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重讀三國,突發奇想,如果是以魏國視角或者吳國視角寫三國,那會是怎樣的情形?人物描寫肯定大不同,事件也會大不同吧,很多就不會發生咯?
22
回覆列表
  • 1 # 蘇門之

    吳國不好寫,魏國還可以!

    吳國強大起於孫堅,到了孫權手裡完全誤了江東子弟。吳國上下策士繁多缺沒有被運用有佳,吳國猛將如雲卻拿不出像樣的戰鬥,完全都被孫權給誤了。可惜了江東才子勇士。難有筆者持筆撰寫,而且所有的戰事吳國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

  • 2 # 阿土仔聊球

    有意思!!

    從魏的角度寫,我覺得有幾點是肯定要突出的,就是秉承大義,偉光正:從出身低微的一介草根,百折不回,對內匡扶漢室,對外驅除外辱(徵烏恆肯定要大書特書),在動亂中拯救黎民百姓,為大漢帝國續命,興復中華,直到順應天時受禪讓立國,再被野心家司馬氏竊國。應該整體上是一個悲劇。

    魏國視角里面,劉家在這部魏國視角的演義裡,應該是打不死的小強型別,吃裡扒外的傢伙,身受曹操大恩,卻恩將仇報,密謀反操,但屢敗屢戰,卻也三分天下,雖不足為慮(魏就從來都沒主動幹過蜀漢)但老給你找事兒,就不讓你中原地區安生了,要不是同為漢人,做派簡直跟外族蠻夷無倆:沒事兒就過來騷擾一下,很煩。孫家偏安一隅,沒什麼大抱負,憑藉天險倒也把江東治理得不錯,沒有威脅卻也幹不動他,而且也不是主要的戰略方向,本來就是偏遠的化外之地,南蠻嘛,沒事兒還稱臣什麼的,不怎麼討厭。

    從吳國角度寫,感覺沒有什麼大氣魄,應該是孫家江南開發史,孫家憑藉從孫堅開始的幾輩人的厚德和勤奮,把化外之地治理成了富庶的地方,且漢化了南方蠻夷,甚至出海到日本,琉球等地。為中華版圖擴張,文化傳播立了大功。在這江南開發過程中,對外要大書特書的是打了三國史上兩個關鍵的對外自衛反擊戰!赤壁和夷陵,嘖嘖,都大勝!!

    在吳國視角中,絕對是冷眼旁觀者的感覺,魏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霸主,但出身是太監養子,品質不佳,這跟劉家視角差不太多,;看劉家估計跟魏家差不多,嘖嘖,那絕對是陰謀家,流氓,無賴,說話不算數(借荊州不還),吃裡扒外(反曹),落井下石(呂布白門樓之死),恩將仇報(取西蜀),人品敗到家了。什麼三結義,中山靖王之後,就是流氓三兄弟!

    最後也是悲劇啊!被司馬氏給滅了……我覺得寫吳家,應該是類似於紅樓夢的路數,繁華過後白茫茫一片一乾二淨……空悲切。

    純屬瞎掰,腦洞難填。

  • 3 # 孟珍

    謝謝邀請,我認為,寫一部小說,除了故事的編排之外,人物的刻畫是最重要的。其實在正版的《三國演義》中,對曹魏的描寫是不少的,只是在魏國,曹操是全才,集政治,謀略和權力於一身,自己一統天下。掩蓋了其他人的鋒芒,使其他人物都暗淡無光。尤其是在智慧上,好象整個曹營除了早死的郭嘉,再沒有誰能超越他,人們流傳的三國中的智慧,曹操是僅次於諸葛亮和周瑜的第三位,說諸葛亮是事前即知,周瑜是事到即知,曹操是事後即知,而其他人則是事後也不知。甚至於還有蔣幹之類的到死也不知的。就是說在曹營內曹操是首曲一指的,或者說是不允許別人超越他的,這麼一來整個主體就只看曹操一人,顯得單調。不好看。寫東吳倒是好寫,人物從孫堅孫策,周瑜魯肅到呂蒙陸遜都有以他們為主的故事,而且火燒赤壁,火燒連營,偷襲關羽等故事都很經典。寫出來或許會好看。有了故事和人物,至於抑誰揚誰,就是很簡單的事兒了。

  • 4 # 空觀道人12345

    謝謝朋友邀請回答!羅慣中的《三國演義》實際上是圍繞屬國趙雲這個人物主線在寫的!從頭到尾重點都在以屬國為基點書寫事物的經過!主人公紅線就是趙雲從頭至尾的始末聯結!作者注重突出人物形象!趙雲是三國之中最善始善終的人物形象,這可能反應出了作者的意圖!如果是吳國很難找出一個和趙雲一樣的符合歷史時期人心訴求的人物形象!魏國的曹操和司馬懿雖然很突出,但兩人只能擁有一部分時間敘述歷史任務!小說主要圍繞人敘事抒情!選擇人物很關鍵!屬國是漢室正統延續,符合人心傳統嚮往!站吳國國度除了孫權,也就是後來的呂蒙和陸遜,周瑜英雄氣短死得早,但在時間歷史結點上很難銜接!曹操和司馬懿人物形象是奸雄和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形象感覺給傳統華人大眾的印象不是很好,況且他們屬於奪權改國的在野黨徒人士!很難被傳統大眾思想接受!如果是現代人思想可能就不同了!

  • 5 # 一之日一

    在吳國,首先的拿傳國玉璽說事,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只是死的早了,後來被孫策送給袁術了,這得說孫家得到認可。是可以繼承大統一的。

    從魏國的視角就是,獻帝在我這呢,洛陽我佔著呢,中原我佔著呢,我當然是正統了!

  • 6 # 巴山夜雨涮鍋

    其實三國演義選擇蜀漢作為主角,也是有其原因的。一則是蜀漢的拼搏精神更足,劉備-諸葛亮一襲相承,佔了半個多世紀時間,而且從劉備前半生東奔西走,無處立錐,到遇上諸葛亮後終於大器晚成,形成三分天下。之後無論是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整個流程都是跌宕起伏,悲劇色彩很濃。而曹魏和東吳,一個開局較為順利(200年基本上就佔據了主導權),另一個創業換了三套班子,而且先後都發生了皇權旁落的醜事,所以作為主角沒那麼光彩。

    如果是東吳角度寫的三國演義,最大的問題是三代傳承。首先孫堅在討伐董卓中的精彩戰果必然要大大渲染,絕不至於把斬華雄給挪到關羽頭上。相反,孫堅先後擊敗胡珍、呂布、徐榮和董卓本人的功績,已經足夠寫上好幾回了。藏匿玉璽這事兒,絕不能寫孫堅一下子起了貪念,而要寫某個老仙人告知孫堅,今漢室已衰,孫氏有帝王之分,為天下蒼生云云。小霸王孫策掃蕩江東,自然也不能在短短一回內完結,起碼要類比下諸葛亮七擒孟獲寫他幾回。而孫權,儘管歷史上在200年才繼位,不過演義中,務必讓他以神童出面,在孫堅、孫策行軍打仗之時,多多表現,為以後的執掌大業鋪墊。

    東吳版演義中赤壁之戰依然是重頭戲,只不過諸葛亮的裝神弄鬼大幅度減少,周瑜的運籌帷幄增加。三氣周瑜當然不會留存,而改成劉備苦苦哀求,孫權寬懷大量才借出土地。為了讓日後的背刺荊州合法,提前把劉備、關羽猥瑣化、粗暴化是必須的。這樣,215年的第一次奪取和219年的第二次奪取,形成“理當如此”的格局。

    東吳最大的問題是曾對曹丕稱臣,不過這個好說,讓孫權血氣方剛不願意,而讓張昭之流來說出一二三四的大局為重即可。陸遜火燒連營當然是大好表現機會。魏吳翻臉之後的數次交鋒一可以寫的跟六出祁山一樣精彩。

    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孫權晚年及死後,東吳的國政陷入混亂。這個可以比照羅貫中對諸葛亮死後劇情的處理。將主要章回放在從孫堅起兵打黃巾到孫權死這七十餘年,而對孫權死後的孫亮、孫休、孫皓做淡化處理,甚至侷限在區區十餘回內結束。

    至於曹魏方面為主角,好的地方是曹操從184年打黃巾,一路發展,滅呂布、滅袁術、滅袁紹、滅劉表,這條主線還是很偉光正的。但不好的地方則是從208年赤壁之戰開始,曹操進取不足,雖然之後還滅了馬騰和張魯,但坐待劉備、孫權坐大卻是很糟糕的表現。而後人曹丕雖然第一個當皇帝,在之後曹芳開始又早早被司馬氏篡權,算是三國第一個實質上覆滅的皇朝。

    所以如果以曹魏視覺,那麼前期曹操平定天下的時間大約更長,估計赤壁之戰要延長到全書快一半,而且比羅貫中版草率得多。之後四分之一篇幅大概和歷史差不多,曹操死也是在全書三分之二左右,但重點卻放在曹操打馬騰、張魯,抵抗孫權等部分。為了讓曹魏欺凌合法化,對於漢獻帝及其忠臣有必要黑化。最後,曹丕、曹睿在世時和魏國吳國的戰爭多寫些。至於曹睿死後,政權開始落入司馬氏掌握時,就簡短寫個十多回得了。其中,說不定還要把曹爽給洗洗地。

  • 7 # 情僧蘇曼殊

    魏國:

    桓靈二帝賣官鬻爵,天下民不聊生。時有黃巾賊乘亂而起,我高祖武皇帝曹操起於寒微,提三尺劍定天下,驅董卓,滅李傕,戰袁紹,滅袁術,北定烏桓,西討馬騰,東征陶謙,南定劉表,幸而天眷中華,百戰皆克,自此民生安定,軍民一家,中原百姓無不額手稱慶,還天下人一個和平世界。未料,無恥之徒劉備冒認皇親,挑唆愚民,自立於西南。分裂中央,罪莫大焉。幸而仰賴天恩眷隆,賊人劉備兵敗夷陵,死於白帝城。西南諸藩賊心不死,無知小兒諸葛孔明,起兵攻我土地,掠我百姓。幸賴明帝文成武德,抵定天下,跳梁孔明,死於軍中。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吳國:

    大漢國勢傾頹,百姓民不聊生,北方奸宦之子曹操竊據中原,挾持天子,威懾天下。西南賊寇劉備,冒認皇親,佔據益州。值此危急之際,我武烈先皇帝堅扶危濟漢,戰董卓,滅袁術,克劉表。英雄不可一世,豈料天不假年,英年而逝。長沙桓王孫策立足於江東,立誓扶危濟困。高皇帝孫權鼎立三世,雄踞一方,虎式中原。建不世霸業,西南醜藩,劉備舉百萬大軍進犯,我高皇帝談笑間滅賊軍百萬之眾。定天下大勢三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話稿中關於加強學習、提升業務素質的亮點語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