不用一整個故事全盤照抄過來,記時間,人物,事件,感想這些關鍵點就ok了。
-
8 # 門店券服務
“讀完一本書後如何做思維導圖?”
為什麼要做思維導圖,是方便記憶還是為了方便理解?
方便記憶的話,任何一本書讀完超過一年不再讀,對於書的內容記住的都只是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而不是書的大略;方便理解的話,“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反覆的讀即可。
如果是想“快餐式”的讀書,那確實需要思維導圖進行整理幫助。對此,根據閱讀不同種類的書,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1.傳記類
一級類目:誰的傳記
二級類目:時間(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三級類目:活動(玩耍、求學、工作或其他)
四級類目:和誰(玩伴、同學、同事、親人或其他)
五級類目:成就
將每級類目一一對應再進行擴散性記憶。
2.歷史類
一級類目:什麼史
二級類目:時間、國家
三級類目:代表作品、代表人物
四級類目:時期成就、承上啟下
五級類目:侷限性
3.小說類
就按六要素來做思維導圖即可。
4.工具類
一級類目:什麼工具
二級類目:核心功能、如何實現
三級類目:次核心功能、如何實現
四級類目:階段性功能、如何分類
工具類書籍種類繁多,這個記憶方式只使用簡單工具類書籍,不適用負責型,如程式設計師的書籍類。
每種書籍的記憶方式是不同的,沒有通用的記憶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根據劃分目錄、並用自己的話總結下來,然後再讀一遍~
-
9 # 董Season
這個的話,簡單來講易操作的步驟可以這樣子,一是看目錄,二是理清結構,因為作者有時候思路也不是那麼的清晰,三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擷取你需要的部分做思維導圖。而且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否則結構不清晰,畫了等於沒畫。
-
10 # 思維導圖PPT肖老師
思維導圖讀書,有幾大優勢:
快速將內容按總分結構梳理出書中內容關鍵點
書中內容、關鍵知識點有很清晰的關聯關係,便於思考
快速將一本書的內容拆解為一張導圖,內容結構可以隨意收放,想看哪裡看哪裡
導圖容易編輯、圖文並茂、便於記憶
下面分享我常用的導圖製作方法。
一、提煉知識點主線結構任何一本書,都有主線邏輯,無論是演繹還是推理,必然要有一條主線支撐,貫通,所有的內容都圍繞主線這塊,這就是我們上學時老師要我們寫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線結構有總分結構、因果結構等。
舉個栗子,下圖就是麥肯錫寫作的閱讀筆記,主線結構共3條,然後依次列出這3條下面的子結構。
(1)遵從金字塔原則,讓文章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結論先行
3X3論證法則
MECE原則
(2)利用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文章的內容順序
發現並分類問題
分析解決方案
列舉出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評估
制定實施策略
(3)進一步提高文章的說服力
應用金字塔原則
主動提出風險應對方案
利用第一個方案的“錨定效應”提出替代方案
二、繪製思維導圖(1)導圖軟體推薦,個人推薦Mindmanager,最大的優點是和office無縫整合,可以和word、Excel、PPT、Project、Visio等格式檔案相互匯入匯出,尤其是我們可以在word中快速複製好書的關鍵內容,然後匯入到導圖軟體中進行編輯,做好後再匯出到PPT中,方便與別人進行分享,這就是事半功倍。
(2)最好從模板匯入,在MM中,有上千套模板,支援魚骨圖、江恩圖、洋蔥圖、頭腦風暴、流程圖、時間線等。
(3)根據模板,結合word檔案,匯入到導圖中,在插入中,可以插入標註、邊界圖、內容之間的關係等,
插入適合的圖示進行美化,圖示包括優先順序(1~7級),進度(0%,25%,50%,75%,100%)等,也可以自行修改。
可以設定圖文框的顏色、風格、形狀等
小福利訓練邏輯思維,就用思維導圖,送你2G的軟體和模板,獲取方式:
-
11 # Excel大全
學習了前面幾位大拿的分享,很不錯,受益匪淺!
這裡,我也分享下我的一些心得,獻醜了!
這個問題,我就稍微擴充下,讀完一本書如何做筆記?
思維導圖,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不止思維導圖可以做筆記,PPT、Word、筆記本、卡片都可以是讀書筆記的載體!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享:
如何做讀書筆記?
做筆記的工具;
淺談思維導圖;
如何做讀書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說的就是,沒有動手做筆記,書就白讀了!
當然,讀書也分“粗讀”和“精讀”兩種,對於粗讀的書,就不建議寫讀書筆記了!
讀書筆記型別
讀書筆記一般可分為批註式、摘錄式、提綱式、心得式幾種,根據不同的書籍型別和讀書目的,再確定寫什麼樣的讀書筆記。
批註式:可直接在書本上劃重點、寫點評、標疑問;
心得式:也叫讀後感,就是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摘錄式:摘錄書中的精彩語句、觀點、名言等;
提綱式:記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內容要點、提綱等主線分支;
簡縮式:記住故事的發展脈絡,抓住故事的主要內容,縮寫成短文;
讀書筆記載體
讀書筆記的載體,可以是思維導圖、PPT、書本空白處、Word、卡片、記事本等。
思維導圖:可以手畫,也可以使用軟體,我常用的思維導圖工具是MindManager,當然,也有很多線上的導圖製作工具,可以自行度娘。
PPT和PPT:若需分享的話,建議使用PPT來製作讀書筆記。
故事書思維導圖上面大概分享了我對讀書筆記的一些看法,那,這裡回答下題主的問題,
如何做故事書的思維導圖?
第一步:使用熟悉的導圖工具,可以是軟體,也可以是卡片和筆記本,中心位置寫上故事的名稱、作者、書籍名稱和導圖的目的;第二步:根據目的,繪製導圖的主線,可以是時間軸的發展,也可以是人物關係的演變關係,還可以是故事情節的演變;第三步:繪製分支細節,根據主線脈絡,擴充導圖的分支;第四步:美化導圖,這個可以套用模板,也可以自己插入插圖甚至自己畫圖。如下金庸的江湖世界導圖:再如,射鵰英雄傳之黃蓉中掌場景導圖:
再如讀書筆記導圖:
淺談思維導圖既然題主提到思維導圖,這裡我就再分享幾個思維導圖心得。
什麼是導圖:TA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表達的方法,主要用於學習、思考、記憶;
繪製導圖的7個步驟:
從一張白紙的中心開始繪製,周圍留出空白;
用一幅影象或圖畫表達你的中心思想;
在繪製過程中使用顏色;
將中心影象和主要分支連線起來,然後把主要分支和二級分支連線起來, 再把三級分支和二級分支連線起來;
讓思維導圖的分支自然彎曲而不是像一條直線;
在每條線上使用一個關鍵詞;
自始至終使用圖形;
導圖的注意事項:清晰明白、使用聯想、形成個人風格
思維導圖的應用
-
12 # 閒來zhi談
首先推薦一本書《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看完後會對思維導圖可以用在什麼方面,怎麼畫思維導圖有準確的認識。之後就是我讀了本書後做的簡單的思維導圖(現在看起來想笑,做的太劣質了)重要的是左邊,思維導圖的七條規則。圖片看不清的話,總得說來就是。
1.紙張――無格純白,最好是用A4,A3、B4也不是不行。
2.畫――想怎麼畫怎麼畫(看我的畫的那麼醜我都敢拿出來)
3.顏色――五顏六色(某寶直接搜彩色筆或者思維導圖筆,出來一大堆)
4.線條――主幹的粗一點,分支細一點,儘量每個分支都用不同顏色,不要像我一樣用一個顏色。還有不要非常直的畫過去,就是所說的曲線,s型都可以。
5.線條上的文字――一分支一詞語(最好有點總結性,而不是照搬照抄)
6.層次化――剛開始是沒有任何層次可言的,就怕字寫大了紙不夠,字寫小了又留白太多。只要多練習幾次就會形成那種層次感,知道該如何下手。
7.廢話不說,直接去畫,即使畫的很難看
最後還是要證明一下的呀,這是練了幾次後畫出來的效果,我覺得至少比剛開始一團黑來的要好。
回覆列表
讀完一本書,若覺得有意思是我一定要做筆記的,否則就感覺跟沒看過一樣。我目前的讀書筆記主要以讀書手賬為主,輔助以讀書思維導圖。
書籍內容的承載體主要是線性筆記的讀書手賬。思維導圖主要用以閱讀前的框架搭設、閱讀後的複習回顧,以及傳播使用的豎屏思維導圖。
閱讀前:思維導圖之框架搭建之前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個知識點,印象極其深刻,內容大概是說,當我們每次產生一個想法時,帶有這個想法的神經通道中的生化電磁阻力就會減少。好似在叢林中開出一條小路來,第一次得費點勁,因為你必須除掉一路的雜草纏藤。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越來越輕鬆。
獲取知識也同理,初次接觸新知裡,大腦中沒有它的記憶點,也就沒有它的位置,重新開闢創造是個非常有阻力的事情。但如果在閱讀前,能有一個大致框架,將不同的知識點聯結起來,當我們正式閱讀中,碰到這個知識點,就會與之前看到的框架關聯起來,對於大腦而言,這就不是完全陌生的新事物,獲取吸收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所以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會先做一個大致的書本框架圖(因為是初印象,這裡的關係有時甚至不一定準確,但沒有關係的)。
具體方法如下:
花5分鐘,在噹噹圖書詳情頁檢視書籍簡介,尤其是編輯推薦語。先對書本的大概內容有個瞭解。在圖紙中間寫上或畫上書本名稱。花5-15分鐘,閱讀書本腰封、目錄、前言、後記,將書本相關關鍵詞分別畫在以書名為中心的其他分支上,這裡要稍微注意一下關鍵詞的層級關係。在導圖這邊,寫上閱讀本書的3個目的。通常是:(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2)我期待這本書可以解決我什麼問題?(3)作者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他的解決思路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啟發?(4)書中有哪些案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有哪些句子給我啟發?這一步,主要是手寫手畫的,比較隨性有些醜,就不上圖了。
閱讀時:讀書手賬記錄要點看過的書,通常我不會再翻閱第二遍,除非是特別特別好的書。因為畢竟時間有限,想看的書又那麼多。
但是我又經常在整理近期看過的書單時,對之前看過的書籍印象淺薄,尤其是開始學習寫書評後,經常快速讀完之後,回顧時大腦空空如也。思維導圖的關鍵詞有時會讓我記起一些內容,但時間稍微間隔久一點,僅憑關鍵詞,我還是會有記不起來的時候。
所以,慢慢地養成了做讀書手賬的習慣,我的方法主要是:
閱讀前先準備好熒光標籤和鉛筆。在閱讀過程中在重點內容下劃線,並在書頁旁貼上帶有關鍵詞的不同色標籤,標記內容我主要分4類,分別是:新概念(對應桔色標籤)方法論(對應玫紅色標籤)金句(對應黃色標籤)印象深刻的案例(對應藍色標籤)。每讀完1-2章時,就將章節邏輯內容大致梳理記錄下來。我的部分讀書手賬圖片如下:
閱讀後:思維導圖鞏固內容全本書讀完後,有時讀書手賬都有十幾頁,這時,我會再做一個簡單版的思維導圖,相當於書本的知識地圖,一頁看完全貌,做到心中有丘壑。
這裡的思維導圖跟開始時,就很不一樣了。主要記錄內容有
傳播:豎屏思維導圖對移動端閱讀更友好寫書評,或偶爾發一些讀書後的心得狀態時,會附上製作的思維導圖,傳統的思維導圖是發散式的,相對比較適合在PC端閱讀,但現在大家主要是移動端閱讀,為了便於讀者檢視,若是有時間的話,我會將讀書的思維導圖,做成豎屏形式。如下圖所示:
故事思維導圖最後,有關題主強調提問的故事書的思維導圖,要看是哪種型別的故事。像《百年孤獨》這種大部頭,主要用思維導圖記錄下人物關係,如下(從網上找的現成的)。
一般的故事,我做思維導圖主要記錄以下內容:
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書中主要人物書中的主線情節書中改變主人公的幾大事件/轉折書中故事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