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叔叔108675416
-
2 # 愛碼字小僧
坦白的說,我沒讀過清華,讀的是一所一本軍事院校,雖然好像沒什麼資格,但是對於這個問題,還真的有話想說。
其實,小到清華,大到一個國家,體育都是有著非凡的意義,君不見,中國對於奧運的重視可是舉全國之力的(當然,隨著社會進步,觀念轉變,有了一些像李娜一樣的高水平運動員),而奧運是反應一個國家體育水平的最高層次比賽。
人們常說,健康和其他的成就比如名利,財富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意義,就是1和0的關係,沒有那個1,一切都為0。而體育則是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的有效方式。這一點,不僅作為國內頂尖大學的清華已經充分認識到,而且在國外,比如美國,也是異曲同工的。
拿同是軍事院校的美國西點和安納波利斯來說,一個是陸軍的最高學府,一個是海軍的,兩所軍校互不相讓,都認為自己是軍校老大(有點折射出美國陸軍和海軍的關係),由於所涉及專業和軍兵種不同,不能直接對比,他們就選擇了用體育的方式來競賽,每年一度的橄欖球比賽,就好像是兩所軍校的戰鬥一一樣,體育之於高校的意義,體育之於清華的重要,可見一斑吧。
-
3 # 排骨紅燒說籃球
由於清華大學對體育教育有著超乎尋常的重視,於是有“五道口男子體校”這樣的戲稱。重視體育,一直是清華大學的一項文化傳統,而這種傳統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初。
1911年,清華學堂成立,在《清華學堂章程》中,“體育手工”就是十類學科之一;之後,清華又把體育列為考核學科,考試內容為技巧、體力、體格和精神面貌等幾方面,學生必須考核達標才能獲得畢業的資格。
從“強迫運動”到“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體育傳統綿延百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也發生了許多趣聞軼事。也許從這些趣聞軼事我們能知道答案。
在清華,有很多比賽的名字前面往往會加上“馬杯”二字,這是為了紀念一位對清華體育有著巨大影響的教育家——馬約翰。
1882年,馬約翰出生於福建廈門。在少年時期,因為華人被蔑稱為“東亞病夫”,他發奮鍛鍊身體,曾獲得一百碼、二百二十碼、八百八十碼、一英里等項的全校冠軍。1904年,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入校第二年的上海“萬國運動會”上,馬約翰奪得一英里賽跑的冠軍,讓日本和歐洲的運動員刮目相看。
1914年,馬約翰應聘來到清華,最初擔任化學系助教,隨後改到體育部任教。他曾回憶:“我初來清華時教化學,對體育也很關心。有一次,跟校長談進一步發展學校體育問題。因為有了一個實際問題,就是清華每年要送出一百名學生到美國,送出的學生,總要像樣一點,不能送去‘東亞病夫’……我怕學生出國受欺侮,被人說成華人就是弱,就是東亞病夫。”。
1920年,馬約翰接替美華人成為學校的體育部主任。此前,清華已經在實行“強迫運動”,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點到五點,圖書館、宿舍、教室一律關門,全校學生必須穿短衣到操場鍛鍊。但“強迫運動”貫徹得並不徹底,鍛鍊時間內仍有人躲在樹蔭、牆角等僻靜處讀書。馬約翰到清華以後,一到鍛鍊時間,他就拿著小本子到處尋找,不是為了記名字、給處分,而是說服那些躲起來的學生出來鍛鍊。在馬約翰的力主下,早期清華先後成立了足球、籃球、網球、曲棍球、棒球、壘球、水球、長跑、游泳、滑冰、拳擊等十多個代表隊,為清華成為一所真正的“現代型”大學打下基礎。
1929年底,馬約翰率領清華足球隊參加華北體育聯合會第六次比賽大會,奪得冠軍。當年校刊這樣記載:“奪冠訊息傳來,全校像大海里的波濤似的歡騰,每個人內心都是愉快的火焰在燃燒,到處貼著大標語,‘我快樂得要打滾’、‘我願為你們脫靴’。球隊回校時,人們把馬約翰等從學校大門一直抬進大禮堂,以示慶祝。”
自此,體育已然成為清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在這一時期,清華誕生了二十多個全國冠軍,成為中國的“體育重鎮”。
馬約翰曾制定了至今看來仍很嚴厲的規定:學生在校學習八年,(1911至1928年,清華正式名稱為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生12-14歲入學,學制八年。)必須透過“五項測驗”指標,從百米跑,到鉛球,到足球籃球的基本常識——不過關者不能出國留學。在這樣嚴厲的規定下,學生們也只有努力鍛鍊了。
當年,著名學者吳宓跳遠只能跳到三米五,而三米六五是及格線。吳在被馬約翰扣了半年,體育及格後才得以去美國留學。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剛入學時,身高只有一米四九,體重不到五十公斤。在馬約翰的督促下,錢偉長在大學期間從沒停過一天運動,成為清華著名中長跑運動員。
作家梁實秋在畢業前的體育測驗中,游泳一直不過關,補考時,他拼盡全力游完全程,才得到馬約翰的肯定:“好啦,算你及格了。”
他們是學者,也是運動員
清華的“學術體育明星”還遠不止這些,在學校悠久的歷史上,還有無數知名的學者曾在運動賽場上留下他們的矯健身姿:
著名力家周培源在清華讀書時因兩條腿又細又長,被老師和同學稱為“仙鶴腿”。他曾在馬約翰的調教下,獲得過清華三個中距離賽跑專案的全校冠軍。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建築學界並稱“南楊北梁”的楊廷寶,曾作為學生代表主持過“技擊部”的工作,獲劍術比賽的冠軍;而“南楊北梁”的梁思成不僅是足球愛好者、唱歌團成員,還在校運會上得過跳高第一名,出眾的爬繩技術更為其日後考古工作帶來便利。
著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專家施嘉煬,在校期間受馬約翰指導跳高、跳遠和120碼高欄,曾代表學校參加華北運動會獲得高欄冠軍。
著名建築學家關頌聲191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在清華學校期間體育成績斐然:曾獲得1912年校運會880碼、1913年校運會鐵餅冠軍;1913年清華畢業前曾代表國家赴菲律賓參加第一屆遠東運動會,獲一英里接力第二名,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中國神經外科的先驅關頌韜,參加文化社、唱歌團、科學社以及足、籃、排、棒、網、田徑五個體育代表隊,曾參加第三屆遠東運動會。
……
這些學者們不僅在學術上對當代中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更在強健體魄的道路上為後來人樹立了偉岸的標杆。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在清華,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口號叫做“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句話的由來和馬約翰先生也有一定的關係。
1957年11月29日,在清華大學大禮堂前的階梯教室舉行的全校體育工作幹部會上,蔣南翔校長以《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在全校體育工作幹部會上的講話》為題,為學校的體育教師、運動員,團委、學生會幹部及體育積極分子等人作了一場報告。他說:“馬老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了,還是面紅身健。我們每個同學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因為年紀越大,知識、經驗也就越豐富。老年應當是收穫的季節,但有的人未老先衰。因此想要在老年豐收,就必須在青年時代播種。”
1964年,蔣南翔校長在馬約翰先生為清華工作五十年的慶祝會上,發表了題為《祝馬約翰先生在清華服務五十年》的報告,他指出:“馬約翰先生於1914年到清華服務,到現在已經整整五十年了。清華於1911年建校,馬約翰先生在清華服務的歷史,差不多同清華的校史同樣悠久。所有在清華上過學的學生,差不多統統受過馬先生的熱心教誨。”蔣南翔校長說:“把身體鍛鍊好,以便向馬約翰先生看齊,同馬約翰先生競賽,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至此,“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成為了一句完整的口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清華人積極鍛鍊身體,以實現為祖國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這句口號也成為清華大學文化理念中重視體育的一個標誌,同歷史上那些熠熠生輝的名家一起,造就了融入百年清華血脈的體育精神。
-
4 # 如何是好106245551
感謝邀請,受寵若驚,說來慚愧!這個問題感覺自己好像沒有發言權!既不從事體育工作,也沒讀過清華。說到體育大家都知道!可是還有一個詞彙叫尚武,只是現在提的人少了!我們缺失的就是尚武精神!我自己就把體育理解成尚武!個人要有強健的體魄,國家和民族要有尚武精神!這是骨頭!是脊樑!這方面清華是引領者!
回覆列表
西大操場旁那座面帶微笑的馬約翰像一天天凝視著鍛鍊的學子,一句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成為感召幾代人的鍛鍊口號。
清華重視體育發展,一代代清華學子也在體育鍛煉中受益。飽滿的精神,堅強的意志,為清華學子的成功打下基礎。
體育是種精神,是種生活。無體育,不清華。春天就要到了,清華人,鍛鍊起來!