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澳古說歷史
-
2 # 語說漫談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
不過字數上的差別並不能夠準確的代表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兄弟以及兒子通常被封為親王,比如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是齊王,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治是晉王、李泰是魏王等等,朱元璋的兒子最具有代表性,朱棣是燕王、朱樉是秦王、朱棡是晉王,不過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能夠完全代表秦朝之後的王爵情況,因為我們能夠明顯的看到漢朝的皇子的王爵一字王和二字王都經常出現,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兩個人都是漢景帝的兒子,這裡就不能夠憑藉字數的差別簡單的區分,主要的原因就是親王和郡王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也就是說漢朝王爵並沒有字數上的區別,王爵的高低主要是封地的大小以及富庶程度決定的,比如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和代王劉恆,齊地和代地的差距也就能夠看得出兩位皇子的受寵程度,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就比較不受寵,原因就是漢朝時期長沙地區屬於“蠻夷之地”,如果一個皇帝受到寵愛,怎麼可能被冊封到一個偏遠貧瘠之地呢?
其實,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主要就是地位和待遇上的差異,對於武將功臣而言,郡王就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拋開漢朝不談,因為兩漢時期除了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之外,也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是王爵,當然還包括了奪得益州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但是劉備屬於漢室宗親並不是異姓諸侯王,比如唐朝的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李晟是西平郡王,南宋時期韓世忠被封為鹹安郡王,明朝的徐達被追封為中山郡王,常遇春被封為開平王等等,可以說郡王就是古代武將能夠抵達的巔峰爵位了,可見郡王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不會出現氾濫的情況,就是王朝後期數量也不會太多。
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別是最被大家熟悉的,看過清宮戲的人都知道,《雍正王朝》中胤禛因為江南賑災而被冊封為雍郡王,後面才晉封為雍親王,八阿哥是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朝僅僅是一個貝子的身份,知道雍正繼位之後,才將他立刻提升為怡親王,更是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在這裡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爵位的不同,當然不同的爵位能夠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實古代王朝清朝是一個最特殊的王爵,因為它的王爵分為四等,也就是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他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俸祿、工資的區別,其中親王年俸10000兩、糧食10000斛,郡王年俸5000兩、糧食5000斛,貝勒年俸2500兩、糧食2500斛,而貝子年俸1300兩、糧食1300斛,可以說親王和郡王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而這也能夠理解胤祥被雍正從貝子直接提升為親王,絕對是一種天大的恩賜了,而這也是胤祥忠心侍奉雍正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當然在唐朝的時候,親王和郡王的待遇也有嚴格的規定,按照唐朝的官職表去看,其中正一品的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只有李世民擔任過的天策上將,而正一品的爵位就是親王;從一品的官職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驃騎大將軍,以及爵位嗣王、郡王和國公,也就是說在唐朝秦王和郡王分別享受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待遇,在李淵稱帝后,他的兒子們被冊封為親王,比如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其他宗室成員被封為郡王,比如河間郡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等等,那麼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差別呢?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俸祿的差異,根據《新唐書》記載:武德元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制,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也就是說親王屬於正一品俸祿是七百石,而郡王的俸祿只有六百石,古代官員的工資都是實物工資,當然對比清朝親王和郡王的差距,在唐朝兩者之間差距並不明顯。
其次就是土地之間的差別,根據《新唐書》記載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等級官員能夠分到永業田,其中親王有100公頃,而郡王只有60公頃,而在食邑方面,親王食邑萬戶,而嗣王和郡王食邑僅五千戶;所以說無論是哪個王朝,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異都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代表了一種政治地位,明朝的情況也基本上類似,當然有一個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明朝的靖江王,雖然名為郡王,但是地位明顯高於郡王低於親王,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兒子,正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地位才會特殊。
-
3 # 張西園
親王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自然要比郡王的等級要高。除皇室外,有功的大臣們也可以被封為郡王,皇帝對親王比對郡王親近一點。
親王:一般指的是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於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一般是跟皇室有血緣關係的人,皇帝對他們格外開恩。一般太子成為皇帝之後,會把其他對自己有威脅的親王們支開。而郡王一般不會對皇帝有威脅,因為他們大多是跟皇帝比較疏遠的皇室。
郡王: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位。對於皇帝來說,郡王在皇帝眼裡是最信任的臣子,因為他們雖不如親王身份高,可很忠心,節外生枝這種事情大多不會在他們身上發生,比起一些不起眼的親王,郡王有時候比親王還受重視
-
4 # 小夏日常生活
親王和郡王都是古代王爵的一種等級稱謂,唯一的不同是,親王的爵位要比郡王更高一些。親王和郡王這兩種不同的等級分設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其中親王跟皇帝關係最親近。而且在不同朝代,對這兩者也有著不同的規定。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從西晉開始,就已經有了親王和郡王之說。其中郡王在身份地位上要比親王更低一些,親王是皇室男性成員中最高的等級,其次是郡王,此外,不同的朝代,比如說清朝,在親王,郡王之下,還有貝勒貝子等說法。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一般只有皇帝的兄弟,兒子們可以被封為親王,而郡王既可以是皇室宗親,也可以是朝中臣子。唐朝之後,親王的那些無法繼承他的爵位的兒子,也都被稱為是郡王。
到了清朝之後,皇室爵位的劃分又出現了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和固山貝子等這樣不同的規定。但是不管是哪個朝代,郡王總要比親王低一個等級。
-
5 # 心向青山
親王,也簡稱“王”,是一字王;郡王是二字王,是王爵的兩個等級,親王高於郡王。
中國從晉朝開始,爵位制度正式加入了王爵,形成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且只有高官和貴族才能賜爵,而之前的秦漢時期是可以透過軍功取得爵位的。
晉朝以後,爵位制度被歷代所繼承,但同時也不斷變化,比如:
隋朝時期,分為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個等級。
唐朝時期,分為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九個等級。
宋朝時期,分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親王,或者說王,也稱“國王”,是王爵的第一等,以“秦、晉、齊、楚”四個王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王代表是春秋戰國四強,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王,這些都是“國”,所以叫“國王”。
郡王,是王爵的第二等,比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這些地名都是古代的“郡”,所以叫郡王。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王爵的封號不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詞,加在“和碩親王”或“多羅郡王”稱號中間,例如“和碩睿親王”、“和碩寶親王”、“多羅克勤郡王”等。但親王依然用一字,郡王依然用二字。
-
6 # 非著名評論員007號
親王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自然要比郡王的等級要高。除皇室外,有功的大臣們也可以被封為郡王,皇帝對親王比對郡王親近一點。
親王:一般指的是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於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一般是跟皇室有血緣關係的人,皇帝對他們格外開恩。一般太子成為皇帝之後,會把其他對自己有威脅的親王們支開。而郡王一般不會對皇帝有威脅,因為他們大多是跟皇帝比較疏遠的皇室。
郡王: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位。對於皇帝來說,郡王在皇帝眼裡是最信任的臣子,因為他們雖不如親王身份高,可很忠心,節外生枝這種事情大多不會在他們身上發生,比起一些不起眼的親王,郡王有時候比親王還受重視。
-
7 # 無敵霹靂太極門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就是親王要高於郡王一個爵位。郡王與親王的血緣關係要疏遠一些。
親王:一般指的是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於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宋明時期,一般因襲不改。清代開始以親王為封號並加美名。蒙古貴族也有封親王者。《新唐書·百官志一》:“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
郡王:一般指的是爵位名稱。其名始於西晉。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位。除去皇室外,臣下也可以封為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京本通俗小說 · 碾玉觀音》:”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鹹安郡王。”
-
8 # 枕籍經史0
1、爵位等級不同,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郡王為宗室內外藩封爵之第二等,專用於加封皇族宗室、滿洲貴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數民族之勳貴。貝勒為三等爵位,位於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
2、俸祿不同,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3、補服不同,清朝用補服來區別官職的差別。親王的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親王的補服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勒的補服為前後兩團行蟒。
清朝六大親王:
1、禮親王代善, 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代善從小在軍中長大,逐漸成為其父帳下的一員猛將。當時建州剛剛統一,海西女真對建州女真還有很大威脅,稍一疏忽,就會滅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戰爭中一舉成名的。
2、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烏拉納拉氏。與他的諸位哥哥相比,他的出生晚,但童年卻很悲慘。他的生母烏拉納拉氏在太祖死後,被迫殉葬,多爾袞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極收養,不過好在八嫂對這個小兄弟非常關照,才使多爾袞嚐到了一絲母愛。
3、安親王嶽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順治,康熙兩朝功勳卓著的親王,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順治三年,嶽樂跟隨肅親王豪格征討盤踞四川的張獻忠,他作戰英勇,頗具謀略,率部擊斬了大西王張獻忠,被晉升為貝勒。
4、康親王傑書,禮親王代善孫。與電視劇《鹿鼎記》中的康親王不同,傑書並不是趨炎附勢,碌碌無為之輩。傑書在順治年間就已被晉升為親王。而他的成名作卻出現在康熙年間。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康熙皇帝急需在親族中找一位智勇雙全的親王領兵作戰。
5、怡親王胤祥,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他從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每次父皇謁陵,巡幸都帶他前往。在皇位的爭奪過程中,他始終站在四哥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一邊,這一切都為他以後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恭親王奕欣,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后。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一展才華。
-
9 # 迷萌樂
親王和郡王都是中國古代的封爵名,親王為封爵的第一等,郡王為第二等,所以親王的級別高於郡王。在魏晉的時候,就開始封親王和郡王的爵位了。按唐制,皇太子的兒子一般封郡王,大臣、節度使也可以封郡王,郡王和國公都屬於一品,在晚唐、五代的時候,有很多的異性都被封為了郡王。宋太祖的後期,郡王是專門為皇族封爵的。但到了南宋的時候,像韓世忠這樣有軍功的大將,也曾被封為郡王。元代的時候,賜爵位更加盛行,很多人都被賜予郡王爵位。在明、清朝的時候,也很流行封郡王,不僅對自己的皇族可封,也可對其他的外族可封。
親王是專門封皇子,皇帝兄弟的,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就是王妃。在晉朝時的時候,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明朝時,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謀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只是在清朝的時候,其全稱為和碩親王,它的爵位次序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所以,親王和郡王都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王爵,只是親王的級別比郡王高一個檔次。
-
10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清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郡王或者親王,雖然聽起來都很厲害,都屬於清朝的最高爵位,但是其中的地位和待遇都有很大區別。
首先親王和郡王都是清朝時期高階爵位,其中親王是第一等爵位,在宗室中只有元朝或清朝皇帝的子嗣和兄弟、貴族才能獲得的爵位。無論在蒙古還是在清朝時期,親王都是僅次於皇帝的爵位,在早期如果沒有大功是無法被封這個爵位,而且作為親王的子嗣也沒辦法隨意繼承這個爵位,一般來說都是要削爵。
順治時期的規定是:被封了親王的人,最大的兒子是世子,其他的兒子就要被封為貝勒。而當時的皇子可以透過恩封的方式來獲得爵位,一般皇子滿十五歲後,就可以去宗人府申請爵位,宗人府再向皇上啟奏,但是如果皇上沒有同意,那就需要等五年再來申請,反覆如此,直到獲得為止。
在清朝親王的俸祿是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可以穿著的龍服: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還有一些比較厲害的親王甚至可以拿到雙倍的俸祿,要知道當時的一品官員一年所能拿到的俸祿也不過是白銀18兩,還有米糧180斛,一品官員是很難當上的。所以可想而知兩個位置之間的差距,這也是導致後來清朝財政入不敷出,政府被拖垮的情況出現的原因之一,在當時這種不公平的制度下,可以說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終點上。
不過在親王中也有可以世襲的官爵,是要在清朝或元朝做出過特別巨大貢獻的人,才可以獲得的能傳承下去的爵位,讓自己的子孫都得到恩惠。他們在朝廷中雖然俸祿和待遇跟別的親王一樣,但是能夠獲得的威望還有皇帝對她們的感情和信任,都是其他親王不能比擬的,因為能獲得世襲親王的人都是戰果累累,取得過巨大功勞的元老。在清朝前期比較有名的就是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勒克德渾等等。而在清朝中後期又封了幾位世襲親王胤祥、奕訢、奕譞、奕劻。這樣的親王被稱作“鐵帽子王”。
而作為郡王俸祿根據戶部的規定是郡王歲銀五千兩,歲米五千石。可以穿著的龍服: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龍服和親王世子一樣,但是郡王是專門用來加封給元朝或清朝皇親國戚、皇室宗族以及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的功臣和貴族。而且在世襲的方面看,郡王是和親王一樣,作為子嗣都是要削爵,順治時期的規定是:被封了郡王的人,認一個人是長子,其他人都被封為貝子。
-
11 # 文史墨客
一、三橫一豎王親王、郡王都有一個王字,王由三橫一豎寫成,其中三橫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一豎則代表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了知天地人三道之奧妙,執掌天地人三者之和諧大統,所以,王代表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
例如夏商周時,最高統治者均被稱作王:商王武丁、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赧王等等。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嬴政自覺自己開創了空前盛績,取上古三皇五帝之合稱,稱自己為始皇帝,自此,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便稱作皇帝,而王則演變成了爵位。
二、親王與郡王之歷史沿革宮鬥劇、穿越劇可能大家並不陌生,《甄嬛傳》、《宮心計》、秘史系列等等,可是劇中那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王可就不那麼好把握了。
西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沿襲了秦的郡縣行政模式,又分封了劉姓子孫,相當於是郡國制的管理方式,可以看做是王爵的出現時期(當然,春秋時期楚國亦稱自己的最高領袖為王,那全是他們自娛自樂的)。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高階爵位。一般是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於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
郡王,作為中國古代爵位等級,通常認為在西晉開始正式出現,司馬懿的第五子司馬伷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郡王。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號。
三、親王與郡王的區別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親王與郡王在爵位等次上,親王要高於郡王;在歷史發展中,親王之名要晚於郡王出現,在親王出現之前,有一字王和郡王之區別,一字王就相當於是親王,兩字王就是郡王,如李治即位前封晉王,唐中宗李顯曾封周王,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而郭子儀則被封為“汾陽王”,由此看來,郡王之稱要早於親王之名。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一)人員性質不同親王通常是皇子、皇兄弟等皇室近支血親;郡王多封給宗室,大臣、節度使等也有被封為郡王的,如南宋韓世忠因軍功封為郡王。晚唐、五代封異姓郡王者甚多,而元朝則郡王氾濫。而到了明代,郡王還是親王無法繼承爵位的其他兒子的封號,繼承爵位的嫡子封為世子,其餘的則封為郡王。
(二)儀仗不同既然親王與郡王的爵位不同,那麼在儀仗中自然會有相應的區別。親王的儀仗與禮儀僅次於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對親王行君臣之禮,伏而王與郡王的爵位不同,那麼在儀仗中自然會有相應的區別。親王的儀仗與禮儀僅次於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對親王行君臣之禮,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朝見天子時,公侯大臣均要伏地而跪,對親王行跪迎之禮。而郡王在級別上屬從一品,其實質則同大臣一般。
(三)正式稱名前文已經提到,親王之稱出現較晚,雖然南朝末年已有出現,但真正在什麼什麼王的稱謂中,直接出現親王二字的只有清朝,如和碩親王。
-
1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朝的親王與郡王區別非常大,明朝的親王全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子孫及其嫡傳後裔,有實打實的封地和莊田。而且,親王的後代中永遠會有一支承襲親王爵位。而明朝的郡王則不完全是明太祖的直系子孫及其後裔,明太祖即位以後,曾經封過自己的叔伯、堂兄弟等為郡王。換言之,明朝的郡王除了明太祖的直系後裔,還有旁支。這其中還有一支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靖江藩,這一支是老朱家的嫡長房、是明太祖長兄南昌王朱興隆(重五)的後裔。因此,靖江藩在明朝享受了高於所有郡王、略低於親王的特殊待遇,也是唯一擁有實打實封地和莊田的非親王世系。而且,明朝的爵位只論血緣、階層固定,郡王永遠是郡王,不能晉封親王。
清朝與明朝則完全不同,理論上清朝只要是宗室(清顯祖塔克世的後裔)都有資格受封親王、郡王。清初受封的親王、郡王中,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有兄弟、侄子等等。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就曾經被追封為莊親王和通達郡王。努爾哈赤的侄子、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不僅被封為了鄭親王,之後還獲得了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了清王朝的鐵帽子親王。因此,血緣並不是清朝親王與郡王的天然區別!而且,清朝的親王並不像明朝那麼絕對,是可以晉升的。著名的晚清鉅貪奕劻是清仁宗嘉慶帝一母同胞的弟弟慶僖親王永璘的孫子,最初只獲得了輔國將軍的爵位,但是因為與慈禧太厚的關係,一步步由輔國將軍晉封為了慶親王,並且還獲得了世襲罔替的許可,成為了清朝最後一家鐵帽子親王!同時,清朝的親王、郡王並沒有實封的封地、莊田,只有爵號和相關待遇而已。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入八分者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者有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和一至三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封國將軍以及奉恩將軍。而且,還有沒有爵位的,稱為閒散宗室,而明朝的宗室都是有爵位的,最低也是奉國中尉。所謂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除了八項禮儀性待遇之外,最大的區別是入八分者可以分得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錄,稱為旗份。年羹堯之所以被稱為清世宗雍正帝的奴才,就是因為年羹堯家族所在的牛錄被劃撥給了潛邸時期的雍正帝作為旗份。
但是,親王和郡王都屬於入八分序列,沒有以上說的這個區別。清朝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主要還是政治、經濟待遇。親王的政治地位、禮儀性待遇要高於郡王,俸銀祿米也要高於郡王。除此之外,區別並不算太大,清朝的親王、郡王只是地位的象徵,卻與實際權力無關,沒有什麼差使的親王,其權力還不如有實際差使的貝勒、貝子,甚至鎮國公、輔國公!
清朝較明朝而言,有一個最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宗室爵位不固定,承襲時要降等、而且可以晉升。親王去世後,他的一個兒子只能獲得郡王爵位,郡王以此類推,而明朝親王的一個兒子承襲親王,其他兒子全部封郡王。清朝親王剩下的兒子也不會被直接授予爵位,必須參加考試,以父親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確定基準爵位,之後進行考試,按照考試成績降級,全優才能獲得基準爵位,成績差的很可能什麼爵位也沒有,淪為閒散宗室,此即所謂考封,郡王同理。與此同時,獲得低爵位者如果獲得皇帝的青睞或者立有功勳,可以晉級,即便最低階的閒散宗室,理論上也是可以逐步晉級親王的。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實際這樣的情況並不多,幾乎沒有。雖然如此,但也還是有像奕劻那樣由輔國將軍晉級親王的。
除了以上說到的這些,清朝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鐵帽子親王、郡王。這些鐵帽子親王、郡王爵位承襲時無須降級,親王的兒子承襲的依然是親王,郡王同理。但是,理論上鐵帽子郡王永遠都是郡王,不能晉封親王。除了清初有極少量世襲罔替郡王晉爵親王的現象。乾隆年間形成定製之後,鐵帽子郡王永遠不能晉爵親王!因此,直到清末,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兩家再也沒有出現過親王。不過,鐵帽子親王、郡王的其他兒子就沒有這麼幸福了,同樣要參加考封,沒有特權。考試不及格,同樣可能淪為閒散宗室。
-
13 # 熱狗愛電影
親王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自然要比郡王的等級要高。除皇室外,有功的大臣們也可以被封為郡王,皇帝對親王比對郡王親近一點。 親王:一般指的是皇帝或國王近支親屬中封王者。其名始於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一般是跟皇室有血緣關係的人,皇帝對他們格外開恩。一般太子成為皇帝之後,會把其他對自己有威脅的親王們支開。而郡王一般不會對皇帝有威脅,因為他們大多是跟皇帝比較疏遠的皇室。 郡王:唐宋以後,郡王皆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位。對於皇帝來說,郡王在皇帝眼裡是最信任的臣子,因為他們雖不如親王身份高,可很忠心,節外生枝這種事情大多不會在他們身上發生,比起一些不起眼的親王,郡王有時候比親王還受重視。
-
14 # 紅哄宏龔洪
在封建王朝一般封親王的肯定是皇室成員,如果外性人封了親王下場絕對不會太好。郡王比親王要低一個級別,以大明為例親王的後代除了嫡長子其餘兒子封為郡王女兒為郡主,然後後代爵位再依次遞減。
-
15 # 玉上你是我的緣
親王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自然要比郡王的等級要高。除皇室外,有功的大臣們也可以被封為郡王,皇帝對親王比對郡王親近一點。
從西晉開始,就已經有了親王和郡王之說。其中郡王在身份地位上要比親王更低一些,親王是皇室男性成員中最高的等級,其次是郡王,此外,不同的朝代,比如說清朝,在親王,郡王之下,還有貝勒貝子等說法。
-
16 # 末柳
親王郡王都是古代王爵,親王一般是和皇帝有血緣關係的,比如皇帝兄弟兒子叔伯等。而郡王一般是立了大功的大臣。唐朝之後,親王無法繼承爵位的後人也被稱為郡王
-
17 # 桃樹08
最初在魏晉時期就有劃分,親王專封皇子.黃帝兄弟,郡王則為皇太子之子。到了唐朝又細分一字王為親王兩子王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為相王,武將郭子義為汾陽王。晚唐五代異性郡王頗多。宋朝皇子是親王宗親繼承親王者,為了安撫節度使,皇帝特旨封郡王。元朝賜親王多,郡王亦更多。明朝親王子除世子外其餘都為郡王,世襲罔替。也有封大臣武將如延平王鄭森。清朝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多用於皇族宗親滿洲貴族。
-
18 # 神編劇
親王一般都是一個字的古大國為稱號,比如戰國七雄春秋五霸!郡王低一等按照地裡位置郡為稱號,公爵一般也是古國為稱號,但是按照西周小國家為稱號!總的來說爵位還是按照地盤大小做標準!古大國佔地也就是現在一省之地,
回覆列表
以明為例。
明代,親王為第一等爵,郡王為第二等爵。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明史•諸王列表》
明代,皇帝之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非爵位,只是一種稱號,可繼承親王爵);除嫡長子外,其餘親王之子封郡王。如秦王朱樉,其長子朱尚炳封世子、次子朱尚烈封永興郡王、三子朱尚煜封保安郡王、四子尚烐封興平郡王、五子朱尚灴封永壽郡王、六子朱尚炌封康定郡王。
由此可知,明代,皇帝之子皆封親王,而親王之子,除嫡長子外,其餘皆封郡王。當然,在明代,親王、郡王的爵位並不僅僅只有皇族可以獲得,有時候也會被賜予臣子,如親王爵,在明初,朱元璋曾追贈六位功臣為王爵,即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沐英、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再如郡王爵,南明時期的鄭成功,就被封為延平郡王。
不過,這種賜予臣子親王、郡王爵的,多數時候都是在臣子死後才會賜予,很少會在其生前就賜予臣子的。
在解釋親王、郡王賜予的物件後,我們再來解釋親王、郡王之間有何區別。
首先,如前文所說,親王的地位是要高於郡王的,明制:“親王授金冊金寶,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寶” ,顯然郡王的等級是要低於親王的,一個用的是銀寶,而另外一個用的是金寶,誰高誰低,是一目瞭然。
再是待遇,據明史所載,親王爵“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千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一個親王每年可得糧五萬石,錢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千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
郡王爵“歲支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一十匹,紵絲五十匹,羅二十五匹,絹及冬夏布各一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匹草料月支十匹”,一個郡王每年可得糧六千石,錢二千八百貫,錦一十匹,紵絲五十匹,羅二十五匹,絹及冬夏布各一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匹草料月支十匹。
從以上的記載可看出,郡王與親王的待遇是較為懸殊的,如郡王每年只能得糧六千石,錢二千八百貫,而親王卻能得糧五萬石,錢二萬五千貫,兩者相差僅10倍。
其次是與服,在“與服”上,親王與郡王的待遇也是相差很多的。如親王能坐用象牙裝飾的車子,即象輅,而郡王卻不能坐。再如親王能穿“袞冕九章,冕九旒,旒九玉”的冕服,而郡王卻只能穿“袞冕七章,冕三採玉珠,七旒”的冕服。再如親王冊寶是用金,而郡王冊寶是用鍍金,同時親王的印璽是金印,郡王是鍍金銀印。再如親王的府邸可以是“王城之外,周垣、西門、堂庫等室在其間,凡為宮殿室屋八百間有奇”,而郡王的府邸卻只能是“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十間而已”。
總得說,明代的親王,其無論是在身份、地位,還是待遇都要比郡王高出數倍之上。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明朝多數郡王都是親王的兒子輩,作為兒子,他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又豈能高過父親呢?要知道,他的郡王爵可是源於他父親的親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