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半仙兒啊
-
2 # 苗馥麥田
談到孩子依賴心重的問題,我們往往只單方面探討孩子的依賴,其實,我們更應探討的是:造成孩子依賴心重的“大人”,何嘗不是也在“依賴”孩子?你會說:不可能的,大人怎麼可能依賴孩子?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依賴大人?是不是因為大人經常滿足他依賴的需要?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大人是否也因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滿足?或者從“被依賴”的互動中獲得成就感(或感覺自己很重要)?
因此,大部分的大人造成孩子依賴性其實是無心的。而究竟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呢?
1、超人型的父母: 凡是孩子有任何困難,他都有辦法幫他解決。例如:孩子找不到玩具,就一定幫他找到,萬一找不到就會再買一個給他,讓孩子覺得任何難事,父母都可以幫他辦到。
2、馬上到的父母: 孩子要他陪,馬上到,要什麼東西,馬上滿足他。
3、無微不至的父母: 大人對孩子照顧太周到,什麼事都替孩子設想得好好的。例如:幼兒園要校外教學,大人一定事先幫孩子把要帶的東西都準備的好好的,孩子都不用想,也不用動手。
4、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信任別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因而不敢獨自做事而想依賴親近的人。
5、好逸惡勞的心理: 好逸惡勞是人的通性,如果有人代勞,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這樣的心理讓孩子心存依賴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使然。因此,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孩子一叫服務就到的“馬上到”父母,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得好好的“無微不至”型父母,容易造成凡事依賴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想依賴別人,再加上人都有好逸惡勞的通性,父母處理不當,往往會使親自之間原本的相互依賴變成依賴性。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警惕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會有哪些表現
1、害羞
每次家裡有生人來,孩子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裡串門,就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2、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3、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裡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4、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5、重複
在看動畫片、圖畫書時,特別喜歡重複。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
讓孩子擺脫依賴需要心理輔導
隨著年齡的增長,依戀行為總是會消逝的,它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一段必經的心理歷程,只是不同的孩子在依戀的強度和時間長短上有些差異。讓孩子早日擺脫依賴習慣,與媽媽的教育觀點和方式分不開——
1、學習生活技能,是訓練獨立自主的好方法。讓孩子擺脫媽媽的依賴,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自立。穿衣戴帽不再代勞;自己睡的被褥自己疊;如果是一塊小手絹,建議他自己洗……
2、常帶孩子出去旅遊、野炊,讓他認識不同的生活環境,為他提供多樣生活經驗,並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不僅長了見識,而且增強了生活自主的自信心。
3、孩子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孩子去探索、發現,對鍛鍊他的獨立能力非常有效。為他買一盆植物,讓他親手栽培,去觀察、發現植物的變化。這樣不僅鍛鍊了他的責任心,還有利於觀察能力的提高。
4、在孩子最易發生依戀的時間裡,如臨睡前、生病時、疲勞時,儘量滿足他們的依戀行為,但同時要教給他們一些自己適應的方法,如臨睡前告訴孩子躺在床上想想今天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孩子會慢慢入睡的。
5、用故事、兒歌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鼓勵孩子做獨立、自信的孩子。
-
3 # 惋舒麻麻
媽媽陪伴的時間比較多應該會是孩子比較依賴媽媽的原因。但是小寶寶剛出生最熟悉的就是媽媽的聲音和氣味當然也更願意親近媽媽啦。大寶的有可能跟大環境也有關係,媽媽可以跟寶寶用朋友的角度溝通啊,或者媽媽比較嬌慣孩子都可能會讓大寶與你親近啊
-
4 # 身懷六甲烏托邦
我的孩子小時也這樣,也許是從小就跟著我的緣故吧,他爸爸上班忙,他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由我來照顧和決定 ,後來我覺得老這樣不行,所以就開始改變,孩子有什麼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我也會拒絕,然後會提示他可以去找爸爸,我再告訴他的爸爸來滿足他的要求,慢慢的他也就開始注意到了他的爸爸,並開始和他的爸爸一起玩並和他爸爸單獨外出,減少了他對我的依賴,你不妨也試一試,看看效果好何,
-
5 # 珍視映畫
這個是正常的,寶寶是誰和寶寶接觸多就和誰親,媽媽平時別嗝寶寶,到哪裡都告訴寶寶,去哪裡了,多長時間,慢慢寶寶大了就好了。
-
6 # 隨心舞者小山楂
1.通常情況下孩子跟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關係非常的親。如果孩子跟你特別親的話,請不要把她推遠,因為你跟他的關係、感情的互動、對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
2.這是依戀關係的表現。他們是有選擇性的,會出現在自己在一起待著人時間比較人長的身上、能給他提供呵護的人身上、能跟他一起玩耍的人身上,這個關係不是跟隨便任何人都可以建立的。
3.孩子依戀母親不僅表現在捨不得離開,還表現在試圖尋求身體的親近和接觸,覺得這種接觸會給他安全感並且孩子會努力的去保持這種親近感。
4.如果孩子跟媽媽的關係比較好,而媽媽呢卻硬要把他塞給爸爸,這種情況會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如果這個關係受損了,媽媽想再去彌補的話,就非常難了。
5.孩子依賴媽媽的關係也就那短短的幾年,所以媽媽不要為這個事再煩惱了!好好地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這美好的時光吧!
-
7 # 吳七七977
一招解決孩子的過度依賴性!
自從有了寶寶之後,基本上我們全家的心思都是圍著寶寶轉,生怕孩子出現什麼事情。小的時候當心孩子會生病,長大了一點,到了幼兒園的時候,擔心孩子在學校會不會好好吃飯,睡覺,會不會和小朋友們和睦相處。
一轉眼,孩子已經二年級了,家長們的注意力就開始從開始的飲食轉換到學習上,但是每當一提到學習的時候,我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丟掉。因為自己上班的緣故,所以將孩子託付給培訓機構,但是每天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給我最大的反饋就是孩子不催她,她就不寫,遇到不懂的題目或者是稍微有點難的題目自己就不想去想,想等著老師要答案。
在家裡也是一樣,到現在二年級了,還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睡覺。特別是在家裡看電視,一般的小孩子在家裡看電視,基本上不會理會爸爸媽媽在幹什麼,但是我家的寶貝只要我出門倒個垃圾,她也會問一句,“媽媽你去哪裡”“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媽媽我和你一起去”,雖然都說女孩子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但是我家的孩子應該就是粘人精了吧!
剛開始沒有覺得不好,但是有一次,在學校家長會上,談論了孩子的過度依賴性。剛開始我覺得孩子依賴是對父母的肯定,但是在老師舉出幾個例子之後,我明白了很多。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由於愛,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常常會忽視了孩子的想法,過多的去替孩子做決定,處理事情。
長期下來,非常影響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建立與發展,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過度的依賴,甚至是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現在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在有關於孩子的事務中,作為家長最好是放手給孩子做決定,比如說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早餐吃什麼,和誰做朋友……都是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決定,家長不要過於干涉。
在父母看來,有時候會覺得孩子的選擇並不是最好的,最令人滿意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孩子在自己做選擇,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視角,有時候和我們成年人不同,我們大人要做的就是尊重。
回覆列表
孩子對自己的主要撫養人,一般為母親,容易產生依戀,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學現象。如果此時家長不能處理好孩子的依戀行為,就容易發展成過度依賴!
兒子對母親的依戀,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研究理論中成為“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母情節。
戀母情節:“戀母情結”是一種兒童早期的心理固結,是兒童初步認識父母及肯定他們關係的基礎上,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識的時期。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都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因為“戀母情結”的父母不是我們生理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經過加工後儲存在意識領域裡的虛像,這個虛像總是集多種優點於一身,具有超現實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現實個體的理想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主動對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時期的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
過度依賴的原因?1-3歲時兒童過度依賴的高發年齡段,在此期間父母若對兒童的依戀反應過於冷漠、苛刻或忽略,則易形成所謂早期情感剝奪,繼而使兒童產生過度依賴行為。當嬰幼兒正常情感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滿足,或父母養育情感投入不足,或簡單粗暴地拒絕兒童,都可能使兒童正常的情感發展受到影響,其結果就導致兒童產生過度尋求依賴的行為。
如何幹預?對於過度依賴家長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些能夠增強自主性、較少讓成人幫助的事情。
(1)教育矯治方面:
首先父母應端正養育態度,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不應事事過度關注和過度干預。不僅要滿足兒童必要的情感需求,還應給他們充分探究周邊事物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才不會養成孩子事事依賴父母的情況。
(2)行為矯治方面:
可以讓2歲以後的孩子嘗試照料自己,父母主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技巧上的幫助。先讓他從簡單易行的事情做起,一旦完成則即使給予語言、物質和精神上的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因為正面的鼓勵與支援而增加獨立行為的產生機率,逐漸消除其對父母的過度依賴行為。此刻家長一定不能懈怠和心軟,堅持下去才能更好的矯正孩子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