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荼靡102814626

    人活著累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並且不是想要就能得到,再有就是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因素,普遍人的壓力過大,幸福嘛,因人而異,有的人很容易滿足,一頓家庭聚餐什麼的就能幸福了,有的呢,心中並不容易滿足,得到一樣還要另一樣,永無止境,那幸福談何容易呢。個人想法。最後祝大家都能幸福快樂!

  • 2 # 聽聽路人

    活在這個自然界中,當一個複雜頭腦的人問世,命運註定是累的,有時候,我在想,世間的傻子,精神病都比我們強,因為在他們的世界,生存,只是生存,該哭,該笑,他們都做了,爾,我們想的太多太多。該哭,哭嗎?該笑,笑了嗎?我們只是偽裝自己,矇蔽自己,欺騙自己,不是太累嗎?想過了,明白了,一切順其自然,你還覺的累嗎?幸福是什麼,我說幸福在滿足。

  • 3 # 天使長米嘉勒

    幸福來自內心!設想一下你所累的那些東西統統都沒有了,整天出了吃喝拉撒睡,那樣喝豬有區別嗎?人生就是要酸甜苦辣都嚐盡,才算完整,才是真正的人生

  • 4 # 無敵是多麼的寂寞啊

    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幸福,最大化的幸福,只不過因為不明白真相,所以沉淪。無法達到幸福的彼岸。

    問: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既能清除業力,又可以究竟解脫?

    /

    對一切心理障礙,

    當下的、直接的知道,

    就是既能清除業力,

    又可以稱為究竟解脫的法門。

    /

    這個就是從定起觀的方法。

    從定起觀的意思是,

    先發展禪定,再起觀照……

    也就是,先明清淨心,然後起覺知心,

    最後透過發展平等心,

    而最終得解脫。

    /

    我們常說,修行最重要的是

    發菩提心。

    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

    /

    菩提心有三個特徵,

    清淨、覺知、平等,

    凡具備這三個特徵的心性即是菩提心。

    或者說,菩提心

    由清淨心、覺知心、平等心三心和合而成,

    三心和合而有者,

    即是菩提心。

    /

    發菩提心,就是

    發現、明瞭和啟用這三種心。

    /

    所謂修行,不管什麼樣的修行,

    都是這三種心的

    不同順序、不同重點的發展和應用。

    /

    從清淨心入手,只修清淨心,叫奢摩他修;

    從覺知心入手,只修覺知力,叫三摩缽提修;

    從平等心入手,只修平等心,叫禪定修。

    /

    三者也可以作前中後不同次序及重點的修,

    由此可以變化衍生出二十五種解脫的狀態,

    佛陀稱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

    從某種意義上說,

    發展清淨心,修持清淨心,是戒的修行;

    發展覺知心,修持覺知心,是定的修行;

    發展平等心,修持平等心,是慧的修行。

    /

    三心之中,

    清淨心是最基礎之心,

    平等心是最高之心,

    覺知心是最關鍵之心。

    /

    沒有清淨心,很難上十方諸佛正修行路;

    沒有覺知,很難上通平等心,下達清淨心,所以覺知心很關鍵。

    修行若是沒有定力,很難保持凡事平等;若是沒有智慧,很難看出其中平等,

    所以平等心是三心最高之心。

    /

    猶如一個等腰三角形,

    清淨心和覺知心是底下那兩個角,

    而平等心是頂上的那個角。

    此二者托起第三者。

    /

    現代的修行人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清淨心、覺知心、平等心——

    從這三者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單修或組合。

    /

    也就是,

    你可以從圓覺經二十五種清淨定輪裡,

    挑出一種或幾種方法修行,

    只要勤修、恆修,

    每種都可以抵達諸佛解脫的狀態。

    ——來自一念行者

  • 5 # 周小楠說

    我以佛的語境,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幸福在哪裡?

    幸福不在彼岸,就在當下。

    佛祖在金剛經中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話的意思是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了,不要心心念念忘不掉;現在的就好好過現在,不要患得患失;未來的還沒有來,不要去憂慮未來。活在當下這一刻,一切都放下,自然幸福隨之而至。

    幸福不在彼岸,就在現在。

    佛祖說的回頭是岸,也不是要你回頭,是要你脫離那些色香味觸法等七情六慾的困擾,專注在眼前這一刻,找到你的初心,幸福立現。

    為什麼那麼累?

    累是因為著相。

    活得累,是因為自己的心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是觀念、思想或是一切的外資,他困住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囚禁於牢籠之中,讓我們不得解脫,執著於金錢、名望、身體皮囊、口腹之慾、學問理論等等的東西。

    如樓主所言,要奮鬥、要拼搏、要做人際關係、要別離、會焦慮、會內疚,這都是因為執著於我相,我要去追求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真因為這樣矇蔽了我們自具自足的心性,有多少人就因為住於我相,碌碌一生一場空。

    其實,這些重要嗎?不重要嗎?真的重要嗎?多問自己幾次,就有答案了。

    綜上,做人其實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關鍵是你想為誰而活。

    如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6 # 使用者66221592076
    幸福在哪裡,來自龍泉寺龍泉之聲

    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文|學誠法師

    一個有閒的窮人說:有錢就是幸福。一個匆忙的富人說:有閒就是幸福。一個下崗工人說:能上班就是幸福。一個失去雙親的人說:父母在就是幸福。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說:能看見就是幸福。一個撿破爛的人說:多揀些垃圾就是幸福。一個小學生說:每天都好多作業,沒有作業就是幸福。

    總之,好像得到不可能或難以得到的才是幸福。我們真的沒有幸福嗎?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但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可見,幸福並不需要附加太多外在的標誌,是跟我們的內心有關的。幸福感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向外無法求得。

    如何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呢?知足常樂。《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佛教也主張人凡事要知足,認為一個人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樂之法。《佛遺教經》雲:“知足之法,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人能做到事事知足了,你就能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慾望,做到平淡自足。人生的起起落落,慾望是其根源。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慾望的人,自然就得不到安詳。

    就是慾望太多,才會有這麼多不幸福。我們如果能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詳。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能讓人豐衣足食。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戀,就永遠不知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真的能把媳婦當成自己的女兒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